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健康的教養方式承襲來的扭曲觀點
不管條件多麼有限,健康型父母往往會出於本能地給予孩子疼愛、尊重、溝通、情緒自由、前後一致的指示、對內在生活的鼓勵,以及社交關係。整體而言,他們做得很成功。儘管也有不盡理想的時候,甚至有很多時候會犯錯,但犯錯乃人之常情,健康型父母往往能夠克服困難並予以彌補。
相形之下,過度的控制會導致年幼的生命失去平衡。有條件的愛、不尊重、拒絕溝通、不容許有情緒、羞辱、獨斷的教養方式、對內在生活的否定和失能的社交關係,都會使得孩子經年累月的付出代價。
生性敏感的孩子,生活在控制型家庭裡尤其困難。他們對情緒上的打擊和受限的自由感受格外敏銳。敏感的孩子往往會將家庭問題怪罪在自己頭上。
你的經歷越是呼應了前述表格中「控制型家庭」那一邊的內容,你就越有可能承襲父母扭曲的觀點。你或許會注意到下列五種扭曲的情形,導致了你目前人生中的問題。
一、 權力與尊卑高下的扭曲
如果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要求絕對的控制與依賴,或是他們對待你的方式讓你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你便可能會承襲權力與尊卑高下的扭曲觀點。你可能會自動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或者反過來認為自己太過強大,因而必須極力避免別人被你傷害。即使是你完全有權利去做的事情,你也可能覺得自己沒有權利。在威權人物面前,你可能會覺得備受威脅,或者反過來鄙視對方。權力與尊卑高下的扭曲可能會妨礙你的職場關係、親子關係,以及其他親密關係。
二、感受與內心渴望的扭曲
如果情緒受到禁止、放大或畏懼,內心的渴望受到羞辱或打壓,你便可能會從父母那裡繼承感受與內心渴望的扭曲。你可能會將憤怒、恐懼、哀傷、甚或喜悅等情緒,視為對生命的威脅,並對這些情緒反應過度。你可能無法忍受你所愛的人有強烈的感受。你可能會剝奪自己的合理渴望,或是懷著不切實際的希望。你可能會下意識地預期人生就是很痛苦,結果導致你在有好事發生時覺得很不自在。感受的扭曲可能會導致你畏懼或無視自己的情緒,並誤解別人的情緒。內心渴望的扭曲則可能會讓你覺得自己受到剝奪。
三、思想的扭曲
如果真相遭到否定、認知被打了折扣、或責備與羞辱積壓在你心裡,你便可能會承襲到思想的扭曲。你可能會接受他人過度的控制,並以為這樣是正常的。你可能會長期懷疑自己的認知。你可能會根據「非好即壞」的邏輯妄下定論。思想的扭曲可能會導致你規避個人的責任,或過度地以為自己要為別人的行為負責。思想的扭曲也可能會導致你誤解自己和他人。
四、關係的扭曲
如果親近是危險的,或如果你被當成小孩子太久,又或者你太早背負照顧者的角色,你便可能會承襲到關係的扭曲。你可能沒辦法親近別人,即使你很想。你可能會錯信他人或完全無法相信任何人。你可能會把別人當成威脅者或拯救者,而不是單純地只把別人當成「人」來看待。關係的扭曲可能會剝奪你的幸福與親密。
五、自我和身分認同的扭曲
如果你的本能、熱情或需求遭到貶抑,你便可能會承襲到自我和身分認同的扭曲。你可能會低估自己的能力、扼殺自己的潛能、或者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強項。你可能會壓抑性格中的某些部分,以虛假的面貌示人;或者將自己視為一件物品,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人。扭曲的自我使得你最首要的人際關係,亦即你與自己的關係,不能健全發展。
但是別忘了,知識就是力量。認清在你的人生中有這些扭曲存在,你就可以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如何從過度控制的失衡中找回平衡
當你還是個孩子時,雖然你的力量相對很小,但並非完全是消極被動的。你是一個日漸成長、努力適應、盡你所能生存下來的人。受到控制的孩子一般會尋求以下的適應策略:
1.順從父母的心意。
2.違背父母的意願以示反抗。
3.用嘻嘻哈哈的態度或情緒爆發來分散注意力。
4.藉由自我麻痺將自己隔離起來,逃避到成癮的世界裡,或實際上從父母面前消失不見。
5.爭強好勝以博取父母的認可,或表現得比父母更完美。
這些策略都自有收穫與代價:
•順從的孩子避免了父母的怒火,但卻喪失了自由意志。
•反抗的孩子贏得了自由意志,但卻可能呈現出一副壞孩子的形象。
•分散注意力的孩子避開了負面的注意,但卻可能失去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
•自我隔離的孩子可能躲開了控制,但卻迷失了自我。
•爭強好勝的孩子得到了父母的認可,但卻可能內化了不健康的價值觀。
長大成人之後,這些應對策略都可能既是資產,亦是負債。舉例而言:
• 順從:了解並滿足他人需求的能力與意願是很可貴的資產,但你是否在自己並不願意的情況下也一味地順從他人?
•反抗:自由獨立的靈魂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禮物,但你是否在弊多於利的情況下也一味地反抗?
• 分散注意力:懂得怎麼緩和氣氛是一個很特別而且有必要的本事,但在正面迎擊更有幫助的情況下,你是否還是採取分散的策略?
• 自我隔離:隔絕壓力、轉向內在的能力,有助於專注和放鬆,但自我隔離有時會不會只是讓不健康的情況變得更惡化?
•爭強好勝:自律和企圖心是強大的資產,但你的努力是否有時感覺像是被迫或是不由自主的?
身為一個成年人,除了上述這五種應對策略之外,你還有別的選擇。儘管這些策略協助你走過原生家庭的情緒地雷區,但它們卻是被動的反應。本書將向你展示,在你的力量與父母的力量之間,如何創造更健康的平衡。這裡所謂的父母,指的不只是實際上具體存在的父母,還有你所內化的父母──那個挑剔你、塑造你的內在批評者。健康平衡的力量有助你練就積極主動的應對策略,而不再只是做出消極被動的反應。舉例而言,以下的新方向就可能帶來成長:
•如果你慣於順從,不妨尋求更多按照自己心意、自主做出決定的機會。
• 如果你慣於反抗,不妨增進自己的包容力,學習欣然接受令人不悅(但並非虐待性質或破壞性質)的人或處境。
• 如果你慣於分散注意力,不妨練習堅守並觀察令人不舒服(但並非虐待性質或破壞性質)的處境。
•如果你慣於自我隔離,不妨努力嘗試專注在當下。
•如果你慣於爭強好勝,不妨尋求新的放鬆之道與緩和情況的辦法。
探究家庭裡令人盲目的情感羈絆
「人最難看見的問題,是自己家裡的問題。」──美國前副總統夫人蒂珀.高爾(Tipper Gore)
在閱讀的過程中,本書可能會觸動你的「家庭忠誠神經」,導致你覺得自己對父母不忠。雖然很不舒服,但有這種感受是完全正常的。
走出並療癒受到控制的成長過程,是很困難的工作。要承認自己和父母的缺失並不容易。要做出「如果不是受限於父母,我可能會過得更快樂,人際關係更健康,人生不至於那麼混亂」這種結論也很痛苦。內疚、憤怒、恐懼、傷心和愛,使得親子關係成為人生中最複雜的關係之一。
在你還沒有表達能力的幼年時期就被灌輸的忠誠與壓抑,可能阻礙你對自身成長背景的探究,即使到了你都已經長大成人多年以後依舊如此。許多人在非黑即白、對錯分明的家庭裡長大,結果就形成了非黑即白、對錯分明的思考模式。這種思維可能變成一種否認的辦法,用來讓自己遠離傷害,或至少暫時不受到傷害。一旦開始探究過去的痛苦和現在的問題,你就打破了那種否認的模式,如此一來,你可能會產生難過、生氣、孤單、振奮、對家人不忠或如釋重負等感受。種種五味雜陳的感受可能接踵而至,也可能同時爆發。
與父母切割開來、界定自己的身分認同,是青春期的首要任務。無怪乎青春期是這麼騷亂不安的一段歲月,因為你正處於蛻變之中,掙扎著要獨立。然而,在控制型家庭裡,青春期卻鮮少發生獨立這件事。因為控制狂父母往往抓得太緊或鞭策太過,許多在父母控制之下的青少年太忠誠、太困惑、太害怕或太受傷,以致沒辦法脫離父母。好消息是,到了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或五十歲,我們會有更深層的獨立。比起青春期有可能達到的程度,我們會達到更大的平衡與更多的成長。
讀著讀著,你可能會注意到你的內在對話,像是「不要怪別人」或「一切都過去了」之類的念頭,這實際上可能是你將父母所說的話給內化了。這些念頭感覺起來可能像在警告你不要再探究下去,但它們卻提供了可貴的線索。觀察這些線索,你會看到這些聲音是如何從過去延續至今,左右著你現在的言行舉止。如果你不時覺得「錯誤」或衝突的感受、疑問和想法排山倒海而來將你淹沒,我會說這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你有了進展。藉由探究矛盾的感受以及你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你就能敞開心扉擁抱更多東西,而不再侷限於成長過程中絕對的是非對錯。你能從過度控制之下得到自由。
十種讓人內疚的家庭情緒勒索
在控制型家庭長大的成人,普遍會在追求獨立與修復自我的不同階段萌生幾種顧慮。針對不知該不該重揭家庭傷疤的讀者,下列的十種顧慮與因應之道可協助你釐清自己的感受,並決定一下你想挖掘得多深入。
如果你已經做好準備要放手一搏了,那麼你不妨跳過這份清單。後續不管任何時候,只要覺得遇到了瓶頸,你的成長和復原停滯不前,那就是回頭省視一下這份清單的時候了。
1.「我欠我的父母尊重、忠誠和感激。他們為我犧牲了那麼多,沒有他們就沒有我。」
正視不健康的教養方式並不等於背叛父母,也不代表你無視於他們的付出,而是意味著你忠於自己。基於為自己好的出發點,誠實的提出問題,並不是一種不尊敬的行為。如果你來自一個控制型家庭,發展出有彈性的家庭忠誠度可讓你看見過去的好壞兩面,以及父母的優點與缺失。所謂有彈性的家庭忠誠度,指的是一種不會讓你喪失自我的忠誠度,或是一種不是那麼絕對二分的忠誠度。去探究不健康的忠誠觀是如何被灌輸給你,以及你是如何直到今天都還受制於這種忠誠,既能對你有幫助,也能為你帶來療癒。
2.「萬一探究這一切讓我覺得憤怒、痛苦、恐懼或哀傷呢?」
你不是非得探究自己的童年不可。這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如果你的童年過得很不容易。然而,這麼做卻能讓你得到釋放。
挖掘過去可能會勾起強烈的情緒,因為這些情緒往往包含了小時候殘存的情緒。在你還小的時候,你可能沒有充分感受這些情緒。如果你有一對控制狂父母,可能代表他們很害怕被情緒淹沒,而這是人之所以想要控制的一大原因。如果你的父母畏懼喜怒哀樂等感受,他們可能會設法避免、改變或阻擋所有家庭成員去表達情緒。
找回你的獨立,可能意味著你要與生氣、難過、受傷、憤怒、孤單、無依或焦慮等感受接軌。這些感受強烈歸強烈,最終總是會過去的。透過檢視及擁抱這些感受,你就能強化小時候鍛鍊不足的情緒神經。
3.「一切都過去了,舊事重提有什麼好處?」
一開始時,探究陳年往事感覺起來可能只是讓日子更難過,但到了最後,這麼做將有助你享有更健康的現在與未來。你對自己的觀感可以改變。你與父母的關係可以改變。你可以從瞻前顧後,變成不顧他人反對地做自己。
多年來,我都刻意淡化父母對我的影響。回顧過往,我可以理解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承認他們讓我失望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即使我知道他們不是故意的。我藏起自己的需求和脆弱,極力爭取他們的接納與認可,但還是不曾覺得自己被接受了。面對這種挫折的感覺,很讓人受傷。最重要的是,我發覺自己就像所有的孩子一樣,無力阻止父母的傷害。這一層領悟更是讓我悲從中來。
父母對我們竟有這麼多的影響,這種想法可能令人難以接受。童年那個相對無助、相對依賴的自己,也可能令人不堪回首。你可能很怕承認父母搞砸了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養育你。說來驚人,事實上很多人都慣於將那份傷害合理化。而自由有賴於找到一個不偏不倚的平衡觀點。
4.「要是在我把這一切想清楚之前,我的父母就過世了呢?」
看著父母日漸衰老、邁向死亡,向來是一件極其艱辛的事情。如果你的父母是虐待狂或控制狂,他們的老去可能會帶來各種特別的情緒挑戰。
很少人會和逝去的人有著完全圓滿無憾的關係。如果在你有機會一吐為快或達成和解之前,父母就撒手人寰了,那種打擊可能令人無法招架。但在父母離開以後,你還是可以透過書信、冥想或詩句說你想要說的話。第三部「解決問題」會協助你面對控制狂父母衰老與死亡的課題。
5.「情況沒有那麼糟吧!畢竟很多人的問題比我嚴重多了。」
我所訪談的一位四十歲女性告訴我:「我父母從沒打過我,而且他們確實供我吃、供我住、供我上學,所以,比起遭到毒打或侵犯的孩子,我想我沒什麼好抱怨的了。」然而,她卻受到父母無情的操控。情緒虐待的痛苦就像肢體暴力一樣影響深遠。一個巴掌、一句侮辱、一個眼神或推你一下,都能造成同樣深刻的傷害。事實上,很多遭受肢體暴力的人都表示,最傷人的是言語,而不是拳打腳踢。
你不必被打、被侵犯、沒東西吃或沒衣服穿,也會有長期的受虐陰影。過度控制、疏忽和殘酷的態度都很令人痛苦,而且都是不對的。我會分享各式各樣的故事,呈現各種不愉快的童年遭遇,希望你能找到自己,而非否定自己。
6.「我不想當一個怨天尤人的受害者。」
常有人批評自助書和自助團體把我們變成一個無病呻吟的國家,動不動就怪罪別人,卻不讓自己負起解決問題的責任。沒錯,有些人確實深陷在受害者的心態裡,但以我的經驗而言,多數人之所以閱讀自助書或參與自助團體,是因為他們在乎自身生命的品質。和在控制型家庭裡長大的男男女女合作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最會怪罪的其實是自己,反倒很難怪罪別人,這是因為他們慣於順從父母的意思而放棄自己的觀點。
控制型家庭的孩子受到的訓練不是為自己好,而是以父母為中心、為父母好。質疑你的父母、發現你現在的問題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則是一種為自己好的做法──儘管在一開始可能讓人覺得很不自在。務必切記,即使父母很愛你,然而他們的控制卻讓你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本書不是要怪罪父母所犯下的錯誤,而是要了解他們犯了什麼錯,好讓你不必再承擔他們犯錯的後果。
7.「我父母只是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最好還是原諒他們、忘了一切吧!」
許多控制狂父母做的是他們認為正確的事,但並不代表他們的做法對你而言就是正確的。本書的目的絕不在於報復。然而,依我的經驗,在你還沒準備好之前就原諒他人的過錯,就跟報復一樣具有破壞的力量。在第三部「解決問題」中,我們會深入探討寬恕這件事。
8.「小時候的事情,我已經記不清楚了。我要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受到控制?」
需要療癒的不是小時候某一個特定的經歷,而是在控制型家庭裡成長的情緒感受,以及在不知不覺間跟著你、對你的成年生活造成傷害的後續效應。無形中的強大控制往往會形成阻礙,讓你看不見過去的真貌。不妨拿你自己的經歷和你即將從本書中讀到的遭遇兩相比對,這麼做有助你釐清自己的過往。
9.「如果我探究這些東西,我的父母、家人或朋友會排擠我或責備我。」
像這樣的念頭就是一種警訊,說明光是想到別人的反對就足以令你卻步。是的,有些人可能不認同你,但獨立的一個重點就在於尋求你自己的真相,即便你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如果你的父母或朋友因為你想做自己就攻擊你,那麼探究這些關係更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但憑你的選擇,探究過往也可以是一個很私密的過程。就算不對父母透露一個字,你也有可能放下過去的限制,得到新的自由。很多人都做到了。
10.「都這麼久了,沒有改變的希望了吧!一想到要改變父母,我就覺得無望。」
這種心情反映了控制型家庭常見的思考模式—追求完美與絕對。心理上的改變或許很慢很難,但並不是絕對的。你的父母或許永遠不會改變,但你的療癒卻不是取決於他們怎麼做。你的療癒取決於你自己怎麼做。即使只是小小調整你的感受、行為和關係,都能為你帶來很大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