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是青色的嗎?
提起青花瓷,人們都知道它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其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靜的「人間瑰寶」。但問起它的來歷,人們不一定知道這裡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元代時,鎮上有個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趙小寶。小寶有個未婚妻、名叫廖青花。青花為了找到能夠畫瓷器的顏料,決定和舅舅進山找礦去。
三個月過去了,小寶見青花和舅舅還未歸來,便冒著嚴寒進山去尋找他們。小寶走了三天三夜,終於來到了山前,但尋到的卻是舅舅和青花凍僵的屍體。在他們身旁的雪地上,還堆著已選好的石料……
埋葬了舅舅和青花,小寶回到鎮上,從此潛心研製畫料。他將青花採挖的石料研成粉末,配成顏料,用筆蘸飽,畫到瓷坯上、經高溫焙燒後,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現了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青花瓷便從此誕生。
青花瓷的出現,突破了中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的框框,把瓷器裝飾推進到釉下彩繪的新時代,形成了鮮明的景德鎮瓷器之風格。後人為了紀念廖青花,遂把畫在瓷器上的這種藍花稱之為「青花」,把描繪這種藍花的彩料稱之為「青花料(廖)」,這兩種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在陶瓷的製作裡面,「雨過天青」是一種非常難於製作的顏色,因為在爐裡燒出來,出爐的那一瞬間必須是煙雨天。在釉上的顏色對爐火的溫度等等要求都非常高,所以,一般來說,「雨過天青」的瓷器一直是稀少而昂貴的。
中國古代有經紀人嗎?
當今社會的「經紀人」指在經濟活動中,為促成他人商品交易,在訂立合同時充當訂約居間人,為委託方提供訂立合同的資訊、機會、條件,或者在隱名交易中代表委託方與合同方簽定合同的經紀行為而獲取佣金的經紀組織和個人。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在兩千多年前就出現了經紀活動。在西漢,稱經紀人為「駒儈」;唐代,稱經紀人為「牙人」、「牙郎」;到了宋、元時期,出現了外貿經紀人,宋代稱「牙儈」,元代稱「舶牙」;明清時期,經紀人稱「牙人」,明代還把牙人分為官牙和私牙,同時還出現了牙行,即細指代客商撮合買賣的店鋪。清代,在對外貿易中,經紀人被稱為「外洋行」。清代後期還出現了專門的對外貿易的經紀人「買辦」。到了民國時期,隨著經營股票和債券買賣的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債券經紀人。
所以說,「經紀人」在中國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了。
延伸知識:「經濟」在古代是指什麼呢?
「經濟」現在指商業活動,但是在古代並不是這樣的意思。西元四世紀初東晉時代已正式使用「經濟」一詞。「經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本來意思是「經世濟民」、「經國濟物」,也就是治國平天下之意。現在「經濟」指商業活動的意思源自日譯西文。西方經濟學十九世紀晚期傳入中國,最初,「economics」被直接譯為「富國策」、「生計」、「理財學」等詞。首先用漢字「經濟學」翻譯「economics」的是日本人,後來中國人把這個西文日譯的詞「譯」回中國,成為了現在通用「經濟」的含義。
「天龍八部」指哪八部天龍呢?
「天龍八部」原為佛教用語,後被當代著名作家金庸用作書名。「天龍八部」又稱「龍神八部」、「八部眾」,這些名詞出於佛經。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非人」實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眾生。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天眾」及「龍眾」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
「天眾」,「天」是指「神」,包括著名的護法二十諸天中的大梵天、帝釋天、四大天王、韋馱等。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並非至高無上,只不過比人能享受到更大、更長久的福報而已。
「龍眾」中的「龍」,和中國的傳說中的「龍王」或「龍」大致差不多,不過沒有腳,有的大蟒蛇也稱之。
「夜叉」是佛經中的一種鬼神,有「夜叉八大將」、「十六大夜叉將」等名詞。「夜叉」本義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輕靈、祕密等意思。
「乾達婆」又稱為「香神」,是一種不吃酒肉,只尋香氣作為滋養的神,是服侍帝釋天的專管演唱俗樂的樂神之一,身上發出濃洌的香氣。
「阿修羅」這種神道非常特別,男的極醜陋,而女的極美麗。
「迦樓羅」是指「金翅鳥神」。這是一種大鳥,翅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個大瘤,是如意珠,此鳥鳴聲悲苦,以龍為食。
「緊那羅」是歌神,是專門演奏法樂的音樂家。他形狀和人一樣,但頭上生一隻角,所以稱為「人非人」,善於歌舞,是帝釋的樂神。
「摩呼羅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頭。
延伸知識:電影《無間道》的主人公在警察和黑社會兩面周旋,「無間道」是什麼含義呢?
「無間道」(無間地獄)是《法華經》、《俱舍論》、《玄應音義》等佛經裡「avicinaraka」的新譯,舊譯為「阿鼻地獄」,是佛經故事中八大地獄中最苦的一個,也是民間所謂十八層地獄中最底的那一層。凡被打入無間地獄(無間道)的,永無解脫希望,要經受五種無間:
第一「時無間」,無時無刻不受罪;
第二「空無間」,從頭到腳都受罪;
第三「罪器無間」,各式各樣刑具無所不用;
第四「平等無間」,用刑不論男女均無照顧;
第五「生死無間」,重復死去無數回還得繼續用刑。
電影以「無間道」作為片名,顯然寓意深刻。兩個身分都本不該屬於自己的人,他們幾乎生活在一個類似無間地獄的環境裡,做夢都怕別人拆穿自己的身分。這個世界裡,到底什麼才是生活的道理、做人的道理,角色的茫然也就是編導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探討。進入無間地獄是沒有輪迴的,只有永遠受苦,但片中的兩位主角卻在尋求輪迴,所以用「無間道」來形容他們二人內心的矛盾痛苦,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為什麼求人開恩時說「高抬貴手」?
求人開恩、饒恕時往往說「高抬貴手」,是誰的「手」這樣尊貴呢?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原來,舊時鄉下演戲,往往先由鄉紳們出錢,包下戲班子在祠堂廟宇中演出,然後他們再向群眾賣票賺錢,群眾憑票進場看戲。
戲場當然只開一扇邊門,由一個壯漢把門收票。無人進場時,這些看門的雙腿跨在門檻上,雙手挺在門框上,以防無票的溜進去。
農村的孩子很想看戲,但又無錢買戲票。有的孩子便向守門壯漢哀求,一邊看著看門人的臉色,看到他們態度好一些,就央求說:「叔叔,請您把胳膊抬高一點吧!」於是孩子便趁勢從看門的胳肢窩下鑽進去看戲了。
後來,文人便把「請抬高胳膊」雅化為「高抬貴手」,意思就是請人「開恩」,推而廣之,便是應用於各種場合的求情了。
「小巫見大巫」是兩個巫師見面嗎?
「巫」是舊時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的人。「小巫見大巫」原意是小巫見到大巫,法術無可施展。後比喻相形之下,一個遠遠比不上另一個。這個成語和東漢末年名士陳琳有關。
三國時,陳琳與張紘是同鄉好友,陳琳在魏國做官,張紘在東吳當謀士。兩人都很有文學才華,經常互通書信。有一次張紘寫了一篇關於栩榴枕的賦,陳琳見到了這篇賦後,讚賞不已。後來張紘也看到了陳琳寫的《武庫賦》和《應機論》,也是讚賞有加,並給陳琳寫了一封信,並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學習。
陳琳見信後也很是感動,在回信《答張紘書》中謙虛地說:我生活在北方,文化落後,與天下的文人學士交往很少。只是這裡能寫文章的人不多,所以我的文章顯得比較突出,得到了大家過分的稱讚。我和你、張昭兩人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就好像小巫遇見大巫,沒法施展巫術了。
陳琳用了一個比喻,說巫師的法術高低,是靠比較才能顯出來的。那麼法術低微的巫師見了法術高明的巫師,那點兒法術就使不出來了。後來「小巫見大巫」便被用來指水準高下分別明顯,並不是真正有大、小兩個巫師見面了。
「座右銘」和座位有關係嗎?
現在大家都拿「座右銘」來鞭策自己,很少有人知道,「座右銘」最初並非是置於座右的銘文,而是一種稱為歌器的酒具,並且和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有關。
它最早的來源是仰韶文化的一種帶雙系圓錐狀的盛水陶器,古人用它從深水中打水。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演變成一種帶雙耳的青銅容器,兩耳放置在支架兩邊,如果該器物空的時候,它就會呈傾斜狀;如果裝水合適的時候,它會自動轉到正位,其中水不會灑;如果裝滿水,該器物會傾覆,水便全部灑出來!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生前非常喜歡這種歌器,座位右邊總是放著一個歌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驕傲自滿。齊桓公死後,國人為他建造廟堂時也沒忘記將此器皿放入廟堂之中供人祭祖。
有一次,孔子率弟子朝拜齊桓公廟堂,見到這種器皿,不知是何物,便問廟中看管香火的人,方知是歌器。孔子知道歌器的來歷,便給弟子講述當年齊桓公置歌器於座右警戒自己的故事,並教育弟子,讀書學習也是這樣,驕傲自滿必然會招來損失。
孔子回去之後,也請人做了一個,放在座右警戒自己。南北朝時,著名科學家祖沖之也曾為齊武帝的兒子蕭子良做過一個歌器,非常成功。
可能是後來這種歌器失傳了,也可能是後人感到用文字更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於是,改用銘文代替歌器放在座右了。這便成了名副其實的警戒鞭策自己的「座右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