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史上最昂貴的花 荷蘭金融市場,球莖導致泡沫經濟
【這幅畫描繪的是什麼情況?】
(圖9-1)種滿鬱金香的美麗花圃到處都是士兵,遠方的風車顯示這裡是荷蘭。士兵在騎馬的指揮官的指示下踐踏花朵,兩名士兵快步跑向站在右邊的人。拔劍的人和士兵不同,穿著整齊像個貴族。此人前方放著花盆,盆內種著一株紅白鬱金香,姿態彷彿在說:要是敢碰這朵花,我的劍絕不饒人。
鬱金香在16世紀從鄂圖曼帝國傳入歐洲,有一段獨特的歷史。這一切始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外交官巴斯拜克(Ogier Ghislain de Busbecq,1522~92),1554年把鬱金香送到維也納,荷蘭則是萊登大學植物學教授卡羅盧斯.克盧修斯(Carolus Clusius,1526~1609)在1593年左右引進鬱金香。
1588年從西班牙統治獨立建國的荷蘭,在此後百年躍升為重商主義的先驅國家,享盡繁榮。全球第一間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馳騁大洋,主導國際貿易。阿姆斯特丹市作為全球金融重心,名聲響亮,鬱金香也一躍成為新興富國荷蘭和商人階層燦爛繁榮的象徵物。
隨著鬱金香的品種改良,帶有兩色以上紋路或火花紋路的品種,比單色的更有人氣。這種花紋是因為球莖被「鬱金香條斑病毒」感染後產生的現象,染上病毒的鬱金香不易繁殖,無法在短時間內增加產量,供不應求之下,價格必然上漲。變成高價商品之後,也需要一個霸氣的名稱,當時受青睞的品種被命名為「總督」、「提督」、「將軍」等等。歷史紀錄上最昂貴的鬱金香品種是SemperAugustus,意即「永遠的皇帝」,這個帶有白底豔紅花紋的華麗品種是1630年代引領「鬱金香狂熱(Tulipmania)時代的名品之王(圖9-2)。
鬱金香在廣受歡迎的時期,成為財富與權力的象徵。大名鼎鼎的家族請名畫家繪製肖像畫時,沒有什麼是比鬱金香更好的道具,例如圖9-3巴洛克藝術大師范戴克的畫作。深受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喜愛的宮廷畫家范戴克,是1630年代的貴族肖像畫大師,聲名遠播。他畫中的珍.古溫夫人身穿鑲著寶石的昂貴禮服,右手優雅拿著的那朵鬱金香,吸引觀者的視線,鬱金香的人氣可說超越國界。
1637年上半年,名品鬱金香在荷蘭刷新史上最高價的紀錄,一顆球莖的價格是老練工匠年所得的十倍。雖然人氣品種因為病毒而數量有限,使得價格暴漲,但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時代背景。當時荷蘭的金融業獨步全球,是帶領重商主義時代國際貿易的經濟強國,名副其實地創造全新的金融手法。最具代表性的是「期貨合約」,不是以當前的市場價格交易某樣商品,而是在未來特定時間點以特定價格收購的合約。1636年全球第一個正規期貨市場在荷蘭開盤,刺激期貨合約的交易。此外,還新增名為「期權」(Option)合約的創新金融商品。根據1637年制定的法令,若期貨商品的價格下跌,契約人只須放棄購入,繳交小額罰款即可。期貨和期權是在史無前例的投機熱潮背景下,出現的新型衍生性金融商品,人們也稱這種交易為「風中交易」(windhandel),鬱金香便是風中交易的代表商品。
鬱金香實際上從未移動過,只是透過金融交易在人與人之間轉手,因此得名。在投機風潮中短線交易劇增,價格狂飆,可以想見,這樣形成的泡沫總有一天會破滅。鬱金香價格超過天價後引發拋售,破產者層出不窮,最後政府介入以合約一律無效,才平息事態。荷蘭嘗試史無前例的金融革新,鬱金香泡沫也許是嘗試錯誤法下所需的代價。
有許多嘲諷當時投機熱潮的畫作。我們來看看亨德里克.海利茲.波特(Hendrik Gerritsz Pot,1580~1657)繪製的圖9-4。搭載風帆的推車上有鬱金香旗幟隨風飛揚,車裡坐著滿懷鬱金香的花神芙蘿拉,其他乘客頭上插著鬱金香,正在喝酒或手拿錢袋。左邊一群人拋下「良好的生產工具」紡織用具,跟隨在車後,車子前往的地方是背景遠方的深海。這幅畫對於被貪婪迷惑而拋棄現實的人,做了犀利的批判。
接著來看小楊.勃魯蓋爾的猴群畫作(圖9-5)。左下方的猴子正在仔細比較手持的目錄和鬱金香,旁邊的猴群在進行交易,指著鬱金香、握手、搖晃錢袋或記帳;階梯上的猴群在享用大餐;中央偏右是秤量球莖重量,在桌上數錢的模樣。畫作右邊看到的是泡沫化的結果,最前面的猴子在價格暴跌的鬱金香上撒尿,後面是被拖到法庭的猴子和用手帕拭淚的猴子,遠方後面則是替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的猴子舉行的葬禮。這幅畫充滿受投機熱潮蒙蔽,產生悽慘下場的教訓。
現在回到圖9-1,背景的教堂是位於哈倫的聖巴弗教堂。哈倫是1637年鬱金香泡沫最早破滅的地方,士兵踐踏鬱金香花圃是因為上司下令減少鬱金香產量,以避免價格暴跌。相反地,右邊的貴族則露出一定要守住自己擁有的鬱金香花盆的意志。以花色來看,大概是昂貴的品種。
法國畫家傑洛姆為什麼要繪製這幅〈鬱金香傻瓜〉畫作?繪製這幅畫的1882年,正是巴黎股市暴跌之際,19世紀法國所經歷的股價暴跌是糟到史上留名的金融恐慌。精通歷史畫的畫家傑洛姆,藉由二百五十年前鄰國發生的事件,提醒人們要記取教訓。
過去三百多年來,鬱金香恐慌被視為人類愚昧的代表例子,與1720年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Mississippi Bubble)和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並列為金融恐慌的早期案例。20世紀後半開始頻繁發生國際金融危機時,學界和輿論反覆引用這些案例。
不過,近來有許多學術研究重新給予評價。新研究指出,當時的投機行為不能全怪罪於非理性的衝動。明知泡沫的存在,仍不失冷靜在恰當的時間點「登上」,又在恰當的時間點「跳下」,因而取得獲利的「合理」投資者大有人在。也有人主張主要投資者是少數的有錢人,所以泡沫化的影響只是資產重新分配而已,對國家經濟層面的打擊並不大。
那麼,這些泡沫怎麼會背上「最糟的泡沫」臭名?主要是因為19世紀反覆發生鐵路和股市過熱的現象,部分論述者誇飾這個泡沫,並且廣為流傳。英國作家查爾斯.麥凱(Charles Mackay)在1841年出版的《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在這個誇大普及化的過程中扮演關鍵的影響。此書收錄很多軼事,例如,錯把鬱金香球莖當成洋蔥吃下肚後坐了牢,或是連煙囪清潔工這樣低所得的階級也陷入投機熱潮等,都是1630年代的紀錄中無法確認的內容。但是,學術研究成果無趣,還得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會讓大眾所周知,所以現在鬱金香泡沫仍透過網路和輿論被誇大包裝,一提再提。這就是在以前的破沫上,不斷產生新泡沫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