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男左女右」這種習慣是怎麼形成的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已經形成了一種傳統習慣,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在遵守著這種習慣。上公共廁所、戴婚戒、照結婚照、吃飯坐位置等等,男的往往在左邊,女的往往在右邊。如果不遵守「男左女右」的習慣,似乎就違背了點兒什麼似的。中醫診脈,男子取氣分脈於左手,女子取血分脈於右手,即使小兒患病觀察手紋也取「男左女右」的習慣。這種按左右來診斷的做法,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目前還不得而知。
那麼這種傳統是怎麼形成的呢?它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男左女右」的習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一種說法,認為「男左女右」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伏羲和女媧有關。據說盤古開天闢地,他的左眼化為日神,即伏羲;右眼化為月神,即女媧。伏羲在左,女媧在右。女媧用黃土造出了人類,是人類的始祖和古代母性的象徵。由於人們尊崇女媧,於是也崇尚右,所以右邊代表較高的地位。因此形成了「男左女右」的習慣。
另一種說法,這一習俗來源於古代哲學中的陰陽觀念。陰陽之說最初是指物體對日光的方向,朝陽為陽,背陽為陰。後來,古代哲學家就用這個觀念來解釋所有事物中兩個互相對立又相互聯繫的方面。他們把現實事物中的不同方面如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進行歸類,稱大的、長的,或處於上方的、左邊的為陽,稱與之相對的小的、短的或處於下方的、右邊的為陰。而男女兩性男為陽、女為陰,於是,「男左女右」的習俗就形成了。
不管是何種原因形成的「男左女右」習慣,到底遵守還是不遵守,其實都不影響我們的生活。只不過有時一種習慣形成後,會給社會生活帶來一定的方便,比如說公共廁所。當然,如果把這種習慣過於神祕化,就沒有必要了。
026打敗仗為什麼叫「敗北」?它與北方有關係嗎?
兩軍打仗,輸了的一方被稱為「敗北」;運動場上比賽,負方也是「敗北」,是否失敗者都向北方逃走呢?還是只有向北方逃跑的才叫「敗北」呢?
其實這裡的「北」並不是指方向。因為打了敗仗逃跑時任何方向都是可能的,慌不擇路,哪裡還來得及找方向。但為什麼只有「敗北」一詞,而沒有「敗南」、「敗東」、「敗西」的說法呢?
這個「北」字很像兩個人背靠背之形,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北」字即古之「背」字,「背」字是後人為它加上肉字旁而成的。「北」即為背,「敗北」就是背敵而逃,逃的方向不管是東、是南、是西,都叫「敗北」。當兩軍相接時,是正面相向的,激戰之後,敗方撤退,轉身逃跑,就成了背向敵方,這就是「敗北」了。勝方朝著敗軍背後銜尾窮追,這就是「追奔逐北」,逐其背也。
因此,「敗北」一詞與北方其實是沒什麼關係的。
048「夜郎自大」的「夜郎」在什麼地方?那裡的人為什麼會「自大」?
「夜郎自大」通常用來形容盲目自信的人,那麼真的有「夜郎」嗎?他們真的很自大嗎?
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稱:「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夜郎國的具體位置,史籍記載都很簡略,只說:「臨牂牁江」,其西是滇國。牂牁江是漢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據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國都邑番禺(今廣州)的記載,考訂為貴州的北盤江和南盤江。多數人認為,夜郎國的地域,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可能還包括雲南東北、四川南部及廣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區。大約戰國時代,夜郎已是雄踞西南的一個少數民族君長國。漢武帝時,在夜郎地區設置郡縣,將夜郎劃入版圖。西元前一一一年,夜郎派兵協同征伐南越反叛,遣使入朝,漢王朝授予夜郎王金印。
夜郎滅國於西漢末期,漢成帝河平年間(西元前二八~二五年),夜郎與南方小國發生爭鬥,不服從朝廷調解。漢廷新上任的牂牁郡守陳立深入夜郎腹地,果斷地斬殺了名叫興的夜郎末代國王,並機智地平定了其臣屬及附屬部落的叛亂。從此以後,夜郎不再見於史籍。
夜郎國存在了約三百多年,其文明發展在西南地區具有較大影響。漢開發西南夷後,在鞏固國家統一的大戰略中,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據傳使者到達今雲南的滇國,再無法西進。逗留期間,滇王問漢使:「漢孰與我大?」後來漢使返長安時經過夜郎,夜郎國君也提出了同樣問題。這段很平常的故事後來便演變成家喻戶曉的「夜郎自大」這個成語。
075「緣木求魚」,樹上真的能捉到魚嗎?
「緣木求魚」是說沿著樹幹爬上樹去捉魚。這是怎麼回事呢?到樹上真的能捉到魚嗎?
《孟子.梁惠王上》記載了一則故事:
孟子和齊宣王談話,孟子問:「大王能給我講講您的心願嗎?是因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夠口腹享受嗎?輕軟溫暖的衣服不夠身體穿著嗎?豔麗的色彩不夠眼睛觀賞嗎?美妙的音樂不夠耳朵聆聽嗎?左右的侍從不夠使喚嗎?這些對大王都是不成問題的,難道為了這些而不高興嗎?」
宣王說:「不,我不為這些。」
孟子說:「那麼,我知道大王想要什麼了,就是想擴張疆土,使秦國楚國都來臣服您,四方的民族都來朝拜您。但是憑您的做法去追求實現您的心願,真好比是爬上樹去捉魚一樣(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宣王說:「不至於這樣難吧?」
孟子說:「大王現在去和秦國楚國這樣的大國作戰,想降伏他們是很難的。您為什麼不注重行仁政呢?只有仁政,才能讓天下的百姓自願地聚集到您的國家,那時候誰能阻擋大王統一天下呢?」
後來人們把孟子的話總結為「緣木求魚」這個成語。魚當然不可能生活在樹上了,所以用來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徒勞而無功。
083「小巫見大巫」是兩個巫師見面嗎?
「巫」是舊時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的人。「小巫見大巫」原意是小巫見到大巫,法術無可施展。後比喻相形之下,一個遠遠比不上另一個。這個成語和東漢末年名士陳琳有關。
三國時,陳琳與張紘是同鄉好友,陳琳在魏國做官,張紘在東吳當謀士。兩人都很有文學才華,經常互通書信。有一次張紘寫了一篇關於栩榴枕的賦,陳琳見到了這篇賦後,讚賞不已。後來張紘也看到了陳琳寫的《武庫賦》和《應機論》,也是讚賞有加,並給陳琳寫了一封信,並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學習。
陳琳見信後也很是感動,在回信《答張紘書》中謙虛地說:我生活在北方,文化落後,與天下的文人學士交往很少。只是這裡能寫文章的人不多,所以我的文章顯得比較突出,得到了大家過分的稱讚。我和你、張昭兩人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就好像小巫遇見大巫,沒法施展巫術了。
陳琳用了一個比喻,說巫師的法術高低,是靠比較才能顯出來的。那麼法術低微的巫師見了法術高明的巫師,那點兒法術就使不出來了。後來「小巫見大巫」便被用來指水準高下分別明顯,並不是真正有大、小兩個巫師見面了。
098「馬桶」這個詞是怎麼產生的?它與「馬」有什麼關聯嗎?
在中國,最早的關於「馬桶」的詳細文字記載是北宋時期歐陽修的《歸田錄二》中的「木馬子」。由此可見,「馬桶」一詞,並不是什麼外來語,而是古已有之。那麼「馬桶」這個詞是怎麼產生的?它與「馬」有什麼關係呢?
學名「座便器」的馬桶,古時候最初被叫作「虎子」。這個名字的由來與一個傳說有關:相傳西漢時「飛將軍」李廣能騎善射,在射死臥虎後,命人鑄成虎形的器具盛裝小便,以此來表示對猛獸的蔑視,久而久之,這種專門盛裝便溺之物的器具就被稱為「虎子」了。《西京雜記》上就有關於這種「馬桶」的記載,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後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用具,也是馬桶的前身。可是到了唐朝時,因為皇族的先人中有叫「李虎」的,於是為了避諱,便將這大不敬的名詞改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後便俗稱「馬桶」了。
中國古代使用的馬桶多是木製的,是一種帶蓋的圓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塗抹。公貴族使用的馬桶,為了顯示身分,材料則高級得多,有銅製的,瓷製的,甚至還有黃金製成的。到了當代,才發展成主要以陶瓷為原料的馬桶了。至於抽水馬桶,則是科技進步的產物,在一五九六年由英國人哈林頓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