壹 文化流行: 性魅力
在二十世紀後期,杯子蛋糕是北美麵包店的基本品項之一,和餅乾、布朗尼、及其他甜品一同陳列在架上。它們通常有香草及巧克力兩種口味,連糖衣也只有這兩種口味。
木蘭烘焙坊剛開始沒打算以杯子蛋糕為主業。1996年7月,臨床心理學家珍妮佛.艾沛爾與投身家族餐廳事業的高中好友愛麗莎.托瑞攜手合作,在西村開了間面積不到二十坪的復古風烘焙坊。一開始她們只賣東歐式的圈形蛋糕(bundt cake),艾沛爾說:「我們後來增加了長條形和方形蛋糕、馬芬、肉桂捲和咖啡蛋糕。」到了當年九月,喜歡木蘭烘焙坊的鄰近顧客要求她們增加生日蛋糕及其他適合特殊場合的蛋糕。艾沛爾表示。托瑞熱愛南方料理及烘焙,很想重現美國南方腹地常見的一種口感鬆軟、糖霜講究、色彩明亮的多層蛋糕。這種蛋糕常見於教堂午餐、茶會和小餐館。不過她們的頭兩份生日蛋糕訂單尺寸不同,一個是九吋、另一個則是七吋。於是有了些多出來的蛋糕糊。
生日蛋糕的附屬品
歷史便由此創造。「我們把蛋糕糊倒進早餐用剩的馬芬模具裡。」托瑞回憶:「我們用那些蛋糕糊額外烤了十來個杯子蛋糕。」她們每烤一次蛋糕,就剩下更多蛋糕糊來製作杯子蛋糕。這些杯子蛋糕僅限於傳統口味,譬如巧克力、香草及紅絲絨(基本上就是染紅的巧克力),飾以粉紅色、薰衣草紫和淺藍色的粉彩奶霜,兼具精緻感與家庭手工的質樸。這些杯子蛋糕每個售價1.25美元。「顧客真的很喜歡。」托瑞說:「所以我們開始特別製作杯子蛋糕。」到了那一年底,口碑已迅速傳開。由於當時杯子蛋糕仍是大尺寸蛋糕的附屬產品,而店內的人手與時間有限,所以她們維持著少量供應,常常還沒打烊就已經全數賣光。
木蘭烘焙坊的杯子蛋糕人氣穩定上升,一開始是在街坊鄰里間口耳相傳,後來更紅遍整個紐約市。「它成了熱門景點。」艾沛爾說:「顧客特地從上東區來到西村買杯子蛋糕,就像你專程光顧最愛的披薩店一樣。」到了1997年,木蘭烘焙坊外開始出現排隊買杯子蛋糕的長龍。沒多久排隊的人多到環繞整個街區,她們不得不嚴格限制每名顧客最多只能買十二個。雖然這惹惱了部分顧客,但總算控制住了客人的購買量。她們的顧客不限於兒童與家長;反而大部分都是成年人,無論單身或已婚,也無論銀髮族或專業人士。他們特來造訪,為的不只是買一盒杯子蛋糕,更是為了享受這非比尋常的歡愉體驗。每回杯子蛋糕售罄時,它們的價值就更提高了一些。越難買到的東西,大家就會更想要。
木蘭烘焙坊漸漸吸引了地方小型媒體的採訪報導,雖然最初幾篇報導根本沒提到杯子蛋糕。少數飛機上的機上雜誌將它列為紐約景點,但直到1999年《紐約時報》才首度提及她們的杯子蛋糕,而且只有寥寥幾字,簡單地談了一下杯子蛋糕可能再度流行。這篇報導也提到了杯子蛋糕咖啡館和其他幾家同業。不過,木蘭烘焙坊的知名度已大到足以吸引對的人(媒體、時尚及藝術界的味蕾達人),西蒙與舒斯特出版社(Simon & Schuster)在1998年與托瑞及艾沛爾簽下了一紙書約。木蘭烘焙坊食譜於1999年秋季出版;此刻這家烘焙坊已全然改頭換面了。
媒體的影響力
「慾望城市」第三季第五集:「沒藉口,不囉唆,癮君子閃邊」
首播日期:2000年7月9日。
米蘭達和凱莉坐在木蘭烘焙坊外頭的長椅上。米蘭達穿著平底鞋和藍色寬鬆長褲,紅色風衣相當襯她的髮色與口紅。凱莉則穿著深色單排扣外套和灰色亞麻洋裝,搭配絲巾與及膝毛襪,腳穿厚底高跟鞋。米蘭達將咖啡杯送往嘴邊時,凱莉正準備享用一個飾以桃紅色糖霜的香草杯子蛋糕。
當我終於看到這始作俑者的「杯子蛋糕」一幕,有幾件事令我驚訝不已。首先,這一幕出乎意料的短,大概只用了二十秒鐘,差不多是整齣戲長度的九十分之一。這麼短的時間還不夠我把杯子蛋糕的紙模撕開呢,更甭說要吃上一口同時避免噎著。其次,這一幕從頭到尾都沒提到凱莉吃的杯子蛋糕。沒有「真好吃」或「嗯∼」這類台詞,她們只顧談男人。第三,除了剛開始的頭一秒出現木蘭烘焙坊的招牌,這一幕非但沒再提到這家店,也根本沒再秀出它的店名。最後,這齣影集從第一季到最後一季,只有這單個場景出現過大啖杯子蛋糕的畫面,主要角色們完全沒在其他地方再碰過這玩意兒。這實在匪夷所思,因為其他由慾望城市引領的潮流,譬如大都會馬丁尼、馬諾洛伯拉尼克高跟鞋、狂兔跳躍按摩棒等等,不是出現於整齣劇的固定班底,就是某個單集的中心要角。
那麼,這個影集中電光火石的一刻,究竟是如何發揮蝴蝶效應,引發席捲全世界的杯子蛋糕旋風?凱莉咬的那一口,是如何造就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食物風尚?
喬潔.布勞認為她知道答案是什麼。她在1999年創辦了外景旅遊公司,並且於2001年,也就是杯子蛋糕那一幕播映一年後開始提供「慾望城市熱門景點之旅」。「是我們讓杯子蛋糕成為慾望城市的同義詞。」我在她位於曼哈頓的辦公室訪問時,她如此表示。這間辦公室的每片牆壁,都掛滿了世界各地提到這套行程的剪報。在他們推出這套行程之前,杯子蛋糕場景不過是雷達上的一個小點,唯有看過這一集、並且居住在紐約的粉絲能接收得到,並且即刻認出那就是木蘭烘焙坊。「最初根本沒人注意那一幕,是我推出這套行程後,杯子蛋糕才跟這部影集劃上等號。這套行程將整齣劇濃縮成了幾個關鍵詞。」她說:「它代表著時尚、美饌佳飲、性魅力。」換句話說,馬諾洛伯拉尼克高跟鞋、杯子蛋糕、大都會馬丁尼和狂兔跳躍按摩棒,皆以某種方式結合在這趟旅遊行程當中了。這股風潮也顯著改變了主要客層的組成。「杯子蛋糕的買家從闔家享用的消費者,變成某個從堪薩斯市來的觀光客,嘴巴嚷嚷『我非去木蘭烘焙坊不可』。」她如此解釋,並且特別提到她的許多客人是身材苗條,二十七歲左右的女性。
透過這部影集,杯子蛋糕從僅部分紐約愛好者特別熱衷的地區性甜點,變成在全國媒體推波助瀾之下,晉身為流行文化、時尚與社會地位的象徵;而後者這些都是這部影集所指涉的意涵。這部影集可說是味蕾達人,發揮其社會資本抬升了杯子蛋糕的形象。不同於感覺上完全不性感的巧克力豆餅乾或布朗尼,吃杯子蛋糕是挺酷的一件事。在辦公室或婚禮派對提供杯子蛋糕而非切片蛋糕,便能顯露出某種高雅品味,這跟買對品牌是同樣道理。「杯子蛋糕提供了絕佳機會,將一個地區性的小流行引爆為全國風潮。」納卡拉托指出:「這就是媒體的影響力。」
媒體的寵兒
杯子蛋糕風潮打從一開始,就是媒體大肆炒作的結果。這主要是因為它起源於紐約市,而紐約的媒體界形同回聲室。該市有來自全球各地的數千名新聞記者與媒體工作者,他們往往會互相重複報導發生在自家後院的新流行。這就是為什麼風潮通常起源於紐約,而非堪薩斯州威奇托市這類地方。起初,某個地方性媒體做了小篇幅報導,提及木蘭烘焙坊的甜點頗受歡迎。其他地方媒體與出版物看到這則報導,於是也跑去採訪、寫了自己的版本。這些版本後來又被全國性出版物的編輯與作者看到,這回輪到後者依樣畫葫蘆。於是杯子蛋糕的報導便無法抑止地風行了起來,而且越炒越熱。
杯子蛋糕並非美食報導的新鮮題材,但這次情況不同。時尚雜誌尤其大力推薦杯子蛋糕,常常在「現在流行什麼」這類短篇專欄加以介紹,因為許多時尚編輯與作家就住在木蘭烘焙坊和金鳳花烘焙坊所在的街區,而且他們都看過「慾望城市」影集。「在1970年代,我從老媽訂的《瑪寇月刊》(McCall's)得知杯子蛋糕頗為流行。」詹姆斯.歐瑟蘭如此回憶。他是《美味》(Saveur)雜誌總編輯,從1990年代初期便開始擔任美食記者。「我成長於六零與七零年代,當時所有女性雜誌或報紙的美食報導,幾乎都是以杯子蛋糕為主題。」但隨著杯子蛋糕風潮在紐約崛起,歐瑟蘭注意到所有報導美食的媒體,都開始變化出自己的故事版本,原因是歐瑟蘭所謂的「集體猝睡症」。「這類報導比較討喜,也容易寫。」歐瑟蘭解釋:「素材沒有時機問題,隨時隨處可用、也隨時隨處可停。你無須考慮季節,而且就算讀者偏好特定類型的美食報導,杯子蛋糕也是個人見人愛的題目。這類報導可塑造成多種不同樣貌,你可以做成芭比娃娃夢幻城堡風、鄉村懷舊風,或是以精美視覺呈現來吸引讀者。你也可以讓這些漂亮、精緻、引人垂涎、看起來很像可以在家自己做的杯子蛋糕,佔滿整個版面。往後若常常再重施故技,讀者依舊百看不膩。」
在媒體手上,杯子蛋糕成了完美的變色龍:雞蛋、麵粉、糖和奶油,竟然能塑造出可配合各種報導故事的多樣風貌。世界上還有哪一種其他食物,只消稍微改變糖霜裝飾,就能從便宜的開心甜點、華麗轉身為帶有藝術氣息的精緻美食?還有哪一種烘焙食物能夠毫不違和,出現在女性時尚雜誌,象徵著性感與單身快樂;但同時又出現在隔壁的親子雜誌,生日派對照片中人人微笑享用?
流行熱潮趨緩
杯子蛋糕的熱度終究會逐漸遞減。有些杯子蛋糕專賣店和過度擴張的連鎖店不是勢必關門大吉、就是縮減營運規模,但他們將為商業界及文化界留下遺澤。我們可以說,杯子蛋糕創造了所謂「聚焦個人特級享受」的零售市場。這個業界術語,基本上是指消費者願意花更多錢來換取的小甜頭。杯子蛋糕為1990年代中期以來,追求精緻手藝的甜甜圈、起司夾心烤麵包以及迷你漢堡包鋪平了坦途。星巴克並未創造卡布奇諾與拿鐵,且這家連鎖店雖然在2008年營運達到頂峰,後來卻因景氣衰退而被迫關閉數千家分店。但星巴克培養出的飲用咖啡風尚,就如木蘭烘焙坊促成杯子蛋糕熱一樣,徹底改變了全球咖啡市場。它在便宜即溶咖啡一度稱王的地方,創造出對高價咖啡產品的消費需求。如今你可以在住家附近看到充滿藝術感、獨立經營的小型「第三波」拿鐵專賣店,也可以在任何一家餐廳看到按鍵即沖的義式濃縮咖啡機。喬.史坦雖然在《時代》雜誌對杯子蛋糕無甚好評,卻告訴我杯子蛋糕如今已成為「必備美國甜點」,就如同一個世紀之前的派餅。
至於杯子蛋糕本身,我相信它會逐漸變回我幼年時代的兒童生日派對甜點,畢竟這是比較合理的結局。「無論是買現成的或自己烘焙,杯子蛋糕都比較便宜。」我表妹凱洛琳在多倫多開了「兩個老媽」烘焙坊,差不多壟斷了該市的猶太潔食認證杯子蛋糕市場,尤其是在學校。杯子蛋糕的優勢主要在於它的形式:工本費較一般蛋糕便宜,不需要提供或使用刀叉,可以為團體量身訂做,而且樣子好看。凱洛琳最近帶著孩子去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旅遊,順便造訪了喬治城杯子蛋糕店。她說:「我喜歡杯子蛋糕,但我實在想不通它為什麼能紅成這樣。要是我,才懶得為了買個杯子蛋糕大排長龍。」這股杯子蛋糕風潮儘管光鮮耀眼,魅力萬千,其實也只是反映出杯子蛋糕自身的完美與親和之處,而這兩者是我打從生平嚐到第一個杯子蛋糕就已經體會的。這股風潮之所以能吹得如此廣泛,原因正在於此。將杯子蛋糕這種大家所熟悉、能夠帶來歡樂的食物轉變成一種風尚,僅僅是品味創造的作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