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會讓蔬菜變難吃
栽培農作物是我目前生計的來源之一。我採行的農法,是一般人不太認識的「無肥料栽培」。無肥料栽培這個詞,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最近大家常提到的自然農法或自然栽培等,即是無肥料栽培。光從無肥料栽培的字面來看,有人可能會認為這種農法不使用化學肥料,但會使用以家畜排泄物等製成的有機肥,可是我也不用有機肥。
所謂自然農法或自然栽培,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廣義來說,它指的是無肥料、無農藥、不除草的栽培方式。此外,還包括不整地這個條件。也就是說,不犁田的農法也多稱為自然農法。
日本自然農法的先驅以岡田茂吉為首,另有福岡正信、川口由一、木村秋則等人。他們讓世人知道有這種農法,且現在也有許多務農者持續在實踐。
自然農法或自然栽培,原本是一種為了反制慣行農法的替代選項。因為長時間以來,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掠奪大自然的慣行農法已經對環境造成破壞。
自然農法不但完全不用化學物質,還秉持一個信念:如果不是田地或四周已存在的物質,就不拿來做為肥料。再者,不把雜草視為敵人,並且把蟲子當成夥伴。
最近,自然農法被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廣受矚目。也就是說,把不依賴化學物質,自己生產食物、自給自足的生活及思考方式都包含在內,也稱為自然農法。
森林、樹林和原野中,每年都有許多植物萌芽、生長。沒有人為這些草木施肥,但那些植物依然恣意生長。也就是說,植物成長不一定需要肥料。沒有肥料,植物就無法成長,這種想法純粹是迷思。我來稍微說明一下,為何會有這種迷思。
一般來說,農夫耕種前會先徹底去除耕地的雜草。若雜草根四處蔓延,耕作者也可能會使用除草劑。去除雜草後,再使用牽引機犁田,方便後續作業。因為人們相信,這麼做會讓土質鬆軟、農作物的根更容易生長。接著,農夫理所當然地施肥、再播種,之後栽苗。在種植過程中,為幫助農作物成長又會「追肥,亦即追加施肥。且為了避免農作物的病蟲害,也會多次使用農藥。蔬菜就是這麼種出來的。
可是,以上所有行為,都是在「排除」大自然賜予的恩惠。植物要生長,本來就需要土壤內的生物及其他植物的根。因為,生活在土壤中的蟲子和蚯蚓等這些土壤動物及微生物,會分解土壤內的草根及樹根等有機物,製造出植物成長所需的養分。除去這些生物和植物的根,然後藉由犁田驅逐土壤動物及微生物,並使用農藥殺蟲,只是讓土壤內變得什麼都沒有,無法再提供植物養分。結果,由於蔬菜無法在這種貧瘠的土壤中成長,人們又不得不使用肥料。
也就是說,正是因為人們先讓土壤內變得什麼都沒有,才會導致施肥變成必要的行為。一旦開始利用肥料幫助蔬菜成長,田地的土壤就會變成沒有肥料蔬菜就生長不了,結果又得再一次使用肥料。於是,人們才會誤以為,沒有肥料,蔬菜就無法生長。再者,由於使用大量化學肥料種植,蔬菜的味道也會變差。不論蔬菜或穀物,其實只要有土壤動物和微生物製造出來的養分,就能成長。雖然土壤動物吃農作物的根令人討厭,但正因為有牠們在土壤內活動才能製造出養分,所以牠們的活動很重要。
土壤動物吃進有機物,排出糞便再由微生物分解。植物吸收分解後的養分便能成長、結出果實,乾枯後再回歸土壤,成為孕育下一個生命的養分。人類若能好好利用自然界的這種循環,即使不施肥,植物也能成長。
我們所實踐的無肥料栽培,就是在此前提下成立的。
不使用肥料,就不需要農藥
從一般觀念來看,為蔬菜和穀物施肥,理當能讓它們長得更好也更健康,畢竟人也是一樣,如果能好好地從飲食中攝取營養,也比較不可能生病。這點應該毫無問題。
可是,自從我接觸無肥料栽培後,便開始懷疑這個常識。
因為不用肥料後,作物病蟲害的狀況反倒慢慢變少。
我想,應該是由於現在使用化學物質的農業型態用了太多肥料。使用過多的肥料會讓農作物長得更碩大,不只外觀看起來比較好吃,消費者也會有賺到的感覺,所以很好賣。不過,每種蔬菜都有原本「應有的大小」,超出這個大小、變得碩大,對蔬菜而言不盡然是優點。我們都知道,人如果太胖,就有罹患慢性病的風險。農作物也一樣,因為施肥變得過大,也容易生病。
我再稍微多做些說明。肥料確實可以幫助農作物生長,但我們必須考慮到,使用化學肥料後土壤裡會變成什麼樣子。
使用化肥後,土壤中的土壤動物會逃之夭夭。實際撒些氮肥在蚯蚓身上就可以知道,想當然耳,牠們的反應是厭惡地逃走。能逃走還算不錯了,量用多一點,蚯蚓還會一命嗚呼。對土壤動物來說,化學肥料是劇毒。
此外,土壤微生物也會消失,消失的原因則和土壤動物有點不同。耕作者會因為不想讓雜草瓜分化學肥料,所以先去除雜草,整出一塊乾淨的漂亮農田。
但土壤中的微生物既然是生物,當然也需要食物,而它們的食物來源原本是雜草的根和枯草等等。一旦田地沒有了雜草根、落葉、枯草,棲息其中的微生物也等於失去了食物來源。生物不會棲息在沒有食物的地方,因此,微生物會消失。
不只如此,使用化學農藥,當然也會殺死土壤微生物。尤其是用消毒劑等農藥殺死細菌時,有用的微生物也會一併被消滅。很多耕作者會因為農田有連作障礙而消毒土壤,但如此一來土壤中的微生物當然會愈來愈少。
我們可以將土壤內的微生物,想像成人體腸道內的細菌。土壤中如果沒有微生物,植物就無法吸收土壤的養分,因為植物吸取土壤養分時,需借助土壤中微生物的力量,尤其是菌根菌。
更進一步說,使用肥料,也會減少植物本身所含的微生物數量。人體腸道內的細菌減少,免疫力就會變差;植物也一樣,原本存在的微生物內生菌(endophyte)如果減少,植物也容易罹病。
存在植物身上的內生菌,會跟導致植物罹病的病原細菌作戰。蟲子來吃植物時,內生菌會分泌出牠們不喜歡的毒素以保護植物。因為要是蟲子吃掉植物的葉子和莖,植物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就會變弱。再者,植物維管束中運送養分的韌皮部及運送水分的木質部如果斷掉,植物根部吸收不到養分,很快就會枯萎。
此外,病原細菌則會以蟲子為媒介,讓植物生病。如果植物身上有很多內生菌,那它還能保護自己,但要是內生菌數量減少,植物就會慢慢變得不健康。
肥料有即效性,能讓植物長得很快。不過,在這種情況下變大的植物,多半不是細胞量增加,而是細胞本身撐大。細胞變大,細胞壁就會變薄,讓外部的異物、油性物質等容易入侵。例如,為了抑制雜草生長所鋪的防草布,上頭附有黏著劑,黏著劑會隨著水流進植物細胞內,這麼一來,植物當然會日漸虛弱,味道變差。
此外,氮肥會在植物體內以硝酸態氮的型態累積。硝酸態氮是植物成長必須的物質,所以植物會盡可能囤積。但問題是,若囤積太多,反倒會使得蟲害的情況更嚴重,理由我會另做說明。總之,如同前述,若蟲害狀況加劇,植物就容易罹病。而且農作物本身無法處理硝酸態氮,因此也可能有提早枯萎的現象。
簡言之,植物施加太多肥料,反而會不健康。
有蟲害,是因為肥料使用過量
跟很多耕作者一樣,我也經常思考農作物蟲害的原因。為此,我曾經有一段時間,不主動處理遭蟲啃食的蔬菜,以觀察它們的變化。我還試過用兩種不同的種子播種:一種是蟲害嚴重的蔬菜種子,另一種是未受蟲害的蔬菜種子,並觀察它們隔年會有多大的差異。
我還做過其他各種嘗試和觀察,希望能了解蟲害的起因。藉由種種實驗,我得到一個結論。這個結論也經常有其他耕作者提到,那就是:愈施肥,蟲害的狀況愈嚴重。
耕作者為土壤施肥後,農作物會吸收肥料中的氮素,而氮素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養分之一。作物吸收的氮素,會以硝酸態氮的型態儲存於作物內。但事實上,農作物的害蟲,就是為了氮素而來的,植物內累積愈多硝酸態氮,害蟲也就愈多。我自己就有好幾次經驗,愈是使用氮肥,蔬菜便愈是成為蟲子的佳餚。
我想,很多植物都是在演化過程中熬過饑餓而存活下來的,因此,只要土壤中有氮素等養分,它們就會想盡可能儲存。植物藉由行光合作用產生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要轉換成植物本身的細胞,也就是要轉化為蛋白質,則需要氮素。所以,植物為了能隨時製造細胞並成長,會將氮素以硝酸態氮的型態儲存下來。
但硝酸態氮儲存過量會產生問題。植物所吸收的氮素,會在氣化後釋出。早晨我們常會看到葉片上有小小的水滴,這稱為泌液,泌液蒸發為氣體後,會釋出氮素。蟲子聞到氮素就會湊過來,當然牠們也會因為作物中的硝酸態氮而接近。
不只化學肥料有這種狀況,有機肥料也一樣,只要土壤內含有大量氮素,農作物的蟲害狀況就會變嚴重。至於不使用肥料的農作物,與其說它們所含的氮素較少,不如說它們的氮素含量符合自然界的法則,恰到好處,不會過多,也因此比較不會招來蟲害。
附帶一提,植物會釋出氮素招來蟲子,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事實上,植物是刻意排出氮素來吸引蟲子的。關於這點,其他段落會詳述,這裡就先省略。正因為植物本身就有這種機制,所以一旦肥料使用過量,農作物受蟲害的狀況就會變得更嚴重。
再者,蔬菜儲存的硝酸態氮愈多,愈容易生病,這就是先前提到的作物營養過剩所引發的問題。作物營養過剩,會造成「虛胖」,還會招來蟲害,變得虛弱無力。而且蟲子也是疾病的媒介,會導致植物本身所含的內生菌減少。內生菌變少,作物就更容易生病。
此外,硝酸態氮增加,作物中的糖度就會下降。糖度是決定作物味道的主因之一,如果糖度下降,作物吃起來會比較不甜,感覺不太好吃。更甚者,硝酸態氮有種苦味與澀味,會讓蔬菜風味大減。
要種出美味的蔬菜和穀物,第一要務就是盡量不施肥。使用無肥料栽培的方法種菜,可以讓蔬菜含有適當的氮素,變得美味。蔬菜不施肥,不只硝酸態氮,連磷酸和鉀的含量也會比較少,或者說,含量比較恰當,因此土壤中能含有均衡的礦物質,滋養出美味的蔬菜。
蟲害的原因很多,不見得只跟肥料有關,但要是施肥不節制,百分之百會招來蟲害與疾病。一旦蔬菜有蟲害或生病,耕作者就更難不使用農藥了。農藥和肥料分不開,如果不想使用農藥,最快的方法就是不施肥。
———中略———
培養看蔬菜的眼光
前面提到很多跟無肥料栽培有關的內容。無肥料栽培的蔬菜,比起使用化肥與農藥的蔬菜,吃起來一定比較安心。不過,不用肥料和農藥的蔬菜在栽培上有其難處,無法大量流通。
想買到這類蔬菜,如果能認識以這種方式栽培作物的農夫是最好的了。親自接觸農夫,就能知道對方是否值得信賴,也能吃得安心。可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輕易跟這些農夫買到蔬菜。這種蔬菜的流通量少,而且,也很難真的接觸到所有採行這類栽培方式的農家。
因此,我們必須先思考,如何取得令人安心的蔬菜。自己種,也是選項之一。下一章會詳細說明自行栽培作物的方法,請您務必試試看。不過,每天吃的蔬菜要是都得自己種,或許不可能,我自己雖然務農,也很難做到。
所以,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分辨出什麼蔬菜可讓人安心。不管是去住家附近的自然食品店購買,或是向進行無肥料蔬菜栽培的農夫購買,最終,都必須要用自己的雙眼來確認。如果有能判斷好蔬菜的知識,或許就能從所有流通的蔬菜中找出值得安心的真正蔬菜,就能不必看到生產者,不必向自然食品店的店員確認,自己挑選出好蔬菜。
本章的內容,將讓您得到一些挑選真正蔬菜的智慧。
分辨真正蔬菜的方法
下面我會先說明判斷什麼是真正蔬菜的方法,雖然,這些標準也不是百分之百準確,但符合標準的,至少比較可能是自然的真正蔬菜。這也是我在田裡採收蔬菜的過程中,所發現的判別標準。
白蘿蔔
白蘿蔔是根菜,根是它可食用的部分,也就是說,白蘿蔔本身就是主根(也稱直根)。既有主根,當然也會有側根,就是從白蘿蔔側面長出來的小根。
如果你種白蘿蔔,待它長出葉子後,過幾天再去觀察,就會發現蘿蔔葉變得有些不一樣。雖然不是很明顯,但蘿蔔葉會稍微往右轉一點。
這應該是因為蘿蔔葉為了曬到太陽,所以稍微轉著長。如果把白蘿蔔拔出來觀察,也會發現蘿蔔側面長出側根的一個個位置,不會連成直線,而是有點扭轉。也就是說,側根長出來後,從白蘿蔔頂端往下一一長出側根時,路徑會是扭著的。
白蘿蔔發芽、長出兩片子葉後,側根也會從兩片子葉長出來的方向長出來,也就是說,會有兩個位置長出側根。這是由於白蘿蔔莖部的維管束(輸送水和養分的組織)有兩條,因此側根會從兩處位置長出來。但原本長出側根的位置應該直直排成兩列,但由於白蘿蔔葉子扭著長,所以也會跟著扭。每根白蘿蔔多少都有這種現象,但有些白蘿蔔的側根長出的位置卻扭得非常嚴重。我猜想,應該是由於栽種過程中使用大量肥料的關係。
簡言之,如果是沒使用肥料的白蘿蔔,兩邊長出的側根的位置路線會比較直,就算是扭著的,也應該是很漂亮地往下斜長。
另一個判斷方式,是將白蘿蔔切成薄片觀察。白蘿蔔的纖維會從中間向外呈放射狀,同時,還有從中央朝外擴散的漩渦狀紋路。從放射狀纖維及漩渦狀紋路,就可得知白蘿蔔的生長速度。如果白蘿蔔長太快,就會水水的,味道很淡。
蔬菜有其原本的生長速度,絕對快不起來。不過,播種到採收的間隔時間愈短,當然愈有效率,所以才會出現改良過的白蘿蔔品種,以及適合白蘿蔔的施肥技術,但這些都不能說是符合自然的產物。蔬菜就是得牢牢扎根,以原本該有的速度慢慢成長,如此才能確實吸收土壤中的礦物質,長成味道濃郁可口的蔬菜。
所謂欲速則不達,這根本就像是專門用來說明蔬菜種植法則的一句話。
附帶一提,光是看白蘿蔔的葉子,也能了解土壤的狀態。白蘿蔔的葉莖是從蘿蔔中央往外長,然後在葉莖兩側平均長出葉子。所以,將蘿蔔葉攤開,會看到它的葉子是左、右、左、右、很整齊的。不過,如果種植方式不自然,白蘿蔔葉莖兩邊的葉子就會左右不均勻。這也是一個判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