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基層棒球(摘)
高中青棒茁壯
來到青棒這一層級,進高中前大多數選手的球齡起碼六年,不是菁英中的菁英,很難走到這一階段。由於和成棒、職棒的距離只有一線之隔,和青少棒、少棒相比受到更多的矚目,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同時間也淘汰了不少小時候一起打球的隊友,才有機會從中脫穎而出。
根據學生棒球聯盟的資料,在一○一學年度,台灣共有硬式木棒組青棒校隊三十七支,硬式鋁棒組棒球校隊四十六支、軟式組青棒校隊四十九支。這些青少棒隊來自全國各地的九十二所學校,其中八所高中同時推出三支棒球隊參賽,二十所高中只參加硬式木棒和硬式鋁棒組,四所學校報硬式鋁棒組和軟式組兩隊,其中三十二所出自政府核定的縣市政府棒球基層訓練站,也就是重點培育學校。
硬式vs.軟式
從高中棒球聯賽可以看到很有趣的現象,儘管青棒分成三組,但卻微妙地分成三塊不同的屬性,最頂級是大家熟知的棒球強校,像是穀保家商、平鎮高中、三民高中、南英商工、高苑工商等,絕大部分同時報名硬式木棒組和硬式鋁棒組,少數還參加軟式組,找機會讓選手增加磨練機會。還有九校因為人數關係、經費問題或成立時間較短,只報名木棒組,也是最常上電視轉播的一組。
第二類則是專門以軟式組為目標,訓練時間雖然比不上硬式木棒組,但和其他學校社團相較之下更為專業,如蘇澳海事、羅東高工。最後一大塊,也就是目前台灣最火熱的高中棒球社團,他們來自台灣北中南各地,知名的升學高中,如建國中學、師大附中、新竹中學、台中一中、台南一中等超過四十所學校,由學生組隊參加,選擇報軟式組或硬式鋁棒組,或是人數足夠時兩組都報,單就棒球實力而言,和前面強校有段差距,但也是目前高中聯賽參與學校這麼多的原因。
由於這三塊不同屬性的學校並非直接照組別區分,而是隨各校球隊需求而決定,使得除了硬式木棒組外,硬式鋁棒組和軟式組都可能遇到棒球名校和升學名校對戰的局面,這點在少棒和青少棒階段不可能出現,反倒有些類似甲子園的情境,雖然實際狀況和日本差異很大,但頗值得玩味。
披上中華隊戰袍
當然,一般球迷最關注的還是中華隊表現,儘管在這一等級有世界少棒聯盟、小馬聯盟、國際棒球總會、亞洲棒球協會等相關青棒比賽可以參加,但台灣通常只派兩隊出征,分別以玉山盃1和王貞治盃2為選拔賽,在下學期結束前開戰。由於這兩項賽事都以縣市為組隊原則,事前照例要打地區預賽,差別是玉山盃最後組全國聯隊打IBAF世界青棒錦標賽或亞洲青棒錦標賽,而王貞治盃則選出單一縣市球隊迎戰小馬聯盟或世界少棒聯盟的賽會。
為了要爭取為國爭光的機會,贏得世界冠軍的榮耀,以及將來升學、進入職棒,甚至出國發展的可能,高中時期的比賽當然也不能少。前面提過,除了例行高中聯賽外,各地棒球委員會舉辦的大多是三級比賽,就是要讓選手透過比賽增加經驗,進而能在三年級下學期的最後一個半月嘗到甜美的果實。
由於青棒等同於職業的跳板,雖然中華職棒在二○一三年才正式開放高中生選秀,但要是沒有兵役限制,早就啟動了。以往,旅外球員大部分都於高中畢業或大一、大二期間出國,球員也正處在最顛峰的狀態,使得青棒比賽常可見到拿著碼表、攝影機和測速槍的球探出現。目前,美國職棒大聯盟將近一半球隊擁有駐台球探,重大比賽時還有更高層級的國際部球探抵台觀察,像二〇一三年世界青棒錦標賽就吸引超過百位球探進駐各場地,觀看世界各國的青棒好手。近幾年,國內職棒球團也派人投入,就是希望能找到最優秀的人選,不見得要等到大學畢業,只要有天分能適應,越早投入職棒對球員越有利。
投球數vs.木棒
青棒和青少棒、少棒最大的差異,就是專職投手的出現,以及採用更需要技巧的木棒。在國中、國小階段,通常強投就是強打,即便沒有登板投球,也會上場守備或打擊。但來到高中階段,需要將更多的心思放在投球身上,花更多時間練球速、控球和變化球,以應付強度更高的比賽,投打兼修的比例少很多。
即便如此,由於戰績掛帥,過去常常聽到強投連續比賽,甚至打止痛藥還是得上場的情況,造成不易彌補的後遺症,不少旅外球員動刀休息整年就是最好的例子。好在這幾年因為觀念改變,國際賽也會注重投球限制,使得國內比賽也開始採用相關規則,避免教練團為了拚戰績或選手自己願意而繼續投下去,導致受傷的局面。
另外,台灣高中棒球從二○○四年開始採用木棒,雖然能和國際賽會接軌,但其實美、日高中的國內比賽都還是以鋁棒為主,為了安全起見採用彈性係數較低的比賽球或鋁棒來降低危險,等到國際賽前集訓時才改用木棒。而國內正式比賽直接使用木棒,除了經費需求更多外,因為木棒打擊技巧不容易掌握,加上戰績重於一切,教練保守,讓打者難以培養長打能力,也讓投手不需要練球速而是靠變化球取勝,或多或少都影響到台灣青棒的國際競爭力。
強者恆強
台灣在青棒階段更在乎勝負、重視國手資格,使得資源多的學校除了願意花更多經費在裝備上,也願意四處尋覓優秀球員。選手在升高中時,從北到南、從東岸到西部的例子層出不窮,像二○一三年高中選秀被Lamigo Monkeys隊以第一輪選中後簽約的梁家榮,其實是台北市東園國小、大理高中國中部出身,但到青棒時成為高雄市高苑工商的戰將。當球隊願意挖角,打出更好的成績後,就能獲得更多資源,繼續找好手,而為了增加當國手的機會,選手家長也不反對球員轉投強校,此舉可能使得其他學校的發展受限,或者出現小球員在新球隊不敵其他選手,反而找不到上場機會等問題,這對高中棒球來說到底是好是壞?值得深思。
除了在乎台灣青棒的國際賽表現外,還有比勝負更重要的事;應該想辦法維持水準、穩住各地方球隊的平衡發展,學習更好的訓練模式,讓各家球隊不再只是靠爭取青少棒頂尖球員取勝,這樣才能有更多人才出現,不論是國家代表隊或職棒才會更往前邁進,不是嗎?
【棒知識】
◎玉山盃:前身為全國青棒錦標賽,由於二○○七年起接受玉山銀行贊助而冠名為「玉山盃」,是由中華棒球協會所主辦的國內青棒賽事,負責選拔IBA世界青棒錦標賽或亞洲青棒錦標賽代表隊。
◎王貞治盃:另一項全國青棒賽事,為了表彰王貞治對台灣棒球的貢獻而命名,負責選拔小馬聯盟帕馬級或世界少棒聯盟國家青棒代表隊的選拔賽。
第五篇 另一種棒球
這幾年全台跑透透,從職棒到少棒,從北中南到花東,看棒球、看比賽,四處訪問觀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大多從事棒球工作的相關人員,都有深層的無力感與百般的無奈。不論是聯盟、職棒球團、媒體,抑或三級棒球教練、選手,面臨大環境或場地、制度、資源、假球等不同問題,常常找不到著力點,但有時卻能在意想不到之處看見一線曙光。
洪伯伯的傳福精神
在傳統基層棒球與社團、社區棒球之外,台灣還有一群人正默默地想辦法找出不同的棒球之路,希望在競技與運動之間形成某種平衡,讓孩子們,尤其是國小學生球員,在接觸棒球的同時,能不只是追求勝負,還能多多瞭解棒球的含意,二○一二年八月先後舉辦的圓夢盃軟式少棒賽與北區傳福盃硬式少棒賽就是例子。
傳福盃最早由人稱「洪伯伯」的創辦人洪百基先生因為一則關於紅葉老將余宏開的新聞報導,而展開他關懷棒球的行動,從此他自掏腰包提供球具、贊助比賽,還親自送球具到全台各地缺乏資源的學校。一向在東部進行的傳福盃,到二○一二年已經舉辦十六屆,而四年前為了方便北部球隊參加,也在新竹、桃園地區舉辦北區傳福盃少棒邀請賽。二○一一年初,洪伯伯因病過世,他的兒子和好友們成立台灣傳福棒球協會,將熱愛棒球的香火繼續傳承下來。
現在,在基層棒球比賽中,經常看到球員攻守交換時將球放置於投手丘上,而非隨意丟在地上,就是由傳福盃開始推動;也常見到球衣上繡著「惜福」兩字,其中有些球隊是曾經得到洪伯伯的贊助,另外則是教練或學校認同這個理念,希望小朋友懂得珍惜。而要參加傳福盃比賽,可不是受邀、繳錢報名這麼簡單,還得簽署傳福公約,著重在參賽精神與教育的意義,禁止隊職員在比賽中對他人進行言語侮辱,要求注重環保、參賽隊伍得清理場地,也嚴禁裁判、工作人員及球隊職員在比賽期間,於大會、休息區、球場範圍吸菸、嚼檳榔、喝酒等,及其他可能構成負面教育之不當行為。這些對基層棒球教育的努力,使得洪百基成為九十七學年度獲教育部頒給推展學校體育績優人士中,唯一非教育界的得獎人。
傳福盃的故事在基層棒球界大多耳熟能詳,但除了教育之外,他們還試圖辦更不一樣的比賽。
圓夢計畫
傳福棒球協會中的核心人物—桃園縣大勇國小退休教練李英勇,早於二○○七年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士發起成立圓夢計畫。初期的目標很單純,就是協助家境貧困的棒球隊隊員,贊助球具、餐費、隊費等支出,讓他們能無憂無慮地在球場上玩樂打球。傳福棒球協會在二○一一年舉辦第一屆圓夢盃少棒邀請賽,邀請經費短缺或很少外出比賽的球隊前來體驗,但還是依一般賽事作法,靠勝負取前四名發獎盃,另以成績發打擊、投手、全壘打等個人獎項。
到了二○一二年暑假,傳福棒球協會和圓夢計畫的成員,連續兩個星期在桃園縣大勇國小棒球場,舉行軟式和硬式少棒各十二支球隊的邀請賽。乍看之下,這和台灣眾多地方賽事沒什麼不同,但從參賽隊伍開始,他們就特地找些資源較為缺乏的學校,更特別的是,這兩項賽事都分兩組各六隊,採單循環賽制,每隊各打五場分組循環賽,但比賽勝負只做紀錄,卻不採用輸贏結果來排名次,而是依據競賽規程、公約與戰績表現,遴選出最佳球隊。
不看比賽勝負,要怎麼排名?舉凡教練與球員、裁判的互動,球員在場上的態度、攻守交換時球有沒有放置於投手丘、休息區裡的秩序、啦啦隊是否有言語上的人身攻擊,家長團是否逾越了界線等,都是評比的重點,戰績反而是其次。不是形式上強調以球會友,而是在實質上從競賽規程來規範,讓棒球的教育意義更能深耕,至於依攻守紀錄選出明星球員九人,也不侷限於守備位置,一樣十分另類。
志工不辭辛勞付出
別以為傳福盃和圓夢盃的特色只有這樣,早在賽會開始前幾週,就有志工投入整理場地、除草維護,還特地和當地棒球委員會合作舉辦C級裁判講習,吸收更多熱情有志之士。這兩項賽事的裁判、防護人員,都比照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聯盟的方式,由不支薪的志工參與,包括領有棒球協會證照的裁判和剛上完講習的學員都下場判比賽。大會裁判長陳興漢先生的正職是計程車司機,比賽時賴以為生的車子就停在學校,為了棒球,寧願不開車賺錢,也要幫忙指揮站裁判。
圓夢盃、傳福盃賽事順利落幕,原本最擔心的志工人數不足的問題,在各地善心人士幫忙下獲得解決,還有志工自掏腰包捐款贊助。但賽會不可能完美,還有值得檢討之處,畢竟這種比賽模式對台灣來說太過新穎,教練、家長、球員還沒完全適應,態度、語氣仍有待改善,也不了解為什麼沒拿到最佳球隊,這條不一樣的路還得繼續走下去。
新年度新計畫
這些全新的嘗試,對棒球愛好人士而言只是開始,卻不會結束,主辦單位仍持續調整找尋最佳方案。在賽事結束後的討論提及來年計畫,考慮是否增設女子組、舉辦現場寫生比賽、徵文比賽,除了讓小女生有個專門的舞臺,也期望小選手在球場上秀球技外,還有機會表現其他才能。畢竟,棒球不是唯一,尤其對小學生來說。
由於現今三級棒球賽事過多,因此二○一三年北區傳福盃決定停辦,畢竟能打的比賽很多,不差這一項。而圓夢盃則改採棒球夏令營的模式,歡迎非傳統球隊學校甚至社區棒球隊參與,除了讓小朋友能對棒球運動的基本觀念與動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外,舉凡棒球器材之認識與保養修護、運動傷害之認識與防護都是課程內容,還特地將所有球員重新編組分隊,不需要在球場上廝殺分高下,而是另一層次地以球會友,交流體驗棒球比賽。
這項新穎的作法,來自桃園縣大勇國小童政憲校長在二○一三年率隊赴沖繩參加少年少女野球營隊所得到的啟發,希望集思廣益走更健全的路。比賽不是孩童感受棒球的單一管道,因此設計台灣特產的少棒夏令營來取代圓夢盃少棒賽,透過營隊方式激發出不同火花,在二〇一三年帶給一群孩子最難忘的夏天。
傳福和圓夢團隊只是一小部分例子,台灣棒球還有很多熱心人士在耕耘、灌溉,不計報酬全心全意的投入,就是因為有這些人,不停地將希望的種子散播出去,讓棒球以另類面貌卻仍保有原始精神的傳遞下去,既溫暖又充滿活力,你,怎麼能不愛棒球?
【棒知識】
◎圓夢盃:二○一一年夏天於桃園縣大勇國小棒球場舉辦的軟式少棒邀請賽,不以競技為目的,於二○一三年改為圓夢少年棒球夏令營。
◎洪百基:人稱「洪伯伯」,原是貿易商,在一九九五年看到紅葉老將余宏開車禍身亡的消息,擔心余宏開指導的鹿野少棒隊會因此解散,而自掏腰包支持球隊,後來更以父親洪傳福之名舉辦台東傳福盃少棒賽,全心替基層棒球付出,於二○一一年逝世。
◎李英勇:人稱「勇伯」,前桃園縣大勇國小老師兼棒球教練,退休後仍持續全省走透透,關心基層棒球。
◎C級裁判:最基層的棒球裁判,參加裁判講習通過後取得裁判證照,負責地區比賽的裁判工作,往上晉級是B級、A級與國家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