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發掘正規教育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重新認識正規教育,讓自我智識的成長更豐富深邃
現在我們常常聽到關於正規教育現況的討論,高等教育更是備受矚目,其中通常會特別強調教育成本日益高漲而需求日益萎縮的現象。然而,這一連串的討論往往缺少供給面的基本探討。正規教育要提供我們什麼?值得我們所投注的時間和金錢嗎?事實上,光是「正規教育」這個說法,定義就不見得清楚完備。
接受正規教育的目的現在變成是為了取得一張製作精美、印有優雅拉丁字母的文憑,之後再憑著證書上標示的學歷,像是高中、學士、碩士等,找到踏入社會的第一個工作,領到第一份薪水。這張文憑是賺取首份收入的必要條件,因此在現今這個社會,文憑幾乎成了正規教育的代名詞。學生講求投資報酬率,而學校教職員、行政人員、父母和課程也迎合這樣的現況。甚至從學生和教師平常的言詞中,也不難察覺這個現象,像是「我得先擺平這項規定」、「我需要通過這門課的考試」。這些說法透露了一個更悲傷的事實:正規教育彷彿成了一場障礙賽,我們必須設法跨越途中橫亙的跨欄和阻礙,才能抵達終點,也就是第一份工作。
由於現況如此,不論是職場的企業主、立法機關還是學生,很多人無不妄想縮短漫長的求學期,趕快達成拿到文憑所需的各種條件。如果這是我們努力的最終目標,那麼我建議以後應該先印好文憑,新生兒呱呱墜地時馬上頒發給他/她,一勞永逸,快速又有效率。
不過玩笑歸玩笑,深具影響力的正規教育應該是讓一個人蛻變的重要歷程,不該倉促行事。這樣的教育過程應謹慎規劃,投入時間、深思熟慮,尤其在這個缺乏耐心的時代,個人電子裝置助長了資訊爆炸、假消息猖獗,使我們分心,不易專注。我認為,取得文憑和找到第一份工作並非接受正規教育的目的,個人智識的成長才是教育真正的目標。也就是說,出社會能否順利找到工作不是重點,深具影響力的教育過程才是。教育是格局更大、提升人生高度的歷程,第一份工作只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成果。
此外,正規教育這段提升智識的過程越豐富、越有意義,日後找到的第一份工作通常會越好,未來成功的機率也會越高。我們活在一個快速淘汰的時代,今天習得的技能要是一成不變,明天可能就會過時落伍,派不上用場。想在職場上蓬勃發展,最理想的方式是讓最真實的自我發光發熱——要能如此,你需要探索人類心智的多元樣貌,並找到你在智識上真正的熱忱和信念所在。
只要能找到對的施力點並投入心力,正規教育就能引導你探索人類心智的多元樣貌、深入挖掘各種知識和想法。所謂找到對的施力點,不只是思考某一主題本身、淺嚐即止,而是要把重點擺在徹底探究這個主題,也就是先學習和消化研究這個主題運用的思考方式,再將這套思考方式放到生活的其他領域刻意練習及應用,在探究的主題之間建構連結,使想法可以相互碰撞及交流。
但是,我們不能只是被動坐等這類的機會到來,我們必須主動追尋才行。而主動追尋的過程難免迂迴波折、令人備感煎熬。深具影響力的學習往往意味著需要踏出舒適圈。想要深入了解某一主題,必定得經過窒礙難行的崎嶇過程;過程中通常不會平順通暢,也無法隨意縮短時間。這趟旅程要能面面俱到且富有意義,就不能只是對照待辦清單,制式化地劃掉完成事項就心滿意足;也不能只是支離破碎、毫無章法地涉獵眾多主題、事實、圖表、理論、演算法和研究方法,這樣通常只會很快就忘得一乾二淨。
真正能產生影響的教育旨在打破現狀:挑戰一個人看待世界和自我的基本假設,並在學習過程中,對兩者產生更深入的洞見。進入大學時,我們或許打定主意未來想當律師,但我們仍需在接下來的求學期間不斷探索,最後才能確定真正的方向──沒錯,我們一開始擬定的計畫可能會被推翻,後來可能走上不同的路,成為數學家、大學校長或踏入其他截然不同的專業領域。事實上,十七歲時,我們的大腦尚未完全發展成熟,因此要在這個年紀幫未來的自己做出長遠的決定,很容易出問題,因為此時的我們甚至尚未完全了解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務必抱持開放的態度,任由自我智識的成長帶領我們邁向嶄新方向,迎向意料之外的經歷。教育要有意義並對人生產生影響,重點在於給予個人蓬勃發展的自由,不斷成長才能有所改變。這種自我改變並非突然的變化,將個人的 DNA 重新設定、變成另一個人;而是漸進式提升,經年累月地緩慢轉變,短期內甚至很難評估改變的程度。
面對前述這波高等教育價值受挫的浪潮,西南大學選擇不隨波逐流,還另闢蹊徑,致力發揮正規教育應有的影響力和意義。我們展開一段前所未有的旅程,推動以提問為基礎、訴求主動發現式學習(discovery learning)的體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持續籌劃注重智識成長的教育計畫,試圖走出獨一無二的道路。
2017 年 2 月,西南大學教授一致同意實行一種全新教法,在每門課中刻意提供學生前述「徹底探究」課程內容的機會,而非只是淺層思考。透過徹底探究某個主題,學生可以發現運用在這個主題的思考方式,其實還有更大的效用和力量,能用來思考其他領域的主題。而這些不同的思考模式可提供觀看世界的不同視角,不僅收穫更豐富、觀點更犀利,也更能融會貫通。
現在,在我們學校的課堂上,教授會激勵學生運用某一領域的思考模式,加強另一領域的思考模式,在看似毫無關係的領域之間建構起連結。舉例來說,藝術史課堂上學生鑑賞藝術品的思考方式,或許能對生物學課程有所助益,讓學生透過顯微鏡觀察細胞膜時,避免疏忽細節。數學課上尋找數學規律的練習,說不定可以幫助學生在文學課中洞悉詩作不易發現的結構和巧思。
建構這種連結需要練習。剛開始嘗試時,難免會抓不到訣竅,而且容易流於膚淺,但不能就此放棄。智識的成長靠的是不厭其煩地練習,切勿操之過急。在西南大學,我們把這種延伸課堂內容及刻意建構連結的教育計畫稱為派代亞(Paideia)。古希臘文中,派代亞(παιδεία)一字的原意是指針對菁英實施的人文及科學教育。至於西南大學的派代亞,指的則是前所未見的教育計畫,督促學生徹底探究每堂課程的內容,並將課堂運用的思考方式,與課堂外的想法和知識融會貫通。這樣的思考練習不僅是終身課題,也能廣泛應用到各種程度的學習。
現在,在我們的校園中,只要學生憑著自己的努力,在不同主題之間發現意料之外的關聯,他們時常會說:「我領悟派代亞了!」那是洞悉意義、對事物有更深一層認識的瞬間,相當振奮人心。他們靠著一己之力,發掘原本隱而未見的事實,找出原本未覺察的關聯,這就是原創思維和創造力的核心。若學生在大學部的每一門課中,都能積極實踐這種思考、創造及建構連結的方法,就能在離開西南大學時,帶著融會貫通的才學智識,隨時為自己所在的環境及自身創造意義及帶來改變。
誠摯邀請你加入我們,追尋屬於自己的派代亞體悟;並永遠謹記在心,在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旅程中,過程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