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自然是通向美感的捷徑
學美術要從何開始?一般人一定會說自拿筆開始。我們自小時候,老師給我們第一枝筆,讓我們在紙上塗鴉,開始了邁向藝術創作的第一步。因此,我們都認定學習美術自然要從學習繪畫著手。可是有一位日本的作者卻告訴我們,大自然才是「美」的老師。
這是從美的根源講的。
美從那裡來呢?我們學習美術又為了什麼呢?很少人去想這些問題。「美術」只是自小學始不得不學的一門課而已!學了如何?不學又如何?大家都沒有想過。當然了,有極少數的孩子會成為藝術家,我們會說他們有美術天才,靠畫畫為生。我們一般人呢?好像只是玩塗鴉而已。其實在教育家設計這些課程的時候,心目中希望通過美術的課程,使我們學著為美所吸引、感動,並逐漸培養成愛美的心靈。至於以後會不會成為畫家是其次的問題。
也就是這位名為布施英利的作者所說的,「磨練你對於美的感受力。」
可是磨練美感不是應該常到美術館去嗎?這就要深思了!我們常常把磨練美感與學習美術混為一談,學校的老師也大多弄不清楚呢!到美術館學習美術是磨練美感的手段之一,並不是唯一的方法,甚至也不是最好的方法。布施英利告訴我們要強化美感最好要向大自然學習。
他的話對不對呢?答案是非常正確,因為美是從大自然來的。美感之產生有兩個條件,其一是發自內心的需求,其二是環境中美的事物,這兩者都來自大自然。對美的感受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裝備,外在世界的美則存在於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生存環境中。我們磨練這套感受的裝備,使它更加銳敏,最好的辦法就是多接觸自然,體察美的存在,接受大自然中美的感動。
藝術家的創造不過是以他們銳敏的感受,把美呈現出來而已,所以要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與訓練其他求生能力一樣,確實是走進大自然去。今天的人類比起我們的祖先幸運得多了,我們不再需要與大自然抗爭,而且多了些觀察、欣賞自然的配備。所以本書的作者建議大家不但要常出去跑跑,而且要帶望遠鏡,穿著便於走路的鞋子,以便輕鬆愉快又方便的觀察自然。另一個建議是帶相機出門。我們攝影時,就是扮演了藝術家的角色,以鏡頭捕捉自然的美感。
我們必須有自信,愛美是我們的天性,對美的感受是我們的本能。因此拿起照相機,人人都是藝術家。我們都能判斷照片的美醜。我們自大自然的千變萬化中捕捉到美,會因為要去捕捉,要去尋覓,才使我們內心的裝備更容易受到感動。美是精神的饗宴。
這本書幫助我們了解自大自然通向藝術之美的途徑。文明把人類引進美的心靈世界中,使用的工具是藝術。但要了解藝術、享受藝術的捷徑是走回自然。在業已都市化的今天,這也許是日本文化所給我們的最寶貴的啟示。
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漢寶德
作者序 序章
向「自然」學習美
培養美感,必須向「自然」學習,這就是本書想要傳遞的訊息。
要怎樣才能畫出好的作品?要如何在美術館,學習到名畫中的真髓?要如何磨練自己?
在這本書中,提供了一些方法。
要怎麼做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出去玩」。不是去美術館或畫室,而是到戶外去。在戶外觀察各式各樣的東西,並且來個深呼吸。
這麼做,就可以磨練你對於美的感受力。
不過,出去玩的時候,到底該做什麼才好呢?這本書就是為了要給大家當指引使用而出現的。
這本書裡面總共有五門課程,並且有相應的五項實習內容。請隨著書中的說明到戶外去體會大自然,可別光看書而不行動。
但是,去戶外而不是去美術館或畫室?光是接觸自然,真的有用嗎?說不定有人是會覺得不習慣。
的確,所謂的藝術,是從人的「內心」中感受到的或是表現出的美。也就是說,也就是說,藝術是從人工的世界中誕生,與自然這種外在的環境是處於完全對立的狀態。
那為什麼要到大自然之中去呢?
到底是為什麼,並沒有特別的原因,但這就是事實。不過,當然還是有原因的。但是,在書的開頭不馬上說明原因,也說不過去。
因此,我來舉一個我自己親身體驗的例子。
這件事是在我去海邊潛水的歸途上發生的。那天我到伊豆半島附近的海域去潛水。地點約在東京西邊的一百公里處,雖然離都市並不遠,不過仍保存著不可思議的自然景觀。
站在海邊,眺望閃耀著銀色光芒的海面,仍然是很單調的。我背著潛水器材,坐到船上。船從港口出發,沿著海岸線航行了數分鐘。就可以看到更晦暗的海色。
坐在停下來的船邊,戴上潛水鏡,把呼吸管前端的調節器塞到嘴裡,從背後倒向海中。啪地與水產生衝撞,身體瞬間沉入海中,又馬上輕輕地浮起來。濺起的水花與泡沫,都盡收眼底。
接下來就是在確認四周的安全之後,潛入海中。猶如飛向空中一般,身體從容地往下沉。
在海水中,可以看到晦暗的海色變藍。這種藍不是熱帶海中明亮的藍色,而是猶如秋天的天空般淡淡的水色。所有的風景都染上了這種色彩。
如果進入海的內側,從水中觀察,所有的東西都隱約帶著藍色。自己的心中也猶如染上了藍色。寂靜的藍。
這種在潛水時,躍入海中的瞬間出現的心境變化,非常吸引著我。
但是海中的顏色並不止是藍色。伊豆的海中,有一種叫做軟珊瑚的珊瑚「茂密」地生長著。雖然實際上是動物,但是看起來完全不會動,像是植物一般。紅色、黃色、紫色、綠色,各種原色都可以在這裡找到。這不是地上的草原,而是海中的花園。而這裡的魚類,猶如蝴蝶或小鳥般飛舞者。
我感到從自己的內臟中,傳來一陣舒適的酥麻。
在潛水活動結束之後,我帶著海中的感受回到陸地上。有種泡過溫泉之後的心情,洋溢著暖暖的幸福感。
遇見梵谷的圖畫,是在這樣的潛水歸途上。
我坐上車開回家。途中,在高速公路的服務區稍事休息。因為肚子空空,所以買了烏龍麵正準備開始吃。
梵谷的畫,就是掛在那間餐廳的牆壁上。
當然,真正的梵谷作品,是不可能掛在服務區裡面。我看到的是上面印著梵谷畫作的大海報。
在眼光瞥向海報的瞬間,我非常的驚訝。
梵谷描繪的是鄉村的風光。並不是什麼特別的內容。因為是印成海報,所以質感很薄弱,而且印刷的也不是非常好。
但是當我看到這張海報時,我被所謂「藝術」的強大力量給徹底擊倒了。
那不是「畫」,看起來簡直像是生物一般。蠢蠢欲動、旋轉著發出光輝。
這是什麼?!
我以前當然看過很多梵谷的作品,日本每次辦梵谷的展覽都會去參觀。連位於他的祖國──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美術館,都去了不只一次。
當然,每次看展覽的時候,都學到了不少東西。但是這次在潛水之後,在高速公路休息站看到的海報,跟以前看到的畫作,受到的衝擊完全不一樣。
也許就是因為不是在氣氛嚴肅的美術館,才受到這樣的觸發。我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日常狀態下,忽然就輕輕鬆鬆地進入了梵谷的世界。猶如在日常生活的縫隙中,忽然浮現出一張臉一般。
在那裡,「有」著畫家的呼吸、視線與他的心情。
為什麼一張印刷出來的海報,能如此鮮明地看到這些呢。我自己也覺得很不可思議。以往我一直想要接近卻無法接近的藝術的本質,忽然就這樣活生生地,從那兒跳了出來。
我知道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海」的緣故。我剛剛在海中潛水時,讓感受的能力變得更加敏銳,而讓我能察覺到這張畫的美。
梵谷的畫與海洋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我的意思並不是指他不畫海,而是說,我在海中所見到的景象,與梵谷畫中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謂的畫,並不是在模仿自然。但是要知道什麼是「不是模仿自然」,就必須先知道「自然」到底是什麼。
因為我當時剛從海裡上來,所謂的自然的美,還在我身體的細胞中熱騰騰地呼吸著。
就是由於感受力在經過自然的刺激之後,變得更加敏銳,所以才「看見了」梵谷的這張畫。
最棒的美感的教師,就是「自然」。要進入自然的深處,在那裡深呼吸,與自然的韻律合而為一。
在那裡,藝術就會像我們顯現出它的本來面貌。
畫家只要畫得出「這個」就夠了。而看畫的人,只要能從美術館、畫冊、甚至是海報等複製品中,看到「這個」,也就夠了。
所以,請到大自然之中去吧。
這本書中,為了要讓人知道如何畫圖,如何創造雕刻、照片、影片與建築等藝術,以及要如何鑑賞這些藝術,會告訴你如何進入自然。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自然主義者(naturalist)、戶外活動愛好者、以及生物學者等等與自然十分親近的人。這本書在「可及範圍」內,也與這些人的目標是相同的。追尋自然的真理,以及其背後所呈現的宇宙法則。這就是終極的目標。
但是,我想像中的讀者,並不分職業或業餘,而是所有與藝術相關的人。無論是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藝術科系的大學生、畫家、設計師、把畫圖當興趣的人、想要成為畫家的人,甚至是在其他領域、但是喜愛藝術的人,都可以來看這本書。
愛好自然的人與愛好藝術的人,無論是思考方式、個人的偏好、或是追求的目標都不一樣。而在這裡,會將所有的內容基調,設定在「藝術」的基礎上進行。
所以,以下的內容,如果拿戶外生活相關書籍或雜誌的標準來看,只寫了一些基本常識。但是因為這本書,並不是單純寫給喜歡戶外活動的人看的,而是希望能為那些一直在學習藝術,但是對於戶外活動完全不了解,又不好意思開口問的人,提供最佳的入門捷徑。
而且,我也不希望這本書只是入門書而已。「藝術之道,是由自然開始,以自然結束」。在這裡沒有入門者也沒有專家。所有人都必須向自然學習。
來吧!自然中的繪畫教室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