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賺人熱淚 對別人的同理心】(結錄)
大腦的情緒中心傳遞訊號給身體,通知我們應該表現什麼樣的行為舉止,但這並非單向的傳遞。我們用來掌管身體姿勢的肌肉,以及我們做的表情,同樣也會把訊號傳回大腦,加強我們的感受。尼登塔爾在興奮中驗證了這種觀點,她隨即又進行另一項實驗。她在實驗中要求志願者觀看影片中的人變換表情──從快樂變成悲傷,或從憤怒變成開心──然後,志願者必須透過鍵盤上的按鍵,指出表情改變的時間點。
果不其然,當志願者看著螢幕上的臉轉換情緒,他們本身也會跟著影片改變表情。尼登塔爾允許一些志願者自由地模仿他們見到的表情,不過,她要求另一組志願者在嘴脣與牙齒之間夾著一枝鉛筆,這麼做可以防止他們跟著影片中的臉皺眉或微笑,即使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毫無自覺。比起無法模仿表情的人,那些能夠自由模仿表情的人,更快察覺影片中的臉出現情緒變化。我們的臉部表情傳遞回應給大腦,通知大腦我們應該感覺到什麼樣的情緒,而這也會連帶影響我們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正如尼登塔爾的論點,這些發現讓這句話有了可信度:「當你微笑,全世界都會跟你一起微笑。」
不過,萬一你的臉部肌肉不會發出這些訊號,又會如何呢?在本書第一章,我曾提及肉毒桿菌如何防止人們皺眉,進而阻擋隨著皺眉而發出的負面情緒訊號。同樣地,如果讓臉變僵硬,也很容易防止身體傳遞正面情緒的訊號給大腦。尼登塔爾已經檢視了使用奶嘴安撫孩子會帶來什麼樣的社會後果與情緒影響,而身為一個育有學步兒的媽媽,奶嘴在我的生活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尼登塔爾一直很好奇,奶嘴的功用是否等同於在牙齒之間夾一枝鉛筆,可以讓臉部肌肉變僵硬,這樣一來,小嬰兒就比較不會在臉上表現情緒。當奶嘴防止孩子模仿別人的表情,藉此阻礙情緒的發展,是否可能多少影響孩子長大成人後的同理心反應?雖然尼登塔爾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她認為父母必須謹慎控制讓小孩吸奶嘴的時間。儘管我們往往將奶嘴視為生命的救星,可以在壓力大的時候安撫嬰兒,但如果奶嘴導致嬰兒無法完整表達自己感受到的情緒,或無法在大腦中反射自己從他人身上觀察到的情緒,就會產生一些風險。沒錯,奶嘴或許有助於制止嬰兒嚎啕大哭,讓嬰兒無法做出不快樂的表情,進而避免陷入憂鬱的循環:一旦孩子不快樂,媽媽就會不快樂,然後孩子也會以不快樂做為回報。不過,謹記這一點也很重要:不論是正面或負面情緒,在臉上自由展現情緒的能力,對我們日後學會同理心及充分體驗自己的情緒,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當我們改變身體姿態,不由自主地模仿別人,我們就能獲知別人的情緒狀態──對同理心這個謎團來說,這是關鍵的一片拼圖。有趣的是,我們與身邊的人如此互動,有助於解釋一種令人驚訝的現象:一對男女結婚多年後往往會有夫妻臉。
夫妻有高度的動機互相同理;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模仿彼此的表情,進而加強相似的情緒體驗。看法一致的人比較處得來,也比較可能維持快樂的婚姻。研究證實,經過長時間的模仿,我們的臉形就會永久改變。在一項研究中,實驗人員讓一百位以上的志願者看了男女新婚第一年拍的照片,以及婚後二十五年拍的銀婚紀念照。此外,他們也看了隨機配對的同齡男女照片。果然,結婚二十五年的夫妻愈來愈相似,而隨機配對的男女則沒有這種現象。最令人驚訝的是,夫妻的相貌看起來愈相似,在婚姻中就愈快樂。因此,下次當你覺得很難與伴侶建立連結,不妨試著微妙地模仿對方的表情;這麼做會讓你們產生同步的感受,並加強因長時間不和而減弱的情感連結。
【第十一章 綠化大腦 環境如何形塑我們的思考】(節錄)
身體不是唯一
我在睡眼惺忪中跌跌撞撞地下床,打開我那狹小臥房的窗戶。凝視窗外茂密的花園,我意識到自己並不知道現在幾點了。甚至更驚人的是,我發現自己根本不在乎。房裡沒有時鐘,而我的手機一片死寂,反正在這裡有手機也沒用。唯一幫助我判斷時間的工具是高掛天空的太陽。
現在幾點是小事,度假的人通常不在乎時間,他們只會放鬆休息,與外界失去聯繫。通常在我們的年度旅行第三天,上述情況就會發生在我身上。四十年來,我們幾乎每年都會去義大利聖費利切奇爾切奧(San Felice Circeo)的濱海村莊度假,我的公婆在那裡有間夏日度假小屋。達里歐在羅馬長大,童年時期的夏天都在聖費利切度過,根據他的說法,那地方一點都沒變。說到科技,更是一成不變,他喃喃抱怨。
在義大利村子裡的人家,沒有電腦,也沒有無線網路讓你的筆記型電腦連接,唯一能收發電子郵件的地方是城裡唯一的網咖,車程二十分鐘。當然,即使你進了城,也不能保證你能夠連上網,因為大半時候網路都故障,另一半時間則是經營網咖的老奶奶關店去找朋友了,而且事先毫無預警。簡言之,在聖費利切度假,就像踏進沒有連線的深淵,這種地方在今日愈來愈少見了,這年代,就連在最偏僻的地方,大家都可以找到連線上網的設備。儘管如此,當我告別電子郵件,不再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時間,過了幾天這樣的日子之後,我發現我不太擔心自己錯過了什麼,相較之下,以前我跟外界保持連線時,反而深怕自己錯過什麼。
失去那種牽腸掛肚的感覺,不再一直查看你的電話──或許大多數人對這種事都不會想太多,不過,身為大腦科學家的我,畢生工作就是研究大腦內部運作,當然會對這種現象特別感興趣,我很想知道,當我們遠離一切令人分心的日常瑣事時,會發生什麼事;周遭環境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專注力、決策能力,或甚至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我所指的環境,從讓我們可以隨時上網的科技到都會生活普遍的混亂,都包括在內。
近年來,神經科學家意識到我們的環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我們的心智。事實上,我們的心智已經超越了血肉之軀,不僅侷限於大腦皮質。在思索或解決問題時,大腦並非我們唯一使用的工具。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改變我們對「認知」的看法。
科學家不再把身體和環境當成大腦的附屬品或外殼,我們也不再把認知視為身體行動的主要驅動力。驚人的新證據清楚顯示,特定的身體類型(健身相對於比較少動)與這些身體行動的特殊方式,都會大大影響我們思考的靈敏度。此外,不光只是身體本身會對心智造成重大影響。這具身體所處的環境,也會對我們思考與推理的能力造成難以言喻的影響。
舉例來說,如果你一大早就必須在交通顛峰時間通勤,或者接到一打電子郵件,每封的主旨都是「緊急」,那麼,當天稍晚開會時,你的能力就會受到影響,無法表現亮眼。不論何時,只要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充滿壓力的情況,你的思考就會改變,神經元進入危機模式。負責專注力的大腦神經區域蓄勢待發,停止有效率地與其他大腦區域溝通。這樣一來,使得大腦各區域(那些負責邏輯、記憶與注意力的區域)難以協調合作,無法幫助我們發揮最好的能力。或許最有趣的是,即使帶來壓力的情況解除,這種危機模式依然不會終止。就像我們的身體在筋疲力竭之後需要時間恢復,我們的大腦在耗盡腦力之後也需要時間復原。只要置身於紛亂的環境一分鐘,我們用來處理後續情況的腦力就會受到不利的影響。不過,也可以反其道而行:在花園待幾個小時,可以增加你表現出色的可能性,而且,即使你早就離開花園很久,已經回到室內的辦公室或出門赴商務之約,效果依然持續。
以下是為你設計的一些思考任務。請拿出一張白紙與一支筆作答:
1. 列出磚塊的所有用途。
下一題:
2. 如果每個人突然失去閱讀與寫字的能力,會有什麼後果?就你所預見的結果,盡可能寫下來。
什麼可以預測你會想出多少種不同的解決之道?你的動機或你對這個世界的知識或許會派上用場,不過你可能會很訝異地發現,另一項因素是,做這道測驗之前,你正在做什麼、你在解決問題的中途做些什麼事,也很重要。如果你可以中途休息一下,你在面對上述這類問題時,就比較可能想出新的答案。暫時離開一個難題或挑戰,不僅會讓新的可能性浮現,也會讓你跳脫思考的死胡同。這種做法就像你的電腦當機時,你必須重新啟動一樣。退一步有助於擺脫錯誤,創造新的可能性,為你帶來洞察力。
我在跟企業人士講到我們如何運用大腦科學的發現,改善日常生活時,常常描述這種暫時離開的現象。人們發現,放下手邊正在做的事,中途離開,雖然違反直覺,卻會提高成功的可能性。我推測這是因為我們往往會想要避免去做那些一開始就讓我們遠離目標的事,這種現象就是科學家口中的「迴避後退」(backup avoidance)。但是,如果你稍微思考一下,很容易就會想出幾個例子,顯示暫時離開問題有助於解決問題。
我最近一次演講結束後,一位在芝加哥市區工作的電腦工程師蓋瑞上前來,跟我分享一個故事。蓋瑞說,每當他在工作上遇到障礙,不論他花多少時間用頭砰砰地撞牆,試著解決問題,答案總是在他走路回家途中浮現。每天接近尾聲時,他都會走路回到位於橡樹園郊區的家中,公車司機會讓蓋瑞在橡樹園的奧斯汀植物園(Austin Garden)下車,那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公園與自然保護區。蓋瑞告訴我,他在穿越奧斯汀植物園的路上,解決了最多的程式問題,其他地方的成果都沒得比。
神經科學家早已得知,當老鼠試著解決問題,比方說在新環境穿梭,牠們的神經元會以新的方式啟動。而且,等到老鼠結束探索之旅,開始休息時,牠們的大腦就會把這些新的啟動模式轉化成長期記憶中的經驗。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人類推理與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在蓋瑞休息時,他腦中才會浮現問題的解決之道。有趣的是,或許改善他思考能力的關鍵,不只是暫時離開的舉動或環境的改變。置身公園裡的時候,他更可能想出答案,這恰好呼應了一些科學家驚人的發現:大自然如何影響我們的腦力。
結果,原來大自然對我們的思考有強大的影響力。詩人、作家與哲學家老早就猜想,花時間待在戶外對我們的健康與幸福有正面的效益。和大自然和諧共處,是許多東方文化與習俗的中心思想。太極拳、武術、靜心與瑜伽往往都在公園進行。在西方,國家公園每年吸引上百萬人造訪,許多想要放鬆身心的人都選擇到山上健行或海邊散步。從我們選擇度假地點與課外活動,就可以看出我們相信大自然具有療癒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