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讀詩詞】唐詩鑑賞辭典
 
熱賣排行榜
紙本書
電子書
莫斯科紳士
精準寫作:寫作力...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
貓咪也瘋狂(全彩...
82年生的金智英
痠痛拉筋解剖書【...
刀(奈斯博作品集...
理想的簡單飲食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
當時間開始:地球...
 
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談建築
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談建築(絶版)
建築に夢をみた

分類: 藝術設計 > 建築攝影
書號: AB2008
作者: 安藤忠雄
原文作者: Tadao Ando
譯者: 許晴舒
出版社: 如果
書系: AT
出版日期: 2009-04-06
語言:繁體中文       ISBN: 9789866702310
規格: 14 cm * 21 cm / 平裝 / 黑色
頁數: 240 頁   
定價: 280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內容簡介

  這是安藤忠雄自剖對建築最深刻的思考、創造的原點,和對環境深切的關懷!

  我的建築,是從旅行中得來,
  我深深為透過建築描繪出的人們的夢想感動,
  思考這些,能讓我回到原點,回到建築為何的命題……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唯一一次在日本NHK大眾講堂系列演講結集。

  安藤忠雄.談建築
  .住宅,是建築的原點。
  .思考「住」的意義能讓我回到原點,把我推回建築為何的命題。
  .思考建築時,「都市」經常是我思考的對象,也是靈感的泉源。
  .透過建築孕育出新的「什麼」,是我最想要珍惜保有的。
  .比起只是玩設計風格的遊戲,更應該去思考如何傳承、發展過去人們所留下的遺產。
  .我時常反問自己聚集而居意味著什麼、公共代表什麼、什麼是豐富多元,以及自己能做什麼。
  .思考環境時,最後可以依賴的只有人們對自然的感受力了。
  .我每天都在思考要如何才能讓都市擁有生命力。
  .我希望將有生命的建築送到社會面前。

  安藤忠雄在二十幾歲時因不滿身處的生活環境,而立志走上建築這條道路,他認為旅行可以形塑人,也能形塑建築,所以安藤以旅行來學習建築。

  在旅行各地的同時,安藤為順應當地自然風土氣候所產生的建築深深感動,他看到了建築的生命力──反應出人類的根本欲望,是人們靈魂的依靠,是呈現每個居民夢想的地方。

  因此,安藤從接觸建築以來即不斷詢問自己:「透過建築可以達到什麼?」、「建築究竟能對社會、地區有什麼樣的貢獻?」、「要如何才能讓都市擁有生命力?」。相對於提出創新具突破性的建築,安藤更在意的是建築對人的尊重、對社會的批判;比起只是玩設計風格的遊戲,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傳承、發展過去人們所留下的都市文化遺產。因而,安藤認為:建築對於其所在的環境,是有回饋義務的。

  對安藤而言,現代建築的創造不再只是一般意義的形式探索,而是種精神意旨。建築也不是隨著完成即停止成長的靜止物,只要在社會上人們持續利用,就是種經常變化成長的「生物」。因而,安藤希望能透過邊做邊想的實驗性精神,將有生命的建築送到社會面前。而建築對於環境的破壞與影響,也是往後建築家們必須省思的課題。

  本書以主題設定來談論建築:建築原點的住宅、群聚而居的集合住宅、集合眾人的廣場、都市、不同領域對話的合作共鳴、創造特定場域特有的建築、培育人的場所、自重建出發、庭園世界,以及邊做邊想等。安藤先從主題的定義切入,接著帶出他親身踏察過的世界建築鉅作,所欲表達的理念與作法,最後陳述自己的實際作品,以及藉此作品所欲表達對建築的內心想望作為結束。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安藤忠雄(Tadao Ando)

  1941年9月13日生,日本大阪人。他曾是貨車司機和職業拳擊手,二十幾歲時因不滿身處的生活環境,立志走上建築這條路。他以自學的方式學習建築,走遍世界各地,體會人們在自己居住地上寄託的夢想,思考建築的意義,因而成為讓人「心」有地方可以安居的建築大師。是世界上唯一獲得普立茲克(Pritzker)、卡爾斯柏格(Carlsberg)、日本皇室世界文化獎(Praemium Imperiale)與京都獎(Kyoto)四項建築大獎的建築師。

  1969年創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
  1976年完成位於大阪府「住吉的長屋」,並獲得日本建築學會賞。

  其後陸續獲得:日本文化設計賞、芬蘭建築師協會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獎、藝術選獎文部大臣賞新人賞、美國建築師協會(AIA)榮譽會員、美國科學院和文學藝術研究所Arnold W. Brunner紀念獎、皇立英國建築師協會(RIBA)榮譽會員、日本藝術大賞、普利茲克獎、1994年度朝日賞、第7回國際設計獎、德國建築師協會名譽會員、皇立英國建築師協會皇家金獎章、第4回大阪吉瓦尼斯獎、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軍官級)、美國建築師聯盟金牌(AIA金牌)、國際建築師聯盟金牌等獎項。
1997年擔任東京大學工學部教授。

  2003年從東京大學退休,轉任名譽教授,目前為東京大學終身特別榮譽教授。

  代表作品:住吉長屋(大阪府,1976年)、六甲集合住宅 I(兵庫縣神戶市,1983年)、光之教會(大阪府茨木市,1989年)、本福寺水御堂(兵庫縣,1991年)、直島當代美術館(香川縣直島町,1992年)、大阪府立飛鳥博物館(大阪府,1994年)、班尼頓藝術學校(意大利,1997年)、淡路夢舞台(淡路市,2000年)、普立茲基金會美術館(美國,2000年)、東京美術館、城市之屋仙川(東京都調布市,2004年)、地中美術館(香川縣直島町,2004年)、表參道之丘(東京,2006年)等。

譯者簡介

許晴舒

  國立台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碩士。從事中間調性的文字、藝術工作。譯有《夢的宇宙誌》、《埃及是這樣是那樣》、《希臘是這樣是那樣》等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住宅
住宅,建築的原點
與聚落住宅的邂逅
名為「近代」的時代
住宅是居住的機器
近代主義的臻熟
對近代建築的質疑
住吉的長屋,個人建築史的起點

第二章 群聚而居
群聚而居,集合住宅的原點
向聚落學習
集合住宅,近代的都市居住形式
集合住宅計畫與多樣性
世界大戰後日本的集合住宅
六甲集合住宅,融入周邊自然與街景的場域

第三章 廣場
廣場,集合眾人的場域
威尼斯的光與影,聖馬可廣場與迷宮空間
都市的舞台裝置
都市廳堂,廣場與公共精神
商店街,新式街道空間
從隙縫中創造小而廣的「廣場」

第四章 都市Ⅰ.二十世紀的夢想
 曼哈頓,二十世紀最大的都市遺產
摩天大樓的誕生,建築與技術
向高處挑戰,激烈的高度競爭
裝飾藝術式樣
都市的戰鬥
從建築到都市,現代主義與都市的公共空間

第五章  都市Ⅱ.在都市中生活
都市的魅力
走訪巴黎
十九世紀奧斯曼的巴黎重建
理想都市的系譜
都市不是樹狀圖
歷史都市巴黎的重生,作為宣傳的都市
日本的都市,大阪街道
  
第六章 都市Ⅲ.都市的記憶
都市的記憶
維也納,環狀道路的建設
世紀末的維也納
維也納分離派與阿道夫.魯斯
新與舊的對話
建築的保存與重生,巴黎的嘗試
班尼頓藝術學校

第七章 合奏共鳴
什羅德住宅與風格派
二十世紀的前衛藝術運動
現代美術的登場
建築的後近代
建築與藝術
合作共鳴的可能性,普立茲基金會美術館與直島

第八章 創造場域
創造獨一無二的場域,雪梨歌劇院
創造與對話,廊香教堂
區域主義建築的系譜
與歷史、風土對話,大阪府立近飛鳥博物館與狹山池博物館
  
第九章 培育人的場所
成長、培育
二十世紀的生活革命,從工藝美術運動到包浩斯
教育家葛羅培斯的足跡
教育時代的來臨
培育人的場域

第十章  自重建出發
自重建出發
傾注於都市的夢想
後藤新平,關東大地震後重建的推動者
都市的遺產
同潤會公寓,日本近代集合住宅的先驅
喪失的都市記憶
東歐的戰後重建
以心靈重建為目標,綠色網絡、兵庫縣立新美術館

第十一章 庭園
庭園的世界  
阿罕布拉宮,中庭的小宇宙
庭園與水
法式庭園,軸線幾何學式樣
順應自然生存之道的京都庭園
淡路夢舞臺,意識改革的場域

第十二章 邊做邊想
邊做邊想的華茲塔
卡羅.史卡帕的建築,從局部開始思考
建築的過程,數位與類比
具實驗精神的大淀茶室   
大淀的工作室,設計的原點

前言

  我從年輕時候開始,就為了巡訪建築與都市,走遍世界各地。旅行途中,我每每訝異於不同地區人們生活的各種多樣面貌,並且深深為這些透過建築描繪出的人們的夢想所感動。也或許就是因為看到這些夢想,我才會選擇走上建築家這條路。

  在這本書裡,我列舉了過去曾邂逅過的建築、都市,從個人的角度,敘述在它們身上被寄予著何種夢想,又與現代人的生活有什麼樣的關聯。希望能藉此讓更多人知道,建築世界是多麼地豐饒與深邃。

  我舉出的許多例子中,包括了近代、二十世紀建築及都市中的各種嘗試挑戰。這些挑戰,刻畫出二十世紀技術及社會進步的輝煌成就,也可以說是時代描繪出的夢想的系譜。其中寄託了人們期待社會可以更豐富美好的希望,那些希望至今仍在我們心底迴響。但另一方面,這些挑戰也的確遺留下不少都市問題、環境破壞等負面的遺產,需要克服解決。這些成果與課題我們必須同時承接,並且橫跨到下一個世代。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象徵紐約的建築之一、世界貿易中心瞬間崩塌。我在本書第四章中,也提到了實現人們二十世紀夢想的現代都市紐約突然遭逢恐怖攻擊的這場悲劇。這樁恐怖攻擊事件奪去了許多人的寶貴生命,也同時奪走了對都市而言最重要的記憶;此外,這個行為也否定了形塑二十世紀世界的價值觀。事件引發的根源肇因於不同文化的對立;換句話說,這是以標榜全球化的美國為金字塔頂的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觀,與抗拒全球化、並堅守自我的伊斯蘭世界的價值觀,相互衝突牴觸的結果。我們也能從這個事件看到,被逼進絕境的人們是如何奮力反擊。

  現在許多建築家們都在談論該如何面對遭受原爆攻擊的地點,並對此提出各種建議。但是,現在最應該做的,難道不應該是悼念毫無理由就被奪走性命的人們,並反省如何走向未來嗎?雜居在地球這個空間有限的地方,我們是不是該好好思考應如何共同生活,並學著認同彼此,一同經營一個共同體呢?生活在當下的我們背上肩負的責任實在重大。

Copyright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
服務電話: (02)8913-1005 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andbooks@andbooks.com.tw Design By Devis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