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麵包時抹椰子油毫無效果
目前有一股健康食用油的熱潮,各界對「椰子油」的關注度也持續升高。各位都是怎麼把椰子油融入飲食中的呢?
「我每天都吃椰子油。」
這樣回答的人真是太棒了!椰子油有改善和預防阿茲海默症或糖尿病等的效果。健康的人吃椰子油,更能像鐵人一般每天都精神奕奕。
椰子油的成分在體內會轉成酮體,把酮體當做能量來源,變得精力充沛、簡直判若兩人的案例不在少數。
所以,首先請各位在早餐時,要盡量避開會阻礙酮體生成的碳水化合物或甜食,並在飲食中加入一大匙的椰子油!
我在各式各樣的場合中,都會介紹這個方法。但在這一波健康食用油的熱潮中,「早晨吃一大匙椰子油」這句話卻在大眾不求甚解的狀況下廣為流傳,引發了許多誤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
「每天早上在麵包上抹椰子油」。
由於麵包富含碳水化合物,和椰子油一起吃時,並無法製造出酮體。因為碳水化合物在體內分解後生成的葡萄糖,會阻礙肝臟製造酮體。
但大眾始終難以理解這個來龍去脈,即便是電視上的健康節目,也經常推薦大家「把椰子油抹在麵包上食用」,讓我非常震驚。
且市面上已經商品化的椰子油包裝,上面記載的使用方法之一,竟是「取代奶油抹在麵包上食用」。若只是要品嚐椰子油的風味,這樣的用法當然無妨。
但是,若想一早開始就充分使用椰子油的能量,那「把椰子油抹在麵包上食用」就毫無意義。因為這樣並無法製造酮體。
希望各位能先具備正確的知識,再來使用椰子油。
椰子油以外的油也能製造酮體
每當我說椰子油的成分可以製造出酮體時,就會有人誤以為「只有椰子油才能製造出酮體」。
由於大家並不熟悉「酮體」這個詞,會有這樣誤解也在所難免。但其實,其他的油也可以製造出酮體。
為了解開這個誤會,讓我再度說明一下油與酮體的關係。
如同在第一章裡也說明過的,油可依所含的成分「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合脂肪酸」兩種。
會成為細胞能量的是「飽和脂肪酸」,而酮體就是由飽和脂肪酸所生成的。
各位還記得在第一章裡說明過飽和脂肪酸分為三類嗎?
飽和脂肪酸有三種,分別是富含於奶油中的「短鏈脂肪酸」、富含於椰子油中的「中鏈脂肪酸」,以及富含於豬油或肉類中的「長鏈脂肪酸」。
無論哪一種脂肪酸,都能製造出酮體。
或許有人會覺得「既然奶油或肉類也能製造出酮體,那是否也無須特地吃椰子油呢?」
然而,椰子油的中鏈脂肪酸與短鏈脂肪酸、長鏈脂肪酸,在性質上還是有些許差異。
說到為什麼中鏈脂肪酸很特別,這是因為它吸收迅速、轉換成的能量效率極優。短鏈或長鏈脂肪酸在人體中被分解直到變成酮體為止,需要經過複雜的工序,所以相當費時。但中鏈脂肪酸在這方面的工序較少,吸收也快,變換成能量的速度高達五至十倍。
牛奶或肉類當中雖然也含有中鏈脂肪酸,但椰子油中所含中鏈脂肪酸的比例遠高於其他食材。吃椰子油更容易吸收中鏈脂肪酸,體內也更容易製造出酮體。
雖然多種脂肪酸都可以製造出酮體,但若想提高酮體轉換成能量的效率,我還是最推薦椰子油。
比較2 拉麵和咖哩飯,午餐該吃哪一種?
如果午餐的菜色裡有「拉麵」和「咖哩飯」,各位會選哪一種呢?
曾經有注意自身健康管理的人回答我:「咖哩飯一份熱量高達七百至八百大卡,拉麵則為四百至五百大卡,所以我選拉麵。」
一般來說,喜歡拉麵的人似乎比較多。某些地方甚至被稱為「拉麵激戰區」,同時聚集了多家拉麵店,各家店鋪前無不大排長龍,引發了話題。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但在健康的考量上,我會建議大家選「咖哩飯」。
咖哩香料中所含的「薑黃素」(curcumin),在前述的「抗氧化作用」上有優異的效果,具備預防大腸癌、改善阿茲海默症等的作用。若加入大量蔬菜,還能同時攝取到維生素類和膳食纖維,所以我會推薦「咖哩飯」。
有人會質疑,「拉麵裡也有豆芽菜或高麗菜等大量的蔬菜,熱量又比咖哩飯低,不是更好嗎?」
拉麵的問題在於「麵」。麵是碳水化合物,進入體內之後會變成葡萄糖流進血液中,讓血糖值升高。當血糖值急速升高時,身體的機制會試圖使其降低,這樣激烈的高低起伏很容易發展為糖尿病。
當然,我的意思並非只是偶爾吃一碗拉麵就會有糖尿病。但一星期內連吃好幾次,有時就助長了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拉麵的麵,除了是碳水化合物外,還有別的問題。這也關係到麵的種類,但當麵體滑溜順口時,就能咕溜咕溜地下肚。這樣一股勁兒地吃進肚子裡也不是一件好事。
人體在吃進食物到感到「飽足」為止,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因為認知飽足感的是大腦,所以大腦「覺得飽了」與實際感受到胃裡的食物量之間,會產生一些時間差。細嚼慢嚥時反而覺得「明明沒吃那麼多卻飽了」,就是因為大腦比較容易感受到飽足感。
一股勁兒地吃下拉麵,吃飽的訊號較難傳達到大腦,結果就容易造成「連湯都全部喝光」的狀況。雖然各家做法不同,但拉麵的湯含鹽量高,也有可能導致高血壓。
基於拉麵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成分多、容易吃得很快、湯裡鹽分多這幾點,我還是建議咖哩飯勝過拉麵。
當然,咖哩飯的飯也是碳水化合物,我個人通常都是吃咖哩湯加糙米。
比起白米,糙米較不容易讓血糖值變高,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當「外食很難找到咖哩湯加糙米的套餐時」,但可以選擇一般的咖哩飯,但先吃咖哩並節制飯量,只吃半碗左右也可以吃得健康。
比較3 用全麥麵粉做的麵包與用精製麵粉做的麵包,哪一種比較容易讓血糖值上升?
我平時吃飯吃的不是白米,而是吃糙米或五穀米。這是因為糙米或五穀米比較不容易讓血糖值急速上升,也不會妨礙椰子油製造酮體,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口感好也有飽足感。
細嚼慢嚥地吃糙米,飽足感就會產生,就算想吃很多,但會意料外地根本吃不下那麼多,自然就能在不勉強的狀況下,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
當我談到這個話題時,就會有人提出關於麵包的看法。
「那比起用精製麵粉做的白麵包,用未精製全麥麵粉做的麵包更好,對吧!」
一般的認知裡,全麥麵粉會將麩皮、胚乳等都一起搗成粉狀,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也不易讓血糖值急速升高。不過,卻有研究報告指出,全麥麵包比白麵包更容易讓血糖值上升。
在一九八一年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中,調查了碳水化合物對血糖值影響的數值化指標「升糖指數」(GI值,Glycemic Index),結果發現相對於全麥麵包的「GI72」,精緻白麵包為「GI69」,蔗糖(sucrose)為「GI59」,含花生醬的巧克力為「GI41」等,其中全麥麵包是最容易讓血糖值上升的食物。因為,升糖指數的數值愈高,就愈容易讓血糖值升高。
用全麥麵粉做的麵包,比蔗糖、比巧克力,甚至比白麵包,都更容易在吃了之後,讓體內充滿葡萄糖。
其實,在許多人「每天都吃全麥麵包」的美國,正因為這與肥胖、糖尿病息息相關,而引發了大問題。
在我的翻譯書《不要吃小麥!》(日本文藝社)中也曾經介紹過,原書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附設醫院的威廉.戴維斯(William Davis, MD)博士,他一直都致力於全麥麵粉的研究。
他建議肥胖且有糖尿病的患者在飲食中要戒除全麥麵粉,三個月後多數患者的血糖值獲得改善,體重也降了十至十五公斤。甚至,連胃酸逆流回食道的逆流性食道炎、氣喘、皮膚濕疹等症狀也減緩,睡眠品質改善,專注力、活動力提升等,都證明了只是戒除全麥麵粉就能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
雖說全麥麵粉比白麵包更容易讓血糖值上升,各位一定會覺得「但為什麼會與其他疾病也有關聯呢?」這與美國的全麥麵粉「未經過精製處理」有關。
在美國,為了大量生產小麥,所以品種交配與基因改造非常盛行。研究成果已經發現有促使小麥成長、抵禦疾病、大量結實等,與小麥細胞相關的重要基因。透過人工操作,就能提高培育小麥的效率。
美國的專家指出,當反覆進行基因改造之後,小麥中所含的一種蛋白質「麩質」(gluten),就會變得有害健康。
每天吃全麥麵粉,大量的麩質也會進入體內。雖然普通的小麥也含有麩質,但像全麥麵粉一樣未經過精製處理的小麥,會因其中所含成分的組合,而讓血糖值容易上升,甚至麩質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也更大。
對麩質敏感的體質會引起發炎反應。體內到處都在發炎,就會發展成各式各樣的疾病。我們並不清楚日本的麵包使用什麼樣的全麥麵粉,但只要是使用進口麵粉,就跟美國沒什麼兩樣了。
因此,希望各位能理解為何有時並無法斷言「全麥麵粉比白麵包好」。
比較5 漢堡排和可樂餅,哪一種更健康?
日式漢堡排和可樂餅都是老少咸宜的熱門食物。有些人甚至會「用可樂餅代替下午的點心」。可樂餅和漢堡排不同,因為在店頭剛炸起來的買了就能馬上吃,所以也有些人把它當成速食。
另一方面,有些人則鍾愛漢堡排。還有些人認為「可樂餅是炸的,所以漢堡排比較健康!但其實,兩者都分別有些問題。
漢堡排的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有益健康。不過,在攪拌絞肉時不只會用到雞蛋,還會用到麵包粉或麵粉。吃下之後容易讓血糖值上升,和大量的米飯一起吃時,更容易引發糖尿病。
所以,我建議吃不使用麵包粉或麵粉的漢堡排。此外,如番茄醬等醬料,最好也選用不含砂糖的商品。
相對地,可樂餅一般都是把馬鈴薯搗碎後做成內餡。「馬鈴薯是蔬菜,含有比肉類更豐富的維生素!」
這樣的觀點也沒錯。只是,馬鈴薯富含澱粉,也是一種碳水化合物。吃了碳水化合物,血糖值就會上升。馬鈴薯和白麵包或白米一樣,都是容易讓血糖上升的食材。
或許有人會驚訝「可樂餅和米飯一樣?」因為可樂餅不單純是馬鈴薯,還會沾上麵包粉後油炸,而馬鈴薯和麵包粉兩者,都是容易讓血糖值上升的食材。
空腹時吃可樂餅,更容易讓血糖值上升。若和麵包或米飯一起吃,會更加快血糖值上升的速度。
此外,在店頭炸可樂餅時經常使用的沙拉油,通常富含前面提過的不飽和脂肪酸之一的「Omega-6 脂肪酸」。
「Omega-6 脂肪酸」是身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但攝取過量容易導致發炎。請把發炎想像成在體內發生的小火災。過多的「Omega-6 脂肪酸」會讓血管中、氣管黏膜、關節、內臟器官的細胞等,到處都發生小火災。
若因血管發炎形成血塊(血栓),就可能發展為心肌梗塞或腦梗塞。若發生在氣管黏膜,就可能發展為支氣管氣喘。關節的發炎,則會導致免疫功能失衡,甚至可能發展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而且發炎也有可能助長癌症的發生。近年來,有報告指出,「Omega-6 脂肪酸」導致的發炎,與憂鬱症也息息相關。
請記得,過度攝取「Omega-6 脂肪酸」會危害健康。
可樂餅的內餡通常是肉類、馬鈴薯和洋蔥,所以也不含有可以抑制「Omega-6 脂肪酸」發炎的「Omega-3 脂肪酸」。
換言之,很容易就能吃到的可樂餅,不但容易讓血糖值上升,油炸時所使用的油,也助長了因「Omega-6 脂肪酸」所引起的發炎。
因此,比起可樂餅,漢堡排是略勝一籌。
當然,我不會說不能吃可樂餅。但用富含「Omega-9 脂肪酸」的橄欖油,或是用「Omega-6 脂肪酸」和「Omega-9 脂肪酸」含量比例差不多的麻油來炸,會是比較好的選擇。此外還要注意,千萬不要用來取代點心,最好能當作正餐,和大量的蔬菜如沙拉等一起吃,血糖值才比較不容易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