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類型及其蒐藏品的性質
要理解博物館蒐藏的性質,必須先掌握博物館的類型。而博物館分類方式很多、不一而足。有時以支持博物館之資金的來源作為分類的標準(如:國立博物館、市立博物館、私立博物館)。這種分類法常見之於(政府的)統計工作中。然而,依據支持博物館之資金的來源來加以分類,無法指示出博物館蒐藏品的真正特質。比方說由「國家政府」所支助設立的大英博物館、俄羅斯的冬宮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法國的羅浮宮,三個「國家的」博物館所蒐藏的都是傑出的「國際性的」器物;歐洲大陸有許多國家博物館,蒐藏了許多「前國家」時期年代久遠的古物標本;也有一些博物館具有特殊的地域性格,如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隸屬於「史密森機構」的安納寇斯提亞鄰里博物館(AnacostiaNeighborhood Museum)便是。
另一種對博物館的分類方式,便是以博物館蒐藏品的性質為根據。雖然這種分類法無法顯示出蒐藏品不同程度的範圍和品質,但卻具有足以區分出綜合博物館與特殊博物館之不同的優點,並以一個特定的學科(如藝術學、歷史學、人類學、科技史、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作為學問的基礎。此外,通過強調蒐藏品無可取代的地位,這種分類法將可以持續地提醒我們,必須掌握一座博物館的「存在之理由或目的」(raison d’etre)。
因此,雖然還有其他的分類方式(不同的分類方式往往影響其定位與運作),前述是西方一般對博物館的分類,強調蒐藏品(及其所涉及的知識體系)在博物館範疇的關鍵地位。根據博物館蒐藏品性質(及其所涉及的學科知識),我們可將博物館劃分為五大類型:自然史與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與工藝博物館、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綜合博物館。
自然史與自然科學博物館及其蒐藏
定義
科學博物館的任務是以立體形式傳達科學精神和思想,引起觀眾對科學的愛好,提供不斷進步的資訊,或使參觀者看到技術發展的成就,或以生態和歷史的觀點去瞭解、鑑別和保護自然和人類環境,從而通過蒐藏以詮釋與溝通其演化、重組與創造的過程。被冠以「科學博物館」之名稱者,包括自然科學博物館、實用科學博物館和技術博物館(這一個次類別通常並不包括科學技術史博物館)。自然史與自然科學博物館所關懷的是「不斷變化的『自然界』(the natural world)」,博物館內的蒐藏品,可能包括了鳥類、哺乳類、昆蟲、植物、岩石、礦物和化石標本。許多自然史博物館,也蒐藏人類的遺留。
源起
自然史與自然科學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and natural sciencemuseums)源起於歐洲的文藝復興與啟蒙時期,由傑出的個人所設立的「奇珍異寶私人陳列室」(the cabinets of curiosites)是其前身。
在某些早期博物館內, 比方說: 牛津大學的阿什莫爾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國立自然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等,都蒐藏了來自自然界各式各樣的標本,而這些自然界的標本是「百科全書式蒐藏」(encyclopaedic collection)的一部分。
展示與蒐藏
由於十九世紀之自然科學的發展,博物館得以展出自然物的繁華茂盛及其繁殖的情形。在美國和拉丁美洲等地的博物館蒐藏,往往包含體質與社會人類學、自然科學的各種自然物與人為物(objects)。最近以來,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經營,開始出現回應自然保育和更廣泛環境事務的新趨勢,因此,有些博物館在他們所服務的地區,建立生物資料記錄的各項計畫,促進環境規劃(通常與地方規劃機構結合),並提供生態展示之詮釋的種種資訊。
世界上幾個著名的自然史博物館如:英國倫敦的自然史博物館,美國華盛頓特區史密森機構的國立自然史博物館,紐約市的美洲自然史博物館,都擁有鉅量的、可供比較的自然界蒐藏品。這些蒐藏品中,大部分都包括某一個被命名的「物種」(species)的「模式標本」(type specimens)。事實上,這類大型的自然史博物館,往往是「分類學研究」(taxonomic work)的國際中心,支持許多相關的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