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帶人+不懂帶團隊
 
熱賣排行榜
紙本書
電子書
莫斯科紳士
精準寫作:寫作力...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
貓咪也瘋狂(全彩...
82年生的金智英
痠痛拉筋解剖書【...
刀(奈斯博作品集...
理想的簡單飲食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
當時間開始:地球...
 
當代建築の性格: 從感性、覺性到靈性, 他們的性格決定了當代建築的追求與境界
當代建築の性格: 從感性、覺性到靈性, 他們的性格決定了當代建築的追求與境界(絶版)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書號: FA0014
作者: 簡照玲
出版社: 原點
書系: Plus-art
出版日期: 2012-06-19
語言:繁體中文       ISBN: 9789866408571
規格: 15 cm * 21 cm / 平裝 / 彩色
頁數: 240 頁   
定價: 380
內容簡介

        ◎為什麼,建築如人?一位建築人,10年遊歷走訪百座經典體悟的「建築觀看之道」
◎讀建築前先讀人,18位改變建築定義的當代名家性格與故事,一次認識
◎如臨現場的細膩走訪,從鳥巢、竹屋、水御堂到麻省理工第32號大樓,賞析30件當代空間新經典
◎最人性的觀看角度,以直覺之心、童心之眼,人人都能照見當代建築的真諦

  原來,建築如人
一位建築人,10年遊歷走訪百座經典體悟的「建築觀看之道」

  看建築不需太用力,真心去看,用童心去看,用心眼去看,就能真正照見。--簡照玲

  為什麼Herzog & de Meuron,在鳥巢這個全球矚目的設計案上,不以個人情感表現為優先?Frank O. Gehry如何用建築喚醒我們的情感,甚至是怒氣?他大膽挑釁極限,設計的麻省理工學院第32號樓就像迷宮,還需要借助GPS導航?隈研吾為了完成與天地融合的建築,邊設計,邊想故事,還要想像日後住在其中的感覺?Zaha Hadid身為普立茲克獎第一位得獎女建築師,如何把情緒變成爆發力,如何用才華贏得尊敬?讓人面對她這座「永遠在噴火的火山」,又愛又怕?

  工人出身的Norman Foster如何從貧民區一路奮發向上,以樂觀做出迎向未來的科技建築?Murcutt的簡單樸實,一如他的建築,他如何讓建築呼吸,與自然共處?什麼樣的信念,讓Andreu即使飽受爭議,依然相信孕育需要時間?被譽為「現代達文西」的Heatherwick,如何透過聊天找到創新的動力?自學成功的安藤忠雄,如何在不斷的失敗中賭上最後機會,終於看見希望之「光」?

  這些人,這些事,改變了建築的定義,提升了我們的視野,是建築,更是生命的追求與堅持。

  簡照玲,建築人、雜誌人、攝影者、習武者……,用十年歲月走訪全球上百座城市,記錄近千件建築經典。十年行旅、十年記錄、十年體悟……每個人生,有多少個十年可以專注在一件事情、一種道理、一門學問,不為最終的功成名就,是折騰過後自我完成的欣喜,和孕育著付諸東流仍不悔的生命情調。

  對她而言,每一棟建築都象徵著建築師獨特的性格,於是每一棟建築物都具備了著某種生命: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看起來冷靜得很簡單、Zaha Hadid的蜿蜒破格的結構讓你以為她很沒禮貌、Frank O. Gehry的瘋狂破壞性建築彷彿是一種自殺性的行為……。透過人性的五種角度--物性、感性、理性、覺性、靈性,帶領讀者一窺18位享譽國際的當代大師,隱藏在背後的建築性格,以及所體現出的建築生命與真義。

  建築 = 人 = 生命
18 architects × 30 masterpieces
他們的性格,決定當代建築的輪廓、意象、生命……

  1.物性--看見建築的空間、結構、光線、質地……
  Herzog & de Meuron--美是最能感動所有人的,尤其是那種誘人、迷惑人的美。
隈研吾--理想的建築是不會讓人感覺到它的存在,只會感覺到大自然。
Steven Holl--若一項建築真的很優秀,人們就會在許多層次上對它有所反應,包括仍在扶壁行走的小孩。

  2.感性--看見建築的絕美、耀眼、詩意、創意……
  Frank O. Gehry--建築必須能夠喚起人性的情感,不管是怎樣的反應,即便是怒氣也可以。
Zaha Hadid--我不相信和諧。如果你旁邊有一堆屎,你也會去仿效它,就因為你想跟它和諧嗎?

  3.理性--看見建築的合理、舒適、高雅、精緻……
  Norman Foster--我希望自己的建築作品都是樂觀之作,為人帶來希望,感受明亮與振奮。
Glenn Murcutt--不掌握語言文字,就沒辦法寫詩;愈了解前人的建築,我們的建築語彙就愈豐富。
Paul Andreu--完全地投入建築會給你的生命帶來意義,會有與世界融為一體的幸福時刻。
貝聿銘--讓光線來作設計。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堅持一種不可能的理念,完全把它做為建築的根據或重點呈現出來,是陳舊、過時的。

  4.覺性--看見建築的顛覆、啟發、實驗、誇張……
  Rem Koolhaas--建築有時像是在寫劇本,都是關於張力、氣氛、節奏,以及在空間中有流暢的表現。
Thomas Heatherwick--再醜再怪的東西,都一定有它迷人的地方。
伊東豐雄--人、建築都要與自然環境建立連續性,是節能的,生態的、能與社會相協調的。

  5.靈性--看見建築的安心、平息、沈靜、內斂……
  Louis I. Kahn--空間應該超越需要的層次而呼應它的用途,建築師應當把空間當成藝術來處理,建築才能不朽。
安藤忠雄--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徹底凝視眼前叫作「影」的艱苦現實。
Peter Zumthor--建築物做為一種物體,通常先是堅實的,之後才隨著時間展現生命。

名人推薦

台東縣副縣長∕交大建築所教授 張基義 專文推薦導讀

  丁榮生(前中國時報文化版建築記者)、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吳光庭(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感性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走遍全球上百個城市,簡照玲義無顧反地投入人生黃金十年,以嚴謹的標準、用專業影像,記錄近千件建築經典,開啟台灣閱讀世界當代建築之窗。--台東縣副縣長 / 交大建築所教授 張基義

作者簡介

簡照玲
 

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曾在事務所、研究所、雜誌社等建築相關單位任職。喜愛建築、攝影和旅行,收藏建築影像逾十載,足跡遍全球。對中國文化氣功和功夫感興趣,修習近二十年。生性不喜受拘束,以自在生活為理想,現為自由工作者。
www.archinfo.com.tw

目錄

推薦序 耕耘十年,開啟台灣閱讀世界當代建築之窗
台東縣副縣長 / 交大建築所教授 張基義
作者序 當代建築的性格──物性、感性、理性、覺性、靈性
簡照玲

Part 1 物性的呈現

1-1 Herzog & de Meuron
青山Prada旗艦店
格列茲美術館
北京國家體育場

1-2 Kengo Kuma隈研吾
竹屋──長城腳下的公社

1-3 Steven Holl
聖伊納爵教堂教堂
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宿舍

Part 2 感性的傳達

2-1 Frank O. Gehry
Marques de Riscal酒莊飯店
杜塞道夫Neuer Zollhof辦公大樓
麻省理工學院第32號大樓

2-2 Zaha Hadid
BMW萊比錫廠辦中心
斐諾自然科學中心

Part 3 理性的組構

3-1 Norman Foster
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
瑞士再保險公司倫敦總部大樓

3-2 Glenn Murcutt
Boyd藝術教育中心

3-3 Paul Andreu
北京國家大劇院

3-4 I. M. Pei貝聿銘
美國國家藝廊東廂
德國歷史博物館
MIHO博物館

3-5 Kazuyo Sejima+ Ryue Nishizawa / SANAA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
關稅同盟設計與管理學院
紐約新當代藝術館
十和田現代美術館(西澤立衛)

Part 4 覺性的試煉

4-1 Rem Koolhaas
鹿特丹當代美術館
西雅圖公共圖書館

4-2 Thomas Heatherwick
上海世博英國館

4-3 Toyo Ito伊東豐雄
仙台媒體中心

Part 5 靈性的觸動

5-1 Louis I. Kahn
沙克生物研究所

5-2 Tadao Ando安藤忠雄
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
蘭根基金會美術館
水之教堂

5-3 Peter Zumthor
田中的教堂

作者序
建築的性格────物性、感性、理性、覺性、靈性

  夏日的黃昏,走在北藝大校園裡,看見一個小女孩手指著前方草皮說:「把拔,看,好多小鳥耶!」,爸爸說:「哪裡是小鳥,只是一堆白白的東西」。究竟是什麼?上前看立牌上寫的,是黎志文的「白鷺鷥」雕塑。藝術家透過可見的、近乎腐朽且不起眼的漂流木,將不可見的心靈訊號傳遞給心領神會的人。小女孩天真無邪不受世俗牽絆,心靈尚未被成堆的知識、教條和規矩給掩蓋,因此能接收藝術家給予的訊息,爸爸就不行。

  建築不是雕塑,但建築所顯現的無論是外觀或空間,都有機會和雕塑一樣與人的心靈相交會,就看設計者傳遞些什麼訊息,也看使用者能否接收。這些訊息包括物性、感性、理性、覺性、靈性、性靈等多種層次。

  對建築師來說,接觸多元,一花一石都是靈感的來源。每個物質都會發出訊號,雕塑家接收了漂流木發出的訊號,並將它轉成一種訊息等待有緣人來接收。建築也一樣,木頭有木頭的訊號,磚頭有磚頭的訊號,石塊、混凝土、玻璃、鋼鐵、壓克力皆有其訊號,建築師接收不到這些訊號,或不能精準掌握這些訊號,勉強用了它也會用不好。建築師接收訊號的能力越強,可用的資源就越多,靈感也會源源不斷。

  對一般人來說,接觸多元,生活就不會太枯燥乏味。同樣一扇窗,有人只在下雨時才看它兩眼,看雨會不會飄進屋裡;有人能接收建築師預先注入在上面的訊息,不時的朝它望兩下,窗外的朝陽落日、天色變化、風光雲影、美麗景緻無形中就進了屋內,讓人時時都有好心情。好的建築也要有頻率相近的使用者,才能彰顯其價值。

  一般人雖不如建築師來得了解建築,但只要接納多元,心裡不急著排斥,就有機會打開眼界,知道好的空間品質、好的生活環境究竟為何。看到歪斜的房子,先不要覺得它怪,走過去體驗體驗再說。

  懂得觀察和欣賞,才看得見物性、感性和理性的基本架構底蘊,進一步更要打開心眼或慧眼,才有辦法點出建築的覺性、靈性和性靈的文質根性。因此古人會說雅室何須大,房子適合居住與否不是在於面積的大小和設備之豪華與否,而是在於與居者的個性品味能否吻合,也就是合乎鐘鼎山林各適其性的道理。

  雖說建築師設計的房子是供他人使用,可建築師總會在有意無意間透過建築來表達自己,這是人的天性,因此和建築師有關的這些物性、感性、理性等人性本質就會被灌注到建築裡。感性的建築師其作品較觸動內心感覺企盼,理性的建築師其作品相對也在呼應知性的覺受。但並非感性的建築師就一定缺少理性,或理性的建築師就一定缺少感性,說他感性或理性只因這類人的質有輕重之別,重的被突顯,輕的被忽略,輕重越明顯,其質就越顯單一,作品也容易呈單一性。單一性的建築爭議性較高,總有理性的人說它過於感性、誇張,或感性的人說它太理性、缺少人情味。所以適性與否,便是建築師和使用者之間的最重要課題。

  本質多元的建築師,其作品也呈現多元層次,和人的關係較為和諧緊密。就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界層重疊的越多,關係就會越密切,若只是在少數層次如物性上能溝通,其他感性、理性、覺性等層次毫無交集,沒多久物性在可見及觸碰交流上產生疲乏,關係就淡了。層次多元的建築,如希臘巴特農神殿等歷史上那些偉大建築,注重物質品味的人不會說它庸俗,感性的人不會說它一點人情味都沒有,也不會被理性的人說其裝飾是多餘的,有覺性的人能和它產生共鳴,有靈性的人能和它心意相通,其性靈中的文質根本屬性更是永垂不朽;因此,儘管時代變遷,潮流改變,實體也毀了大半,還能在人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永遠屹立不搖。

  也許因長久身處其中,一般人對生活周遭的建築沒有太多感覺,就像家人,你已說不上他好看或不好看,只覺有些問題,卻不知道問題在哪,即便常有爭執相處並不融洽,也習以為常,不想改善,也無力改善。多數人只有在買房時才會對建築略有感覺,而這感覺就像嫁娶一樣,開出一堆條件,東挑西選的結果,也不保證能幸福快樂的過生活。因為我們都只在自己的本質層次和基本個性上打轉,跳不開來,物性本質的人挑來挑去都在物性層次裡,其他層次的人或建築出現眼前也視若無睹毫無感覺。

  不懂得看人,日子會不好過,但至少我們知道是因人而起的;不懂得看建築,日子一樣不好過,可我們卻不知道那是和建築有關。電視節目不好看,不是因為製作單位做不出好看的節目,而是好看的節目不多人看。同樣的,一個社會的建築水平不到位,往往不是缺具專業素養的建築師,而是缺有鑑賞能力的社會大眾。由於對建築及攝影的喜好,多年來我常跟著張基義、李清志、丁榮生、曾成德、蘇睿弼、葉世宗等多位老師到世界各地去看建築,至今剛好滿十年,走訪過數百座當代優秀建築,看建築不需要太用力,真心去看,或像前面提到的那小女孩,用童心去看,再用心眼去看,就真的看得見該看的。

Copyright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
服務電話: (02)8913-1005 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andbooks@andbooks.com.tw Design By Devis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