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讀詩詞】唐詩鑑賞辭典
 
熱賣排行榜
紙本書
電子書
莫斯科紳士
精準寫作:寫作力...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
貓咪也瘋狂(全彩...
82年生的金智英
痠痛拉筋解剖書【...
刀(奈斯博作品集...
理想的簡單飲食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
當時間開始:地球...
 
老屋熟成:說32好屋故事,獻給房屋高齡化時代,從活化想修復的永續實踐指南
老屋熟成:說32好屋故事,獻給房屋高齡化時代,從活化想修復的永續實踐指南

分類: 藝術設計 > 建築攝影
書號: FA0227
作者: 雄本老屋
出版社: 原點
書系: Plus-life
出版日期: 2025-09-2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 9786267669549
規格: 17 cm * 23 cm / 平裝 / 彩色
頁數: 320 頁   
定價: 660
關鍵字: 老屋 老屋翻新 修復 老屋新生 活化 建築物維修 老屋故事
哪裡買:
金石堂
內容簡介

從活化想修復,邁向老屋新生2.0

▌臺灣房屋高齡化時代 ▌
●給屋主、經營者、老屋人的_認識|欣賞|修復|活化全指南●
全臺_清治‧日治‧戰後‧產業──32熟成範例
5大類再生新空間──文化|商業|複合|教育|住宅
老屋新生起手式Q&A──評估|法規|補助|工法|活化

111萬戶,臺灣逾50年老屋的未來
都市更新是直覺解方,面對推動困難的現實,我們何不積極尋找解方?
跟著專業團隊找路,實踐有人、有笑聲的老屋新生活

三間老屋醫院,三種際遇!四間百貨,看見變革&新生?
臺灣老屋走過哪些路?發生哪些故事?
老屋=家族恆產+歷史記憶+社區共享+永續商機+城市共好
▌為什麼我們需要舊建築? ▌
精選共生共存的32好屋故事&血汗經驗

臺灣專業修復&活化團隊──雄本老屋撰寫,誠摯用心之作
是實踐指南,更是臺灣老屋踏查的最佳讀本

「書中活化案例,讓保留老屋的夢想成為多種可行的教戰守則。」──水瓶子│青田七六文化長

▌臺灣房屋邁入高齡化,老屋新生有故事
臺灣最新統計屋齡超過50年,竟多達111萬戶?﹗30年是初老屋,50年是正老屋,30年以上,更突破515萬戶,50%的臺北人住在初老屋,「都市更新」是解方,但推動困難,與其任老屋傾頹,我們何不積極尋找現實解方?我家的房子是老屋嗎?想留下,卻不知該如何開始?怎麼做?有哪些法規限制?很燒錢嗎?有哪些補助?常見的老屋結構問題有哪些?如何評估修復費用?修復方式根據預算,有哪些可能性?如果預算有限,有替代方案嗎?如果想跟經營團隊合作,有哪五種彈性方案?「以修代租」又該怎麼運作?

根據過往老屋新生經驗,先想出務實的活化方案,再進行修復,才是能長長久久的正解。除了咖啡廳外,有哪些新興活化方式?近年除了新港培桂堂、鹿港長源醫院、高雄三和瓦窯外,還有哪些精彩案例?不只林百貨,新竹或者新州屋曾是臺灣人開設的第一間百貨公司,2023年驚艷開幕,你去過了嗎?台灣鐵道古蹟的保留,發生過哪些重要的里程碑?三間醫院老屋,三種命運,背後藏有什麼原因?

▌32個熟成案例,提供務實解方&借鏡經驗
市面上已有一些老屋專書,但面對龐大的老屋量體,臺灣需要從活化想修復,永續實踐的2.0版。本書在這樣的初衷下應運而生,將眾多屋主、修復者和經營者走過的路徑,整理成實用指南。作者是2021年成立的雄本老屋,由一群有專業、有理想的建築相關團隊組成,致力於打造「老屋再生產業鏈」。

書中探索了全臺32個老屋熟成經典案例,包含:清治‧日治‧戰後‧產業,4大建築類型,這些修復好的新空間,順著自身脈絡優勢,創意發想,蛻變為文化、商業、複合、教育、住宅,共5大經營模式。

●文化──善用自身空間特色&器物收藏,就是最好的博物館。大溪源古本舖轉型為大溪常民文化館,展示收藏的日常器皿與歷史影像,舉辦藝文活動,傳遞傳統價值。

●商業──老屋是品牌靈感的沃土,非常適合新創品牌、小型工作室、藝文工作進駐。貝殼好室把漢式老宅,變身為群眾募資產品的體驗空間。棧貳庫KW2規劃為「下店上宿」,打造觀光客的高雄港灣全時段體驗。

●複合──讓展覽、餐飲、市集、辦公室在同一個屋簷下共生,吸引多元社群、增加收入來源,發揮「1+1>2」的特性。長源醫院從診所、住宅,轉化為體驗之所,既有文史展覽,更有和洋茶席、光雕體驗等複合機能。虎尾建國眷村經營眷味廚房,每月固定舉辦村里蚤市,充分延續互相照顧的人情味。繼光工務所,把帆布工廠變成建築師事務所與共享空間,邀請鄰里一同活動。

●教育──讓老屋成為年輕世代的「現地教室」,幫助他們觸摸歷史、理解地方、參與保存活化,進而思索自身定位。原本年久失修的彰化南郭宿舍群,因為在地國小師生的守護,成為孩子的學習基地。設有建築系的實踐大學,校方師生攜手合作,改造學校老建築。

●住宅──自住是選項之一,修復得當的老屋可以成為家族恆產。高雄小本宿舍則以企業經營租屋,鎖定單身族,翻新老屋,以「先租後購」創新模式回應住宅議題。

▌三大篇章+Q&A附錄寫好寫滿,都是老屋人必知內容
書中三大篇章,第一章「與老屋共存的 8 個觀念」,幫助大家釐清對老屋修復的普遍疑問。第二章「老屋的美麗與哀愁」,以雄本老屋的視角綜觀臺灣本土老屋新生進程的重要里程碑,用快速鍵梳理背景歷史,理出當前環境的挑戰與機遇,及各階段的思考重點。第三章「老屋熟成的經典案例」中,深度剖析及報導關鍵的32個範例,詳細書寫歷史脈絡、修復工法、經營策略,到產業及區域活化的經驗&做法。最後,針對種種疑問,特別規劃了【附錄】──「老屋新生起手式:活化流程 Q&A」,整理評估、施工、法規、補助、經營等常見問題,提供具體可行的實行方針。

▌一起為老屋把脈,找到最好解方,看見城市活力&韌性
這是一本真心喜愛老屋,以老屋新生與永續經營為志業,更靠著這個產業「吃飯」的規劃團隊,誠摯撰寫的用心之作。希望讓更多老屋屋主,不論是私人、企業、機關,不同的空間專業領域團隊、政策制定參與者、經營者、老屋愛好者等,都能觸動思考與開啟討論和實踐上的交流,在發揮老屋新生指南的作用外,更開啟對話的觸媒,讓每一個對生活空間有所理想的人,都能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解答,以各自的專長賦予城鎮活力與韌性。

名人推薦

▎專業12人,一致推薦 ▎
水瓶子│青田七六文化長
呂耀中│逢甲大學建築研究設計中心主任
林曉薇│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台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黃俊銘│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副教授
黃筠舒│時境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黃金樺│日常經典創辦人、前彰化縣政府青年發展處首任處長
謝佩娟│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總顧問
鍾心怡│鍾心怡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蘇明修│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副教授
蘇瑛敏│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建築系教授
吳宜晏│建走大叔@建走共創整合有限公司負責人

作者簡介

我們深信,老屋不只是需要悉心守護的歷史資產。
它的新生,始於為地方注入商業活水,從而建立起能夠自主營運的健康體質。當穩健的商業模式開始運轉,一個永續的「地方價值循環」便得以成形,讓老屋成為驅動地方共好的關鍵觸媒。

懷抱這樣的信念,雄本老屋於 2021 年成立。我們致力於打造永續的「老屋再生產業鏈」,以歷史老屋為核心,串聯文史調查研究、建築修復、商業營運,直至地方發展的永續經營,為老屋找到與當代對話的新方式。

雄本老屋

曾企劃並主筆多本老屋成果與彙編著作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的《熟成台北:二十種老屋生活配方》,論述並整理臺北二十年來的老屋保存政策脈絡與案例觀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維古創生:112 年度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管理維護評鑑》與《維古創生:110 年度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管理維護評鑑優良個案輯》,從管理維護的角度、機關評選的立場,帶領大眾看見文化資產的永續經營典範。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的《映劃台北:二十個公辦都市更新的時光紀行》,從城市規劃與都市更新的切角,介紹臺北二十個公辦都更的發展願景。

目錄

推薦序──
讓老屋從回憶的時空膠囊,再生成萌芽未來的培養皿──張聖琳
邁向永續城市的契機—回歸常民生活的老屋活化再利用──榮芳杰

自序──
我們「需要舊建築」──蕭定雄

Part I 與老屋共存的 8 個觀念
引⾔:一百一十一萬戶老屋的未來
Q1. 我家的房子是老屋嗎?
Q2. 新生的理由
Q3. 萬事起頭難,但有多難?
Q4. 老屋修復很燒錢嗎?如何找補助?
Q5. 老屋新生路上的千頭萬緒與對話
Q6. 探索老屋的多元價值
Q7. 老屋經營是一門學問
Q8. 老屋新生,一種持續的生活實踐

Part II 老屋的美麗與哀愁
01. 老屋新生的曙光與見證──觀念萌芽與保存運動的歷史進程
02. 鐵道老屋的尋路新生──鐵道建築保存、再利用的挑戰與機遇
03. 三間老屋醫院的不同際遇──鹿港百川醫院、鹿港長源醫院、嘉義吳杯初濟生病院
04. 不只是修復,更要面對經營挑戰──三間老家屋的新生模式
05. 為老屋與現代社會找交集──四間百貨見證臺灣老屋的變革與新生

Part 3 老屋熟成的經典案例
01 白米甕砲台│清治│文化空間
02 貝殼好室│清治│商業空間
03 大溪源古本舖│清治│文化空間
04 長源醫院-鹿港歷史影像館│清治│複合空間
05 曲巷冬晴 Suki na B&B│清治│商業空間
06 青田七六│日治│商業空間
07 榕錦時光生活園區│日治│複合空間
08 和合青田│日治│商業空間
09 新埔潘錦河故居│日治│商業空間
10 或者新州屋│日治│商業空間
11 埔里能高俱樂部│日治│商業空間
12 南郭郡守官舍│日治│教育空間
13 虎尾建國眷村│日治│複合空間
14 嘉義舊監獄暨宿舍群│日治│複合空間
15 後壁黃家古厝│日治│住宅空間
16 林百貨│日治│商業空間
17 新化惠生醫院│日治│教育空間
18 小轉角 ArtDe Corner│日治│文化空間
19 基隆太平國小舊校舍│戰後│商業空間
20 國立歷史博物館│戰後│文化空間
21 臺北單車 Space Station│戰後│住宅空間
22 實踐大學民生學院教學大樓與學務大樓│戰後│教育空間
23 第四信用合作社│戰後│商業空間
24 繼光工務所│戰後│複合空間
25 高雄小本宿舍│戰後│住宅空間
26 苗栗出磺坑│產業│複合空間
27 太平買菸場│產業│文化空間
28 三和瓦窯│產業│複合空間
29 棧貳庫 KW2│產業│商業空間
30 旗津技工舍│產業│複合空間
31 臺灣鳳梨工場│產業│文化空間
32 驛前大和頓物所│產業│商業空間

附錄──老屋新生起手式:活化流程Q&A
01 老屋修復前期調查、評估與流程
02 老屋空間設計與施工整合
03 老屋再利用與經營管理

自序
我們需要「舊建築」──蕭定雄│雄本老屋協理暨共同創辦人
我們「需要舊建築」,是珍.雅各(Jane Jacobs)在《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一書中的經典篇章。她認為,城鎮的活力與對人類需求變遷的敏銳回應,體現於舊建築被重新使用後,街區「不斷發生的各種微小改變」。新舊建築巧妙融合的景象,正是城鎮最令人嚮往的魅力。

只是修復還不夠,老屋需要整體解決方案

雄本老屋在當下的島嶼臺灣,努力實踐上述可能。團隊於2021年成立,以「老屋保存與使用多樣性」為初衷,致力於從活化想修復,提供老屋整體解決方案,從整體規劃構想、文史調查研究、空間規劃設計、保存新生營造到多元永續經營,建構整合老屋新生的完整流程。在這個蓋新建築即是正義的當代,我們反其道而行。城鎮的核心價值,蘊藏於新舊融合的時代街巷與建築空間中。透過專業團隊的挖掘與規劃,老屋可以再次與新時代產生鏈結,為尚待實驗的商業模式提供孵育基地,為進駐者創造意想不到的靈感火花;同時,隨著時間累積,也能逐步凝聚社區認同與記憶,堆砌出城市自明性,發展出屬於我們獨特的生活模式,更進一步激發永續商機的潛力。

做中學,因為實踐而累積的經驗與反思

在我們的實務經驗中,大部分屋主常常陷於想要留下,卻不知該怎麼留的「說服迴圈」當中。到底該怎麼想,怎麼做?
● 價值與潛力評估:先從「人與空間」的脈絡找起,了解老屋建立的初衷─不論是商空、住宅或公共建築,這些目的都會展現在建築特色與設計思考上。再從人物故事下手,細看空間使用痕跡、文物保存、實況場景,找出人文背景如何滋養了場所精神,以及時間積累下的空間意義與價值。
● 適切的修復策略與活化方案:並非每棟老屋都是國定古蹟,不必然都要完全按照原有工法與建材修復──更務實的做法,是從屋況、預算及使用需求等面向出發,擬定適切的修復策略與活化方案──建議優先改善「結構能力」,保障使用安全、提升「抗候能力」面對環境劇烈變化,並增設「機電配置」融入現代生活等,確保老屋能夠被長久使用。
● 執行過程中的困難與挑戰:「舊有合法房屋」的修建與活化,和《文化資產保存法》上定義的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建築群等,各有其適用的修復程序與法規。法規限制與產權問題已足夠令人頭痛,啟動後「隱蔽工程」階段調整修復方針的狀況也是層出不窮。若非有經驗的團隊,一般屋主、機關,甚至是只做新建物的建築師,不免會遭遇困難。
● 老屋再生非一蹴可幾:因此,老屋新生與活化並非一蹴可幾的點石成金。以鹿港「長源醫院」為例,雄本老屋自2018年起與屋主許正園醫師一家合作,整合了建築修復、文物典藏、商業營運等領域的專業團隊,在八年間成功申請了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也為老屋取得了歷史建築身分,更透過分段修復與多方努力,在2025年迎來全棟開放。又如高雄大樹的「三和瓦窯」,第四代窯主李俊宏面對擁有文資身分的龜仔窯的修復難題,選擇與雄本老屋合作,另闢蹊徑以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修復戰後建造的「梭窯與黑瓦窯」,並完善機電、排水設備,努力實踐未來磚瓦技術再發展的突破性計畫,獲得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認同與支持,為臺灣重要的文資資材基地找到新生出路。

三個反思,為老屋未來找路

多年來的實務經驗,讓雄本團隊歸結出三個反思:
1.完善策略思考:老屋再生不必然需要完全「修舊如舊」,永續再利用比凍結式保存更重要。
2.善用資源鏈結:老屋保存再利用具有公益性,若能呼應時代議題,更能夠串結企業與機關的協力資源。如臺北市「老房子文化運動」邀請私部門以修復成本折抵租金,活化公有文資並舉辦文化活動;高雄市則在推動都市更新計畫時,規範評選得標者投入十年長期修復、經營周邊的眷村聚落。
3.與志同道合的夥伴打群架:老屋新生需要匯聚跨界能量。若能集結政策法規、建築工程、創新再利用方案等環節的專業夥伴,將能共同建構出更堅強且具韌性的老屋產業鏈體系。

真心喜愛老屋的用心之作

回想起長源醫院的再生歷程,屋主許正園醫師在修復前期也曾面臨掙扎:內心深知老屋當留,但修復之後該怎麼辦,卻是令人夜不成寐的重擔。這句「該怎麼辦?」至今依舊令我深有所感,也成為團隊多年來不斷探尋的課題。在此脈絡下,《老屋熟成》一書應運而生。我們採訪了全臺共32處經典案例,書寫它們的歷史脈絡、修復工法、經營策略,到產業及區域活化思路,深入記錄各方參與者的實踐軌跡,從務實切角回顧關鍵決策與新生成果。籌備本書期間,團隊曾走進嘉義舊監獄宿舍群,見證昔日的矯正機構如何轉身為木產業的復育基地;也曾登上基隆港西岸山邊,看白米甕砲台如何以孤懸海角的軍事遺址,串起承載記憶的文化路徑。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以老屋新生與永續經營為志業,靠著這個產業「吃飯」的規劃團隊,誠摯撰寫的用心之作,目的是寫出實踐者在一次次現場摸索後的回望——老屋的「熟成」,從來不是單靠熱情、空間理論、設計技術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經過漫長時間的催化,需要人們萃取場所精神、添加各自對生活的想像,在打破既定印象之後,方能展現出細膩豐富的滋味。

因此,本書的撰寫初衷,便是爬梳臺灣老屋再生的實踐經驗,以8個觀念、發展簡史、
32個熟成案例到Q&A等章節規劃,帶領讀者從前人的經驗裡尋找解方。我們期待這些文字,能幫助每一位正在或即將踏上老屋旅程的朋友,少一點孤單、多一點信心;更希望這些案例與觀點,能夠開啟更多對話,讓老屋持續自我發酵, 以更具彈性的再利用模式,貼合城鄉特質與所需。最後,容我向臺灣老屋研究先驅─蕭梅老師致敬。她的著作《臺灣民居建築之傳統風格》,提到建築「為了適應臺灣的氣候、地形及材料等特殊環境,一些細節的改變……值得有關人士加以考察……求能拋磚引玉余願已足矣。」這段文字埋下了探尋島嶼建築自明性的火種,啟發了戰後的空間教育思維,也帶領後人理解——島嶼的獨特地貌,正是根植於那不斷經歷文化移植的風土之中。

對老建築的珍視,讓我們在多年後的今日,依舊能對城市的未來抱有無窮想像。放眼國際,也有許多值得借鏡的案例:如荷蘭百年教堂蛻變為公共泳池「Holy Water」,鬆弛了信仰中心的莊嚴印象,允許當代日常在其中自然醞釀;阿姆斯特丹的愛馬仕旗艦店,則透過商業活力與文化底蘊的精準調理,增添了精品街的風味層次。這些由時光與創意共同催化的美好,皆源自「老屋熟成」突破框架的想像力。

半世紀之前,珍・雅各為舊建築的價值發聲,蕭梅老師則為臺灣老屋的前世今生點亮微光;如今,我們何其有幸,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持續發酵這份對於理想城市的思考。《老屋熟成》一書,便是團隊以行動寫下的階段性答卷,獻給所有同樣關懷著老屋新生景況的讀者。

老空間,心設
計:從理念經
老房子,活起
來!:舊宿舍
東京建築散步
:50條嚴選
如果我的父母
是控制狂:如
金繕,做自己
的人生修繕師
童年情感忽視
・實戰篇:長
你不爽,為什
麼不明說?:
他,會是恐怖
情人嗎?:我
【童年情感忽
視套書(二冊
【童年情感障
礙】(三冊)
童年情感忽視
(二版):為
如果我的父母
是控制狂(二
你不爽,為什
麼不明說?(
童年情感忽視
2:長大後的
【童年情感忽
視新版套書】
Copyright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
服務電話: (02)8913-1005 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andbooks@andbooks.com.tw Design By Devis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