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中年:另一種生活的開始,找到人生下半場的意義
 
熱賣排行榜
紙本書
電子書
莫斯科紳士
精準寫作:寫作力...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
貓咪也瘋狂(全彩...
82年生的金智英
痠痛拉筋解剖書【...
刀(奈斯博作品集...
理想的簡單飲食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
當時間開始:地球...
 
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
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
The Fabrication of Formosa: Images of Formosa in European Antique Books

分類: 人文社科 > 史地傳記
書號: AA1001
作者: 鄭維中
出版社: 如果
書系: 發現台灣
出版日期: 2006-10-02
語言:繁體中文       ISBN: 9789868241626
規格: 16.3 cm * 23 cm / 平裝 / 部分彩色
頁數: 312 頁   
定價: 380
關鍵字: 研究台灣 福爾摩沙 史地傳記 發現台灣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獎項:
中時開卷好書獎 金鼎獎 誠品選書
內容簡介

  歷史像一面鏡子,它照映真實,卻呈現出一種虛幻的影像。所以,十七世紀的西方歷史學家便常用這個比喻,指出「歷史既是實像也是虛像」。於是,如何在虛實之間看懂歷史,就成了一門技藝。

  三百多年前的福爾摩沙,在鄭成功趕走荷蘭人這個事件上,意外成為歐洲許多國家的重要討論話題。各式各樣的討論,也引出各種資料的記載和收集,於是,一種西方人眼中的台灣身影,在各種目的與需求下,逐一被炮製出來。這其中有客觀的紀錄、有對異教徒的惡意想像,也有為了滿足其各自的權力關係而製造出來的論述。這些紀錄,都在歷史這面大鏡子中,相互映證,彼此影響,而逐漸構築、「製作」出對我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身影。

  本書作者從十七、十八世紀西方出版的書籍中,找出二十幾本重要的東方見聞錄,從這其中,耙梳出點點滴滴的福爾摩沙知識累積成形的過程,以及他背後所牽扯到的西方殖民帝者間的複雜的權力糾葛。如果我們說這一過程是當時西方人,在一百多年間,建立其福爾摩沙東方學的知識軌跡,也無不可。

  在那各式各樣的描述中,台灣曾被視為傳教的伊甸樂土,原住民被比擬為希臘羅馬的古代城邦,連所繪製的人物插圖都帶有希臘人的味道。某些紀錄用不可思議的語氣記述台灣人視吃鹿肉為長生不老的標誌。一位德國的士兵對台灣神明特別感興趣,在他的日記裡,媽祖是一個守貞的處女;關公是中國服飾的發明者,手下有個黑人;齊天大聖是一個飛賊、哪吒是地牛神的同伴。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的國際頭條事件,餘波蕩漾了兩年多。當時歐洲有個金髮碧眼的年輕人,出來聲稱是福爾摩沙王國的臣民,構築出一個幻想的福爾摩沙王國,還出版了兩本專書。但這背後有不同教會之間的權力鬥爭在為這個虛構的事件推波助瀾。

  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台灣雖然地處一隅,但從來不曾被遺忘,這些留下福爾摩沙身影的西洋書與歐洲歷史交雜在一起,成了另一個新的故事。例如那個金髮碧眼年輕人幻想出來的福爾摩沙國度,對《格列佛遊記》等幻想文學有相當的影響,《亞洲指南》、《新舊東印度誌》等對異文化的記述與反省,也恰恰配合了歐洲當時的啟蒙運動大潮。

  歷史是虛幻也是真實,我們在歷史中看見自己,也構築自己,這二十餘本西洋古書構築出來的系譜,恰恰告訴了我們這個故事。

名人推薦

  *曹永和(中研院院士)、呂理政(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孫中興(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聯合推薦

作者簡介

鄭維中

  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班肄業,荷蘭萊登(Leiden)大學歷史學博士候選人。以社會學的角度進入歷史學,長期以來對台灣史有著不同的觀注與視野。著並譯有多本荷蘭時期台灣史相關著作,這是他首次以西洋古書出版的背景與關聯為角度,觀察交織出荷蘭時期的台灣歷史與西方早期出版品之間的故事。

  曾著有《荷蘭時代的臺灣社會》(2004,前衛),主題為以文化史的視野觀察荷治時期荷蘭人與漢人、原住民間的社會互動。譯有:韓家寶(Pol Heyns),《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2003,播種者),與韓家寶合著有:《荷蘭時代臺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錄簿》(2005,南天)。兩書均榮獲曹永和文教基金贊助出版。

福爾摩莎之鏡

  中世紀的歐洲人,非常形象論的把法律以明鏡之意象來表達。日耳曼法律書《薩克森鏡鑒》(Sachsenspiegel),就把法的理念當成是現實秩序的鏡映:

薩克森之鏡
此書正如其名
在此識得薩克森之法
比如婦女取鏡
自覽面容
-薩克森鏡鑒前言

  隨著文字使用範圍的擴張,鏡影乃成為思索世界萬有的象徵。荷蘭文學之父瑪蘭(Jacob van Maerlant)於1284年編纂的大書《歷史之鏡》(De Spieghel Historiael),便以荷蘭文表述了世界史,開創了荷蘭人的世界觀點。荷蘭史學者胡競格(Huizinga)引用聖經哥林多前書:「因為我們現在透過蒙塵的鏡子來看,可是那時我們就會面對著面」 表示,中世紀晚期歐洲人認為思維與感受的形象乃是難分難捨。那時鏡中的自我形象,被認定具有某種脫離真實自我的可能性,鏡中世界如同另一個平行的世界,終究會於現實中浮現。鏡中世界虛幻卻完美,與實存世界的真實卻帶有缺憾,成為對立的兩面。鏡象因此既是摹本(Beeld),又是模範(Voorbeeld)。在此一形象式比喻之下,當時藉以認識世界萬有,提升自我的書籍,也廣泛習稱為明鏡之書。本書所簡介的,主要是十七世紀前後到十八世紀前半,載有歐洲人有關臺灣紀事的珍貴典籍。在那個時代,歐洲人剛剛開始探索外在的世界,並且以無限的好奇心反映了這些事實,並詳加登載。而這些承載著稀有知識的典籍,後來又成為塑造歐洲人世界觀的重要摹本。這些典籍的文字記載,零散片段的反映著當時亞洲地區的人文風貌。也就如同各式各樣的鏡子一般,映照著某一個變換不居又恆久一致的實體:福爾摩莎。

  透過《東印度水路誌》,我們見到青翠的臺灣山巒;在《東西印度驚奇旅行記》、《東印度旅行短記》中,見到奔跑獵鹿的原住民與腰纏銅幣的大明海商;在《荷蘭信使》、《歐洲年度大事記》裡面受難的荷蘭牧師、《荷使第二及三次出訪中國記》裡面驍勇的明鄭海軍跟畏縮的清軍、《莫斯科大使出訪中國記》裡獨立的臺灣王國、《耶穌會士書簡集》裡向神父抱怨的平埔族等等。這些古籍內的記載,確實是如實的反映了作者自身經歷。

  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天真的以為這些典籍都如同平滑光亮的鏡子。其不同的原材、所受到的光源和擺放的角度,在在影響了其反映的形象,例如在《福爾摩莎島簡報》裡,讓人感覺得到《日耳曼尼亞志》的迴響、在《中國新圖》中,我們透見內裡《廣輿圖》的影子;在《中國圖誌》的仕女圖中,看到的卻是當時義大利女性模特兒的身影。《被遺誤的福爾摩莎》封面上的國姓爺圖像,竟是從伊斯蘭教君主轉化來的鄭成功形象;而《荷使第二、第三次出訪(大清)中國記》裡,矯健原住民的想像圖裡,帶有希臘人的味道。確實,與映照實體的明鏡不同,心靈中的形象必須要有參考的概念。沒有這些「前理解」,要讓遠在萬里外的歐洲人想像福爾摩莎,實在困難。

  更奇特的現象是,各自獨立的典籍,也如同隨意散佈在實體周遭的鏡子一樣,相互映照,從一個鏡中獲得了另一個鏡中的形象。例如。在《東印度水路誌》裡可見到《中華大帝國史》的篇章,《歐洲年度大事記》中的快報則與《荷蘭信使》多所重疊。《被遺誤的福爾摩莎》、《荷使第二、第三次出訪(大清)中國記》關於原住民的敘述,都來自《福爾摩莎簡報》,後者關於臺灣的地理描述,則來自《中國新圖》,《亞洲指南》略談的臺灣故事,則是《被遺誤的福爾摩莎》之大意;《中華與靼韃帝國歷史、地理及政治的描述》多出自《耶穌會士書簡集》;《荷使出訪日本記》中關於南明的記載,則引自《中國新圖》。後書將前書當成必要資料逕予編纂的情況,說明了這「鏡中世界」是如何的自成一格。

  更不要這些相互映照的鏡中形象,如何因為一些不經意的扭曲,形成了幻想的實體。如《東印度水路誌》的海圖,將臺灣繪製成三座相間的島嶼。假臺灣人薩爾曼納查所寫的《福爾摩莎地理與歷史之描述》,正是建立在對《福爾摩莎簡介》之批駁。而其續集《反對薩爾曼納查的探究》,則是因為《莫斯科大使出訪中國記》提出質疑所為之辯解。即便是《中華與靼韃帝國歷史、地理及政治的描述》也引用了《臺灣府志》的記載,而誤以為荷蘭人用牛皮向原住民換地。《新舊東印度志》所刊的福爾摩莎地圖,因為接合局部地圖的方式錯誤,而讓臺灣的腰圍長寬。

  上述一系列的典籍正交錯複雜的構成了一面廣大的「福爾摩莎之鏡」。鏡中的形象,雖然是映照真實的形象而來,卻不完全等同真實本身。對我們而言,所謂過去的真實本身,無寧已經隨著時光而流逝。但那個已然流逝的福爾摩莎,卻也仍是我們時時所遙望的福爾摩莎。在這廣大無垠、交互折射的「福爾摩莎之鏡」裡變化萬端的形象,藉由一本本的書籍相互鎖定,將歐洲人遙望福爾摩莎的所見,凝結在某個時空當中。如同攬鏡自照,我們可從這面鏡中望見先人的生動形影。穿越時空,雖然面目模糊,但那真實的彼刻已經永遠被封存在這鏡中。那曾經鮮活的現實與文字與圖案所傳遞的記憶,就這樣直接的,無聲無息的呈現在我們面前,「可是那時我們就會面對著面」,這面光影斑斕的大鏡子中,層層疊疊的歷史記憶,不斷向我們襲來。那麼對於身為現在福爾摩莎島的主人我們,對這些迴旋散落在歷史當中的形象,能否還原其本真?或者,永恆的遙望著福爾摩莎,也將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命運?

製作福爾摩沙與福爾摩沙製作

  西元十五世紀末以來,歐洲史學家以歐洲中心主義的立場,將當時混雜著經濟、政治、軍事和科學的全球航海事業,旁若無人地誇稱為「地理大發現」。「福爾摩沙」因此被西方人看到,也因此被命名,更因此被記載傳誦。這本《製作福爾摩沙》所收錄的書籍就是其中一部份。

  不過,歷史是詭譎的。有所「記」,當然就有所「漏」;有所「記」,當然會有「親歷」或「實錄」,也免不掉「傳聞」或「虛構」;記「一時」,也就顧不得「一世」。而所記之人的小我生涯和大我脈絡,更是影響到所記的內容。而後世讀者的小我生涯和大我脈絡又何嘗不會再度加深整場公案的詭譎程度。書中的真假虛實,時人就需要知津者指點,更何況後人面對這些史書時的茫茫。

  製作福爾摩沙當然不是任何時空或是任何國族或是任何人的專利,更不可能只是任何時空或是任何國族或是任何人的能力。

  這本福爾摩沙製作的《製作福爾摩沙》首要歸功於作者鄭維中認真的精神和培養多年的研究功力。原本只需將館藏的外文古書作個提要,就可以交差了事的。他這個服替代役而且又沒有拿特別加給的社會學碩士偏要把這份差事當成一場志業,於是成就了這麼一本具有可看性的圖文故事書。最特別的是,維中以社會學的專業角度來看待一個歷史的題材,也造就了這本書的另一種特色。

  光是作者完成不了一本書,還要有當初支持這項計畫的台灣歷史博物館,以及出版社的投入。當然,追本溯源的話,還要歸功於當初這些寫書的人對於福爾摩沙的熱愛。不管這些人當初寫作動機為何,身為讀者的我們,現在遙想起當年那種「像一趟東方海上之旅一樣長」的書名,以及顯然是繪圖者「想像東方」的異國情調(您看過像書中插畫那種「窈」「窕」兩字的掛軸嗎?還有那個引起爭議的「東部朝上」的地圖早在當時的外國書中就出現了,並非最近本地人的發明);以及今天讀來像是天方夜譚的我們祖先(其實大部份不是漢人)的軼事,在在都能讓我們這些四百年後的「福子福孫」參與一場外人先行製作而我們再加工複製的、永不止息的歷史文化大戲。

看完這本書,不知道您會不會像前人那樣讚嘆,啊?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孫中興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大航海時代的
台灣(全新增
省道台一線的
故事(全新增
簡明臺灣圖史
:從區域地理
千年客家
看見十九世紀
台灣:十四位
青島東路三號
:我的百年之
Copyright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
服務電話: (02)8913-1005 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andbooks@andbooks.com.tw Design By Devis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