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黃色
二、帝王專色
說起皇帝,有些人腦海中會浮現一個腦滿腸肥、酒色無度的胖子的形象,有些人卻會聯想到戎馬倥傯、英武威嚴的雄傑。無論樣子是猥瑣還是高大,有一件道具總是少不了的,就是他們身上一般都會穿著一件明黃色的、看起來金光閃閃的龍袍。這些或雄才大略、或剛愎自用、甚或昏庸無能的君主,為何都會選擇黃色來代表自身的權威呢?這其中,當然有很多故事發生。
土火之辯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龍袍自然也是國內古今第一件龍袍。然而這第一件龍袍卻不是人們慣常以為的黃色,而是黑色。春秋戰國時陰陽五行與五德始終之說盛行。按照這一理論,周人尚赤,是火德。水能剋火,秦王要取代周天子,就應以水德自居,崇尚黑色,而秦國的統治者對此深信不疑,所以無論是作為割據一方的小國之王,還是一統江山君臨天下的皇帝,其衣裳,都是黑色。
秦朝國運短暫,二世而終。代之而起的漢朝,龍袍起先也不是黃色。按照五德始終論的邏輯,漢取代了秦,應該是土剋水的表現,所以漢代當是土德,要崇尚黃色。然而,也許是因為焚書坑儒導致五德始終論不能有效傳播,劉邦沒能接觸到,也許是因為「劉項原來不讀書」,劉邦根本就不曉得有這套東西,總之,建立漢朝以後,劉邦牢記自己號稱是赤帝之子來吸引大家跟著他造反的故事,所以處處表現出尊崇赤帝、尊崇紅色的樣子。龍袍這樣具有象徵意義的重大物件,當然也做成了紅色。
然而劉邦不知道或者不信奉的東西,別人未必如此。其實劉邦建漢之初,就曾召集大臣討論國運。有些人逢迎劉邦的心思,說皇上是赤帝之子,大漢當然是火德。有些人大約是受過比較好的教育,嚴謹地論證說秦為水德,代秦剋水的當然是土德。還有更激進的論點,說秦朝太短了,根本不算數,漢朝才是真正接替周朝的,所以漢朝應為水德。由於議而不決,劉邦乾脆還是按自己的想法,尊崇了紅色。
而到了漢文帝的時候,又有大臣挑起關於國運的辯論。一個叫公孫臣的人對文帝進言說,漢朝其實應該是土德呀,馬上就會有黃龍現身,昭示這一點。但丞相張蒼反對,說漢朝明明是水德,黃河決口就是證明。文帝是個好好先生,對雙方的言論都不置可否。結果到了第二年,果然有黃龍出現於某地,很多人都看到了。文帝覺得這是上天給的警示,不重視不行了,於是召集一批高級知識分子,「申明土德」,並修改曆書和服色。武帝即位以後,正式承認秦朝是水德,漢朝是土德,要崇尚黃色。武帝當然也就成了第一個穿黃色龍袍的皇帝。
中央之色
武帝雖然提出要崇尚黃色,但似乎並不真正重視。他做了黃色的龍袍,但也保留了紅色的龍袍。尚赤的傳統,在朝野和民間繼續保留。甚至到劉秀建立東漢後,又修正了武帝的提法,認為漢朝仍然是火德,就該看重紅色。劉秀也召集了一批人,展開關於國運的大討論。討論的結果,竟然把周人尚赤的理論都推翻了,說周朝其實是木德,崇尚青色,秦朝太短了,什麼德都代表不了,漢朝是繼承周朝的,木生火,所以是火德。一會兒說周朝是火、一會兒說周朝是木,一會兒說朝代更迭是「剋」、一會兒又說是「生」,足見五德始終說並沒有什麼客觀的邏輯,只不過是迎合政治的需要罷了。
所以有學者提出,武帝說尊崇黃色,並非真的承認什麼火德土德的辨析,而是看中了黃色的另一種象徵意義,即中央的顏色。
根據五行理論,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與東西南北中這五個方位是一一對應的,同時又各以赤黃青白黑作為顏色的表徵。與中央對應的就是土,顏色為黃色,所以這顏色就有了中央的含義。天子要坐鎮中央,指揮四方,這種思維在周朝的分封制中已經體現得很明顯。《周易》裡說「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孔穎達注解《周易》,對這句話又進一步解釋,說把黃色放在當中,而「四支」就是「四肢」,把四方的事物比喻為人的手足,黃色「兼四方之色」,就如同中心指揮手足。
到了秦漢的帝國時代,捨封國而設郡縣,權力集中於中央,中央直接指揮地方的意圖更加明顯。皇帝使用代表中央之色的黃色,正可加強這一意圖的體現。漢武帝是一代聰慧而有作為的君主,他大約是既看到了五德始終說的混亂之處,又看到了作為五德基礎的五行說的可取之處,所以欣欣然地穿上了黃色的龍袍。
幫助武帝認識到黃色的這一層意義的,當然是一眾知識分子。而其中貢獻最大的,當數鼓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董仲舒對武帝說,帝王的王,有五層意思:皇、方、匡、黃、往。董氏在其著作《春秋繁露》裡解釋說:皇是指光明正大;方是指方向的明確和道德的正直;匡是指統治與寬容,讓道德修正天下;黃是指黃色,乃是美的象徵;往是指黃所蘊含的美的資質覆蓋四方,使天下完美無缺。黃色在五行中代表土,代表大地,忠臣、孝子的美好品德都是源於土的性質。土是五行中最高貴的物件,而黃色也是五色中最傑出的顏色。董氏的理論影響很大,現代學者考證說,即便在現在,皇、方、匡、黃、往這五個字,在中國各地的方言中,有的同音,有的同音同調,有的同義,而且都與帝王相關。
董仲舒對黃色的強調,顯然就是著眼於其方位的含義,跟五德始終沒什麼關係。其實,某一朝代是某種德行的代表,本就很難論證。雖然有些比較二百五的人不遺餘力地舉例,一會兒這個祥瑞,一會兒那個奇蹟,但明白人一看就知道,這多係捕風捉影、牽強附會之說,想要以此來加強老百姓對政權的認同,即現代政治學所謂的合法性,效果比較有限。但五行方位之說,就比較容易為人所接受,而且實際上在秦漢時就已經被很多人接受。所以捨德行之說而取方位的意義,對於加強統治而言,效果更好。
黃天當立
漢武帝提出尊崇黃色,卻並未禁止民間使用黃色。董仲舒之後,也有知識分子繼續強調黃色的特殊性。比如東漢的大學者班固,他在《漢書.律曆志》裡說,「黃者,中之色,君之服也」,意思是黃色是中央的顏色,也是君主服裝的顏色。在《白虎通義》中,他又進一步指出,「黃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把黃色視作永不變更的大地自然之色。但此時民間似乎並不認同黃色與皇權間的關係,這集中體現在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也就是傳統史學所謂「黃巾之亂」上。
熟悉《三國演義》的人,對「黃巾之亂」會非常熟悉,因為該書開篇第一回的題目就是「宴桃園英雄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劉備、曹操、孫堅等梟雄,都是靠鎮壓農民起義起家的。那麼,張角等起義軍領袖是否真的如說書人說的,是從山裡學了一身法術出來作亂的呢?「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又是怎樣出現的呢?
小說裡說,張角是在山中碰到仙人,賜給他一部《太平青領書》,所以才學會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這事兒也略有歷史根據。在東漢末年,有一本宣講讖緯迷信的《太平經》十分流行,並成為道教經典。後世一般認為,《太平經》就是《太平青領書》,是傳承了戰國時陰陽家的一些學說。鉅鹿人張角是得到道士于吉的傳授,學習此經,創立了太平道,稱為道教的一個流派。張角領導的起義失敗後,于吉流落到江東一帶,繼續傳播教義,並得到了許多孫吳官員將領的信奉,最終觸怒了孫策,被賜死。太平道也終於從此沒落。
《太平經》中也講五行無色,但有自己的一套獨特體系。比如,在它的理論中,「木」表示東方、青色、君主,「土」表示中央、黃色、民眾。基於這一點,張角等人認為當政的東漢劉氏應該倒臺,所以才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政治口號,又用「歲在甲子」表明起事的時間,用「天下大吉」渲染成功後的美好世界。
道教尊奉黃帝和老子,所以穿衣戴帽都用黃色,「黃冠」還成為道士的別稱。太平道是道教的分支,張角當然也是穿黃戴黃。而起義軍大部分都是太平道的信徒,於是統一以黃巾裹頭,既表示信仰,也是對黃色天命的繼承。魏晉之際的學者楊泉在他的《物理論》裡描述他所見到的黃巾大起義的景象,說黃巾軍「被服純黃,不將尺兵⋯⋯所至郡縣無不從,是日天大黃」。排山倒海的軍隊,把天空都映成了黃色。
農民起義軍這麼大張旗鼓的使用黃色,足見此時黃色尚未確立唯我獨尊的地位
壟斷年代
真正把黃色提升到皇室專用、高不可攀的位置的,是隋唐的統治者們。
當然,在兩漢與隋唐間的四百年,也有一些小統治者們看重黃色。比如精彩紛呈的三國時代,軍閥們都相信劉秀訂立的漢朝火德的說法,而火能生土,所以都來搶當土德的繼承人。袁紹的手下就曾經勸他,說您是舜帝的後代,舜帝就是土德,您可是土德的傳人呢,您不爭天下誰爭天下。董昭勸曹操遷都許昌,也說許昌方位上屬於土,把基業建立於此的人必成大業。後來曹丕稱了帝,果然公告曹家是順應土德,尊尚黃色,還強調魏國皇帝要在每年的三月、六月、九月和十二月,各穿黃色禮服十八天。孫權對曹魏繼承土德不服氣,在自己稱帝時乾脆定年號為黃龍,表明自己才是正統。南北朝時也有一些小政權尊崇黃色。不過,在分裂割據的局面下,這些名為皇帝實為諸侯的統治者,影響力都還是有限的。
到了隋唐時期就不同了。隋唐時天下一統,國力繁盛,在安史之亂前,中央政府也十分強大,影響力廣泛。因此隋唐的皇帝們抬舉黃色,黃色便高貴起來。隋朝跟秦朝一樣國祚短暫,代表什麼德行還沒辨明白,就已經反了三十六路諸侯,起了七十二處煙塵,天下大亂。但隋文帝穿黃色龍袍,是有記載的。而且此時不僅皇帝衣黃,貴族也穿黃色。唐人劉肅在其《大唐新語》裡就寫到:「隋代帝王貴臣,多服黃紋綾袍。」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則沿用隋朝的禮服形制,用黃袍作朝服,但卻禁止官員和平民穿戴,這才開了黃色為皇帝專用的先例。
可能是因為在位不久就被兒子趕去做了太上皇,李淵的命令,似乎打了折扣,貫徹得並不好。很多隋朝乃至南朝的沒落貴族,在唐初仍然可以穿黃衫,而且黃衫似乎成了他們曾貴為王子王孫的經歷的說明。唐代書法家張彥遠記載過一個故事,說太宗皇帝李世民喜歡王羲之的書法,聽說民間有人收藏了《蘭亭序》,就派大臣蕭翼去調查;後者於是換上一件不大合體的黃衫,打扮成一副潦倒的樣子,開展情報搜集。蕭翼是南朝蕭梁的後裔,當然是貴族出身,但在太宗手下為官,絕對不能算沒落。他如此打扮,無非是一方面避免引人注目,一方面又表明自己有點家學淵源,有品鑒藝術品的能力,輕易不要騙他。在這個故事裡則可以看到,至少在貞觀年間,黃色尚未被皇帝完全壟斷。
再過些日子,情況又起了變化。天寶年間,大臣韋韜向唐玄宗建議說,皇上和臣屬還是要有所區別,皇上不僅龍袍要用黃色,桌椅板凳、床單被褥都要用黃色,而官民所有的物品都不能用黃色。此時的玄宗,已不是那個韋后亂政時力挽狂瀾、英姿勃發的少年,也不是那個開元盛世時選賢用能、廣開言路的君主。他已經開始沉湎於逢迎、諂媚和享樂,所以欣然接受。於是,自這時起,黃色真正被皇家壟斷了。據說供職於玄宗手下的大詩人王維,曾經擔任掌管宮廷樂舞的大樂丞,並編導了一齣「黃獅子舞」。而這舞蹈,也因黃色的關係,只演給皇帝看。這舞蹈大約一直流傳到了北宋,因為北宋學者王讜在其著作中描述「黃獅子舞」時,專門叮囑年輕人說,「非天子不舞,後輩慎之」。
黃袍加身
唐王朝覆滅以後,天下再度陷入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柏楊先生翻譯《資治通鑒》時,把五代十國時期稱為大黑暗,並感喟說,東漢末年同樣是天下大亂、軍閥混戰,但卻人才輩出,即使袁紹、劉表之類不成器的人物,也各有可愛之處;但唐末的混亂,各路軍閥都是豕犬之質,甚至豬狗不如,只給百姓帶來無盡的災難。而五代十國的混亂,終結於宋太祖趙匡胤之手。說到趙匡胤,人們自然就會想起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了。
話說趙匡胤本是後周政權統治者柴榮的手下大將,民間野史還說二人曾結為兄弟。柴榮也算有雄心有智謀,想要結束天下大亂的局面,但死得太早,大權於是落到趙匡胤手裡。西元九六〇年,趙匡胤率軍抵抗外敵入侵,走到陳橋這個地方,忽然發生軍事政變,將領們要求趙匡胤自立為帝。後者還沒表態,就有人把一件黃袍披到他身上,於是三軍拜倒在地,口呼萬歲,一個新皇帝就此產生了。
陳橋兵變顯然是趙匡胤為了當皇帝,而自導自演的一幕鬧劇。為了堵住天下人的口,說明自己不是蓄意奪權,他除了裝作被迫披上黃袍外,還叫人四處散播言論,說軍隊裡的某某頭天就發現天上多了一個太陽,這表示人間確實要換皇帝了。趙匡胤這套把戲,看起來虛偽做作,令人作嘔,但之前許多想做皇帝的人都搞過,比如王莽、曹丕、楊堅等等,所以也無可厚非。而作為此次演出最關鍵的道具,黃袍的巨大象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空前絕後
明清時期,國家的中央集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黃色自然也就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尊貴地位。明朝恢復了黃色的崇高地位,而到了清代,尚黃的習俗更盛。
建築上,皇帝們居住的紫禁城,大面積使用黃色,而城外,除了廟宇,絕不允許使用。也就是說,只有神權才能與皇權稍稍看齊。唯一的例外是在雍正主政時,特准孔廟可以用黃色琉璃瓦鋪頂,以示對孔子的獨尊,算是民間建築的一次行政特別許可事項。
衣飾上,皇帝在平時可以穿藍色龍袍作為便服,但上朝一定要穿黃色龍袍以示威嚴。此外,皇家宗室還可以繫金黃色的帶子,「黃帶子」因此成了皇家直系子孫的別名。此外,功臣和皇帝的侍衛,經過批准,都可以穿明黃色絲綢製作的褂子,俗稱黃馬褂。得到御賜的黃馬褂,既是莫大的榮譽,又可以享受許多特權。比如,打官司時,身穿黃馬褂,就可以免卻皮肉之苦,所以黃色還成為統治者籠絡下臣的手段。
至於吃穿用度行走起居,使用黃色的更多。所以末代皇帝溥儀曾回憶說:「每當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的腦海裡便浮起一層黃色:琉璃瓦頂是黃的,轎子是黃的,衣服鞋帽的裡面、腰上繫的帶子、吃飯喝茶的瓷製碗碟、包蓋飯鍋子的棉套、裹書的袱皮、窗簾、馬韁⋯⋯無一不是黃的。這種獨家占有的所謂明黃色,從小把我獨尊的自我意識埋進了我的心底,給了我與眾不同的『天性』。」其實,甚至在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光緒倉皇逃難時,走在河北一帶,還要人在路面上鋪撒黃沙,以示皇權尊貴,真可謂死要面子。
黃色因五行方位的原因而被政治利用,並經歷代統治者的打造,象徵意義不斷強化,固然變得尊貴崇高,但偶爾也會顯得可笑。比如有人提出,華夏祖先黃帝之所以被稱為黃帝,就是因為他身穿黃衣治理天下,而皇帝要穿黃色龍袍正是這位祖先以身作則立下的規矩。其實,黃帝本就是傳說中的人物,其是否身穿黃衣根本無法考證;至於他本名公孫軒轅,為何被稱為黃帝,向來眾說紛紜。把製作龍袍的專利權套到黃帝頭上,無非是為君主統治再增加一抹神性色彩罷了。
《野客叢書.禁用黃》云:「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自黃袍正式成為皇權象徵起,穿上黃袍的,力求保之;想穿黃袍的,伺機奪之。奪權的方式,除了高呼「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爾」此類野蠻型的,還有一種禮貌型的,也就是所謂的「黃袍加身」。提起「黃袍加身」,趙匡胤無疑是最有名的一個;但第一個導演「黃袍加身」的,卻是他當年的老上司郭威。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導演黃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不過是拾了郭威的牙慧而已。
有聖西來
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佛教似乎一直很重視黃色。寺院的山牆往往像皇宮那樣塗成黃色,當然一般顏色要暗很多,以示區別。許多王朝統治者禁止平民穿黃色衣服,但僧人的袍子與袈裟卻可以例外地使用土黃。佛祖與羅漢們的造像也基本是黃色,而且信徒或非信徒們跪拜許願時,常常把重塑金身作為心願達成後酬謝神靈的手段。這裡的「金」,大部分時候是黃銅,有權有勢或信念虔誠的,則會在銅像上貼一層金箔。至於富可敵國的若干人,乾脆就用黃金造了。那麼,佛教造像為何會選擇黃顏色的銅或金作為原料呢,這大約要從佛教的傳入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