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讀詩詞】唐詩鑑賞辭典
 
熱賣排行榜
紙本書
電子書
莫斯科紳士
精準寫作:寫作力...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
貓咪也瘋狂(全彩...
82年生的金智英
痠痛拉筋解剖書【...
刀(奈斯博作品集...
理想的簡單飲食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
當時間開始:地球...
 
【最後的訪談:文學三傑系列套書】(三冊):《海明威:最後的訪談》、《沙林傑:最後的訪談》、《馬奎斯:最後的訪談》
切換至電子書
【最後的訪談:文學三傑系列套書】(三冊):《海明威:最後的訪談》、《沙林傑:最後的訪談》、《馬奎斯:最後的訪談》
Ernest Hemingway: The Last Interview: and Other Conversations + J. D. Salinger: The Last Interview:

分類: 文學小說 > 世界文學
書號: HD0010S
作者: 海明威, 沙林傑, 賈西亞.馬奎斯
原文作者: Ernest Hemingway, J. D. Salinger, Gabriel Garcia Marquez
譯者: 陳榮彬, 劉議方, 林熙強
出版社: 大寫
書系: 古典復筆新
出版日期: 2022-11-1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 9789579689861
規格: 15 cm * 21 cm / 平裝 / 黑色
頁數: 656 頁   
定價: 1180
關鍵字: 文學家 傳記訪談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內容簡介
難得一見的三位世紀文學家訪談收錄!
經典作家身前雜談小說、人生與怪癖

  《海明威:最後的訪談》
第一手訪談這位定義和改變美國文學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好鬥、迷人、發人深省的作家快語!

海明威以風流、陽剛、熱愛冒險、享受生活的公眾形象聞名,但在私生活上其實極為低調,長年居住於哈瓦那郊區,遠離塵囂。在這四篇採訪中,海明威難得突破心防,時而誠懇、時而尖銳機智,對諸多話題侃侃而談,包括生活、文學、藝術、同時代作家,以及他對自身小說技藝的見解——

「我透過小說藝術創造的,並非事實的再現,而是比任何現實事物都更為真實鮮活的東西。在這新鮮的東西誕生後,如果東西夠好,就能永垂不朽。」

  《沙林傑:最後的訪談》
有句玩笑話流傳已久,可以將沙林傑的訪談標題下成〈滾出我的草坪〉,
因為他從不願接受採訪。

從於1951年出版《麥田捕手》的那一刻起,沙林傑就被痴迷的粉絲、傳記作家和咄咄逼人的記者跟踪。在這本與這位難以捉摸的文學巨擘的罕見而深刻的邂逅中,沙林傑時而心甘情願、時而勉強地討論了成名的衝擊,他的藝術起源,以及他對作家的建議。這些富有啟發性、挑釁性、甚至有趣的對話,揭示了一位作家對聚光燈的強烈抗拒,但又無力逃避它的眩光。

如果你是沙林傑粉絲,你會對這本書又愛又恨。

有關霍爾頓・考菲爾德,沒有更多可說的了,
再讀一遍。一切都在書中。——沙林傑談《麥田捕手》

  《馬奎斯:最後的訪談》
從剛出道的第一次到生前最後一次,
絕無僅有的馬奎斯訪談集。

諾貝爾獎文學獎得主,被《紐約時報》譽為「文學魔法的魔術師」的馬奎斯,他以《百年孤寂》為讀者所熟知,影響力跨越數個世代至今,無疑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小說家。本書除了馬奎斯生前的最後一次訪談,還收錄了小說家的初次訪談。此外還收錄了馬奎斯與好友孟多薩(Plinio Apuleyo Mendoza)的對談,其中包含了作家對女人、真愛與迷信的見解。

對於馬奎斯的終生粉絲和初次接觸大師作品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書。

「我很期待某位《觀察家報》的報童會看我的小說,這樣我就可以詢問他的心得,我也很想知道司機、擦鞋匠還有彩券小販是怎麼想的……我相信一般百姓都會喜歡這部小說……這部小說會受大家歡迎,如此一來也就證明當代小說可以與社會大眾心靈相通。」——馬奎斯談第一本小說《枯枝敗葉》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厄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


美國記者、作家,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成長於美國伊利諾州橡樹園鎮(Oak Park),父親是醫生,母親是音樂家。高中畢業後他先去《堪薩斯市星報》(The Kansas City Star)當菜鳥記者,隨後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往義大利擔任紅十字會救護車隊駕駛。1918年,因為身受重傷而返鄉,但這次戰爭經驗卻成為他許多小說創作的基礎,尤其是《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

新婚燕爾之際,他帶著第一任妻子前往歐洲擔任《多倫多星報週刊》(The Toronto Star Weekly)的特派記者,也報導過希土戰爭等戰事。在隨後的三段婚姻期間,他住過巴黎、倫敦、西礁島與哈瓦那。海明威在世共有七本小說、六本短篇小說集與兩本非虛構作品出版。他在1954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殊榮。1957年,早年旅居巴黎期間寫的兩箱文學回憶錄草稿失而復得,促使他創作出《流動的饗宴》(A Moveable Feast)。1961年在愛達荷州凱泉鎮(Ketchum)家中飲彈身亡。

沙林傑(J. D. Salinger)

生於1919年紐約州紐約市;歿於2010年新罕布夏州科尼許鎮。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劃時代著作《麥田捕手》被廣泛認為是二戰後美國極重要的小說。他的著作還包含《九個故事》、《法蘭妮與卓依》、《抬高屋梁吧,木匠;西摩傳》。儘管直到2010年去世為止,沙林傑從未停止寫作,但他過著避世的生活,且自1965年便再也沒有發表新作品。

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

1927年生於哥倫比亞小鎮阿拉卡塔卡;2014年於墨西哥墨西哥城離世。記者出身,作品涵蓋長篇與短篇小說。他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最受世人喜愛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有數千萬人讀過他的小說《百年孤寂》,也樹立了「魔幻寫實」的典範。其餘著作包括小說《枯枝敗葉》、《預知死亡紀事》、《迷宮中的將軍》、《沒人寫信給上校》、《異鄉客》、《愛在瘟疫漫延時》、《苦妓回憶錄》……等,以及回憶錄《活著是為了說故事》。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原文版編輯

大衛.史崔佛(David Streitfeld)


《紐約時報》記者。他所屬的新聞團隊榮獲2013年普立茲獎的釋義性報導(Explanatory Report)獎項,主題是蘋果電腦如何改造了經濟型態;2012年他因假書評工廠的報導,榮獲美國商業編輯與作家協會「最佳商業報導獎」(Best in Business)。現在他與家人還有瀕臨崩塌的書堆一起住在舊金山。

譯者簡介

陳榮彬


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曾三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譯作《昆蟲誌》(左岸)獲選2018年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出版各類翻譯作品近六十種,代表譯作包括梅爾維爾《白鯨記》(聯經)、海明威《戰地鐘聲》、《戰地春夢》(木馬)、費茲傑羅《塵世樂園》(南方家園)、布考斯基《愛是來自地獄的狗》(啟明)等經典文學作品,以及史學作品《美國華人史:十九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一百五十年華人史詩》、《美國與中國:十八世紀末以來的美中關係史》(遠足)等。

劉議方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後於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取得學位,目前從事筆譯工作。

林熙強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2010),現任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2011–2020)。早年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及語文教學中心,講授英美文學及語文課程十年(2005–2015);近年特別專注於十六世紀末耶穌會士東邁來華之後,譯介的西方古典迄文藝復興時期各類宗教文學文獻。著有《修辭.符號.宗教格言──耶穌會士高一志〈譬學〉研究》(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2015),榮獲科技部104年度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著作獎,另撰有學術論文十餘篇;曾任五卷《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主編之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4–2021)、九卷《古新聖經殘稿》副主編(中華書局,2014)、二卷《清代基督宗教小說選注》副主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8)等;譯有《吠》(寶瓶文化,2016)、《大汗之國》(臺灣商務印書館,2018)等書。
目錄
《海明威:最後的訪談》
厄內斯特・海明威,小說的藝術,第二十一號
喬治・普林普頓(George Plimpton)採訪於一九五四年五月
刊登於《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第十八期,一九五八年春季

海明威在古巴
勞勃.曼寧(Robert Manning)採訪於一九五四年十二月
刊登於《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一九六五年八月號

順道拜訪海明威
洛伊德.拉卡(Lloyd Lockhart)採訪於一九五八年四月
刊登於《多倫多星報週刊》,一九五八年八月十九日

午後人生:最後的訪談
勞勃.艾米特.基納(Robert Emmett Ginna)採訪於一九五八年五月
刊登於《君子雜誌》,一九六二年五月號

《沙林傑:最後的訪談》
序 大衛.史崔佛(David Streitfeld)

「寫作能得到的回報很少,不過當回報到來,如果回報到來,是很美好的。」
威廉.麥斯威爾(William Maxwell)撰
《每月選書俱樂部書訊》(Book-of-the-Month Club News)
一九五一年七月

「能告訴人們是一大解脫。」
雪莉.布萊尼(Shirlie Blaney)撰
《克萊蒙特老鷹日報》(The Claremont Daily Eagle)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十三日

沉默已久的沙林傑開口了
拉西.福斯伯格(Lacey Fosburgh)採訪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三日

與沙林傑共度的十分鐘
葛雷格.赫里格斯(Greg Herriges)撰
《Oui雜誌》(Oui Magazine)
一九七九年一月

「大部分的作家都很孤獨,如果你也是,那就自己以寫作走出孤獨吧。」
麥可.克拉克森(Michael Clarkson)撰
《尼加拉瀑布評論》(Niagara Falls Review)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二日

「一個凍結的瞬間」
貝蒂.埃普斯(Betty Eppes)採訪
《巴頓魯治倡導報》(Baton Rouge Sunday Advocate)
一九八〇年六月二十九日

最後的訪談
根據通知,由被告方於一九八六年十月七日下午兩點十分,在紐約州紐約市公園大道二三〇號郵遞區號一〇一六九,薩特利和斯蒂芬斯先生律師事務所(Messrs. Satterlee & Stephens),並在速記員唐娜.羅傑斯(Donna Rogers)與紐約州公證人面前記錄之原告傑羅姆.D.沙林傑證詞

尾聲一
頂替沙林傑:沙林傑前書信代筆人的自白
喬安娜.史密斯.拉科夫(Joanna Smith Rakoff)撰
《書誌》(BOOK MAGAZINE)
二〇〇二年九/十月號

尾聲二
背叛沙林傑
我取得了出版界破天荒的成功機會:他的最後一本書。然後我搞砸了。

羅傑.拉斯貝瑞(Roger Lathbury)撰
《紐約》(New York)雜誌
二〇一〇年四月四日

《馬奎斯:最後的訪談》
序 大衛・史崔佛(David Streitfeld)

不停寫小說的小說家
《哥倫比亞人報.文學副刊》(El Colombiano Literario)副刊主筆雷斯特雷波(Alonso Ángel Restrepo),一九五五年採訪於麥德林
芭露(Theo Ellin Ballew)英譯

馬康多的想像力量
阿根廷月刊《危機》(Revista Crisis)歐洲通訊特派員貝梅霍(Ernesto González Bermejo),一九七五年採訪於斯德哥爾摩
羅賓絲(Ellie Robins)英譯

女人/迷信、癖好、品味/作品
摘錄自馬奎斯與好友孟多薩(Plinio Apuleyo Mendoza)的對談集《番石榴飄香》(El Olor de la Guayaba, 1982 [The Fragrance of Guava, 1983]),一九八三年巴塞隆納
萊特(Ann Wright)英譯

情書專用郵票
《華盛頓郵報》記者史崔佛(David Streitfeld)專訪
集結一九九三年墨西哥市、一九九七年華盛頓兩次訪談

「我已擱筆」──最後的訪談
西班牙《先鋒報》(La Vanguardia)記者阿延(Xavi Ayén)二〇〇六年採訪於墨西哥城
芭露(Theo Ellin Ballew)英譯
沙林傑:最後
的訪談
海明威:最後
的訪談
馬奎斯:最後
的訪談
Copyright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
服務電話: (02)8913-1005 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andbooks@andbooks.com.tw Design By Devis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