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篇】為什麼世界上沒有安全的工作?
熱門技術的快速死亡
如果你經常使用互聯網,可能知道有一種東西叫作Flash。
它是一種軟體,用來製作網頁遊戲、動畫,以及視頻播放器。只要觀看網絡視頻,基本都會用到它。
多年前,它是最熱門的互聯網技術之一。如果不安裝Flash,很多網站根本打不開。那時還流行用它製作動畫,隨便一個作品,就有幾十萬、上百萬的瀏覽量。電視臺甚至開闢欄目,播放網上流行的Flash動畫。各大互聯網公司都有專門的 Flash工程師,還是屬於那種比較搶手、收入較高的工程師。我記得那個時候,社會上也有大量的「Flash培訓班」,那些招生廣告都寫著「保證就業」。
後來,Flash 就不行了。2010年,蘋果的前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宣布,蘋果手機不會使用Flash,因為它會影響手機效能。再後來,新的技術興起,它就開始沒落了。國際新聞媒體BBC還發表了一篇報導,名字就叫《Flash還能活多久?》。話音剛落,一周後,這項技術的擁有者Adobe 公司宣布,放棄 Flash這個名字,軟體將重新定位,只用來製作動畫。
專家與過時的專家
我並不感歎 Flash 這項技術的沒落,這也是很正常的事,而是感歎那些從事 Flash開發的工程師,他們該怎麼辦呢?你在一個領域鑽研多年,都成了專家,突然之間那個領域過時了,你的所學所長沒人需要了,那將是怎樣的處境?
那些年裡,我在上海遇見過一個朋友。他開了一家軟體公司,專門面向海外市場開發Flash遊戲。公司不大,十幾個人,那時正是最好的年景,每個月都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民幣進賬,看上去前景一片大好。
可是,誰能想到Flash技術突然就會不行了呢?開始時,公司還能維持,後來手機遊戲起來了,Flash遊戲的市場頓時萎縮。我見過他的招聘廣告,改招手機遊戲的開發者。再後來,就再沒聽到過他的消息。
當一種技術消亡的時候,與它相關的工作職位也就消亡了。這種事情在技術行業特別多,因為技術的升級換代太快了。
讓我再舉一個例子。
蘋果手機出現之前,最流行的手機都使用諾基亞公司開發的「塞班」(Symbian)操作系統。你可能還記得,它的典型標誌就是九宮格菜單。那時,塞班工程師也是非常搶手的,徹底掌握它那一套開發技術,我估計至少要一兩年時間。後來,智慧型手機流行,塞班一敗塗地。2010 年,諾基亞宣布放棄塞班,改用微軟的操作系統。再後來,諾基亞自己也沒了,所有手機工程師都遣散了。我知道,諾基亞中國有一個資深工程師,那時選擇重進大學去讀MBA學位。
一個高速變化的行業
試想一下,你花了多年的心血,孜孜不倦地投入和練習,終於掌握了一門賴以謀生的手藝,還進入了世界排名第一位的通訊業跨國公司。正在你覺得人生終於有一點安全感的時候,一切就變了,幾年之間,曾經的巨無霸土崩瓦解,不僅你的職位沒了,更可怕的是,以前的產品已經沒人用了,全世界現在不生產任何塞班設備。你的手藝的價值變成了零。
簡單說,可怕的不是你的工作沒了,而是你所在的那個行業沒了。
一家公司從興盛到衰敗,只要兩三年時間,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比爾.蓋茲就一直說「微軟離破產只有18 個月」,意思是說,只要做錯一個重大決策,微軟很快就會完蛋。作為一個「打工者」,公司的命運是你無法管控的。你應該做好準備,你服務的公司隨時可能收攤。「只要進了大公司,職業生涯就安全了」這種想法已經成了一種幻想,而且是很危險的幻想。不要說一輩子,一家公司能存續十年以上,都是少數的情況。
有人說,可以再學習,然後重新就業啊,塞班不行了,可以學習蘋果手機開發。沒錯,說得完全正確。但是,你以前的積累沒了,需要從零開始。跟現在剛剛走出校門的學生,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學習同樣的東西。
說實話,雖然你有幾年開發經驗,但很可能並沒有那些20 歲的年輕人學得快。在一個高速變化的行業,經驗有時候不是幫助,而是障礙,因為以前的那套行不通了。
退一步說,就算你重新學習了,但蘋果手機的開發也在變,你得不停地追趕新東西。一個人的人生,能經受得起多少次從零開始呢?
重新就業的常態
「終身學習」這個詞完全沒錯,但是想通過「終身學習」保持職業競爭力,我覺得不太可能。
軟體工程師,乃至其他很多技術職位,其實是「青春飯」。只有底層的技術,還有一些穩定性,愈接近應用層,技術的升級換代就愈快。你學會一門技術,然後吃上30年,這種事情愈來愈少見了。更常見的是,幾年以後,你會的東西就淘汰了,你被迫重新學習新東西,或者重新就業。
為什麼在中國大陸很少見到35歲以上的軟體工程師?因為他們上學時學習的東西都淘汰了,必須和年輕人一起學習新技術。你很難比年輕人更有競爭力,其中最關鍵的是,雇用剛走出校門的學生,比雇用你便宜得多。
其他行業的升級換代,不如技術行業那麼誇張和激進。職業的安全感可以保持得更久一些,但遠不是高枕無憂。技術正在取代人力勞動,比如財務會計這樣的行業,隨著電子支付的興起,將來肯定不會需要這麼多財務人員。「互聯網+」從某個方面說,就是使用互聯網技術取代一部分人力,更便宜地服務更多的顧客。
【職業篇】為什麼雇用制度對工人不利?
當代社會的基礎,就是雇用制度。老闆雇用工人,組織生產。
這種模式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還成為社會的默認形態。今天,有人問你幹什麼工作,其實就是在問,誰雇用了你?人們已經默認,工作就是雇用,雇用就是工作。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雇用制度,我們這個社會怎麼運行?
上班的歷史
現在的人們把每天去公司上班,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許多人的心目中,人生只有一種模式:找到一家願意雇用你的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如果中途離職,那就再找下一家公司上班。
但是,這種生活模式其實只有兩三百年歷史。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沒有上下班和雇用的概念。歷史上(奴隸社會除外),只有兩種勞動者:農民和手工業者。
他們都是自己負責生產,不是別人的雇員。
我們不應該把現在的雇用制度,視為理所當然。它不是人類社會運行的唯一模式,過去不是,將來也未必是。
同時,雇用制度是一種有傾向性的制度:對資方有利,對勞方不利。
資方和勞方的利益是對立的:工人少拿一點,老闆就多賺一點。這一點並沒有問題,利益分配總是這樣。
雇用制度的真正問題是勞資雙方的地位不平等,做出決策的總是資方,勞方只有被動接受資方決策的命。也就是說,老闆說什麼,你就必須做什麼,這才是問題。考慮到老闆可以從你的損失中獲利,就更顯出這個制度的缺陷了。
舉例來說,今年公司賺了100萬,那麼工人可以獲利多少?回答是不確定,看老闆心情。他想多分你一點,你就可以多拿錢;他一毛不拔,你也拿他沒辦法,而且你也清楚,這樣對他有利。公司賺多少錢,其實對你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老闆的分配決策。
反過來說,今年公司虧了100萬,老闆的決策就更簡單了,就是把你解雇,省下你的工資支出。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家公司宣布解雇員工以後,股價反而上漲了,因為市場認為這樣有利於公司的發展。你失業了很痛苦,但是股東高興了,因為他們的股票更值錢了。
總之,雇用制度,乃至總體的當代社會制度,都偏向資方。對勞方來說,在這種制度下,人生完全是被動的:不能充分地享受利益,反而會完全地承擔成本。甚至還常常承擔超出自己份額的成本,就像富人經常把應該他們承擔的社會成本,轉嫁到窮人身上那樣。
誰離開了都不重要了
雇用制度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對工人的身心健康很不利。
幾十年如一日的上下班生活,非常容易讓人產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勞感。工業革命後,人類的心理疾病呈現爆炸式的增長,這跟雇用制度的興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愈是大公司,愈容易讓人產生疲勞感。對於基層員工來說,大公司的工作是非常無聊和讓人厭倦的。
工作的乏味和令人厭倦,其實是公司的一種制度設計。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公司的利益。
首先,一個優秀能幹的員工能給公司帶來很大的利益。但是,凡事都有雙面性。現在這個社會,人才流動很快。能力強的、聰明的人,雖說給公司帶來不少利益,但是做幾年就遠走高飛的情況非常多。他們的離開就會給公司造成很大的缺口,很多地方都要好久才能補上,公司的元氣大傷。
公司發現,他們不能太依賴人才,而應該讓人才依賴公司。管理層的最終作用,就是讓誰離開了都無所謂,公司都能正常運作。所以,大公司把各個部門劃分得很細很細,每個人負責的東西很單一。這樣一來,每個員工「術業有專攻」,效率上去了,經驗積累了,而且公司的運作就會流程化。
一旦流程化,員工的工作就變得很單調了,沒有太多的創造性在裡面。什麼創意、可靠性、穩定性等等,都有專人做了,你只需要按照手冊,做好你那一份事情就可以了。最後,對公司來說,就是誰離開了都不重要了。規模愈大的公司,往往分工愈細,對人才的要求就愈低,反倒是小公司需要多面手。
工作流程化以後,如果每天都在同一個地方,做著同樣的事情,日復一日,就算沒有病,也會被活生生逼出病來。富士康公司的工人會跳樓,大概就是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