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會讓蔬菜變難吃】
栽培農作物是我目前生計的來源之一。我採行的農法,是一般人不太認識的「無肥料栽培」。無肥料栽培這個詞,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最近大家常提到的自然農法或自然栽培等,即是無肥料栽培。光從無肥料栽培的字面來看,有人可能會認為這種農法不使用化學肥料,但會使用以家畜排泄物等製成的有機肥,可是我也不用有機肥。
所謂自然農法或自然栽培,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廣義來說,它指的是無肥料、無農藥、不除草的栽培方式。此外,還包括不整地這個條件。也就是說,不犁田的農法也多稱為自然農法。
日本自然農法的先驅以岡田茂吉為首,另有福岡正信、川口由一、木村秋則等人。他們讓世人知道有這種農法,且現在也有許多務農者持續在實踐。
自然農法或自然栽培,原本是一種為了反制慣行農法的替代選項。因為長時間以來,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掠奪大自然的慣行農法已經對環境造成破壞。
自然農法不但完全不用化學物質,還秉持一個信念:如果不是田地或四周已存在的物質,就不拿來做為肥料。再者,不把雜草視為敵人,並且把蟲子當成夥伴。
最近,自然農法被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廣受矚目。也就是說,不依賴化學物質,自己生產食物、自給自足的生活及思考方式,也可以稱為自然農法。
森林、樹林和原野中,每年都有許多植物萌芽、生長。沒有人為這些草木施肥,但那些植物依然恣意生長。也就是說,植物成長不一定需要肥料。沒有肥料,植物就無法成長,這種想法純粹是迷思。
我來稍微說明一下,為何會有這種迷思。
一般來說,農夫耕種前會先徹底去除耕地的雜草。若雜草根四處蔓延,耕作者也可能會使用除草劑。去除雜草後,再使用牽引機犁田,方便後續作業。因為人們相信,這麼做會讓土質鬆軟、農作物的根更容易生長。接著,農夫理所當然地施肥、再播種,之後栽苗。在種植過程中,為幫助農作物成長又會「追肥」,亦即追加施肥。且為了避免農作物的病蟲害,也會多次使用農藥。蔬菜就是這麼種出來的。
可是,以上所有行為,都是在「排除」大自然賜予的恩惠。植物要生長,本來就需要土壤內的生物及其他植物的根。因為,生活在土壤中的蟲子和蚯蚓等這些土壤動物及微生物,會分解土壤內的草根及樹根等有機物,製造出植物成長所需的養分。除去這些生物和植物的根,然後藉由犁田驅逐土壤動物及微生物,並使用農藥殺蟲,只是讓土壤內變得什麼都沒有,無法再提供植物養分。結果,由於蔬菜無法在這種貧瘠的土壤中成長,人們又不得不使用肥料。
也就是說,正是因為人們先讓土壤內變得什麼都沒有,才會導致施肥變成必要的行為。一旦開始利用肥料幫助蔬菜成長,田地的土壤就會變成沒有肥料蔬菜就生長不了,結果又得再一次使用肥料。於是,人們才會誤以為,沒有肥料,蔬菜就無法生長。再者,由於使用大量化學肥料種植,蔬菜的味道也會變差。
不論蔬菜或穀物,其實只要有土壤動物和微生物製造出來的養分,就能成長。雖然土壤動物吃農作物的根令人討厭,但正因為有牠們在土壤內活動才能製造出養分,所以牠們的活動很重要。
土壤動物吃進有機物,排出糞便再由微生物分解。植物吸收分解後的養分便能成長、結出果實,乾枯後再回歸土壤,成為孕育下一個生命的養分。人類若能好好利用自然界的這種循環,即使不施肥,植物也能成長。
我們所實踐的無肥料栽培,就是在此前提下成立的。
【無肥料的新栽培法】
使用化學農藥會導致土壤動物及微生物死亡,讓大自然無法以自身的力量孕育作物。此外,化學肥料容易跟著水散播出去,其中不知有幾成以硝酸態氮的形式流入地下水中,造成污染,或是蒸發後成為一氧化二氮,污染空氣。
就算是有機栽培,也有有機肥料的問題,尤其是使用家畜排泄物的有機肥料,可能有含抗生素、重金屬,或是大腸桿菌污染的風險。當然,大部分使用化學農藥及肥料的人,都會遵守不造成環境污染的標準,使用有機肥料的人,多數也會讓它變成無毒後再正確使用。
不過,就我來說,除非能確認肥料的安全性,否則我還是持保留的態度。有時候,我會使用無農藥的米糠、非基改菜籽的殘渣,或腐葉土,亦即採行使用植物性資材的有機栽培,但完全不打算使用以家畜排泄物製成的肥料,或化學肥料。
以下,我將詳細介紹目前很受矚目的無肥料栽培。
為什麼不用肥料也能種出作物?沒有肥料,要如何培育出美味健康的蔬菜?下面,我不僅會提到如何整備土壤、讓貧瘠土地找回生命力的方法,也會針對培育出蔬菜的蟲子、微生物及雜草等,就我所知加以說明。
在這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類使用肥料的歷史。
肥料的誕生,可回溯到人類農耕之初。在人類文明發源的大河流域,由於河川不時氾濫,從上游沖刷而下的「肥沃土壤」,成了適合農耕的土地。有了肥沃的土地,人們才得以耕種,栽培可食用的作物。也就是說,肥料原本是大自然的產物。
之後,火耕的方式出現了。樹木、草等燒完後產生的灰,是一種效果顯著的無機成分,農民會將它撒在土壤中。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施肥,但同樣的,人類不過是利用產自自然界的物質。
就像這樣,只要土壤豐饒,就能培育作物,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人類接下來又開始思考如何可以耕種得更有效率。在人口大量增加、工業革命已揭開序幕的一七八九年,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發表了《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針對不久後人口增加將造成糧食不足提出警告。當然,也有很多學者對此提出異議,像是馬克思、凱因斯等。
不久後,為了生產更多糧食來因應暴增的人口,人類發明了化學肥料。化學肥料的問世,讓糧食產量得以有突破性的成長,就此層面來看,它在歷史上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不過,事實上,為了增加糧食產量,農民在其他方面也做了充分的準備,如改革耕作方式、開發新品種,或是開發新的灌溉方式等。所以說,化學肥料確實是增加糧食產量的因應方式之一,卻不是唯一的方式。
化學肥料發明之後,人類開始對它產生依賴,不管是少量生產的小型農家或是家庭菜園,總之,「栽培作物需要肥料」變成了一種常識。但在化學肥料發明前,人類其實只依靠自然界的循環栽培作物,頂多使用一點由家畜排泄物或枯葉等做成的植物性堆肥。幾萬年以來,人類就是這樣生產糧食的,但現在卻彷彿沒有化學肥料就不能培育作物。
森林中有許多植物,就算不施肥也能發芽生長。本來,植物就像這樣,就算不施肥也能生長。結果,人類卻準備了一種讓植物無法光靠自然力量生長的土壤,還特地施肥;或是只顧自己方便,為了讓蔬菜長得更快、更碩大,而把自然的力量擺在一邊,只想嘗試用人類智慧來栽培作物。
無肥料栽培就是在此前提下誕生的,它成為依賴化學及科學的農業之外的另一種選項。作物不需要任何多餘的東西,只需要大自然的力量就能成長——為了重現這種理所當然的現象,無肥料栽培的方法又再重新調整,再加上相關技術的進步,所以現在很多農家也開始挑戰這種栽培方法。
在我進一步詳細說明前,請先翻到本書彩頁第六頁彩圖,看一下頁面下方兩張照片中的兩塊耕地,做個比較。這是我在無肥料栽培課程中會介紹的照片。上面的照片,是我為了讓無肥料栽培在第一年就成功,所以先整理過耕地後再種植,這是大約種了一個月之後的作物。另一張作物長得不太好的照片,是完全沒整理耕地的狀況下,蔬菜長成的樣子。兩者是在同一天種入菜苗的,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差距,在於耕作者是否理解大自然的規則,有沒有盡量讓耕地接近自然環境。
順應自然,不等於什麼事都不做。
我認為,耕作者要讓無肥料栽培第一年就成功,這點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第二年也要成功。至於隔年,以及再下一年也都能成功,更為重要。
我原本施行的無肥料栽培,是不在土壤中加入任何東西。農藥和化學肥料自不用說,連有機肥料也不使用。也就是說,我的基本原則,就是完全不給作物它們馬上能吸收使用的肥料。不過,要想實現這個原則,面前有重重障礙。
說到底,植物若缺乏必要元素,就無法生長,要是營養失衡,也無法長得健康。因此,認為只要有土,植物就能生長,這是錯誤的想法,也不是只要藉由開墾、整地、除草,就能簡單培育出作物。要是整理好一塊地,然後沒想太多就開始施行無肥料栽培,之後就會因為作物不成長、不結果、枯萎以及蟲害等一堆事煩惱。
自己在家種菜的人要是遇到這種情況,多半第二年就會放棄。畢竟,種得不開心就不會想再種,而且,只要去蔬果店或超市就能買到蔬菜。如果有朋友正好務農,更是隨時都能取得新鮮蔬菜。所以完全不必勉強自己。
但是,親眼看見蔬菜如何成長、何時長出果實、何時枯萎,了解它的一生,會更珍惜喜愛它。珍惜喜愛蔬菜,對它的心態也會改變。你會了解,要種出長得那麼好、那麼漂亮、美味的蔬菜,有多不容易,然後,你連飲食方式都會跟著改變。你會覺得自己種的蔬菜比什麼都美味,會感受到生命,也會明白,自己的身體就是由食物所組成的,然後遠離不自然的食物。這才是能確保從現在到將來,都能以合理價格穩定取得優質食材的方法。
只要培養出自己生產安全食物的能力,未來在必要時,一定能派上用場。為此,首先要成功栽培蔬菜,然後持之以恆;更重要的是,不買農藥、肥料,也不買種子、菜苗,而是以自己保存的種子和內心小小的火苗來種出蔬菜。
至於怎麼成功栽培蔬菜,正如前面所說,關鍵就是要準備好一塊符合自然規律的農田。也就是在農田中,重現因為人類開墾、已遭破壞的自然結構。土壤是怎麼形成的、植物的根如何生長、水從哪裡來、土壤中的生物棲息何處、會做什麼,都必須清楚。了解這些,就能建構出一個生物容易棲息的農田。依循自然的道理做畦、種植作物並加以管理,就能種出照片中那樣即使不施肥也長得很好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