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頂果.欽哲仁波切序
《普賢上師言教──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指引》闡釋了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修行之道,而其中沒有任何衝突矛盾。
它涵蓋了所有的教法,包括提供給三種領悟層次的修行者法道上的次第(Steps of the Path),以及法道上的三主題(Three Main Themes of the Path)。也包括了三種覺受(Three Perceptions)、道(Path)與果(Fruit)的前行,更包括了佛性為因、珍貴人身為支持、善知識為動力、教法為方便,以及三身與智慧為果報──這些代表了噶當巴(Kadampa)與大手印(MahAmudrA)傳承的匯流。此外,也包括了寧瑪派的修持,即經由厭棄輪迴而出離,經由確信業果而產生信心,經由努力幫助他人而生起菩提心,以及對一切事物絕對純淨的淨觀。
對一切修行的所有教法,不論是前行或正行,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也因為如此,在這個幸運的時代,珍貴佛法的光芒正開始照耀全世界。由於本書具有豐富的價值而毫無危險,並且涵蓋了一切法道的精要,因此透過本書的翻譯,個人深刻的地期望任何與它結緣者,都能獲得果報,並願它成為修行者聞、思、修的工具。對於遵循佛法者而言,教導或聽聞本書都是極為重要的。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序
巴楚仁波切所著的《普賢上師言教》,是一部超越時空的口訣教授。對所有不同根器的弟子們而言,不論他們是否為學者,它都是直指教法中心的一部巨著。而且,像尊貴的敦珠(Dudjom)仁波切與尊貴的頂果.欽哲(Dilgo Khyentse)仁波切等偉大的上師們,也都強力地鼓勵他們的弟子研讀此書。不僅如此,他們自己也都將這本書放在身邊,以便可以隨時翻閱它。這本書就像我們的導師一般,直接地教導我們,勇敢而毫不妥協地、準確地告訴我們所需要聽聞的教法。我能以親身的經驗來證實:身為此末法時期的仁波切,我就是巴楚仁波切針對高階轉世喇嘛的毀犯與墮落給予嚴厲訓斥的對象之一 。而且很坦白地說,雖然他的這些話語吞起來很苦澀,但我必須承認他說得絕對正確!
這部無可或缺的著作,我很高興姚仁喜君完成了中文的翻譯。所有為這些獨特教法投入工作的人,至少一定是熱愛此無與倫比的大圓滿之道,並且全心全意嚮往的追隨者。我認識仁喜有多年了,我很確定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而且他也一定用心地從事了這本書的翻譯工作。
我隨喜這部巨著現在能提供給中文讀者了。我也祈願本書能以此無雙的大圓滿教法,照亮無量眾生的心靈。
英譯再版序
本書出版後,令人鼓舞的,受到許多人的要求而再版,因此,也讓修訂變得可能。這一回,我們加入了頂果.欽哲仁波切為法文本初版所寫的序文,以及一世紀前,偉大的蔣貢.康楚(Jamgon Kongtrul, 1813-1899)仁波切為此書在西藏的第一本木刻版所寫的跋文。圖片的品質也大幅提昇,也再次修訂了〈注釋〉與〈名詞解釋〉,並增加了內容,梵文也以標準的音譯呈現。
然而,主要的改變還是在本文。這都是貝瑪.旺嘉仁波切巨細靡遺、不厭其煩地重新審閱的成果。他無數的建議、解釋與質詢(平均每頁有三至四處),促使我們更詳細地檢視譯文的正確性,讓它能更接近巴楚仁波切的原意。初版的讀者可以放心,在教法的本質與修行的解釋上,我們並沒有發現重大的錯誤。然而,也就是因為本書充滿了豐富而殊勝的細節與軼事,而深受大家歡迎,所以,我們希望譯文能對這些內容有更準確的詮釋。
任何翻譯都能加以修正改進,我們希望在未來能持續改善譯文,特別是從世界各地的許多來函中,我們很高興這本書能被個人與佛教團體廣泛地用作研讀和修行的手冊。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們希望可以藉助目前由阿勒.增喀仁波切所指導,蓮師翻譯小組即將出版噶旺.巴桑(Ngawang Palzang)堪布的《普賢上師言教注》一書,重新完整地修訂附注的部分。可惜的是,那只能等到第三版才能完成了。
此再版中的所有修訂,都是由約翰.康提(John Canti)所集結、編纂與修訂。在瑪利亞.耶蘇.赫爾瓦斯(Maria Jesus Hervas)精進翻譯成西班牙文的過程中,幫忙發現了一些英譯本的疏失與錯誤之處。另外,海倫娜.布蘭克雷德(Helena Blankleder)、查爾斯.哈斯丁(Charles Hastings)、史蒂芬.葛汀(Steven Gethin)與瓦參.費區(Wulstan Flectcher)的校對也功不可沒。
導論
《普賢上師言教》是介紹藏傳佛教基礎最受喜愛的一本書,也是許多偉大上師都極力推薦的一本書。它提供了一套詳盡的方法指引,讓一般人可以轉化意識,步向佛果──覺醒解脫境界──的道路。本書的前半部是一系列的思維:包括思維輪迴的挫折與痛苦;思維無明與煩惱所帶來的輪轉;以及思維珍貴人身是唯一能證得佛果的機會。第二部分解釋了金剛乘(VajrayAna)的初修,這些強而有力的轉化法門,是藏傳佛教傳統鮮明的特色。
巴楚仁波切的著作並不是寫給學者專家的論文,而是提供給誠心修行佛法者的實修指導手冊。他撰寫的風格,不論是粗俗的村夫、牧人或喇嘛、比丘,都能理解。事實上,他宣稱這根本不是學術著作,他只是把上師的口傳教法,依其所聽聞的記錄下來而已。這本書的特殊磁力是,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就是巴楚仁波切的弟子,聆聽著那來自於他自己上師的口傳傳承,以及多年修行的深刻體驗之貼心忠告。
他闡釋了我們修行教法所需要知道的一切,而且還常以尖銳的反諷,指出我們在修行道上容易犯下的許多錯誤。他的文辭,詩意、粗俗兼具,每個重點都引用許多前人之語和日常生活的實例,以及多樣的故事來說明。有些故事可回溯到西元前六世紀佛教的最初期或更久遠以前;有些來自西藏與印度偉大上師不平凡的生平故事;有些則是巴楚仁波切故鄉康地(藏khams)的一些鄉野軼事。
巴楚仁波切以直接探究弟子自心深處而聞名,他深信阿底峽(AtIZa)尊者的名言:「最佳的善知識,就是攻擊你的隱藏缺失的人。」雖然他的著作是寫給當時的對象,但是只要稍加易位思索,我們就能了解,雖然時代與文化不同,人性卻還是如此地相同。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隱藏的個性被揭發出來,也被迫去質問自己念頭的習性,並且將自心往新的可能性開放。
在結尾時,巴楚仁波切對自己的著作,寫下如此的結語:
在寫下這些教法的過程中,我沒有特別重視文詞的美妙。我主要的目標只是單純地以易於了解,並且對心有用的方式,把我尊貴上師的口傳教法忠實地記載下來。我已盡力不加入自己的語言或想法,以避免損其原意。在不同的場合中,我的上師也經常給予許多特殊的教法,讓我們在修行上隱藏的缺失暴露出來;而我也把我所能記得的,加在最恰當的地方。切勿以此作為觀察別人缺失的窗口,反而要以此作為檢視自己缺失的明鏡。仔細檢視自己是否有隱藏的缺失,如果有的話,認出它們,並將它們驅除。修正你的心,將之置於正確的道路上……
對金剛乘佛教而言,證悟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經由適切的方式與超凡的努力,可以在此時此刻、在此生達成的。在西藏鮮活的智慧傳承中,每一段經文、每一個禪修與修心的方法,都是由上師直接傳授給弟子,然後在弟子心中內化,而形成個人經驗完整的一部分。在藏傳精神修行中,有個名詞「娘練」(Nyamlen),意即「融入體驗」(taking into experience)。要能夠被尊為傳承執有者──真正具格的上師,必須實際獲得證悟。巴楚仁波切執有自佛陀本人不斷傳遞下來的傳承,這個傳承由證悟的上師們世世代代一脈相傳,直到今天。
巴楚仁波切及其傳承
藏傳佛教最古老的一支,也就是巴楚仁波切所屬的寧瑪巴傳承中,有兩種傳承的方式。一是口語傳承(Kahma;藏bka’ ma),它歷經數世紀,由世世代代的上師傳給弟子;二是神祕的直接傳承──伏藏(Terma;藏gter ma)。這是在西元八世紀,由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與偉大的女弟子耶喜.措嘉(Yeshe Tshogyal)所隱藏,為了在未來能被適時地發掘出來的教法。
《普賢上師言教》是《龍欽心髓》(Longchen Nyingthig:藏klong chen snying thig。〔The Heart-essence of the Vast Expanse〕)前行的釋論,而《龍欽心髓》也就是尋寶者吉美.林巴尊者(1729-1798)所發掘的伏藏。
吉美.林巴是一個神童,經由一系列的長期閉關禪修生起智慧心,因此他無讀而飽學。在數次的淨境中,他從十四世紀的偉大上師龍欽巴(Longchenpa)尊者接受了《龍欽心髓》的教法。
龍欽巴令人讚歎的《七寶藏》(Seven Treasures;藏mdzod bdun)以及其他的著作,將寧瑪教法作了有系統的整理,涵蓋了佛法的各個面向,特別是對大圓滿教法的微細處,有更詳盡完整的說明。他對其他傳承教法也有大量的著作,但都已失傳。雖然龍欽巴尊者早吉美.林巴數百年之久,但他仍是吉美.林巴的主要上師。
吉美.林巴修持自己發掘的教法以臻圓滿,然後再傳授給少數足以成為純正教義持有者的親近弟子們,其中之一就是巴楚仁波切的上師吉美.嘉外.紐古。他曾在西藏中部追隨吉美.林巴多年,而後才回到東藏康地。在此處,他依照吉美.林巴的教導修行,住在偏僻山區的一處窪地,連個草篷或洞穴都沒有,只以野生植物為食。他完全不在意舒適方便,一心要放下世俗之事,只專注於究竟證悟的目標。漸漸地,弟子們在他身邊聚集,他們在風勢強勁的山坡上,架起了帳篷居住,年輕的巴楚仁波切就是這些弟子之一。這本書所記載的教法,巴楚仁波切從他的上師處,至少領受了十四次以上。其後,巴楚仁波切又追隨當時許多偉大的上師,包括特立獨行的杜.欽哲.耶喜.多傑(Do Khyentse Yeshe Dorje, 1800-1866)仁波切,他對巴楚仁波切直接指出了心的本性。
巴楚仁波切終其一生完全追隨其上師毫無妥協的單純性。雖然他在幼年就被認證為「祖古」(tulku,意指轉世喇嘛。他的名字就是「巴傑祖古」〔Palgye Tulku〕的簡稱),傳統上就能在寺廟中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然而他卻終生到處流浪,在曠野中紮營為家,生活一如乞丐。如果有人供養金子或銀子,他常就棄之於地,認為財富只不過是麻煩的來源。甚至當他已經聲名遠播,還是到處旅行,不引人注意,一樣地過著簡單而自在的生活。有個故事說,有一位喇嘛在路上遇見他,看他似乎是個好人,認為這個殊勝教法可能對他會有所助益,就把這本書的教法傳授給他。另外一回,他在旅途中一路上幫忙一位寡婦燒飯,照顧她的小孩,背著他們旅行。到達目的地時,巴楚仁波切告訴這位寡婦有事必須先行離開。這位女士聽說偉大的巴楚仁波切將在寺院中說法,就前去聽講,卻驚訝地發現坐在法座上對大眾說法的上師,就是一路上伴她旅行的同伴。說法結束時,巴楚仁波切還將大家的供養全數給了她。
他對學生的態度極為慈悲,卻也極為嚴峻;他也以相同的態度對待乞丐與國王,毫無分別。在任何情況下,他唯一關心的是利益他人;他永遠只說最有用的話語,而不管在社交上恰當與否。
修行的次第
《普賢上師言教》是屬於「文字指引」(written guides;藏khrid yig)一類的文獻。它是為了闡明修行法本之所需,作為口語闡釋補充之用。在此,此修行法本即為《龍欽心髓》的前行。
由龍欽巴傳給吉美.林巴的《龍欽心髓》系列教法,是寧瑪派最廣泛的修行。它涵蓋了完整的金剛乘之道,從前行(藏sngon ’gro)開始,然後進入正行(藏dngos gzhi)的三大部分──「生起次第」(藏bskyed rim)、「圓滿次第」(藏rdzogs rim)與「大圓滿」(藏rdzogs pa chen po)。
前行包含了「外」與「內」兩部分,本書也依此分類。第一部分是外前行或一般(共同)前行,談到的是:(一)暇滿人身;(二)無常;(三)輪迴之苦;(四)業──因果律遍在我們的各種行為;(五)解脫的利益;(六)如何追隨善知識。這些是正確了解佛教價值的基本元素,由於它們是佛教的基本通性,因此稱為「共同」(共)的。思維這些內容,任何人都可為之,不一定需要是佛教徒。
第二部分是內前行,起始於皈依。「皈依」就是學習去依靠佛、法(佛的教法)、僧(佛教團體),這是佛教各支派的根本共識基礎。接著是發菩提心(證悟之心),這發心即是為了帶領一切眾生達到圓滿解脫的無條件之慈愛與大悲,也是大乘佛教的基礎。接著是透過實修,以清淨個人過去惡行所產生的業果,以及積聚在道上前進所需要的正面能量,這些修行善用了金剛乘法門專有的觀想與持咒技巧。
最後是「上師瑜伽」(Guru Yoga),將自心與上師的心合而為一。「上師瑜伽」是金剛乘的最根本,其中上師與弟子間清淨的連繫是最重要的。在此還包含「遷識法」(phowa;或「頗瓦法」)的修行,這是讓無法追隨修行道路者,在臨終時還能解脫的捷徑之法。
第二部分的實修,必須有具格上師的指引。事實上,任何精神修行都應如此。在1959年以前的西藏,幾乎所有的藏人都認為自己是佛教徒,他們依止佛教的行為規範、做供養,並能念誦某些祈請文與咒語,甚至在今天,大部分在家鄉的西藏人都還是如此。在這普遍都是佛教徒的地方,有少數的人決定積極地追尋精神之道,他們就會修行這些教法,通常各個項目都重複修持十萬遍之多。
接著是「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修行,而以「大圓滿」達到極致。在藏傳佛教的傳統中,對內在修持的旅程,每一步驟都具有驚人的精確性。每一個修行的次第都有口傳與文本的解釋。金剛乘是心的科學,一位熟練的上師能完全了解每個經驗的重要性,以及每個錯誤的解決之道。本書對於接下去的修行並沒有詳細的說明,但我們在此提供一個簡要的全貌,讓大家對前行之後持續的修行有個初步的概念。
前行
外前行是由將心轉離輪迴的「轉心四思維」所構成。
內前行是:(一)皈依;(二)菩提心;(三)修持金剛薩埵(Vajrasattva)而淨化;(四)以供養曼達積聚福德;(五)上師瑜伽。
在某些狀況下,會加入一些其他的內容,如同在《龍欽心髓》中就是如此。儀軌有的很長,有的很短,在此所敘述的只是一般性的架構。
正行
生起次第
在「生起次第」中,行者以觀想自己是佛、觀想自身周遭環境為清淨佛土、並且持誦相應的咒語,來修習並發展出對此世界的證悟觀。雖然這個過程一開始是人為造作、有意發展或生起的,然而,這種觀想與證悟者的淨境經驗具有對等的相應。藉由培養這種新的覺受習性,行者便能弱化基於無明與煩惱的凡夫習性之粗重覺受,並且得以接觸更微細層次的經驗。這種修行以「儀軌」(sAdhana)為主,而其文字常常極具詩意。
圓滿次第
當行者的聖觀淨境成為鮮活的經驗之後,「圓滿次第」讓整個過程完整圓滿。經由完全掌握氣息、身體的姿勢與其他的瑜伽,修練體內細微的能量,將整個過程帶入更內在的層次。
大圓滿
在「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中,行者經由禪定經驗獲得「譬喻智慧」(illustrative wisdom;藏dpe’i ye shes),並以此作為指出究竟心性的工具。而在「大圓滿」中,心的本性是由上師直接而剎然地指出,這是認知佛性本身即刻而直接的經驗。其後的修行,主要在於熟習這種經驗,並且將其發展得更為廣大。在此,行者獲得真實或究竟的智慧(藏don gyi ye shes),它是究竟實相的直接經驗。
從某個角度而言,每個層次的修行都建立於前一個修行之上;但同時它也進一步剝除染污的皮層,讓實相的經驗更進一步地裸露出來。每一個修行本身也都是完整之道,對於有智慧能了解的人,其他的修行都包容於一,甚至前行也是如此。前行中的每一個修行,本身都構成達到證悟的完整之道。
特別是「上師瑜伽」,它是一切法道的精要。傳承上師經常說,所有的修行都應該以「上師瑜伽」的方式來修。對已證悟上師全然的開放與虔敬心,是修行進展最迅速、最確定的不二法則。
巴楚仁波切將心靈導師無比的重要性,直接表達在本書的書名「Kunzang Lama’i Shelung」上,我們將它譯為「普賢上師言教」。
「Kunzang」意為「一切皆圓滿」、「永遠圓滿」或「普賢」,它是「Kuntuzangpo」(梵Samantabhadra)的簡寫,指的是一切傳承之源──本初佛普賢如來。普賢如來在形象上是以赤身裸體,如虛空深藍色的佛來代表。然而,這個形象並非代表一個人,而是代表佛性,它是心的不變純淨本質,也就是一切眾生基本的本性。平常這個本性是隱藏的,但經由證得本性的上師,能引導我們在自己之中,發現完全赤裸而且燦爛的本性。「Lama」一詞,即「無上」(there is nothing higher)之意,也就是梵語「Guru」一詞的藏語。雖然這兩個詞平時常被濫用,然而,一如巴楚仁波切告訴我們的,心靈導師就如同佛陀本人,他將過去諸佛的傳承帶給我們,他為了我們總持現在諸佛,而且經由他的教導,他是未來諸佛之源。巴楚仁波切告訴我們,從某一方面來說,「上師瑜伽」更殊勝於「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因為經由上師的加持,它能直接打開通往究竟智慧之道。
英譯本的來源
西藏人從八世紀起直到二十世紀,完整地保存了印度的佛教。但這並非只是靜態地保留了神聖的寶藏而已,數世紀以降,佛法一直都是西藏心靈最優秀者最主要的關懷,因此產生了哲學、詩歌、學術與心靈方面等殊勝而廣泛的著作,以及獨一無二、優秀的藝術與建築的傳統。然而,最重要的是,西藏人將佛法付諸它真正的目的──作為轉化心靈的工具,數以千計的修行者,其中有無數聞名的上師、隱居的瑜伽士,都成就了他們最終的目標。
也許有人會認為西藏的光輝只存在於遙遠的過去,近代以來都已逐漸衰頹,但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包括現今的每一世紀、每一世代,都有精神巨擘產生。例如,十九世紀是一個特殊的復興時期,由蔣揚.欽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 1820-1892)、蔣貢.康楚仁波切等人所發起的「利美」(ris med,不分教派)運動,巴楚仁波切也是參與者之一。這個運動的目的是在打破佛教不同學派之間的藩籬,鼓勵大家在學習與教導上不分教派。這個精神一直持續到今天,最佳的例子之一即蔣揚.欽哲.旺波的轉世──已故的頂果.欽哲仁波切。
一如巴楚仁波切,頂果.欽哲仁波切也來自藏東。他一生中有二十個年頭在閉關修行,而且常都處於最簡陋的處所。他曾受教於無數的上師,在年輕時甚至還遇見過一些巴楚仁波切的弟子。對於西藏在五○與六○年代所遭遇的巨大毀壞,他以永不厭倦的努力來回應,一面尋找、保留並重新印製失落的法本;一面在流亡期間建立寺院;同時,更重要的是教導並啟發新一代的學生們。他認為巴楚仁波切是大圓滿行者的最佳典範,因此非常鼓勵並支持本書的翻譯。他認為本書是提供給邁向佛教道路之學子的最佳指引。
我們的翻譯直接來自這個傳承的核心。從某方面而言,本書有它自己的傳承。敦珠仁波切、頂果.欽哲仁波切、甘珠爾仁波切、紐舒.堪布仁波切以及其他的上師們,為我們口傳了整本書,而且他們都是巴楚仁波切教法的證悟持有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他們對書中艱深之處,給了我們最佳的解釋。
雖然忠實於原書的一字一句是代表對藏傳傳統的尊重,然而,我們發現如此的翻譯,會讓原文流暢又合理的意念,在英文中反而顯得隱晦甚至怪異。特別是本書,逐字翻譯無法傳達原文本身在地生動的風格,以及其中的幽默。因此,雖然我們儘可能地在術語上保持一致性,但我們也在翻譯上試圖傳達的不只是字句,而且包括它的風格與氛圍。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英文文句儘可能地接近藏文的原意,又不失整體的清晰與流暢。
一些我們認為對讀者有用的簡短解釋,都出現在各該頁的注釋之中(編按:這些解釋已全部納入本書末的〈注釋〉中)。另外,還有大量的附注,這些不見得是一般讀者都會有興趣的。但是我們仍然重視它們,因為這些附注包括了巴楚仁波切弟子們引人入勝的論述,以及頂果.欽哲仁波切與其他上師對艱深處的開示。它們能幫助讀者免除一般對佛教概念的誤解,而對本書內容已有一些了解的修行者,這些附注也讓這本書呈現更多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