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心無界線」(摘)
我們的感官很普通,心智則無所不能!
《秘密》另一個受人詬病之處,是鼓勵讀者譴責受害者。拜恩寫道:「就算是歷史上的大量喪生事件,也是因為這些人的想法和事件頻率相符所導致的。」她認為沒有所謂間接傷害這回事,只不過是由於負面想法,讓人在錯的時間出現在錯的地方,所以我們的結論難道是,「鐵達尼號」上的嬰兒命運是自找的嗎?
足球上有所謂的「第十二人」(足球賽中一隊上場球員只有十一個),那是指主場球迷就在場邊給予主球員心靈上支持,照說這能幫助場上的十一個人。
至於三位美國太空總署的「阿波羅十三號」太空艙內的太空人則有「第四人」──那一個人大約有十億個。但是地球上的啦啦隊對於(無敵超級)遙遠根本聽不到歡呼喝采的參賽隊伍,能帶來任何好處嗎?光是遠遠地祈福,就能夠影響太空任務的結果嗎? 數百萬人想必都覺得自己可以辦得到。
一九七○年四月十三日,升空五十五小時又四十六分鐘後,吉姆.洛弗(Jim Lovell)出現在電視轉播上:「我是阿波羅十三號的隊員,祝各位有個美好的傍晚,我們即將結束檢查(登月艙),回房(指揮艙)享受愉快的夜晚,晚安。」九分鐘後,傳來一聲巨響,推進艙兩個氧氣槽其中之一爆炸,另一個外洩。離家二十萬哩,指揮艙飛行員約翰.斯威格特(John Swigert)發射無線電波到地面指揮中心,他說:「好,休士頓,我們這兒有麻煩了。」
阿波羅十一號和阿波羅十二號出任務時,都沒有出什麼重大差池,也讓這一系列成功的月球探險活動變得平淡無奇(一家米蘭報社的頭條說,阿波羅計畫「太完美:大家開始覺得無聊了。」)但接下來四天中,阿波羅計畫又開始惹得大家緊張兮兮咬指甲。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為此事件暫停一分鐘致意。四月十四日,參眾議院通過決議案,要求各行各業在早上九點暫停營業,「好讓大家能一起為太空人安全返航祈禱。」數以百萬計的人透過電視廣播,心繫太空人的安危。
全世界都很關心此事。耶路撒冷的哭牆旁有人禱告,教宗保祿也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告訴萬名群眾:「此時此刻,我們不能忘了阿波羅十三號上太空人的命運。」阿波羅十三的紀念勳章上面刻著一雙合十的手,上面寫著:「全世界都在為你禱告。」
美國太空總署人員也盡最大努力,想辦法要讓他們成功在海中降落。「這真的不符合物理定律,」艾德格.米歇爾(Edgar Mitchell)當時在指揮中心參與策劃這項營救任務,之後也親身參與阿波羅十四登月任務。他告訴我:「我們用盡了全團隊能想出的所有辦法和工具。」
指揮艙失靈後,所有人都擠到登月小艇上,這艘小艇本來是該載送兩人到月球表面,再循月球軌道回航,這計畫已經取消了,本來可供兩個人維生兩天,現在得讓三個人在繞月球回到地球的四天之中活下來。地面團隊發現節省水電的方法,但卻可能因為二氧化碳中毒死亡。最後,終於有人想出用牛皮膠布和紙板改裝空氣濾淨器的方法。因為沒有足夠電力使用電腦導航,他們得找到一個能用手持裝置讓航道對齊地球的辦法。
對所有人而言,要把阿波羅十三帶回地球,實在是個很艱難的任務。「我們知道這很困難,所以很多人也都把成功歸諸於全世界都助我們一臂之力,」米歇爾說,是眾人的念力成就了那天,他表示:「當然沒有什麼有力的證據,沒辦法根據任何科學報告如此宣稱,只是直覺。有全人類的祝福站在我們這邊,當然不是壞事。」
這些科學家和工程師認為,本來在物理律上來說一點生還機會都沒有的三人,由於眾人的祝願而獲救。他們這個想法大大地改變了我們認為「善於邏輯思考的冷靜心智,就會對魔力思考不屑一顧」的看法。
我們或多或少都相信「心勝於物」,過生日吹蠟燭時,誰沒有許願過呢?為了怕招來厄運,努力不去想某些事情,光靠希望和集中注意力就想射門得分等等。
相信自己能用心智控制事物正是這觀念的例子之一:我們的頭殼不過是心智和這世間一張可輕易穿透的薄膜,我們也認為自己能感受到遠方的事物或他人的想法。在特殊狀況下,我們會感到自己和宇宙合而為一,即使腦子有限,也完全包覆在頭顱裡,我們還是相信心無界線。或許我們沒辦法知道心智是否真有這種能力,不過問題是,為什麼我們的心智覺得自己有這種能力呢?
「想法」才算數
禱告所靠的魔力思考方式,是對超自然代理人的信仰,認為他們會回應自己的要求,但也有人相信自發性的心理因果關係,也就是心直接對物產生影響。
一九七○年四月時,除了那些傳達天際禱告類的懇求以外,毫無疑問地,有很多無神論者也向天發送願望,想像一艘修好的太空船帶著成員安全返航。根據來自普林斯頓與哈佛的艾蜜莉.普寧(Emily Pronin)和她的合作人員所設計的一系列精密研究,光是想到營救行動,就足以讓有這些想法的人認為自己也參與其中。
研究者評論這種身心靈因果關係的概念,解釋了為什麼大家在看電視轉播時,不願意在關鍵時刻離席。「日常魔法力量的經驗,使得大家擔心自己在關鍵時刻錯過了支持自己的隊伍,所以為了追求勝利,大家會等一下再去冰箱拿東西,或者不去上洗手間,」研究中寫道:「你的隊伍需要你啊。」
運動迷是說明魔力信仰日常特性的最好例子。在普寧和她同事所進行一項值得注意的研究中,這些科學家證實了最讓人意想不到的受試者,其實最有可能成為巫醫。
一位受試者和扮演另一個受試者的人(心理學行話中說的同謀者),到達實驗室後,被告知他們要參與探討巫毒魔法,他們抽籤決定誰要扮演受害者。同謀者假裝抽到受害者,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娃娃上後,離開房間。受試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受害者身上,在娃娃身上插了五支大頭針。受害者回來時,抱怨頭有點痛。
情況有兩種。在中立的情況下,同謀者到達實驗室,表現自然;在「邪惡思想」的情況下,他會遲到十分鐘,大聲嚼口香糖,把皺巴巴的受試同意表扔到地上,整體而言表現的像個王八蛋,好引起受試者的邪惡念頭。最精采的是他會穿件T恤,上面印著「蠢人不該繁殖」。等到受試者開始插大頭針時,可就真的滿懷惡意了。
被問到「是否認為自己是導致受害者頭痛」的原因時,中立組平均而言說「對,是有那麼一點可能。」我們可以把原因歸納於對心勝於物的信仰,或者對相似律的信仰,因為娃娃代表了那個人。不過「邪惡思想」那組的受試者覺得自己更應該負起責任,這指出一個人的想法意圖要是和實際影響一致,這人就會覺得自己必須負起更大的責任。
所以該怎麼解釋這些怪異的行為呢?根據研究者指出,顯著的心理因果關係和顯著的身體因果關係,兩者運作方式相同。還記得上一章談到的,要是A 事件發生在B 結果之前,我們就會判定是A 造成B,只要是A 事件和B 結果是一致的,而也沒有其他明顯的原因會導致B 結果。
竅門就在於這類因果關係太常見了,我們不會去區分身體和心理的原因,A 事件可能是行動或僅僅是想法,要是你想像某事然後真的發生了,你會覺得自己的想法難辭其咎。
這類影響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在你開口唸「天靈靈地靈靈」之前就發生了。不過,知道自己能夠這麼輕易下結論,表示你能夠與之抗衡,下回要是有個負面的命運,在你想像之後降臨在朋友身上,不管是由於你太擔心,或是突然不懷好意,你可以告訴自己這不是你的錯。你只不過是個無關緊要、充滿罪惡感的旁觀者。
宇宙的願望商城
心勝於物的觀念在機場書店搖身一變,成為最暢銷、最廣為人知的祕密,也就是《秘密》一書。
朗達.拜恩(Rhonda Byrne)這位澳洲電視製作人,在二○○七年把「吸引力法則」一詞變得家喻戶曉,她混合各種自助指引,加上古老神祕學、新世紀樂觀主義,再加料添上人工量子物理學,調出來的是:給具巫師靈魂者的心靈雞湯。
吸引力法則認為同類相吸,照拜恩的講法,想法「會像磁鐵一樣,吸引到所有頻率相同的相似物。」想想你生活中想得倒什麼,宇宙就會提供給你,「就像看目錄下訂單一樣。」她寫道。不過負面想法也會成真,所以要是在飛機上你花太多時間嘲弄目錄上的愚蠢商品,回到家時發現門口有尊雪人雕像花園擺飾,也不用太驚訝。
數百萬人立刻被《秘密》吸引,認為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成功財富、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但也有很多人發現,很難避開《秘密》中的誇大宣稱。
「要記住,你的想法是導致所有事情的主因。」拜恩寫道,她宣稱在不斷告訴自己她可以看清楚三天後,她就不再需要眼鏡了;她也不需要改變飲食,光用想的就可以瘦下來。她在書中引用一位投資者的話,說他想像自己要在哪裡有停車位,百分之九十五的時候都真的有位子可停(既然「能靠想像得到的東西無極限」,你會想為什麼他們只滿足於好視力和停車位,而不想要X 光透視眼和磁浮飛行車,或是世界和平也不錯啊)。
《秘密》另一個受人詬病之處,是鼓勵讀者譴責受害者。拜恩寫道:「就算是歷史上的大量喪生事件,也是因為這些人的想法和事件頻率相符所導致的。」她認為沒有所謂間接傷害這回事,只不過是由於負面想法,讓人在錯的時間出現在錯的地方,所以我們的結論難道是,鐵達尼號上的嬰兒命運是自找的嗎?我不建議讓強暴受害者看這本書,當你要援引想法頻率時,「你自己找的」想必說的再明白不過了。
這本書還任意引用物理說明,會讓有點物理概念的人想大呼「犯規!」新世紀運動引進量子力學術語和概念,企業讓更多人可以理解心勝於物這類奇蹟。研究顯示,就算解釋得很糟糕,只要用上聽來很科學的資訊,大家就會比較滿意。
吸引力法則據稱是根據量子物理中,一個叫「波粒二象性」的核心特質運作。如果衡量電子像粒子般的特性,比如位置,它就會像粒子一樣行動,但若是你測量的是波長般的特性,比如頻率,它就會像波長一樣波動。在各種狀況下,你衡量的都是「同樣的現象,只是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來描述,把它當作波長或粒子。」維克多.斯滕傑(Victor Stenger)說道,他是粒子物理學家,也是好幾本懷疑論書籍的作者。但有兩種可能的解釋造成一個現象,也就是你有意識地選擇用什麼方法測量,決定了你所測量東西的本質,「大家會跳起來說,『啊哈,意識可以控制現實,』所以這成了新世紀的咒語,大概三十多年前開始的。」斯滕傑說。
量子神祕理論運動在一九七○年代起飛,由《物理學之道》和《物理之舞》這類書籍帶起風潮,在一九九○年代中達到顛峰,狄巴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的著作也有貢獻,接著在電影《我們到底知道多少?》重獲新生,當然還有《秘密》這書,據斯滕傑說:「這一切不過是場騙局。」
或許對科學心靈來說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吸引力法則(還有大部分魔法)是不能驗證的。
科學方法的核心觀念,就是各種假設必須要禁得起的實驗仔細檢視。一則聲明可能是對的,但要連對它提出相反觀點都不可能的話,這就不算科學聲明。吸引力法則沒辦法給你想要的東西時,支持論者會說你不夠專注,你讓憂慮從中阻撓,問題出在你身上,不是法則出了錯。
當然美夢或許會成真,但要是每個失敗的原因都是「你就是沒有好好許願」,我們要怎麼公正地測試這個觀點呢?無法評判的觀點(包括有神論者、弦理論、某部分佛洛依德主義、和許多根深蒂固的信念),有時候會被說成「甚至不是錯的」,這些觀點可能是錯的,但卻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既然能符合所有結果,就沒有任何預測力可言。這是科學上的瓷器榔頭,虛有其表的無用之物。
儘管有這些嚴重缺失,吸引力法則仍有許多死忠信徒。為了讓自己儘可能誠實地評估對這個法則的優點,我和我的朋友「小吳」聊了一下。她自稱「心靈煉金術師」,在溫哥華開設「吸引力法則工作坊」(她稱之為「實現力」)。「我一直過得不太好,」她說:「我開始應用這法則後,發現每件事情都為我改變。我見證了機會的實現、人類的實現,還有許多很棒狀況的實現。」有兩年多她都沒有約會,也告訴宇宙自己不想遇到任何人,但某天她覺得自己準備好了,一週後,「我遇上了我的伴侶。」他們在一起已經七年了。
也有小一點的事情,有次小吳真的很想要一雙特定樣式顏色的舞鞋(小吳也是一位迷人的舞者,開發了她稱之為「滑稽瑜伽」的舞碼),她沒有去鞋店找鞋子,而是「向宇宙下訂單」。隔天上舞蹈課時,有個女人說,她有一雙七號的新鞋,有沒有人想要呢?
「那雙鞋正好是我想要的款式,一模一樣,就在我發出這個念頭二十四小後以內。」小吳說:「我有很多這類二十四小時內實現願望的小故事。」令人快樂的驚喜不多見,「但我現在幾乎離不開它們,生活中充滿一個接著一個的奇蹟,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我算老幾,怎麼能要求小吳和她的學員放棄這一切,回到奇蹟屈指可數的科學世界呢?
就科學而言,吸引力法則的確有效,但不是透過心勝於物或量子物理學,用的只不過是傳統的正面期待和自我應驗預言。
「樂觀主義」能幫助你在混沌不明的狀況下找到機會,協助你在遇上機會時做好萬全準備。希望和期待影響我們看世界的方法,也會調整我們主要視覺皮質層如何處理原始資訊,所以可以讓你看到杯子半滿,這不光是個比喻,實際上也如此,督促你要堅持下去。
心理學家李察.韋斯曼(Richard Wiseman)要一群認為自己幸或不幸的人猜謎題,看看是否能解開。覺得自己不走運的人當中,有百分之六十認為不可能解開,但覺得自己幸運的人當中,只有百分之三十說解不開。如果你還記得上一章中提到的萊桑.達米希,在她的研究中,自認為幸運的人在推桿或拼字上表現都比較好。
一般說來,如果你對成功有信心,你只會把阻礙看成是減速路障,甚至是偽裝的機會。相信自己能夠實現自己想要生活的能力,你就不會接受辦不到這種答案。
經驗也和我們對這個社會化世界的期待符合。期待陌生人對自己友善,你就會比較親切地去接近他們,結果就是他們也會親切地對待你。又或者你想像自己能得到某份工作,進去面試時信心滿滿,雇主對你印象深刻,你就可能得到那份工作。
小吳在兩年之間都沒有任何追求者,或許是因為她的肢體語言無意間令人不悅,一旦卸下心防,準備接受新戀情,她的舉止可能就在邀請追求者上門。
最後一點,在健康領域,「保持希望」被證實能減輕很多疾病,包括癌症、心臟病,樂觀也能增強免疫系統,促成有益健康的行為:樂觀者比較常運動,注意飲食,也能遵守醫囑治療。
說的更清楚點,這些好處是由好精神和具象化帶來的,也就是正面思考而非魔力思考。進一步改信吸引力法則有好處嗎?也就是相信正面思考,只要改變行為就能直接產生正面效應?
或許不是這樣吧。拜恩認為不改變飲食習慣就能減肥,據說她也成功了,但我想大多數節食者都不會想要照做。
還有小吳不去逛街就能得到鞋子的方法,我猜她算有點走運吧。所以感覺起來,要人讓自己的想法奔走,會鼓勵人光是坐在家中,等著東西送上門,這不算可靠的成功方法。
讓我們回顧一下關於運氣的實驗。有人可能會想,感覺幸運會鼓勵人被動等著好運送上門,不過事情不是這樣的:覺得自己幸運的人,通常也比較有動力善用天賦,懂得打鐵要趁熱,所以,認為信仰魔力會讓人積極向外尋求回報,而非指望不勞而穫,這想法很合理。
即使你認為光靠想法的就能得到伴侶,你應該也會認同,去酒吧或讀書俱樂部,要比待在你家地下室更容易讓你遇到好對象吧?
此外,認為正面思考能帶來奇蹟,會促使你更常正面思考,帶來保持樂觀和正面具象化的各種好處。
還有「要是你光去想,也就是只在腦中具象化,」小吳說:「卻沒有放感情進去,不確定、沒信心,你的實現力就弱多了。」你得相信這事,才會成功。
小吳這樣說沒錯,就算這些法則只透過人際方法才有效也一樣,這就是「安慰劑效應」。要是你想像自己得到一份工作,但其實不相信這樣想有什麼用,去面試時,跟你啥都沒想也差不多。但你要是認為想像那場景就代表我已經成功了,就能替你增添吸引力,因為正面思考可說是魔力思考的正面副作用。
關於心勝於物的效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證據能斷言這信仰算不算健康,但我很願意向大家推薦樂觀主義,知道這常常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如果結果感覺起來像是魔法,那就隨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