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1】走進雅典學院(摘錄)
這是一幅長八.二公尺,高五.八公尺,尺寸相對較大的濕壁畫。畫中聚集了很多人。由於畫作中的人都不是穿著很厚重的衣服,所以我推測畫中的季節應該是六月的某一天吧。那是一個溫和晴朗的日子,從畫作正中央的遠景可以看到藍天和白雲。哲學家們匯聚的這個空間不是完全的室內,也並非完全室外。那是一個擁有舒適內部空間,也連接遙遠天空的半開放空間。中央的舞台又寬又深。
***
畫作中間通往舞台有四層台階,畫中人物錯落在台階上下。後方的白色雄偉大理石建築沿著消失點筆直連接。階梯和人物配置形成的水平方向線,以及站著的人和後面柱子呈現的垂直形像交織在一起,形成了穩定的構圖。這種水平和垂直的對立並不尖銳,而是給觀者帶來舒服和諧的感覺。
藝術史學家海因里希.沃爾夫林(Heinrich Wölfflin, 1864-1945)將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Baroque)的繪畫特性分別訂為「平面」和「景深」,但是代表文藝復興的〈雅典學院〉卻展現了驚人的景深繪畫技巧。這個景深因為漂亮地連接垂直和水平的多層拱門而更加耀眼。這座拱門是拉斐爾時代負責聖彼得大教堂建築的伯拉孟特所設計的。伯拉孟特野心勃勃設計的教堂拱門裝飾著空間中心,彷彿其宗教的崇高價值包圍著哲學天才們。
前面的牆壁上坐落著兩尊白色石像,分別是希臘神話中最重要的兩個神,阿波羅和雅典娜(Apollo and Athena)。阿波羅是宙斯(Zeus)和勒托(Leto)的兒子,雅典娜則是宙斯和墨堤斯(Metis)的女兒。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左邊的阿波羅是音樂之神,手中拿著里拉琴(lyra)。右邊的雅典娜則是守護雅典城邦的戰爭之神,手裡拿著盾牌,該盾牌是刻有梅杜莎(Medusa)臉孔的宙斯盾牌「埃癸斯之盾」(aigis)。阿波羅和雅典娜以大且非凡的輪廓增強了畫作的對稱性。同時,梵蒂岡中心的這個空間並不是教會的三位一體,而是供奉古希臘異教神祇的地方,因此是更適合哲學家們自由行走的空間。
***
我們把視線移回到畫作上。登場的人物大致分為三群。首先,哲學家們排成一排站在由大理石材質的四層台階上。正中央的兩人站在最重要的位置,其他人則像護衛一樣突顯兩人的特別地位。往中央延伸的拱門安放在這兩人的頭上,似乎產生了宗教光環。以這兩人為中心展開的人物有各種姿勢和動作,多數是優雅且從容地分散在兩側。畫作的左下方和右下方聚集了很多學者,正在進行我們耳朵聽不到的安靜哲學對話。
畫中的哲學家們都呈現出符合其個性的自由姿態。有些人站著,有些人坐著,有些人走路。某些人正在閱讀,有些人則獨自埋頭思考,也有人聚在一起聊天。有人靜靜聽別人說話,有人默默寫下東西,甚至有人急急忙忙奔向某處。有正面面對我們的人,也有只描繪出側臉的人,甚至還有只有背影的人。
沒有任何姿勢、表情和手腳形狀相似的哲學家,每個人都完全不一樣,這幅畫完全被有個性的人填滿。哲學是第一人稱單數的學問,換句話說是本質上屬於自己的學問。〈雅典學院〉華麗典雅的人物布局卻徹底打破哲學生硬且枯燥的刻板印象。拉斐爾所描繪的哲學,是美麗且悠閒的世界觀之間的對話。
***
他們都是古希臘哲學家,當然他們從沒像這樣聚在一起過,也不可能發生。因為畫作中的哲學家們身處完全不同的時代背景。這裡同時出現了西元前六世紀的人物巴門尼德(Parmenides)到活躍於西元十二世紀的阿威羅伊(Averroes)等生活在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們,所以這幅畫算是一幅超現實主義的抽象畫。這幅畫演繹的是虛擬的畫面。拉斐爾並不是在這裡描繪歷史中真實存在的任何事件或場景,而是運用想像力將故事中的古典哲學家們聚在一起。
【試閱2】開啟新的哲學傳統.蘇格拉底(摘錄)
請各位將原本停留在畫作左邊的視線移往上面。身穿深綠色衣服的粗獷學者身邊聚集了許多正在談論些什麼的人。這名哲學家就是有名的蘇格拉底(Socrates)。雖然有些學者對此有異議,但是我認為這名哲學家應該是蘇格拉底沒錯。
首先,他的臉是關鍵。蘇格拉底不怎麼優雅的外表在當代就十分有名。在充滿哲學家和哲學理論激烈競爭的哲學史上很少提及特定哲學家的外貌,但是蘇格拉底是個例外。他驚人的醜陋在當代和後世都廣為人知,甚至連他忠實的弟子柏拉圖也記錄了這一點。當然,這之中也許有誇飾的部分。無論如何,拉斐爾描繪的鷹勾鼻、突出的眼睛和禿頭,都忠實再現了蘇格拉底智慧、堅毅,卻不太帥的傳統形象。
***
我推測這個人是蘇格拉底的第二個理由是,他正在認真地談論,而在表情真摯的蘇格拉底面前,有四個人正在聽他說話,散發出一個人召集多人到場的氛圍。在這群人中,頭戴頭盔並著軍裝的人物是阿爾西比亞德斯(Alkibiades, 450-404 BC),他比蘇格拉底小二十歲左右,是雅典的政治家兼將軍,也是蘇格拉底的狂熱忠實追隨者之一。
在整幅〈雅典學院〉中,蘇格拉底是唯一直接向他人講述的人物。對蘇格拉底來說,哲學不是文字,而是語言。他不是藉由書和文章,而是在雅典吵雜的廣場「阿哥拉」(Agora),透過與人們交談的生動話語來展開自己的哲學。蘇格拉底是一位聽取他人意見、提出問題、傾聽對方回答、再次提出自己的問題,並且不斷對話的人。
眾所周知,蘇格拉底沒有自行留下任何文字紀錄,我們現在能談論蘇格拉底的哲學,是藉由包括他的弟子柏拉圖在內的同時代其他人物記錄了蘇格拉底的各種對話。也許有人認為,在他活躍的西元前五世紀,人們普遍不會留下文字,但是我想告訴大家,執筆多達三十多本龐大對話錄的柏拉圖僅小蘇格拉底四十歲。蘇格拉底是有意識這麼做,也就是說他不刻意留下文字是因為他並非文字的哲學家,而是語言的哲學家。
***
究竟為什麼會那樣呢?為何曾轟動雅典的大哲學家會連一篇文章都沒有留下呢?
因為蘇格拉底不相信文章和文字。他認為人類無法擁有絕對真理,只能謙遜地跟隨並追求真理。但是文章的性質為何?文章具有向他人說明自己所知真理的特性,所以他拒絕寫作,並走上街頭。他認為透過與人對話的哲學討論和對方一起一點一點地行動,這對共同走向正確的真理之路非常重要。教導的人和學習的人沒有分別,大家要一起面對面集思廣益,因為我們都不是神,只有神才擁有真理,人類只能模糊地揣測並追求真理。
他所說的「認識你自己」的核心就在這裡。我們一刻也不能忘記人類是有限的,所以我們無法擁有絕對真理,也擁有不能成為神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