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pas 不止是小菜】
西班牙到處都有Tapas,連名廚 Ferran Adrià在結束了傳奇的鬥牛犬餐廳el Bulli後,也開了主打Tapas的Tickets小酒吧。Tapas在當地人心中當然有種特殊的地位,但要翻譯成中文「小菜」或「酒菜」都不是很貼切,特別是在我旅居和遊學的格拉納達。
在抵達西班牙前,我一直幻想我的遊學生活,是寧靜而孤獨,有點避世的感覺;當時學校代租的小公寓,是在山上的舊城區阿爾拜辛(Albayzin),我甚至在抵達的第一天,特意跑到山下的超市抬了一堆食材蔬菜,打算要做個宅宅的好學生。然而,貪吃鬼還是有誤打誤撞的好運吧。從第一天下課後,學校的老師中午就帶我們去吃Tapas;當天晚上已開始和同學們天南地北的聊、吃Tapas、喝酒到半夜。「原來生活可以這樣呀!」當時剛辭去工作、離開身心俱疲的生活,開始遊歷的我心想。就這樣展開大吃免費Tapas的日子!
這裡雖然沒米其林星級廚師的加持,但有時Tapas甚至能取代正餐,因為在格拉納達的酒吧都會隨飲料免費供應小菜,一般汽水、紅白酒、啤酒都只是€1.5~2.2/杯,以歐洲物價來說很便宜(比香港的茶餐廳更划得來!);而且越多大學生聚集的地方,送的小菜就越大份,貝果、沙威瑪、漢堡……都有,或是隨小菜還附上大籃的麵包,都是能填飽肚子的銅板美食。結果我這專程跑去買菜裝乖的學生,每天下課午睡後(這也是西班牙的國粹呀!),晚上又約同學去Tapas,家裡的菜都爛掉了,但也讓我火速愛上這裡。誰叫全西班牙就只有格拉納達和阿爾梅里亞(Almeria)的部分地區有免費Tapas;連別省的西班牙人,也對這好康的事情驚訝不已。
註:有些餐廳室外座位的價格會貴€0.5~1不等,通常Menu會寫「terraza(陽台,但此指室外)」較貴;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亞洲人都寧願進室內,但歐洲人還是愛室外,所以價格並不會隨季節變更。
Tapas原意是佐酒小菜,在吃飯前先墊肚子,也有一說Tapas以前是放在酒杯上,以防灰塵蚊蟲掉進去;在Tapas吧能找到Montaditos(意指在切片麵包上放佐料)和Bocadillo(在麵包裡夾餡料,像三明治),還有Pintxos(以小籤叉住的小菜,屬北部巴斯克País Vasco地區的特色)。在格拉納達,本地人當然知道哪家Tapas吧走「俗擱大碗」路線、哪家走精緻好吃路線。有的Tapas吧會讓客人從幾樣中自選、有的剛好煮到哪道就上桌,有的以固定循環方式,第一道都上貝果三明治,第二道上迷你漢堡⋯⋯還有哪家供應海鮮、哪家吃家常菜、甚至中日摩洛哥式的都有。再稀奇的,還有專門供應蝸牛的Tapas店,我不太敢吃,但還好有奉送比人頭更大的可愛蝸牛造型麵包呢。
後來和本地人去,又注意到一些可以吃得最划算的「小技巧」。例如說一群朋友去,店家為了少洗盤子,通常不論幾人份,食物都裝在相同尺寸的盤子裡;所以一個人比兩人划算,兩人又比三人划算。有一次我為好玩,跟朋友說笑要做實驗,明明是約好的,但故意假裝分開在店家偶遇,看會不會有兩盤Tapas,結果呢⋯⋯老闆很聰明,還是給我們一盤。哈,行動失敗了。
「到底第三盤Tapas是什麼呀?」我常問當地的朋友,特別是在美女與野獸吧(La Bella y La Bestia),第一盤多是火腿貝果配馬鈴薯、義大利麵沙拉,第二盤是小漢堡配炸薯條及橄欖,但喝過兩輪後,很難挑戰到第三、四盤。如果是小菜類Tapas,店家都會附上麵包,第一盤海鮮飯、第二盤炸馬鈴薯、第三盤番茄醬燉肉⋯⋯吃到撐得不得了,只是下午三四點就喝到臉紅微醺也太難看了。結果店家的第三、四盤Tapas是什麼,一直是我心中的謎團。
一遠離旅遊區,有的Tapas吧更誇張,只要點一杯飲料,餐點源源不絕的送上。像Bodega de Vinny是大學生愛去的,離旅遊區較遠,我是少數出現在那的外國人。地方小小的只有12個座位,但往往能站滿25人以上立食。吧台兼廚師兼洗碗都是同一人,一直準備飲料、小吃,只要客人不叫停,他就不斷送上Tapas,當然食物大多已準備好,是簡單道地的南部家庭料理。我只是叫了第一杯,他就送上四道Tapas!(NT$90不到就吃了四道!)叫到第二杯,就吃了七道,份量絕不少,西班牙火腿起司拼盤、豬柳肉切片、番茄燉豬肉、西班牙海鮮飯、奶油醬煮雞肉、煮雞翅、炒麵包碎(Migas)……!他還很得意的問我:「吃飽了嗎? 還有哦!」好像要用食物擊敗客人一樣!嘴饞的我也要投降了!
另一家Borsalino也很誇張,點一杯飲料,來了炒蛋、小豬排、沙拉作為開胃菜,之後老闆還會拿著大盤子,為客人送上不同佐料的麵包Montaditos。西班牙的經濟,特別是南部最不景氣了,但他說只要客人來就有責任要餵飽他們;不過西班牙人都很節制,從沒看過有人會點一杯就吃上半天 。
40度的炎夏,一杯夏天的紅酒配Tapas,是我在西班牙最簡單完美的夏日日常。
【這是西班牙還是阿拉伯?】
我來西班牙讀西語前,完全沒搜集資料;雖說以前也去過巴塞隆納,但孤陋寡聞的我沒想過和南部是兩個世界。我不知道西班牙竟能像阿拉伯,這一刻眼前的是巴洛克式大教堂,往山上一走,就迷失在舊城區的窄巷和小白屋中;下午還在吃Tapas和火腿,拐個彎就在阿拉伯街喝薄荷茶、抽水煙。這個歐阿(歐洲、阿拉伯)混血兒,真把我迷倒了!
最美麗的阿拉伯宮殿:阿爾罕布拉宮的日與夜
我從小沒公主情結,覺得城堡是籠牢多於夢幻;但如果一生能住進一座城堡,除了阿爾罕布拉宮(Alhambra),我肯定不作他選。西班牙諺語:沒有比盲人身處格拉納達更可悲的事!雖然誇張,但我倒認同格拉納達的美,起碼八成歸功於阿爾罕布拉宮。世界上不少名勝建築都屬「到此一遊」型,看過就夠,但阿爾罕布拉宮卻讓我心甘情願付費參觀起碼四次;還花了不知道多少個白天,走遍舊城區,找尋拍攝皇宮的最美位置。
先來點歷史背景介紹,摩爾人(北非一帶阿拉伯人的舊稱)在公元八世紀初大舉攻陷伊比利亞半島(Iberian Peninsula),在西班牙建立了安達魯斯(Al-Andalus)阿拉伯王國;但治國不力,到十三世紀只剩格拉納達一帶的國土,並以其為首都。直到十五世紀,整個西班牙才回歸天主教國王的統治。阿爾罕布拉宮從九世紀開始建立,即使政權轉變,它仍然是歐洲最美麗的伊斯蘭皇宮。
我第一次參觀皇宮是盛夏,從市中心要花20分鐘走過大片的公園。雖說天熱,但在兩旁的參天巨木保護下至少可躲過艷陽,兩側還有像小溝的坑,清澈乾淨的淙淙流水不息;那是摩爾人的建築智慧,流水讓夏日有天然的冷氣,走起來清涼舒服,聽覺也沉醉在水流和鳥語中。在阿拉伯文中Alhambra有紅色城之意,整個皇宮分為那斯利皇宮(Palacio Nasrid)、御花園(Generalife)及軍事城堡(Alcazaba)。
才進入皇宮第一眼,我就醉倒於那含蓄而精細的美;西式城堡裡總是金碧輝煌,這裡卻沒有絲綢窗簾、地毯、名師畫作。當時的君王要求建築師把城堡的每一處都添上裝飾,由於伊斯蘭教嚴禁偶像崇拜,禁止人像和動物裝飾,所以美學重點在重覆、規律的圖案或書法上,描繪的對象為大自然。每個房間都有藍綠橙黃色磁磚作拼貼,幾何圖形的設計很有現代感,又不落俗套。牆面還有細緻的古老伊斯蘭書法刻文,工藝精湛;「只有阿拉得勝利」「心懷感恩,因真主之助」等等,近年的考古學才解讀了部分的刻文屬於讚頌詩。
在皇宮內我大概一半時間都是仰著頭看天花板的;八角星形的拱頂,有超過五千個蜂巢式的立體雕花拼貼出星星形狀,很像象牙色的鐘乳石。雕花上只剩下斑駁的藍色,在有限的日照下,我想像這拱頂像個神秘的宇宙,時而它又化成了一朵綻放的花,怎看都不膩。其他房間還有模彷星宿和宇宙的木刻,想想看躺在室內就能看到星空,無論何處都維持著和自然的聯繫,感覺多美妙。
城堡的美還不只於此,像重點建築獅子庭園(Patios de los Leones),周邊有124條白色的大理石柱,不為建築需求,純粹為了美感,頂部有精美而複雜的幾何雕花。我第一次來,中庭已經關閉了幾年,只能隔著欄杆看獅子。第二次來,沒想到剛修復完畢,我終於能走近獅子噴水池。我常和西班牙人說笑,那些獅子腿短臉圓,毫無霸氣。其實那水池下的十二隻獅子象徵了昔日王朝的權力,原本設計是每小時都有一隻會噴水,盡見當時的巧思。
雖然說夏天參觀會很熱,但御花園裡處處有水池和流水,是古代建築家為炎夏保持清涼舒適而設計的天然冷氣。我冬天來時景色難免冷清,還是春夏之時,看那種滿大量花卉的庭園、長滿玫瑰的小隧道最美。噴水池就像跳水中芭蕾,優雅有氣質的氛圍,根本不需要誇張的金銀裝飾。
因為阿爾罕布拉宮每天只開放6,600人入場,旺季的四~六月、十~十二月真的會爆滿而不能入場,所以皇宮也有開放晚間場。我特地夏夜又跑去,沒想到比白天更美呢。因為白天時室內沒打燈,有點昏暗,光線也來得平凡;晚上來看,燈光點綴恰到好處,不用過度打光,就剛好把那柱廊、蜂巢天花板、星空等富層次的立體感表現出來,頗有氣氛。在獅子庭園中,一隻隻黑鳥在頭上掠過,仔細看原來是蝙蝠,橫樑上的雕花正是牠們的隱身處。不管這皇宮謠傳什麼鬼故事,我不要去細看水池中有沒有被斬首的將士血跡;桃金孃庭園(Patio de los Arrayanes) 的長方形水池依舊靜靜的映照著周圍的柱廊和房間,和不變的星空與月亮。這一刻,我真的和蝙蝠為鄰,住進皇宮裡,滿足自己的幻想了。
【全城瘋狂!番茄節,越髒越快樂 】
西班牙有三大節日:番茄節、奔牛節和火節,我從很久以前就很嚮往參加番茄節(La Tomatina )。老實說,其實我不吃生番茄,總覺得有股腥味,但難得時間對得上,無論如何都要去打這一場番茄仗!
番茄節是在瓦倫西亞附近的小鎮布尼奧爾舉行,平日很寧靜,人口才九千;但在番茄節期間,最多能擠進五萬名參加者。不用說,所有住宿在半年前就爆滿。三年前起,市政府為了安全考量而控制人數,開始徵收門票,參加者最多在兩萬兩千人左右,其中五千張是免費給鎮民;其餘的公開發售,以英國、澳洲、日本遊客最多;出乎意料,當地遊客其實只佔8%左右。
為了這場大戰,我嚴陣以待跑去買最便宜、丟掉也不心疼的衣物;從頭到腳、從內到外,護目鏡到布鞋都準備了,抱著「必死」的決心上戰場。當天一大早5點多,天還未光,已經在瓦倫西亞和幾千人集合,等待前往布尼奧爾的巴士。7點前抵達,戰場是鎮上的主要大街(其實只是小街),外圍有不少Sangria攤,天剛亮老外們已經瘋狂的灌酒了。我目標很清晰,先往戰場衝過去!天呀!街上已聚集了很多人!不少是前一天就來到布尼奧爾,鎮上舉行西班牙飯派對,喝通宵就直接殺到。誰也不讓誰,我只能找到街上一個小廣場的後方,連那根掛了火腿的肥皂柱都沒看到。
番茄節的來歷眾說紛紜,其中一個說法是在1945年,有位街頭演奏者表演得太難聽,惹得路人受不了而隨手從附近攤販拿起番茄丟過去。另一個說法是當時的人在街上慶祝村裡的主保聖人節慶,舉行遊行活動,混亂中有人跌倒而引發以蔬果打鬥;玩上癮後第二年又相約在同一地點,從自家帶來番茄互扔。也有人說,這代表了在獨裁者法蘭高(Franco)高壓統治下,人民只能以此發泄。政府禁止扔番茄後,當地人故意在五○年代舉行了一場「葬茄遊行」,抬著放在棺材裡的番茄出巡。後來這活動解禁,民間活動改由市府舉辦,大受歡迎而世界知名。
我和大伙兒站了四個小時,腿都痠了;好不容易熬到11點整,炮聲響起,大家高聲歡呼,戰幔拉起了!有的住宅陽台和牆壁都拉起了大帆布,但居民早已在頂樓,一個個的番茄朝我們擲下來了!「擲我!擲我!這邊!」大家都好像瘋了,以被擲到為樂。砰一聲,頭晃了一下,好痛!我竟然中「頭獎」了!這應該是最自虐的節慶了。
番茄戰車開始進入大街,一台又一台,載滿番茄和戰士!卡車裡的人瘋狂的拿番茄亂丟,被丟到的人趕緊把番茄抓起再丟出去。六台卡車緩緩的走過,載了150公噸的番茄,但面對那麼多人,我在後排位置、人又長得小隻,「中茄率」好低!炮聲再響起,宣佈一個小時的番茄戰已經完畢了。什麼?我期待那麼久的大戰就這樣結束了嗎?我怎能連身體都未沾上番茄醬,乾乾淨淨的回家去?
原來民間游擊戰這才開始呢!大家等了大半天,開始跑來跑去把身上的、地上的殘渣全抓起來,見人就扔。為了搜集武器,無所不用其極,有人把身上的T恤脫下來盡情的蘸番茄汁再甩出去,有人把鞋子脫了撈番茄汁、有的乾脆在地上滑番茄水,到處茄流成河。天氣熱,大家的血脈更沸騰,人人盡情耍髒也不怕被告,真是開啟了人愛破壞的天性。我當然不能輸,街上的商店早封了木板,上面全是茄碎,我撕下「循環再用」,也不用怕生,反正戰場上無父子,番茄也跟拳腳一樣無眼又無情,大把大把的往人丟不夠,我還被人一手掌茄肉搓上頭。髒?什麼叫髒?有潔癖的人來這早就歸西了吧。
隨著洗街車步步逼近,茄河越來越淡,也意味著茄戰告一段落了。好客的鎮民從自家的車庫拉了條水管、甚至從陽台灑水讓大家簡單的沖洗身體,也有人直接跳進小河裡。但我和大部分人一樣,稍為沖過就帶著一身番茄渣回瓦倫西亞再沖澡;當然,意猶未盡的,還在現場買醉開派對。
你無法想像番茄能夠無孔不入到什麼程度,我洗了三次頭,依然能在髮間找到番茄碎,耳朵裡有茄籽,累到手腳軟,整個人也散發著茄味。但這場看起來血淋淋,實際上無人受傷的大戰,太好玩了!我一定會再回來的!
[info]
一起來玩!
La Tomatina
日期:每年八月最後一個星期三
網址:latomatina.info
怎麼參加:從2013年起,參加番茄節必須買門票,票價€10,可上官網購買;或者參加當地旅行社辦的自助遊,包括門票、從瓦倫西亞或其他地區到布尼奧爾的巴士接駁等。
如果自己去也能坐火車,但當天的車票很難買,而且發車時間比接駁巴士晚,坐第一班火車到達後就較難佔到好位置。
注意!
不要帶多餘的東西!除非有防水套,不然手機、相機都會被番茄浸濕。只需帶一點錢,餓了買吃的。如果是參加旅行社辦的接駁車,部分能把換洗衣物放在巴士上。不要穿拖鞋,大戰開始,只會消失在番茄醬中,還會被人踩腫腳,除非你不介意赤腳回家;女生在T恤裡最好穿比基尼或運動型胸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