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照亮世界的一道光──聖方濟(Saint Francis of Assis),1181-1226(節錄)
日本女作家鹽野七生女士曾在她的著作中提出,文藝復興第一人,其實並不是大家常說的但丁(Dante)、喬托(Giotto)⋯⋯而是一位神職人員,他叫聖方濟(St. Francis)。
這個「洋和尚」就是照亮世界的那一道光!
宗教畫中的神職人員基本上都穿著傳教士的袍子,剃一個西瓜太郎的頭。你會發現只要名字前帶著「聖」(Saint)字的,那他(她)的腦門多數就會放光!
在鹽野七生女士看來,這個腦門會放光的禿子,正是照亮文藝復興的那一道光!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我不知道聖方濟會不會畫畫,但他肯定算不上是個藝術家。那他又是靠什麼來照亮全世界的呢?
首先他有一項當時的「網紅技能」:
圈粉!
依託著一個超級大IP──天主教,他創辦了方濟修道會。由於粉絲(信徒)眾多,甚至得到了羅馬教宗的承認(類似於現在的「官方認證」,認證完名字前面就能加「聖」字)。
而且,教宗認證的不只是方濟修道會的合法性,還認證了聖方濟身上的5個傷疤!
相傳耶穌基督曾親自送給聖方濟一件禮物──在他身上戳了5個洞。不要小看這5個洞,因為這些傷疤與耶穌受難時受傷的位置完全吻合,所以也叫「聖痕」。從此,他便成了教廷認證的「5個傷疤的男人」。
據說,聖方濟被戳5個洞之後,還學會了一項技能:說鳥語(和動物溝通)。這就是為什麼他總是在畫像中餵鳥。
按你胃(Anyway),聖方濟之所以那麼受歡迎,主要還是因為他所宣導的價值觀。當時的歐洲人對於宗教的態度分為以下三類:
1、有神論者
2、無神論者
3、信而不迷者
聖方濟作為一個神職人員,當然是有神論者,但他卻不要求信眾一定要和他一樣。
做個信而不迷者,也能上天堂。
聖方濟說:你不需要每天都來修道院修行,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基督教教規,每年來修道院修行幾天,那你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基督徒。
光憑這一點,他就廣受老百姓的歡迎。
這要怎麼理解呢?舉個例子:假設我開了一個健身房,然後對你說,不用每天都來鍛煉,每年只要來練一次,就能達到減肥塑身的目的。如果這是真的,那相信這個健身房的生意絕對會好到爆棚吧。
但如果有什麼健身房真這樣做廣告,你一定會覺得它在瞎扯,因為體重秤上的數字是明擺著的,它會告訴你一年去一次健身房是不可能瘦下來的!(我自己嘗試過,確實不會。)
但是,聖方濟的理論妙就妙在:它是無法檢驗的!
因為要檢驗他說的是不是真的,你就得先死一次!!
至今為止,沒有人能在死後跑回來告訴你他到底有沒有上過天堂⋯⋯就算今後科技發達了,能讓死人掀開棺材板復活,依然無法證明聖方濟就是錯的!
為什麼呢?
這裡,我想普及一下上天堂的整個流程。
我們先講一個最根本的常識:
人死後會去哪兒?
在基督教裡,人死後並不像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靈魂被拿著鐮刀的死神或幾個小鬼直接帶到陰間接受閻王(或者判官之類的)的審判⋯⋯
基督教的世界裡,人死後的第一站,其實是墳墓!
我不是在開玩笑,我是認真的。
首先,你得去墳墓裡等著,等什麼呢?
等待世界末日的到來⋯⋯
當那一天來臨的時候,耶穌基督會重新降臨到人世間。
天使們會吹喇叭,喚醒那些墳墓中的人。
然後,大天使會拿起手中的那桿秤來對每個人進行審判,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
《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ement )。
這個時候才能決定你究竟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
因此,即使科學能讓人復活,那個人可能也還是沒去過天堂或者地獄,因為世界末日還沒來⋯⋯而且,就算世界末日真的來了,那反正大家都掛了,誰還會想著去質問聖方濟呢⋯⋯
對於一個中世紀的普通老百姓而言,他們能看到的,就是方濟修道會受到了羅馬教廷的認可⋯⋯教宗都覺得他靠譜,那他說的當然可信啦!
以上是聖方濟吸引窮人的一套理念,對待有錢人,他更有一套!
要知道,《聖經》其實是挺「歧視」有錢人的,耶穌說:「有錢人要上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
而聖方濟則沒那麼「仇富」(當然,這也因為聖方濟自己就是個富二代),他認為:只要你遵守教義,那賺錢其實也是一件好事,你可以把錢捐給修道會,這樣就能幫助那些窮人、孤兒和病人了⋯⋯
這一點受到了富人和中產階級的廣泛歡迎,「至少我不用整天想著宰駱駝,只要拿賺來的錢做善事就行了」。這也間接導致了後來的鉅富(比如斯特羅齊家族、麥第奇家族)會花那麼多的財力和物力來資助藝術發展。
窮人和富人兩頭通吃,這就是聖方濟會那麼受歡迎的原因。
然而接下來的這點,才是聖方濟照亮文藝復興的第一道光。
基督教的蓬勃發展,導致每個城市都會造一個教堂。教堂往往都會採用鑲嵌工藝和浮雕,製作各種馬賽克畫和雕塑。
而聖方濟認為,教堂是人與上帝交流的地方,因此不宜太豪華(鑲嵌畫和浮雕既費時又費錢)。
但他同時也認為,讓人們瞭解《聖經》的故事還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教堂中開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濕壁畫(Fresco),因為濕壁畫既樸實又省錢。
由此誕生了一大批濕壁畫工匠⋯⋯
在這批濕壁畫工匠中,有一個人,名字叫喬托(Giotto)。
他被公認為「文藝復興之父」。
按照這個邏輯,那聖方濟確實就是文藝復興的奠基人⋯⋯這就好像在說孫悟空的師父菩提老祖其實是《西遊記》的奠基人一樣。
歷史本來就是一環扣著一環的,所以「奧運會就是個姓古的老頭畫了5個圈」,也不能算錯了吧⋯⋯
◎繪畫的爸爸 喬托(Giotto di Bondone),1267-1337
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被稱為「文藝復興之父」,是與但丁(Dante)齊名的人⋯⋯
他為什麼被文藝復興叫爸爸?
這個問題要這樣看,賈伯斯(Steve Jobs)厲害吧?他倆都姓「喬」(編註:賈伯斯中國譯為喬布斯)⋯⋯
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喬托在繪畫界的地位,就相當於賈伯斯在手機界的地位!
怎麼理解呢?
繪畫,並不是喬托發明的,但喬托卻將繪畫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喬托的畫,就好比賈伯斯的第一代iPhone。現在,如果要你去用第一代iPhone,你肯定會嫌棄它(速度慢、儲存空間小、畫素低什麼的⋯⋯),但在它誕生的那一刻,卻閃瞎了所有人的眼。
這就像喬托的繪畫在藝術史上的地位!
我們先來看一幅畫。這幅畫現在掛在烏菲茲美術館,是一幅典型的祭壇畫。聖母瑪利亞懷抱耶穌坐在畫面正中的椅子上,椅子被使徒和天使們環繞著。
這種題材經常出現在中世紀的祭壇畫上⋯⋯
喬托是如何把一幅普通的祭壇畫變成iPhone的呢?我們先找幾幅同題材的祭壇畫來對比一下:
NO.1:契馬布耶「聖像」
NO.2:杜奇歐「聖像」
NO.3:喬托「聖像」
注意瑪利亞的奶⋯⋯胸部,有沒有發現,喬托筆下的瑪利亞,胸部明顯比其他幾個大?
我完全沒有調侃或褻瀆聖母的意思,我們純聊繪畫技法。
喬托的瑪利亞,胸部有明顯的「凸起感」,而這種「凸起感」⋯⋯
就是喬托在繪畫上的革命!(你可能會感到有些不可思議,要知道在喬托那個時代,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喬托在二維空間裡創造出了一種立體感,這在繪畫中,叫作透視法(perspective)。
再看聖母瑪利亞兩邊的人,立體感會更加明顯。
其他畫家的畫中,兩邊的人物都是堆在那兒或者飄在半空中的,而喬托筆下的人物,感覺真的是「由遠到近」排列的!
所以,人們經常說喬托是一個能畫出真實、自然的畫家。
雖然,畫中也有些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地方。(比如每個人的腦門都像電燈泡似的會發光。這是聖人的「簡配」,腦門不發光,老百姓會看不懂。)
不管怎麼樣,喬托已經使西方繪畫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他之所以將「透視法」加入到繪畫中,我想應該和他的另一個職業分不開──建築師(佛羅倫斯主教堂前的那個鐘樓就是他設計的)。
像喬托這種文藝復興早期的匠人,通常都是身兼數職的。畫建築圖紙當然要符合自然規律,並且越科學越好啦。
除了畫家和建築師外,喬托在建造史柯洛維尼禮拜堂的專案中,同時還擔任了「裝修隊包工頭」的職責。
在史柯洛維尼禮拜堂的牆壁上有一幅他的代表作:
《猶大之吻》(Kiss of Judas)1304-1306
《聖經》中記載,叛徒猶大用一個kiss向追捕耶穌的士兵指出了耶穌的位置。大弟子聖彼得順手揮刀割下其中一個追捕者的耳朵⋯⋯
故事很簡單,但喬托畫得卻一點兒都不簡單。
注意這個穿紅袍的大鬍子,他明顯站得比其他人更靠近「鏡頭」,這就自然而然地製造出了一種「透視感」。
左邊居然還有一個背對「鏡頭」的人,這在之前的繪畫裡也是從來沒有見過的。(不畫臉你畫他幹嘛?)
整幅畫露臉的一共就沒幾個,但卻給人一種「擁擠感」。
主角(耶穌和猶大)身後還有一大片黑壓壓的人頭,喬托完全沒有顧及「臨時演員」的感受。
除了透視,喬托還會運用畫面來控制觀眾視覺。
這種看似現代的畫法,喬托早在7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用了。
同樣是在史柯洛維尼禮拜堂的牆上,還有另一幅畫:
《哀悼耶穌》(The Lamentation of Christ )1304-1306
很明顯,主角耶穌基督並不在畫面的中心,因此喬托在背景裡加上了半堵土牆(也可能是土堆),將觀眾的視線引向畫面的主角。
這種「指哪兒打哪兒」的畫法,在幾百年後成了大師林布蘭&維梅爾的絕技。
偉大的人,不可能只在一個地方偉大!
喬托不僅為西方繪畫帶來了透視和視覺控制,還帶來了最重要的一點:表情!
在喬托之前,幾乎所有宗教畫裡的人物都擺著一張喪臉。從聖母到天使,甚至到嬰兒耶穌,都是清一色的苦瓜臉。現在的遊客逛教堂的時候可能都會納悶:「他們究竟在和誰生悶氣?」
其實,這是一種表現手法,神沒有表情,就會顯得更加威嚴。你想一下,世界上哪座廟裡的如來佛是嬉皮笑臉的⋯⋯
從學術的角度講,這叫神性高於人性。
意思就是說,神是沒有表情的,有表情就low了,喜怒哀樂是只有凡人才會有的東西。
但是,請注意喬托這幅畫裡的聖母,她懷抱著兒子的屍體,表情如此悲痛⋯⋯她又是如何突破演技局限的呢?
這還要歸功於前面提到的聖方濟。聖方濟走的是親民路線,傳說他甚至會給小鳥佈道,告訴它們要感謝上帝賜予食物和庇蔭的樹木。方圓百里的小鳥,聽到聖方濟的佈道,都聚集在了他的跟前⋯⋯
這幕場景聽起來是不是很溫情、很有愛心?(我相信小鳥看中的肯定不是撒在地上的花生米。)
既然聖方濟走親民路線,那麼喬托作為他的公關總監(傅雷先生稱他為「方濟的歷史畫家」),自然也會把這個「賣點」貫徹始終。所以,他壁畫上的人物,會讓人感覺更真實、更容易親近。
喬托是第一個給這些神加上「表情包」的藝術家。
畫的還是同樣的神,有了表情,人物就有了靈魂,觀眾也更容易「入戲」。
表情,就是開啟文藝復興的一把鑰匙。
從此,藝術家們開始把注意力從神的身上,挪到了人的身上。
而打造這把鑰匙的人,就是喬托。
因此,他也當之無愧「文藝復興之父」這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