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面對博物館的時代變局
漢寶德
對於博物館人來說,「美學經濟」是一個很聳動的名稱,說得平實一點,應該就是以美感行銷的意思吧!經濟也罷!行銷也罷!談到這些,總免不了使老一代的博物館人心酸。時代變了,以高級文化衛士自許的博物館工作者,開口閉口談起錢來,怎不令人悵然!
美,真的會成為行銷的貨品嗎?
真的,因為愛美是人類的天性,只是在過去,美被上流社會的藝術觀所綁架,使一般大眾只能敬而遠之而已。二十世紀中葉以後,藝術的高貴魔咒被解除,中產階級逐漸成為藝術的愛好者。美術館因此而脫胎換骨。在各類博物館中,原本以科學博物館最受大眾歡迎,相形之下,美術館只是紳士們會面的高級俱樂部。誰知道到了八○年代,美術館開始有人排隊買票呢?而最能吸引人氣的展覽不再是恐龍,而是大藝術家作品或古代文物的超級大展呢!
博物館原本是不在乎觀眾的,他們靠的是政府的補助與資本家的捐助。可是由於種種社會變遷的因素,他們忽然發現補助與捐助無法支付日漸膨脹的花費,他們必須自己想辦法去補經費的缺口。錢,不再是你願不願意談的問題,而是必須面對的問題,於是非把博物館當生意做不可了。
民眾願意排隊買票是一個契機,還不夠,必須把更多的休閒飢渴的大眾吸引過來,必須與眾多的遊樂設施競爭。博物館必須一再的降低姿態,幾乎把自己視同一般的商場來經營。慢慢的,禮品店、咖啡館、餐廳逐漸擴大,顧客超過了展場的訪客。有人不免想,這樣辦美術館不是自炊炊人嗎?
這不成,博物館行銷是指行銷博物館的內容。要行銷美,不是行銷咖啡。所以當代的博物館回到本位,在美與好奇心上做文章。在藝術品之外,當代的愛美族喜歡眩目的建築空間。因此喜歡搞怪的建築師就大行其道了。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建築的想像力在博物館空間上全面解放。為了開發觀眾的好奇心,策展為想出千奇百怪的題目,把博物館經營成令人驚嘆不置的展示場所。今天的觀眾不耐安靜,非動手動腳不可,所以體驗式展示就成為賣點了。這一切,使博物館這一行全面變色了。
惠媛是有藝術史背景的博物館人。她走遍天下,看了那麼多世界知名的博物館,要把她的經驗告訴大家,配上精采的圖片,已經很有看頭了。如今原點出版社,要她自經營的觀點,重新審視這些館的資料,對於很想了解博物館發展新趨勢的讀者,是特別有意義的。面對時代大變局,要怎樣在文化的維護與商業經營之間取得平衡,並另創新局呢?看看別人成功的經驗吧!
推薦序2
美感訴求與博物館經營
劉維公
惠媛是現今台灣博物館界備受肯定的專業人士。認識她已經有一段時間,在每次的聚會言談中,都可以感受到她對博物館或是藝文發展的關心與熱情。所以當她邀請我為她的書寫序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就答應了。對我來說,為讀者推薦一本具有豐富內涵的博物館專書,不僅是一項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因為台灣博物館的發展需要更多人的支持。
雖然本書是一本重新出版的書,但有了更為精準的定位:它是惠媛全球博物館美學經濟的考察報告書。近年來博物館的發展出現了相當大的變化,同時也引發了相當多的討論,對於博物館的發展方向,提出彼此相當不一致的看法。有人憂心地認為,博物館的發展面臨重大的危機,但有人則是樂觀地主張,新紀元的博物館營運模式逐漸形成。造成這些爭議的核心關鍵因素有很多,但是博物館的商業化絕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商業化的作為改變了博物館非營利的特質,博物館以市場的角度去考量其營運的方式,包括策展主題的設定、行銷手法的運用、周邊商品的開發等,而談論營利收益不再是博物館的禁忌,甚至變成是衡量其營運績效的判準之一。
我們往往會以營利∕非營利二元對立的思考模式,去看待博物館商業化的發展趨勢。然而,惠媛的這本書則是跳脫這樣狹隘的僵局,而是中肯的提出她的分析與看法,沒有為新興五花八門的現象沖昏了頭,也不會自怨自艾地感傷博物館傳統的消逝。在這本書中,讀者將可以看到當今博物館美學經濟發展的基本樣貌。透過精美的影像圖片,以及細心的內容編輯,世界各國在博物館美學經濟上的經典案例一一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博物館已經是當代美學經濟的重要一環。以美感做為訴求的博物館,不論是運用博物館建築空間的美學,或是主題活動的內容,往往都能夠造成民眾參觀的熱潮。博物館已經是現代人追求美感體驗的目標場域,其重要性絕對不輸於一般消費的購物中心。現今博物館的資產不再只是奠基於收藏、研究、教育等功能,一個有美感訴求的博物館,將更具有驚人的發展能量。越來越多的文化消費者想要在博物館中獲得美感的享受,擁有其他消費場域所沒有的幸福感覺。LOHAS(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生活風格群體即是典型的例子,他們是文化觀光的重度行動者。博物館應該要積極回應這樣強烈的需求,將其納為博物館發展的基礎。
將美學經濟的思維與作法導入博物館的營運模式之中,人們還是會有不少的疑慮。但是,也許我們可以將發展議題回歸到一個基準點之上:那就是美感創新。不管是否要博物館產業化或是商業化,美感創新都是必要的。博物館必須強化其美感創新的能力,才能持續地為民眾提供高質感的美感產品與服務。相對於台灣博物館普遍缺乏美感創新的能力,從惠媛的書中,我們將會看到,國外的博物館致力於美感的創新,創造出來其令人驚豔的美學經濟價值。這本書寶貴的地方,不僅在於它可以當作是一本增長見聞、文化觀光的指南,同時也是現今美感創新發展的案例手冊。它絕對是一本相當值得推薦的書。
作者序
博物館──深度且優雅的文化行銷
劉惠媛
當編輯來電說出版社決定再次改版發行這本書時,正忙著進行台灣全國博物館的普查計畫的我,一時間無法意會,要過了整整一天,喜悅的泡泡,才慢慢打從心底冒出來。繆斯共和國最初是由田園城市出版,2007年原點出版社修訂後改版為博物館美學經濟。這本小書能一而再地獲得讀者親睞,可能只是碰巧我在書中指出了某一條林間小路,而聰明的讀者們,自己發現了整座森林,出發去探索,就愛上博物館世界的無窮奧秘。
即使到今天,包括我在內仍有許多人不習慣把經濟的消費與美學的賞析,看成一體的兩面。對藝術教育者而言,美學的價值當然遠超過藝術品交易的價值。雖然大家都有藝術「價值」不等同於「價錢」的共識,但有趣的是「賞析」(appreciation)這個字的拉丁原文就具有「價錢」(prex)的意思。只不過長期以來,除了拍賣現場之外,大家都不直接問這幅名畫或珍品價值多少錢?好像同時「談美與錢」是一種文化禁忌。
近年來全球博物館、美術館展覽「商業化」、「迪斯奈化」的爭議越演越烈。過去,由於博物館的學術傳統著重推動教育、典藏和研究、展覽與設計這些重要的領域。相對地,關於博物館在經營管理和募款、公關行銷和市場,以及未來可能因為授權和開發商品衍生的利益和經濟活動,大多是關起門來談。坦白說,在真實世界裡,即使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或法國羅浮宮這類的超級巨星,也都還無法辦法光靠門票的收入維持博物館的基本運作。更不用說,受到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2008年起許多優秀的館舍,都難逃裁員或縮減預算的命運。例如阿拉伯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快樂島超級計畫,不惜鉅資邀請四位名建築師:法國的尚.努維爾設計羅浮分館,日本的安藤忠雄設計海事博物館、美國的法蘭克.蓋瑞設計古根漢美術館,以及英國女建築師札哈.哈蒂所設計的表演藝術中心。整支計畫是否能如期在2012年完工呢?「文化與藝術」是最需要時間成本的投資,博物館是一流的事業,卻從來就不是一門好生意。
城市的文藝復興運動
博物館,清楚地標示著一個國家、城市與文化的獨特性與優越性。古老歐洲,各自競奇的博物館,綻放於各大小城市之中,除了對各個城市的文化、經濟發展帶來重要的提升力量,也為城市塑造了文明舞台上舉足輕重的地位。事實上,我在書中所介紹的世界級博物館和美術館,有些展示了當地獨特的歷史與文化資產,有些重建或增建後成為當地的地標,有些老舊空間再利用的美術館,建築之美都足以成為城市的櫥窗。而且各式各樣博物館的文物之美均可以成為「城市的最佳歷史代言人」。目前各國的政府都很重視也清楚博物館的品牌效應,雖然它本身是不會賺錢的,但博物館所帶來的國際知名度和觀光收益卻非常值得期待。
換句話說:阿布達比劃時代的創舉,是希望將阿拉伯大公國的首都阿布達比,打造成新的「主題樂園」,藉由建造世界一流博物館的分館,塑造文化觀光景點,善用博物館的特色,行銷阿布達比這個未來的超級城市。
我猜想無論中東的快樂島計畫未來能否實現,這個創意的決策者懷抱夢想,都做了一個比建造杜拜帆船飯店,還要名貴的決定。
博物館的生活美學
過去凡藝術品進入博物館後,就好像退休了。今天在美麗而有趣的禮品店,這些退休的藝術品,都變成了國際時尚設計師靈感的圖庫和資料庫。從過去到未來,博物館一直是全世界最有潛力、最富裕的影像銀行。
博物館的禮品店一直是最受人們喜愛的設施,也是博物館重要的經濟來源。就教育性、趣味性和稀有性而言,這些紀念品不止可以供人回憶,也有助於美的教育,無形中讓人們在博物館的經驗更多元豐富。時勢所趨,現在各大博物館從館長到研究員,展示設計到教育工作者,都希望創造與觀眾溝通的機會,延長觀眾停留時間,好加強一般社會大眾全面性的「博物館經驗」。
目前已經有許多世界級的大博物館,對於只前來購物的觀眾不收費。而新世紀的建築師,對於觀眾的「參觀」和「消費」行為均用心觀察與研究,以期能更有效地規劃出舒適合宜的動線。他們通常會把光潔明亮的禮品店,開設在大門入口或近大街的一樓,櫥窗設計在最容易被看見的地方,好向路人招手。相反地,選擇把精緻的咖啡館或餐廳,開設在中庭或花園角落,好讓觀眾舒服自在地休憩。例如紐約現代美術館就是又有中庭花園又有一流的藝術書店,還有一家設計品牌的專門店。大都會博物館首開風氣之先,除了館內設有多家禮品店,在紐約的高級百貨公司都設有專櫃。連剛剛改建完成的故宮博物院,也推陳出新因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將禮品店的設計規劃視為重要的入口設施,還計畫增建新餐廳。
事實上,博物館(museum)和娛樂(amusement)兩個字的字根也有其淵源!有趣的是從希臘繆斯女神(Muse)到阿布達比的快樂島,從古典到新貴,無疑大家對博物館的定義和期待也越來越寬廣多元了。在博物館裡,我時常因為重新「發現」而快樂,希望這本書的讀者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