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僵硬是疼痛的原因
那麼,肌肉僵硬會在哪些時候發生呢?
首先就是受到撞擊、扭傷時。一旦細胞膜損傷,細胞鈣離子濃度大量增加,進而呈現無法放鬆的「攣縮」狀態。此外,因扭傷而導致細胞受損的恢復過程中,也會出現「纖維化」而產生緊繃的現象。
所謂纖維化,是指傷處修復後呈現纖維狀的結締組織,導致肌肉無法收縮、放鬆的狀態。
此外,重複同樣的動作、或維持同樣的姿勢時間過長,也會造成肌肉疲勞。在辦公室裡長時間面對電腦,或在農耕時一直彎著腰,會使肩膀及腰部的肌肉變得僵硬。若是這部分的肌肉持續僵硬,壓迫到血管,就會導致循環障礙,局部慢慢偏向酸性,引起發炎而產生疼痛。
不過,即使出現肌肉僵硬的情形,表層肌肉仍然可以藉由運動得到舒緩,減輕發炎及疼痛,因此大多數人對肌肉僵硬都不會特別在意。再者,若是完全不使用,對肌肉也是有害的。
肌肉因為這些狀況惡化,而導致發炎的話,會刺激神經而發出訊號。這個訊號傳至腦部,人就會感覺到疼痛。
疼痛一旦發展成慢性,可能造成訊號混亂,讓人產生疼痛有時重、有時輕的感覺。此外,也可能產生感到疼痛的部位會轉移的錯覺。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發炎都會引起疼痛。輕微的發炎只要沒有刺激到神經,就不會產生疼痛。由於運動能促進循環,使造成發炎的化學物質減少,或僵硬部位周遭的肌肉啟動防禦機制,暫時阻止發炎部位受到刺激,也可能減輕疼痛感。
感覺到疼痛固然能引起注意,但有時雖然沒有感覺到疼痛,肌肉卻已經開始僵硬、發炎了。如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持續運動或維持日常活動,可能導致出乎意料的嚴重傷害,千萬要小心。
深層肌肉為什麼重要
本書所提及的「深層肌肉」,是筆者個人所定義的。
深層肌肉是輔助連接骨骼或表皮肌肉的重要肌肉。骨骼與關節無法自行活動,而是得藉由肌肉拉提。骨骼就好比以肌肉驅動的樑柱。
肌肉以包覆在骨骼與關節周圍的形式和骨骼相連,由於較骨骼更接近外側,因此較容易受到刺激或傷害。在帶動身體的肌肉裡,稱為核心肌群(core muscle)的深層肌肉位於骨關節周圍,除了固定關節,也有補強執掌主要動作的表層肌肉的功能。
這種負責支撐功能的深層肌肉時常處於緊張狀態,因此容易出現循環障礙。
此外,在研究過度負荷對肌肉造成損傷的實驗中,較之肌肉在收縮時施力的負荷(向心收縮,concentric contraction),肌肉在伸展時施力的負荷(離心收縮,eccentric contraction)較容易使肌肉受到損傷。
因此筆者將主要位於深處,但屬於表層肌肉的一部分且負責伸展的肌肉定義為「深層肌肉」。這些肌肉在表層肌肉的主導下活動,比起在收縮時施力的肌肉,位於深層且在伸展時施力的肌肉(深層肌肉)更容易受傷。
深層肌肉一旦受傷,受其支撐的表層肌肉也將無法正常運作。只要看上圖以火箭和發射台所做的比喻,這點應該就不難理解。
發射的火箭代表負責向心收縮的表層肌肉,將火箭固定在地面(骨骼)上的支架則代表深層肌肉。火箭發射台若有毀損,不再是穩定的基座,火箭就難以順利升空,正好比表層肌肉無法發揮原有的力量。
深層肌肉受傷時的養護方法
肌肉可分為接近皮膚表面的表層肌肉、以及位於體內深處的深層肌肉兩大類。表層肌肉是驅動身體活動的主要肌肉,深層肌肉則是附著於骨骼及關節外,有支撐骨骼及表層肌肉的功能。疼痛的原因,大都是深層肌肉受到損傷。
因此,即使以短暫的按摩或伸展操鬆弛表層肌肉,若是無法接觸到真正受傷的深層肌肉,疼痛依然無法獲得改善。肩膀及頸部感到痠痛時,常會以簡單的伸展操因應,但如此伸展肌肉常會引起「伸張反射」,導致肌肉因急速收縮而變得更為緊繃。。結果症狀在肌肉呈緊繃或僵硬的狀態下更形惡化,反而加速肌肉的硬化。
肌肉僵硬產生的疼痛,對身體活動造成障礙,使姿勢因此扭曲,導致更進一步的循環障礙。肌肉僵硬就在這種惡性循環中,逐步發展成慢性化的宿疾。
要改善這種情況,需要及早舒緩肌肉的收縮。在早期階段不應過於心急,只要以泡澡、輕度按摩、或伸展操讓患部得到靜養,以改善循環便可。
若是疼痛已慢性化,則可以按摩硬化部位的肌肉或較長時間的伸展操等手段來因應。例如以泡澡或廣播體操(編注:類似國民健康操)等改善全身的循環。例如以反向伸展操等養護肌肉中與神經相關的內定調節點(set point)。藉由反覆地直接壓迫肌肉,以幫浦作用促進循環。
本書所介紹的,是直接舒緩硬化部位的肌肉,以回復原有柔軟狀態的治療方法,也就是以打有硬結的毛巾壓迫感覺疼痛的肌肉的毛巾結壓迫法。是一種不僅能舒緩外側的表層肌肉,也能及於深處的深層肌肉的有效手法。
壓迫方法
以下將介紹能有效舒緩深層肌肉的基本毛巾結壓迫法。
首先,準備毛巾和浴巾各一條。將兩條毛巾縱向對摺成細長狀,在中央打一個硬結。接著在結上再打一次結,讓這個結變更大一點。打好後,可以踩在結上以全身重量踩踩看,踩不扁就代表夠牢固。
將硬結放到疼痛部位,接著對這部位肌肉下方的骨骼垂直施壓。重複施壓5秒→休息2秒的步驟兩次。之所以在施壓途中休息,目的是以交互施壓、鬆弛的「幫浦運動」改善肌肉周遭神經的循環。最後再於定點做圓形按揉30秒至1分鐘。藉由此方式持續按壓肌肉,可以刺激出稱為返回運動的反射,減輕僵硬肌肉的張力。
施壓點
不同肌肉的施壓部位將於後文做個別介紹,要訣是仔細尋找按壓時會「有點痛但又有點舒服」的部位。有哪裡不舒服只有自己最清楚,因此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施壓點。此外,也需要留意若是施壓造成足以令人痛到顏面扭曲的疼痛,反而可能傷到肌肉。從「有點痛但又有點舒服」轉為「舒服」時,便該停止施壓。
施壓頻率
若是輕微疼痛,每週可施壓2~3回。倘若肌肉非常僵硬,則天天施壓也無妨。但若每日進行長時間的施壓,反而有造成發炎及強烈疼痛之虞,因此務必謹慎。
不宜施壓的情況
.因落枕或閃到腰而造成令人難以承受的急性刺痛時。
.大面積的肌肉痙攣時。
.因罹患構成脊椎的脊椎骨間的纖維狀軟骨出現部分突出的「椎間盤突出」、脊椎中包覆神經的脊椎管變窄的「脊椎管狹窄症」等,導致神經受壓迫而產生疼痛時。
.一施壓便感覺到尖銳刺痛或強烈疼痛時。
感受到尖銳疼痛、或未曾經驗的不舒適疼痛時,不宜妄自判斷,應向專家求診。並非所有肌肉的問題都可以本書中的方法解決,若遇無法舒緩的慢性硬化、或無法觸及疼痛部位的肌肉時,應求助於專業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