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在出版了《文心》之後,我們很希望能再選一兩本專門討論寫作方法的書,作為《文心》的延續。這一方面是出於讀者的熱心建議,一方面也是我們認為應該繼續出版與《文心》理念相同的書,進一步發揮「閱讀、寫作必須與生活結合」的主張。
經過挑選,我們認為這本《給中學生的十二堂作文課》最能符合我們的想法。
這是葉聖陶先生所寫的一本談作文方法的小書。他以最簡易平實的文字,道盡寫好作文的各種祕訣,以及一些常被忽略的基本功。
葉聖陶是二十世紀三、四○年代的著名教育家,也是當時白話文運動的重要推廣者。他曾與夏丏尊一起創辦《中學生》雜誌,並先後擔任雜誌主編。《文心》一書即由他們兩人在雜誌上連載的文章集結而成。《中學生》是近代中國第一本專為青少年之閱讀、寫作需求所創辦的雜誌,由於內容豐富,包含科學、冒險、社會、文學等各方面有趣知識,極具啟發性,所以廣受歡迎。其重要性與感染力,類似於早年國語日報之在台灣。本書許多篇幅也同樣出自作者在雜誌上為青年學子所寫的文字。
葉聖陶在談及寫作時,一向鼓吹必須在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將日常語言提煉成流暢通達的文字。其次則強調淡化方言、注重文法、講究用詞用字、追求語調圓熟等寫作原則,對整個二十世的白話文寫作,以及中學國文教育,影響十分深遠。
綜合作者對作文的基本看法,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語說明,那就是「文章是提煉日常語言而寫成的文字」。這個看法雖然承續胡適所提倡的「我手寫我口」主張,但他不認為把說話內容一字一句寫下來即是文章,而是強調話語作為文字的基礎,必須經過提煉、組織、講究之後才是文章。
換句話說,話語乃是我們最自然、純熟的表達方式,文章要寫得自然流暢,也必須從說話習慣中汲取經驗,錘鍊出好的文字表達方法。所以作文和說話也是分不開的。
例如,我們想在文章中自然的使用「一丘之貉」、「門可羅雀」等成語,那最好的方法是練習將這些成語運用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如果我們在日常語言中沒有把握恰當的使用這些成語,那我們寫文章時也一定用不好它。又例如,某些很出色的比喻,很生動的材料,我們想運用到寫作中,而這些比喻或材料又已能純熟的融入我們的說話內容,那用文字來表達時也一定十分順當,很少會感到困難。相反的,如果我們平常很少這樣說話,但寫文章時卻偏要這樣表達,這便會讓文字顯得裝模作樣,僵硬不通,缺乏真實的情感。
有些人的閱讀量不小,可是寫起文章卻仍常感派不上用場,問題可能也在閱讀與說話、寫作與生活分離成二邊,合不在一起的緣故。因為凡不能用日常語言表達的東西,就表示我們還無法真正的掌握它,也還未親切的將它消化吸收,所以等到要「用筆說話」時,自然是阻礙重重。
從這裡來看,寫好文章似乎有三個學習步驟可循。第一步是豐富閱讀與生活經驗。因為這些經驗都是我們的真實生活內容。文章要言之有物,一定要奠基在某些真實情感之上,生活沒有感受,當然寫作就沒有內容。第二步是練習將這些經驗內容出現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透過這樣的練習,等於幫助我們更好的掌握和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則是第三步,也就是將話語鍛鍊成文字,並注意安排布局、開頭與收尾等方法,經過這些講究,把語言提煉成流暢又富有情思的作文。
《文心》一書,可以說是偏重在第一步,而在第二、三步雖有指出要領,但說得比較簡略。本書則主要在談第二、三步,所以可以說是《文心》的實用版或進階版。
本書除了從各種角度指引「提煉語言」的方法外,也特別說明「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因為文章一定要經過修改,才知道如何表達得更為理想。同樣一句話,同樣一件事情,使用什麼字眼才更顯生動,如何舉例才讓人感到親切,這些都要經過修改比較,才知道優缺點在哪裡。而且大部分文章都是經過修改才達於理想,未修之前常常因小毛病太多而難以閱讀,所以學會修改文章的要領,實在對寫好作文影響極大。
葉聖陶一生,從年輕到老,幾乎都在從事國文教育事業,而他指導人如何寫作的文章,幾乎是這半個多世紀想寫好作文的人心中最理想的入門導引。本書挑選他最精華的十二篇,希望能對青年讀者有所幫助,也希望藉此傳達「閱讀、生活、寫作」不可分離的意思。
如果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