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念一個人出國旅行的那個自己
過往只要想出國就立刻上網訂機票訂房,拉著行李箱就能出發的日常,進入二○二○年之後,好像變成遠古神話一樣,不只思念,還有許多悵然。尤其身體已然內建了前往機場的按鍵,陡然被畫下休止線,或像電燈突然被關掉,曾經那麼容易且理所當然的事情,變得困難重重。
於是,開始思念過往每一段旅行,每個出發的天氣,曾經相遇的人,曾經吃過的一口咖哩飯,甚至,站在街邊自動販賣機投幣買罐裝咖啡,從機器滾落下來的聲音與重量,回想起來都有了鄉愁。
所以把過去旅行的種種寫下來,藉文字複習,好像又出發,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旅行。
記憶一件一件跳出來,好像甲子園球場阿爾卑斯看台的加油團一樣,小喇叭手吹奏著熱情的應援曲,鼓舞此時此刻無法異國出遊的落寞,也才理解曾經的山水相逢,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我想念一個人出國旅行的那個自己,非常非常想念。
終於決定一個人出國旅行,是從二○○九年出發去東京開始的。
在那之前,總以為旅行必須結伴才叫快樂。相較於快樂這種情緒表層的開心,有同行夥伴可以商量的安心感,恐怕是更為深層的顧慮。
然而,比起自我決斷力與危機防禦力的提升,更需要的恐怕是說服身旁的人,他們總覺得一個人出國旅行,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個性孤僻?不好相處?揪不到人?還是有什麼性格上的缺陷?
越是說不是不是,這些都不是問題的時候,他們就越覺得,那肯定是有什麼問題。
撇開快樂或安心的考量,最初無法克服的關卡,反而是面子問題。一旦跨過去,那就沒什麼好胡思亂想的了。
反正,開始一個人旅行之後,就很難回頭了,除非有許多無法克服的難題,但出遊如果有那麼多難題,總覺得不要去也沒關係,自知性格之中沒有太多冒險的強項,好幾天都住在同一個旅館,在附近晃來晃去也覺得旅途愉快,也可以不必規畫行程,就算有行程也隨時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修改。用餐時間完全依自己飢餓狀態決定,喝一罐牛奶或吃一個三角飯糰都沒關係,不必擔心返國之後被旅行夥伴抱怨吃得太寒酸。
一個人旅行也不是沒有伴,自己就是自己的伴。一路上,好幾個自己在內心對話,譬如:
「走右邊吧!」「但是左邊看起來也不錯。」
「不如就去這間店吃燒肉好了。」「與其一個人去佔一個桌面,還不如去地下美食街外帶一盒綜合鹽味燒烤。」
「萬一趕不上車怎麼辦?」「那就去車站旁邊的旅客服務中心找一間小旅館住一晚啊!」
就這樣,也不趕時間,隨意坐下來發呆也不用跟什麼人交代,只要可以上網貼一些風景或食物的照片,讓家人知道旅行持續中,就沒什麼問題了。
從此愛上一個人出國,偶爾會跟恰好人在當地的朋友約定一天或兩天在地集合的小旅行,除此之外,旅途中的大部分時間,留給自己跟自己相處,自己跟自己鬧意見,然後想辦法自己跟自己和好。
一個人旅行不是孤獨或寂寞的問題,而是不必顧慮他人關於好玩或不好玩的感受,自己以為好玩的地方就算被他人視為冷門景點也無所謂,甚至算不算景點都沒有關係,我喜歡這種旅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