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嘉旺.竹巴法王
傑尊瑪.丹津.葩默是一位具有成就的修行者和導師,她能夠透過教法和個人的風采來觸動人心。雖然《活在微笑中》(Into the Heart of Life)這本書只是她許多年來所傳授教法極小部分的集結,但是它包含了如何實際運用佛法的基本原則。
有時,佛教哲理是錯綜複雜、難以理解的,尤其在沒有清晰理解的情況下,更難以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她解釋「無常」:「無常不只具有哲學上的重要性,它是非常個人的。直到我們接受,並且從骨子裡深刻地了解事物無時不在改變,甚至連一剎那都不會停止,唯有在此時,我們才能放下。」傑尊瑪以簡單的語言,使每個人了解無常和出離。
在所有不同的章節裡,她都運用實際的例子和個人的經驗,說明佛法的實用性,以及以真正的了解去修持佛法的必要性。對於她能夠以簡單的文字來表達複雜的哲學理論,我真的感到驚奇。這種能力是許多人無法匹敵的,包括我自己在內。
對於真正想要獲得安樂的初學者,以及對那些需要被提醒通往安樂之道的進階修行者而言,這是一本結構精良的書。
我想要祝賀傑尊瑪能夠分享她在日常生活中對佛法的了解。我肯定本書將利益眾人,它適合每個需要和想要了知通往真正安樂之道的人。
序言
一九九0年代中期,在我長期停留義大利、即將返回印度之際,我位於札西炯(Tashi Jong)的寺院裡居於高位的喇嘛們,要求我創辦一座尼寺。我詢問法王達賴喇嘛對此有何想法,法王相當樂觀地建議,在我返回閉關之前,給它兩年的時間。因此,我決定接下這項任務。當我在二○一○年撰寫本文時,尼寺的建物雖然尚未竣工,但是尼眾的人數已經超過七十位。
最初,我很難知道要如何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來為創辦一座尼寺而募款。我並非轉世的仁波切,甚至不是西藏人。此外,在一個父權制的傳統之內,我身為女性。由於我無法給予大眾灌頂或加持,我到底能提供什麼有用的東西呢?於是我開始發表佛法演說,分享修行的經驗,聽眾主要是由有家庭、工作和固定社交生活的人們所構成,這與過往佛法主要傳授的對象是僧眾大相逕庭。
在遊走於世界各地時,我的關注一直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佛法要如何幫助人們?要如何運用佛法來照亮人生,來賦予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我個人而言,世界沒有比現在更需要佛陀的教法,以克服我們從久遠以來的友伴──貪、瞋、痴三毒。
本書是由過去數年來,我在東、西方國家發表的一些演說所構成。這些聚合在一起的聽眾都有共同的挑戰──在他們居住的社會裡,為自己的人生創造充滿意義的事物。這不是一本關於密傳修行或高深禪修法門的書籍,它的內容所處理的是一般修行者所關注的事情,即如何將佛法教導轉化成持續不斷的生活經驗。
佛法的一個重要面向在於,以一個極為積極正面的方式,轉化我們一般的心和態度,這不只會為自己帶來利益,也會為所有曾經與我們接觸的人帶來利益。我們現在面對的基本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把一個充滿惡念和貪、瞋、焦慮、嫉妒等煩惱的心,轉變成一個寂靜且令每個人(包括我們在內)樂於共處的友善之心。本書以一種簡明的方式,提出一些指標,幫助一般修行者善用佛法,過著更有意義的生活。
心是我們常時的友伴,甚至在夢中都無法逃離。我們的心是充滿不息的念頭、記憶、意見、希望和恐懼之流,因此,為我們的旅程培養一個相稱的旅伴是很有意義的。
【譯注】[1] 札西炯(Tashi Jong)位於東北印度喜馬拉雅山脈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