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疼痛哪裡來
我在處理慢性疼痛的執業生涯中,投入許多精力建構出一個理論來解釋「人為什麼會疼痛」。我相信,理解疼痛的原因不只能有助於解決疼痛問題,甚至還能預防疼痛發生。我在醫學院學的是物理治療的學程,當時我就立刻發現,不論身體的哪個部位疼痛,辨別疼痛起因的方式都缺乏邏輯和理論依據。那個強調是「結構問題造成疼痛」的思維,主要源於使用MRI來做為診斷疼痛起因的工具。我畢業之後開始擔任物理治療師不到一年,首次有研究針對沒有下背痛的人進行MRI檢查。這項一九九四年的研究發現,沒有背痛的人之中,幾乎有四分之三有椎間盤突出1。這個結果進一步證實了我的理論:「其實結構變異並不是大部分人的疼痛起因。」
打從我開始受物理治療師訓練那時起,我遇到的絕大多數慢性疼痛患者,疼痛的罪魁禍首似乎都是肌肉,即使他們根據MRI結果診斷出結構性成因,其實罪魁禍首似乎也還是肌肉。在意識到肌肉是成因之後,我想知道為什麼。後來我意識到,肌肉是負責執行功能的主要組織,而且大多數人似乎說疼痛和他們進行的活動有關。不論疼痛發生於活動的當下或事後,可以確定的是:進行那項活動引發了疼痛。我這套亞斯診療法的理論基礎,就是建立在「無法從事功能性活動」和「疼痛在事後逐漸形成」這兩者的關聯性上。
受疼痛折磨的人,大多是因為負責日常活動的肌肉不夠強壯、不勝負荷,肌肉因此拉傷,產生疼痛。這也可能導致肌肉無力或失衡,進而造成關節面對位不良。每個人功能性活動的量都不同,所以重點是搞清楚自身肌力和活動所需肌力之間的差異。
如果你的生活很靜態,你需要的肌力就不用像活動比較劇烈的人那麼強。並不是說活動量大的人就不會疼痛,只是,他們從事的活動比較需要出力,因此用到的那些肌肉一定比較強壯。生活靜態的人,肌肉顯然用得少,所以如果突然要他們從事一些活動,例如爬樓梯或久站,他們會比較容易拉傷、疼痛;相較之下,活動量大、體能好,肌肉準備好進行這些活動的人,就比較不會拉傷。
很多病患告訴我,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數十年來活動自如、不曾有疼痛問題,近幾年卻開始疼痛。我總是設法讓他們了解,現有的疼痛和他們過去能做什麼完全無關。簡單來說,如果你今天做的活動所需要的力量,大於相關肌肉所能輸出的力量,肌肉就會拉傷,導致疼痛。
功能性動作是由肌肉群共同產生的,所以,進行某項活動時,就算肌肉群之中只有一塊肌肉的強度不足,仍然會導致其餘肌肉必須承擔起那塊無力肌肉的工作,但這不是它們應該負責承受的負擔,所以其餘肌肉會拉傷、產生疼痛。你如果希望執行各種日常功能時都不會痛,那麼所有肌肉都要夠強壯。所以亞斯診療法的一個基本要素,就是全面了解如何鍛鍊執行功能所需的所有肌肉。
但人們非常不了解恰當的運動必須具備哪些要素。比方說,社會大眾普遍認為,走路是鍛鍊肌肉的絕佳辦法,但這根本是謬論。如果你嘗試走路運動,但某塊肌肉很弱,身體就會改變走路的方式,讓其他肌肉代償,慢慢地,肌肉就會開始做起本來不應該由它們做的工作。還有像是騎單車、水中有氧運動、皮拉提斯和瑜伽等,都是會運用到許多肌肉的運動類型。唯一一種會強化個別肌肉的運動,就是針對性的漸進式肌力訓練,這正是亞斯診療法的根本原則。
疼痛本來能預防,卻持續發生,罪魁禍首之一就是醫療機構用MRI來找疼痛的起因。這種做法根據的理論是,由於患者疼痛發作期間,有用MRI發現到結構變異,所以一定是那個結構變異造成了疼痛。此外,社會上也認為,應當把這些結構變異視為像癌症一樣的問題,因此診斷出來之後需要立即介入治療。然而,證據非常清楚地證明,這些結構變異通常存在數年,甚至數十年之後,個案才開始有疼痛問題,所以不可能只因為找到與疼痛有關的結構變異,就一口咬定是結構變異造成了疼痛症狀。
這自然引發一大疑問:如果MRI發現的結構成因(例如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關節炎)並未導致疼痛,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人在診斷檢定(diagnostic tests)時都會發現結構變異呢?我認為,這是因為引發結構變異的成因,其實也正是疼痛的成因。肌力不足或肌肉失衡可能導致肌肉拉傷、引發疼痛,而這些失衡也可能導致關節面對位不良。關節的表面積倘若減少,關節就比較不能承受活動時的全部力量,可能因而導致關節結構組成的劣化。所以大多時候,關節炎、脊椎狹窄、椎間盤突出和半月板破裂其實是肌肉無力或失衡造成的。常見用來診斷慢性疼痛的方法,往往將結構變異當成疼痛的成因,而非肌肉無力或失衡造成的退化,這其實是一大缺失,而且可能造成危害。
背景故事
自從人們在一九九四年首度對完全沒背痛的人進行MRI研究以來,MRI是否真能辨別疼痛起因就備受質疑。我在本章開頭提過,一九九四年的那項研究顯示,沒有背痛的人之中,大約七十%仍然發現有椎間盤突出。無獨有偶,另一項研究顯示,年逾六十歲沒有背痛的人之中,九十%都有突出或退化的椎間盤。二○○七年的時候,美國醫師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建議,別再用MRI來辨別下背痛的成因,因為一項二十年期的文獻研究顯示,超過八十五%的下背痛無法歸因於脊椎異常(例如椎間盤突出或脊椎狹窄)4。二○○五年,神經外科醫生亞倫.菲勒(Aaron Filler)博士發明了磁振造影神經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簡稱MRN),這是功率更高的MRI,不只能辨識出脊髓和神經根,更能辨識出組織中的神經。菲勒博士的研究判定,九十三%的坐骨神經痛個案,成因都是臀部的梨狀肌壓迫到坐骨神經。
所以,這成因和腰椎或任何結構變異(例如椎間盤突出或脊椎狹窄)都沒關係。有些人著手研究那些處理X光和MRI中結構異常的手術,結果發現,這些手術減緩疼痛的效果並不優於假手術。於是,醫療機構創造出一個新的診斷──「背部手術失敗症候群」(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來稱呼那些背痛在術後沒有改善(甚至惡化)的患者6。實情則是,MRI找到的結構異常,通常在本質上是退化性的,經過多年才演變成那樣,而且從來不會發送疼痛信號。這種方式無法找出任何與肌肉有關的疼痛成因,例如肌肉痙攣、肌肉拉傷、肌肉失衡或柔軟度不佳。MRI找出的某些結構變異,出現在有疼痛症狀的人身上,也出現在沒有症狀的人身上,兩者人數幾乎一樣多,這應當足以證明,我們不該繼續把MRI當成辨識疼痛成因的主要方法了。
亞斯診療法有什麼不同?
我們的身體為了讓人意識到疼痛的成因,自有一套系統,亞斯診療法利用的正式這套系統。倘若好好解讀它所提供的一系列症狀,你就會知道是哪個組織引發了疼痛。不過這套系統要人把焦點放在成因,而不是症狀本身。這麼做,你便能找到問題的根源;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你就很有機會消除疼痛。
大多數的人都會同意,如果他們胸口和左臂疼痛,他們絕不會忽視這些症狀,因為民眾普遍知道,這些症狀有個非常明確的成因,那就是心臟病。而我們的脖子、背部和四肢也是同樣的情形。不同的組織在出問題、出現症狀時,每種症狀都代表了不同的成因。大家以為,疼痛沒什麼特定特徵,需要靠診斷檢定才能找出是哪個組織出了問題,但這是錯誤觀念。最常見與四肢、頸部、背部疼痛有關的組織是肌肉、神經和骨骼,我們能從這些部位所表現出的特定症狀,來看出是哪個組織引發了疼痛。
比方說,假設你肩膀痛。如果起因是肌肉拉傷,那你的肩膀關節活動起來應該會有點困難,因為拉傷的肌肉會阻礙活動,並且引發疼痛。但假設是有人拉著你、試著做出同樣的關節運動,那就應該不會有困難,因為這時你沒有用到你的肌肉。從亞斯診療法的觀點,這就表示疼痛是肌肉造成的。相反的,如果疼痛是關節炎造成的,那麼不論是你自行活動肩膀,還是在別人的協助之下做動作,關節活動度都會不好。這是因為關節炎發生於關節,會妨礙肩膀動作,不論是主動或被動地做動作都一樣。
圖1-1a.主動肩關節活動度的測試。
圖1-1b.被動肩關節活動度的測試。
這說明了亞斯診療法的主要原則之一:第一步,先判斷疼痛到底是結構出問題,還是肌肉出問題。如果問題出在結構,你再怎麼強化肌力也不能解決成因,通常只能靠手術。相反的,如果原因出在肌肉,不管動多少刀都無法消除症狀,只有找出正確的肌肉、加以鍛鍊,才能消除疼痛,因此動手術完全不合理(就算是走投無路才動刀也一樣)。如果成因確實是肌肉,即使其他治療方式都不成功,也都完全不應該考慮手術。
如果周邊關節的疼痛是結構異常造成的,你關節的活動度會變差,到某個程度時,甚至會感覺像一個骨頭卡到另一個骨頭,進一步限制了活動度。既然疼痛代表有某個組織出了問題,那麼,如果你的關節活動度完全不受影響,就沒理由認為疼痛是關節結構造成的。亞斯診療法和醫療診斷法不同,因為亞斯診療法考慮到了這件事:身體為了讓人發現是哪個組織出問題,會引發該組織特有的疼痛症狀。
比方說,當MRI發現旋轉肌撕裂傷時,人們會立刻把肩部的疼痛和MRI的檢查結果聯想在一起。這種做法的問題是,辨識出的撕裂傷非常可能是退化性的狀況。要是我們在疼痛發生之前做MRI,也同樣會檢查出有撕裂傷。眼見為憑,我遇過的那些被MRI診斷出有旋轉肌撕裂傷的案例,絕大多數人的肩關節都能做出幾近全角度的活動。但如果是真正的旋轉肌撕裂傷,關節活動度會嚴重縮小。如果撕裂傷是疼痛的起因,我們應該能指認出一個造成撕裂傷的事件,關節活動度在事發之前很正常,而事後嚴重下降;在那之前不會痛,事後則會痛。我治療的幾乎每一個個案中,旋轉肌拉傷時,也會有其他肌肉跟著拉傷,症狀的種種表現方式(包括疼痛部位、哪類活動會引發症狀,以及活動肩膀時,肩膀和肩胛骨會如何動作)都是我了解疼痛成因的重要指標,在這種情況下,疼痛最可能源自旋轉肌拉傷。
亞斯診療法對所有人都適用嗎?
如果評估法顯示疼痛是肌肉造成的,那麼要消除疼痛,唯一的辦法就是針對性的肌力訓練。如果評估法顯示疼痛的成因是結構問題,例如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半月板破裂或關節炎,那麼再怎樣訓練肌力,也無法解決成因。遇到這種情況,我贊成愈早動手術愈好,並且配合術後的物理治療來處理術後症狀,確保所有肌肉都能均衡、擁有完整的肌力,預防未來再有症狀出現。亞斯診療法設計的目的是,藉著找出慢性疼痛背後的原因,來避免不當的運動和手術治療。如果疼痛是結構造成的,那麼手術就是唯一的解方。如果疼痛是肌肉造成的,那麼針對性的肌力訓練就是唯一的解方。
我身為醫療人員的終極目標之一,就是解決疼痛的成因,讓我的患者能過著最美滿的人生。二十多年來,我看著人們多年來一再受到不必要的折磨,有那麼多人不得不向我求救,期望我幫助他們重拾失去以久的人生,令我既謙卑又榮幸。
有些人動過手術卻仍然受疼痛折磨,別擔心,亞斯診療法對你仍然有效。如果動手術前,你疼痛的成因是肌肉,這表示,現在的疼痛仍將是肌肉造成的,因此可以用針對性的肌力訓練來解決疼痛成因。我的目標是,在進行不必要的手術之前,找出肌肉成因,以免手術造成手術部位肌肉缺乏使用的問題惡化,進一步阻礙肌肉鍛鍊出足夠的肌力來消除疼痛、恢復完整功能。所以,如果你動過手術,但症狀卻完全沒減輕,甚至惡化了,別擔心,你還是可以消除疼痛,重拾你值得享有的生活。開刀之前的症狀在開刀後依然存在,很可能是因為治療錯組織了,也就是說希望應能重新點燃:只要找對組織、加以治療,症狀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