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與我-暢銷經典版
 
熱賣排行榜
紙本書
電子書
莫斯科紳士
精準寫作:寫作力...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
貓咪也瘋狂(全彩...
82年生的金智英
痠痛拉筋解剖書【...
刀(奈斯博作品集...
理想的簡單飲食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
當時間開始:地球...
 
建築的危險:庫哈斯的未來宣言
建築的危險:庫哈斯的未來宣言(絶版)
Rem Koolhaas: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

分類: 藝術設計 > 建築攝影
書號: FB0203
作者: 雷姆.庫哈斯
原文作者: Rem Koolhaas
譯者: 吳莉君
出版社: 原點
書系: On-master
出版日期: 2010-09-09
語言:繁體中文       ISBN: 9789866408267
規格: 17 cm * 23 cm / 平裝 / 彩色
頁數: 112 頁   
定價: 280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內容簡介

  ◆2000年建築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得主
  ◆2010年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得主
  ◆北京中央電視建築設計師
  ◆台北藝術中心建築設計師,曾多次訪台演講
  ◆當代最具爭議與矚目度的建築大師
  ◆認識都會建築的必備觀念
  ◆龔書章_導讀,特別收錄_建築師代表作

  當代最受爭議的建築師
  道出建築的危險與未來
  他說,建築需要更多反叛精神!
  北京中央電視台、台北藝術中心設計案得主,大膽實驗2014年即將在台誕生!

  庫哈斯1944年生於荷蘭鹿特丹,最初的職業是記者。發生在1968年的學生運動——「68風暴」使庫哈斯從記者和劇作家轉變為一位建築師。這一轉向幾乎可說是一個傳奇。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Toyo Ito)形容:「庫哈斯是一個將作為社會現象的建築轉變成令人反感的事件的記者。他是世界上唯一這類型的建築師。」雖然他的記者身份早已結束,但他卻將記者的本能注入了建築,建築成為他發掘和製造事件的方式。

  他先到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學習建築,然後又到紐約研究新世界。在美國學習期間,庫哈斯開始對大都會的城市現象著迷,於是他寫作了都市研究的經典之作:《狂譫紐約》,揚名海外。

  31歲,庫哈斯由理論轉向實踐,回歐洲成立了「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簡稱OMA )。OMA 就像庫哈斯手下的軍團,在一間簡陋、蒼白的工作室裡,以不可思議的特性運作著:流動性(庫哈斯幾乎是惟一的固定成員)、劇變性(任何事情都可能在最後一秒發生突變)、全球化(建築師和學生來自各國);疲於奔命(平均每日工作16小時)。

  庫哈斯是當代的異數,極少數兼具多種角色於一身的建築師──狂想家∕實踐家、哲學家∕實用主義者、以及理論家∕預言家∕建築師。他更是當今最富浪漫色彩的實用主義者、是最具烏托邦色彩的建築師,也是最具時代實驗精神的創作家。

  近年庫哈斯將視角轉往亞洲快速發展中的城市。他以客觀多樣而獨創的觀點,企圖從中看見當代都會新的潛在可能。從北京中央電視台到台北藝術中心,都是這些觀察後的具體實踐。2010年他再度受到肯定,獲頒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終身成就獎,總策展人妹島和世讚譽「庫哈斯對世界的影響超越了建築領域本身,不同的人們都能從他的作品中領略到什麼叫作自由。」為他對當代的影響,下了如是註腳。

  本書內容來自這位言詞犀利的建築師,參與萊斯大學的建築講座內容。其中包括一場演講及座談會的內容。在演講中,庫哈斯分別講述三個OMA的建築提案,包括 : 比利時澤布魯日海上轉運站、法國國家圖書館、德國ZKM藝術與媒體科技中心,透過這三個提案,深入探討大都會建築的四個核心概念──內與外、距離、電梯和量體。座談會透過對談的方式,分別就城市規劃、歐美城市比較、建築史、建築教育和未來建築等議題,提出精闢而犀利的觀點,預示了即將到來的重大發展──來自大都會的挑戰。這本令人振奮的作品直指,建築需要更多的反叛精神。書中特別取得OMA授權,收錄歷來代表作並輔以年表及導讀,帶領讀者認識這位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傳奇。

  Q&A
  What did Rem Koolhaas say? 

  Q:為什麼建築是危險的職業?
  A:難到不可置信,非常耗元氣。
  Q:建築為何既全能又無能?
  A:建築師總是懷抱偉大的夢想,但夢想要實現,非得仰賴其他人,仰賴環境不可。
  Q:建築師能做的事?
  A:偶爾在既定的條件下,創造出一些多少稱得上出色的建築物。
  Q:建築師該面對的事?
  A:承認並接受人們正以一種更民粹或更商業的模式重新塑造空間。
  Q:全球化的影響?
  A:全球化將所有人徹底從土地拔起,變成失根之人,變成所有地方的陌生人。
  Q:商業對建築的影響?
  A:商業利益是推動大型、複雜建案的火車頭。
  Q:身為建築師該有的態度?
  A:樂觀主義不只是建築師該有的基本立場,甚至是絕對要履行的義務。
  Q:建築教育的功能?
  A:學院的貢獻是瓦解建築野心而非訓練建築企圖。
  Q:未來關鍵的建築形式為何?
  A:由一名外地人,為遙遠土地上的一塊高貴基地,以不可置信的龐然尺度所做的思辯性投射。

名人推薦

 

阮慶岳︱李清志︱施植明︱徐明松︱曾成德︱龔書章 推薦!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1944年生於荷蘭的鹿特丹,於1952年至1956年間在印尼生活,之後定居阿姆斯特丹。
◎早年曾任Haagse郵報記者並投入電影劇本的創作,之後赴倫敦的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學習建築。
◎1972年以獎學金在美國停留,當時正對紐約市感到著迷,開始分析都會文化在建築上的衝擊,進而出版了追溯曼哈頓都市沿革的經典之作《狂譫紐約》(Delirious New York)。
◎1975年於倫敦,與Zenghelis夫婦(Elia and Zoe)和Madelon Vriesendorp共同成立了大都會建築辦公室(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簡稱OMA。
◎2000年榮獲建築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2010年獲頒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
◎被視為當代最具實驗性的建築師。伊東豐雄(Toyo Ito)形容他是「一個將作為社會現象的建築轉變成令人反感的事件的記者。他是世界上唯一這類型的建築師。」妹島和世讚譽他「對世界的影響超越了建築領域本身,不同的人們都能從他的作品中領略到什麼叫作自由。」
◎代表作品包括:葡萄牙波多音樂廳(Casa da Musica)、西雅圖中央圖書館(SEATTLE CENTRAL LIBRARY)、北京中央電視台(CCTV)、台北藝術中心(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RE)。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二十一世紀》、《建築的法則》、《留住一切親愛的》、《設計是什麼?》、《光與影》等書。

目錄

作品
年表
導言──化現實之銹為想像之金 龔書章
前言──建築的反叛精神
演講──建築的危險
對談──都市規劃的新秩序

飛射子彈,或未來何時開始? 桑佛.昆特(Sanford Kwinter)

前言 

建築的反叛精神

  庫哈斯和他的前輩曼菲德.塔夫利(Manfredo Tafuri) 一樣,比任何當代建築師更早、也更清楚地認識到,大都會一直在遮蝕建築的光芒。然而,當其他建築師願意退而求其次、只當個商業鷹架裝潢師的同時,庫哈斯卻依然打死不退,努力想為建築找出新的可能性和所在地。儘管這場奮戰一開始像是唐吉訶德式的執迷妄想,然而到了今天,隨著庫哈斯的巨著《小、中、大、超大》(S, M, L, XL)即將上市,他似乎已經在超大尺度,在「大」(Bigness)的概念裡,在大都會本身,為建築找到一個暫時棲息之所。

  決定重新出版庫哈斯的「萊斯建築講座」,是因為我們相信,這場講座以其簡潔精練的內容,預告了即將到來的重大發展。這本書同時也鼓舞我們,讓「萊斯建築講座」系列再次面世。庫哈斯對休士頓這座城市一針見血的即興評論(「輕鬆城市」〔Lite City〕 ),再次確認了我的看法,對我們這些萊斯人而言,休士頓可說是一座美妙非凡的實驗室,可以讓我們穩步發展各項嘗試和企圖。

  這本小書的再次發行,在許多方面都象徵了,萊斯大學建築學院充分感受到大都會的挑戰,而我們也和庫哈斯一樣,深知這場戰鬥還沒輸。這本令人振奮的作品直接指出,建築需要更多反叛精神,就這點而言,它可說是我們的吉祥物。

                                             拉爾斯.萊勒普(Lars Lerup)/萊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導讀

       龔書章/哈佛大學設計碩士、建築碩士。建築師、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

 

化現實之銹為想像之金--建築煉金師 雷姆‧庫哈斯

 他在平庸中看到超凡,在混亂中看到邏輯,在侷限中看到機會,從而建立一個當代都會新的潛在可能。

生平

煉金師(Alchemist),代表著一個在西方文化中將現實之銹轉化成想像之金的神秘角色。而在邁入21世紀的新時代裡,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正是當代極少數的這樣一個兼具多種角色──狂想家/實踐家、哲學家/實用主義者、以及理論家/預言家/建築師──於一身的煉金師,並且在此間不斷轉換、反覆觀照。

 庫哈斯是當今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實用主義者、是最具烏托邦色彩的建築師,也是最具時代實驗精神的創作家。年輕時,他曾經是一個採訪過義大利超寫實導演費里尼的Haagse郵報記者以及編寫電影劇本的劇作家,使他日後對於建築與都市的觀察,常能以激情洋溢的觀察與充滿幻想的文體,對日常事件狀態與信息作精確而簡單地描述、想像。

 在1975年於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完成建築訓練後,他即與Zenghelis夫婦(Elia and Zoe)和Madelon Vriesendorp共同成立了大都會建築辦公室(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簡稱OMA),不斷地試圖以一些策略及幻想,來發現城市過去的邏輯與軌跡,以及舊有建築的形式所展現的數種層次,進而提出另一種多重想像的建築與當代文化背景的新型態關係。

 而在世紀交替之際,這位被譽為「能讓建築歌唱」的庫哈斯,更在荷蘭這個以「實用主義」為中心的建築專業與學術中,以教學及論述激發了許多年輕且具熱情的建築師──如West8、MVRDV、VPRO、Ven Berkel等──的前衛思考與實踐,並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等城市進行「多元並立、價值紛陳」的荷蘭新建築樣貌,進而在2000年獲得建築普立茲克獎,代表著他極度樂觀的現代主義精神,以及文化跨界的想像和創造,已在建築教育與學術界扮演了極其重要的導師角色。

 2001年後,庫哈斯將視角轉往亞洲快速發展中的城市。他以客觀多樣而獨創的觀點,不帶偏見地來對事件的社會現實與慾望需求作廣泛的調查、分析與歸納,進而在平庸中看到超凡,在混亂中看到邏輯,在侷限中看到機會,從而建立一個當代都會新的潛在可能模型。從北京中央電視台到台北藝術中心,都是這些觀察後的具體實踐。2010年獲頒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終身成就獎,總策展人妹島和世讚譽「庫哈斯對世界的影響超越了建築領域本身,不同的人們都能從他的作品中領略到什麼叫作自由。」為他對當代的影響,下了如是的註腳。

思想

 如果說20年代的勒‧柯比意(Le Corbusier)的《邁向新建築》是20世紀初建築與都市的現代主義精神宣言,那麼庫哈斯1978年的經典論述《狂譫紐約》(Delirious New York)則對20世紀末的大都會與建築提出了認識現實的另一種方式。經由觀看大都會及其「狂譫狀態」(delirium)的心理層面,進而在都會建築中恢復其神話的、象徵的、大眾性的功能。

 壅塞文化

在《狂譫紐約》中,庫哈斯藉著曼哈頓的意象,提出一個關於「壅塞輻輳文化」(Culture of Congestion)的計劃。他將此文化定義為一個魅力十足、可以海納百川,消泯其他一切的提案,以使我們能更注意複雜的結合,以及建築與設計觀念的曲轉,實現大都會生活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從這本經典論述,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對庫哈斯在日後十餘年,不論都市規劃或建築設計,都有深遠的影響。

 如果說庫哈斯在《狂譫紐約》中所預見的「壅塞輻輳文化」是21世紀都市的狀態,使得都市本身形成一個亂局,而這種混亂的狀態便是都市最令人著迷之處;而「摩天樓」(Skysgraper)應該是一個可以整合所有迷亂慾望的容器,存在於都市中,也能隨著都市的亂局一起不斷地演變、發展。

 摩天樓

 庫哈斯認為現代建築的原型有二:針形與球形。「針形建築」,具有地標性;而「球形建築」,則是容器。而這兩者原是分離的建築型態,為了滿足人的欲求合而為一,形成現在的摩天樓。摩天大樓即是一個異質性的容器,同時具有高聳入天的地標性質,以及包含著異質事件、滿足了不同的欲求所需的機能的雙重性格,在現實世界中以超現實的方式存在。這就是現代都市現象最令人著迷處,也是最挑起探索慾望的部分。

 由此觀點,我們從Zeebruge Sea Terminal競圖案中(見p35),可以看見庫哈斯以一個建築容器融合針形與塔形建築的完全想像。對於這個摩天樓的慾望極致實踐,我們當然也已預見了庫哈斯2002年於北京的「CCTV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設計案」的必然性──在建築皮層表象下與空間狀態中,蘊含著更多無法想像、異質的、複雜的生活形式,直接、明顯地呈現都市亂局。

 尺度

如果說庫哈斯在《狂譫紐約》中,企圖以曼哈頓為藍本,在回顧的角度中,以主觀觀察曼哈頓這一城市的形成。而在他與Bruce Mau於1995年所著作的《S、M、L、XL》中,則是延續《狂譫紐約》充滿激情與幻想之城市建築論述後的實踐。庫哈斯在《S、M、L、XL》這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當中,表現出他對於「細微」幾近迷戀的觀察,與對「超大」的興趣與探索。對於庫哈斯而言,當一個物件或事件超過一定的尺度之後,任何理論都不再適用於它,尤其是對於世界上正在發生中的經濟、文化的社會結構巨變──如日本或中國珠江三角洲等都會城市。

 密度

密度!密度一直是庫哈斯和很多荷蘭年輕建築師探索的方向,在住宅上尤其明顯。

 荷蘭就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國度──它幾乎沒有歷史,並且是歐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另一方面,在亞洲,因為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口的快速遷移,大都會的建設與破壞速度正難以置信地並行著。庫哈斯繼他對曼哈頓所詮釋的「壅塞輻輳文化」理論之後,進而在荷蘭、尤其是亞洲(日本、新加坡、中國)等人口稠密且高速發展國家,藉以「密度」的適應、解決與思考,在空間發展的荒謬矛盾與生態環境的惡化宿命中尋求現實出路,進而轉化為他類的實驗性建築或都市。。

 大躍進

 《異變》(Mutations)和《大躍進》(Great Leap Forward)是 2001年庫哈斯的主要基調。這幾冊厚重且結構清楚的研究論述,主要是庫哈斯在五年內與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學生及建築師們,以城市、都會為研究核心,共同的教學討論與研究分析。庫哈斯企圖承繼上述對於密度與都市發展的思考,同時藉由建築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對全球城市進行觀察,來探討當代全球都市現代化和都會化的過度快速「異變」與「大躍進」的種種面向與問題。

 一方面,他藉由「通屬城市」(generic city)的概念引證,宣告無差異、無特色而具秩序品質的城市環境,將為全球化的必然潛力。另一方面,庫哈斯更以「異變」的激進觀點提出「通屬城市」並不盡然為人們所欲求,現實城市中的混亂和平庸,或許才是我們所最渴望的。他甚至於將哈佛的研究課題轉向當前全球發展最迅速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把深圳、東莞、廣州、珠海、澳門和香港等地作為研究「異變」與「大躍進」的巨型都會模型。這群在極快速變遷發展中的都市,正因互相依存且協調合作而加劇城市間的差異發展,進而形塑成另一種未經刻意計畫追求的無序性、豐富性及複雜性,使得這些城市仍可保持其魅力與活力。

 不論是從《狂譫紐約》的曼哈頓、高密度的荷蘭、到《大躍進》的中國珠江三角洲等城市觀察與論述;從小至一個A Dutch House住宅、中至鹿特丹的Kunsthal現代美術館、大到如中國北京的中央電視台總部摩天大樓、或者超大如法國Lille都市計劃案等多重類型與尺度作品,在庫哈斯的多變向度的建築論述中,唯一不變的是,他面對大都會及其「狂譫狀態」的心理欲求想像之同時,仍可以積極樂觀地接受現實,讓主觀想慾和客觀理性同時錯身於一境,轉化不合理的事件與狀態成為都市與建築異變的議題或假說,進而從非理性幻想中汲取精力與靈感,成就他在真實世界中的想像。

 

Copyright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
服務電話: (02)8913-1005 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andbooks@andbooks.com.tw Design By Devis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