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人生至死是少年!(節錄)
十八歲才畫得出的曠世鉅作
上一篇我們講到宋徽宗,作為皇家藝術學院的院長,他在全國範圍內甄選優秀的藝術苗子,通過層層考試和審核,進入他的宣和畫院,甚至一度親自教學,手把手帶出了若干位優秀的畫家。
王希孟,就是其中一位。
關於王希孟的人生,在正史中幾乎找不到記載,只有在他唯一傳世的畫作《千里江山圖》的卷尾,通過當時尚書左丞相右僕射蔡京的跋文,我們才能瞭解一二。
「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據跋文所說,王希孟是經過宋徽宗親自調教後的奇才,並且他入畫院時,只有十八歲。
我們現在知道,《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古代青綠山水畫的巔峰之作。但我們也許不一定能理解,為什麼一個初出茅廬的十八歲少年,可能繪畫的沉澱都不如那些技巧嫺熟的大家,文采也遠遠趕不上許多我們熟知的文人,人生閱歷更是不如他們,但偏偏是他,能創作出如此冠古絕今的作品?
也許,答案就在:十八歲。
什麼都要做到最滿的《千里江山圖》
這是一幅十八歲的少年畫下的千里江山。它有十八歲的生猛,十八歲的無畏,十八歲的氣魄。
想想,十八歲是什麼概念呢?當你還只是十八歲的少年,初生牛犢,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看見你舉世無雙的才華。於是,你理所當然地把所有能做到的,都做到最好。
王希孟,就是這樣。他的《千里江山圖》,讓你看見一個在藝術上不計成本、不計得失、只做加法、什麼都要做到最好的少年。
.材料,只用最好的
首先是材料。
《千里江山圖》約有十二公尺長,比兩幅《清明上河圖》加起來還要長。它用桑蠶絲作為畫布,一般畫家沒練個五年十年,可能還不敢下筆。但王希孟大筆一揮,在這幅畫上,疊了五層。並且,他用的全都是珍貴的礦物質顏料。
先是線稿打底,然後赭石上色,然後再用大面積的孔雀石上了兩遍色,最後是珍貴的石青。就連圖上這麼小的漁夫,他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用上等的硨磲反覆研磨之後上的色。
在央視大型文化節目《國家寶藏》裡,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馮海濤潛心研究四年,閉關二個月,才複製了《千里江山圖》的1/10,工程量浩大,用掉的礦物顏料也非常可觀。但也只有這些堪比黃金的礦物顏料,才可以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輝。
這麼長的長卷,這麼名貴的畫布,大面積使用這麼珍稀的顏料,我想,也只有一個十八歲的少年,才這麼「敢」!
.高遠、深遠、平遠,我全都要
材料,已經是最貴最好的。構圖意境,也要最好。
宋代郭熙在他的畫論《林泉高致》裡,提到了中國山水畫的「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這個理論影響了後世山水畫的創作。但凡做到其中一種,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像范寬,用「高遠」完成了《谿山行旅圖》,王蒙用「深遠」完成了《青卞隱居圖》,倪瓚用「平遠」完成了《漁莊秋霽圖》。
但十八歲的王希孟卻說:我!都!要!讓我們用爬山的經歷,來一起走進這幅畫,看看王希孟的「三遠」。
首先我們來到山腳下,抬頭望去,山巒雄峰像一個巨人橫亙在我們面前。我們感歎山之高大,人之渺小,我們折服於大自然雄奇的力量。這就是他的「高遠」,強調的是山的高度。
緊接著,我們往山裡頭走去。層巒疊嶂的山,讓我們一眼望不到盡頭。瘋長的樹林、隱祕的房屋,這山裡似乎有太多的祕密等著我們去發現。這是「深遠」,強調的是山的深度。
終於,我們爬到了山頂。一眼望去,遠山如眉,開闊明亮。隔著江,我們看到遠處的群山與地平線連成一片,漸漸消失在霧靄煙雲中。這是「平遠」,強調的是山的廣度。
對於十八歲的少年王希孟而言,人生根本沒有減法。
這幅畫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它的空間感和立體感。我們把這幅畫和前人的青綠山水拿來對比。
你會很直觀地發現,王希孟的空間感營造得實在是太好了。他對於三維形體的塑造能力,不僅僅表現在山水的層次和立體感上,就連天空,他也通過染出上深下淺的方式,展現出光和雲層的空間感。
同時,他還運用大量的皴法,把山的質地表現出來。這裡需要再重點講一講。
.「皴法」七十二變,沒在跟你客氣的
皴,是中國畫裡一種非常重要的技法。它是畫家通過毛筆運行的各種方式,來表現山石樹木、峰巒疊嶂的脈絡或紋理的筆法,能夠很好地再現事物真實的形貌。畫家用皴法表現出來的山嶽的明暗面,能讓你對山有一種更為形象且立體的觀感。皴法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山水畫走向了成熟。
我們今天去看很多山水畫,光看它的皴法,其實就能大致猜測出,這是哪個地方的景色。
有很多藝術家,因為創造了新的皴法而知名。因此可以說,對於許多文人墨客而言,這種筆墨痕跡是他們最在乎的。
十八歲的王希孟有多猛?皴法,我也是有的。
我們注意到,在《千里江山圖》裡,王希孟用了大量不同的皴法。山巒山頭,用的是一種皴法;山腳坡腳,用的是另一種皴法;山崖岩石,還有一種皴法……
在描述山野路徑的時候,又用的是皴線排疊。
這其實不算什麼了不起的地方,作為書畫成就集大成的北宋,皴法的運用已經很成熟了。最了不起的是什麼呢?就是王希孟絲毫不在意向別人展現這些筆觸。
他要的是──重彩!
.濃墨重彩,最帥
於是你會看見,他用厚重的石青、石綠來上色,顏色厚塗,層層提亮。在王希孟之後,再也沒有人敢像他這樣,為了追求光感和色彩,不惜犧牲文人引以為豪的筆墨痕跡。
我們今天去看《千里江山圖》,就好像是在欣賞一首色彩濃烈、節奏明快的交響樂。
從開卷一座山峰直插雲霄,就像是一個高昂的音符一樣,開啟了一整首音樂。然後,丘陵連綿,掩映著亭台舞榭。隔著水,對岸群峰秀起,像越來越緊湊的音符。一座跨江大橋連接起了兩岸,遠處煙波浩渺,漸入佳境。
山巒越來越密,山峰越來越高。在深山中,我們看見了漁村人家,看見了瀑布溪流,看見了白衣隱士,看見了回轉的小橋。走到懸崖邊,我們以為已無路可走,但對岸停泊的一艘船,卻給了我們新的希望。
山路或平坦,或崎嶇,我們看到這一段群峰的參差。它們就像一段音樂的節奏,在變換中不斷加快,然後在全卷的最高峰,達到了高潮。征服了它,你更是無所畏懼。
從崎嶇的山路中走出,你登上小船來到對岸,房屋錯落有致,隱士愜意淡然。你在翻山越嶺中且行且賞,最終來到畫面的最末端。那高聳的秀峰,彷彿在和開頭的音符遙遙呼應,彷彿預示著,人生,應該在最精彩的時候落幕。
4曾侯乙編鐘
這個黑科技產物,是給上天聽的聲音(節錄)
別人的鐘就只是「鐘」,曾侯乙編鐘則是「樂器」
史料記載,在世界其他三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其實都有過鑄鐘的實踐,但它們所鑄造出來的鐘都是圓形的。無論你怎麼敲,鐘只能發出一個音,而且延音很長,根本不能做成樂器。
.關鍵工法一:鐘枚
但是,中國古人卻做到了讓鐘成為樂器。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曾侯乙編鐘有的鐘表面有些凸起的「疙瘩」。這些「疙瘩」的準確名字其實是「鐘枚」。它的用處就在於減小聲音的擴散,防止編鐘擴音太久,發出更加渾厚的低音。這樣,我們就能把鐘當成樂器使用了。
.關鍵工法二:合瓦形
這還不是最厲害的地方。我們不僅讓鐘變成了樂器,而且可以讓一口鐘發兩個音。
古人巧妙地把編鐘做成了「合瓦形」,把鐘分成瓦狀的兩塊板拼在一起,這樣敲擊正面和敲擊側面時,就相當於敲擊不同的板。並且,鑄鐘的工匠為了能更好地區分一口鐘的兩個音,還把編鐘的振動塊分離開,在鐘體裡面挖隧道隔音。
一鐘雙音,這是中國先秦時期編鐘的獨門手藝。
.關鍵工法三:精密調音
這些只是讓編鐘成為樂器的最基礎的步驟而已。你想,要讓每一口鐘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關鍵還得看調音。
編鐘調音到底有多難?
一直到二千四百多年後的今天,科技已經這麼發達了,我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像古人一樣,用手工的方式在鐘壁上慢慢打磨,給編鐘一點一點調音。因為「一鐘雙音」的特性,工匠打磨的地方還不止一個,需要把正鼓音和側鼓音調整到誤差五音分的範圍內。
這項技術最難的地方就在於不可逆。一旦你一不小心打磨多了,鐘壁打磨得太薄,磨下來的青銅黏不回去,一整口鐘就廢掉了。一切又得從頭開始。
19宋徽宗
手把手教您怎麼開一家藝術學院 & 搞垮自家上市公司(節錄)
宋徽宗的藝術家傳說
那,宋徽宗究竟有多厲害呢?
南宋鄧椿在《畫繼》的開卷第一句便是:「徽宗皇帝,天縱將聖,藝極於神。」也就是說,宋徽宗在藝術界,就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
他是中國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全才。
書法,直接開創了一種字體,瘦金體。
繪畫,山水、花鳥、人物,做到前無古人,也很少有後來者的無所不會,無所不精。
詩詞,在宮體詩、道樂詩的創作領域都進行了突破和拓展。
他還精通音律,對於金石考古、製瓷飲茶方面也有頗為深入的研究。
但,這些都還不是最重要的!
作為一國之君,宋徽宗帶動了整個國家藝術氛圍的發展。他創辦了宣和畫院,相當於皇家藝術學院,自己當院長,在民間選拔優秀的苗子。我們今天非常熟悉的,畫下《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畫下《千里江山圖》的王希孟,畫下《萬壑松風圖》的李唐,都算是他的門生。不僅如此,宋徽宗組織編撰的《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都是後世美術史研究的珍貴典籍。
在徽宗朝,極簡美學得到巨大的發展,他的品味甚至影響了千年以後的中國,以及被中國文化影響千年的日本和韓國。到現在,日本的書畫裝裱方式,還延續著宋徽宗發明的「宣和裱」。
我想,如果在藝術史上要挑出「千古一帝」,那一定非他莫屬。但我們同時也知道,他是一位「亡國之君」。
有一個傳說,說當時宋徽宗的父親宋神宗曾經觀看了南唐後主李煜的畫像,並且讚歎他「人物儼雅」,然後便有了徽宗。在宋徽宗出生之前,宋神宗還夢見了李煜。當然,李煜轉世這種傳說肯定是不可信的,但我們會發現,在宋徽宗的身上,的確有李煜的影子。
他很小就展現出了藝術天賦,每日鑽研筆墨、丹青、奇石等。十六七歲的時候,宋徽宗就已經是「盛名聖譽布於人間」。如果按正常情況發展下去,他可能會成為歷史上一個閒雲野鶴、詩書畫俱佳的風流王爺。但在他十八歲那年,發生了一件事。
那就是──天上突然掉下一個皇位要繼承!
從此,一個藝術家成了皇帝。
當然,這也有好處。那就是讓整個時代,都因為這個皇帝的推動,而實現藝術的全面發展和繁榮。於是,我們才得以看見中國藝術史上堪比「文藝復興」的盛況。
開設皇家藝術學院
.滴水不漏的考試制度
他主導建立了宣和畫院,這個皇家美術學院既有充足的經費支撐,還有嚴密的人才梯隊建設。首先,他設立了考試制度,想要報考皇家美術學院的人,都必須經過六科的考試: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
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學員的品質。普通的畫工畫匠肯定是進不去的,因為不夠有學問和思想;而純粹的文人也是進不去的,因為繪畫的邏輯和功底不行。
.超有水準的考題
另外,宋徽宗會親自出考題。這個考題可一點都不簡單,例如:
請根據「踏花歸去馬蹄香」這七個字畫一幅畫,要求行筆活潑,題材不限。
踏花,我知道。歸去,馬蹄,都好畫。可是,香?香怎麼畫?這可難倒了天下的讀書人。最後脫穎而出的一幅畫,是用蝴蝶的追逐來表現香氣,化無形為有形。
一方面,我們要感歎答題者構思精巧、不落俗套;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讚歎宋徽宗的藝考題果然設置得很有水準。
.藝術家工廠
你可別以為,只要考進去就萬事大吉了。進入畫院之後,大家還要學習各種繪畫專業課和《論語》《孟子》等文化課。另外,宋徽宗要求入院者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要讀書考試,也要承接皇家的訂單。緊接著,按照學習和工作的成績,畫院的畫家就會被分成諸多等級,有待詔、祗候、藝學、學生等職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