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 神職人員手持權杖傳達神的旨意
君王,國君,「君」是怎麼演變成這樣至高無上的稱謂呢?
君,甲骨文字形,這是一個會意字,上部是一隻手持著一根杖子,下部是「口」。這根杖子可不是一般的杖,而是神杖,只有神職人員才可以持有。下部的「口」是指用口發布命令。整個字形會意為神職人員傳達神的旨意。金文字形,「口」被覆蓋了。金文字形,筆劃更粗更美觀。小篆字形,上部略有變異。
《說文解字》:「君,尊也。從尹口,口以發號。」其中「尹」是部落酋長之稱,只有他可以握有權杖。日本漢文學者白川靜先生則認為這個字下部的「口」並非指嘴巴,而是「一種置有向神禱告的禱詞的祝咒之器」,因此,「君」會意為「手持神杖、誦詠禱辭、能夠召請神靈降臨的巫祝的首長。巫祝的首長擁有統治權,因此氏族的首長謂『君』」。白川靜先生最為卓異之處,在於從不把「口」字當作口腔之「口」,而是認作一種祭祀的器具,他自己的術語是「祝咒之器」,裡面裝有各種禱詞。如此一來,「君」就成為一種神職,進而引申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即《尚書》的定義:「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不過,除了國君的義項之外,「君」還有其他特定的稱謂。天子、諸侯、卿、大夫,擁有土地的各級統治者都稱「君」;夫人也可稱「君」;也可稱父母為「君」,比如「嚴君」;妾稱夫為「君」;妻子稱丈夫為「君」;丈夫稱妻子為「細君」,東方朔的妻子叫細君,後來就用作妻子的通稱。諸如此類,不再贅述。
「君子」是儒家學說中的理想人格,東漢學者班固的《白虎通義》解釋道:「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北宋王安石解釋得更清晰:「故天下之有德,通謂之君子。」
孔子曾經總結過:「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在他的心目中,君子有三戒:少年時,血氣未定,戒的是女色;等到成年了,血氣方剛,戒的是爭鬥;等到老了,血氣已經衰敗,戒的是貪得無厭。
孔子還總結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在他的心目中,君子有三畏:敬畏天命,敬畏居上位的人,敬畏聖人之言。君子還有九思,即九種要用心考慮的事:「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看要看得明確;聽要聽得清楚;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謙恭;說話要考慮是否忠厚誠懇;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謹慎;有疑惑要考慮向人請教;生氣時要考慮到後果;遇到可得的利益時,要考慮是否合於義。這些都是儒家對「君子」的要求。
至於「君子之交淡若水」的說法,出自《莊子》一書:「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西晉玄學家郭象注:「無利故淡,道合故親。」因沒有利益所以淡,因天性相合所以親。唐代經學家孔穎達疏:「君子之接如水者,言君子相接,不用虛言,如兩水相交,尋合而已。」賢者之間的友誼平淡如水,不尚虛華。人們口頭上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可是很少有人想到後面還跟著一句「小人之交甘若醴」,小人的友誼像甜酒一樣甘甜,但這種甘甜卻是出於利益的考量,不是出自本心和天性,因此當得到利益或者利益失去之後,立馬就會翻臉斷交。君子和小人對待友誼的態度,從這兩句話裡可以區分得清清楚楚。
罪 用刑刀割犯人的鼻子
「罪」的本字是「辠」。先說辠,金文字形,這是一個會意字,上面的「自」是鼻子的形狀,下面的「辛」是刑刀的形狀,對犯罪的人要用刑刀來進行懲罰。「自」和「辛」組合起來,會意為用刑刀行刑的時候,犯罪的人很疼痛,蹙著鼻子表示苦楚,或者會意為割鼻的酷刑。小篆字形,字形已經規範化了。《說文解字》:「辠,犯法也。從辛從自,言辠人蹙鼻苦辛之憂。」
再說罪,小篆字形,這是一個會意兼形聲的字,上面是一張網,下面是「非」。「非」像鳥兒相背著展開的一對翅膀,截取這一段翅膀,來會意為用網捕鳥。《說文解字》:「罪,捕魚竹網。」清代《字彙補》:「罪,捕魚器。」而「罪」的本義是用來捕鳥的竹網,當然也可以用來捕魚。
秦始皇自稱始皇帝,統一文字時,看到「辠」這個字的樣子跟皇帝的「皇」字長得很像,心裡非常不悅,於是下令將「犯法」的「辠」用「罪」字來代替,「罪」字遂慢慢失去了本義,演變成今天的意思。
中國上古時期的法律制度先進得超出人們的想像,跟現代法理中的「無罪推定」是一樣的。《尚書.大禹謨》中規定:「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茲用不犯于有司。」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懷疑有罪的時候要從輕,懷疑功勞的時候要從重。與其殺掉一個沒有罪的人,不如放掉一個有罪的人。好生之德使民心安洽,不會觸犯刑律。
不過,上古帝王這一充滿人性關懷的規定,被後世針對「罪」的各種嚴刑峻法給代替了,不同時期都有對罪人的極其殘酷的五刑。秦以前的五刑為:墨,刺刻面額,染以黑色,做為懲罰的標記;劓,割掉鼻子,想一想「辠」字的金文字形吧;剕,又稱刖(ㄩㄝˋ),斷足;宮,閹割;大辟,殺。秦漢時期的五刑為:黥,在臉上刺字並塗墨,以防犯人逃跑;劓;斬左右趾;梟(ㄒㄧㄠ)首,砍下頭顱並懸掛示眾;菹其骨肉,將人剁成肉醬。隋唐以後的五刑為:死;流,流放;徒,拘禁罪人服勞役;杖,用大荊條、大竹板或棍棒抽擊人的背、臀或腿部;笞,用鞭子或竹板拷打。
除了死刑之外,這些殘酷的嚴刑峻法在今日統統都被廢除了,對罪犯的懲罰代之以現代文明的手段,同時也銜接上了上古帝王的人性關懷。
德 在十字路口要行得正
「德」這個字很有趣,甲骨文字形,這是一個會意字,中間是古「直」字,四面圍繞著的部分表示十字路口。李敬齋先生認為「直行為德」,就是行得正。左民安先生認為:「其右部是一隻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條垂直線,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這個字的意思是:行動要正,而且『目不斜視』。」甲骨文字形,十字路口省寫為「彳」。金文字形,同於甲骨文。金文字形,在「直」的下面添加了一顆心,不光目正,還要心正。小篆字形,直接從金文演變而來,變成一個形聲字。
《說文解字》:「德,升也。」這是「德」的引申義,本義是行得正,引申為德行。「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正韻》:「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
古人有九德之說,說法不一,《尚書.皋陶謨》稱九德為:「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寬厚而莊重,溫和而有主見,謹慎而恭敬,能幹而敬業,順從而果敢,正直而溫和,有謀略而能務實,剛正而有節制,勇敢而有道義。這九德是判斷人的真偽的九項標準,但是古往今來,能夠符合這九德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中有關於九德的另一種說
法:「心能制義曰度,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賞慶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經緯天地曰文。」《逸周書》又把「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稱作九德,其中的含義請讀者朋友悉心體會。
古人最講究德,因此對「德」的研究很深刻,除了九德之外,還有三德、六德等種種規定。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三德,謂禮賓、親親、善善也。」六德:「知、仁、聖、義、忠、和。」「禮、仁、信、義、勇、智。」無論九德、三德還是六德,大同小異,後來成為儒家學說的核心概念,強調以德治國,並把這種理想的治國理念稱作「德政」。
孔子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意思是:我沒有見過愛好德行就像愛好美色一樣的人。可見即使有種種關於「德」的規定和美譽,好德的人也不如好色的人多。
古人有「德配天地」的讚譽之辭,比喻一個人的德行可與天地相匹配。後來就把「德配」引申為對別人妻子的尊稱,意思是說這個人的妻子,德行可以跟丈夫相匹配,不過不能用作口語,多用於死後的悼文,屬於恭維死人的漂亮話,這在過去叫諛辭。
寡 一個人在屋子裡面愁眉苦臉
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寡」字。金文字形,看起來就讓人感覺不舒服。上面是屋頂,下面是一個人,這位有頭有腳的人模樣十分奇特,不知道在屋子裡做什麼。林義光在《文源》一書中認為「像人在屋下⋯⋯顛沛見於顏面之形」,意思是顛沛流離,受盡磨難和挫折之後,臉上的表情顯得很苦,在屋子裡自怨自艾。
張舜徽先生則在《說文解字約注》一書中認為這個人的頭頂「像頭骨隆起形」,是將頭部的肉剔淨之後,「空留頭骨在屋下也」;而夫妻一體,如果將之分離,就像肉和骨分離一樣,因此用這個字形來表示無妻或無夫的寡居狀態。如此說來,「寡」的這個字形很像一個因為某種原因受刑之人。
白川靜先生在《常用字解》一書中的解釋更為奇特,他認為上面的屋頂「形示祭祖之廟舍」,而「『寡』乃葬禮時頭纏白布、戴孝之人的側視圖,此人在廟宇中仰望在天神靈,噫嘻不止」。這個女人死了丈夫,因此戴孝,那麼「寡」就指未亡人、寡婦。
後兩位學者的解釋都過於奇特。細看這個字形,倒真的如同林義光所說,像極了一個愁眉苦臉的人,一個人在屋子裡愁眉苦臉,會意為失去伴侶後的寡居狀態。
寡,金文字形,這個人頭髮豎起,睜著一隻大眼睛,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卻四顧彷徨,就像夜晚失眠
一樣,或者緬懷逝去的伴侶,或者盼望趕緊有一位伴侶來到自己身邊。小篆字形,雖然有所變形,但中間的「頁」仍然是頭部的象形,彎腰屈膝的這個人的兩旁還添加了兩撇,似乎是流淚的樣子。
《說文解字》:「寡,少也。」這並非「寡」的本義,只不過是由寡居引申而來的義項。
《禮記.王制》記載:「老而無夫者謂之寡。」劉熙所著《釋名.釋親屬》也說:「無夫曰寡。寡,踝也,踝踝,單獨之言也。」此處「踝」通「裸」,單獨的意思。漢代字書《小爾雅》的釋義則有不同:「凡無妻無夫通謂之寡。」可見「寡」並非單指寡婦,而是無妻無夫都可以稱「寡」。
《禮記.曲禮下》篇中規定:「諸侯⋯⋯與民言,自稱曰『寡人』。」孔穎達注解說:「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想一想「寡」的字形中那位愁眉苦臉、睜眼失眠的人的樣子,就可以理解國君自稱「寡」乃是一個謙辭,將自己貶低到極其低下的「寡德」的位置,可以視之為對百姓的安撫。
有趣的是,晉代人率直任誕,瀟灑倜儻,視禮法如無物,竟然上下通稱「寡人」!《世說新語.文學》中記載了一則趣事:「裴散騎娶王太尉女,婚後三日,諸婿大會,當時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與裴談。子玄才甚豐贍,始數交,未快;郭陳張甚盛,裴徐理前語,理致甚微,四坐諮嗟稱快。王亦以為奇,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
裴遐時任散騎郎,故稱「裴散騎」;王衍時任太尉,故稱「王太尉」。裴遐是王衍的女婿。著名玄學家郭象字子玄,才識淵博,鋪陳玄學的義理極其充分,他在這次名士雲集的大會上專門挑中了裴遐來辯論。沒想到,裴遐雖然語速緩慢,但是「理致甚微」,對義理和情致的闡發都極其精微,結果舉座稱歎。連王衍都稱奇不已,對大家說:「你們不要再辯論了,否則就要被『寡人』的女婿給困住了!」
王衍以太尉之職而竟然自稱「寡人」,這大概就是惹後人豔羨、獨步中國史的魏晉風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