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 恭敬地捧著酒器供獻於祭臺上
甲骨卜辭中,「福」字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可見古人對「福」的渴望乃至熱烈的追求。古人心目中最初、最原始的「福」到底是指什麼,在這個漢字中得到了極為具體的解答。
福,甲骨文字形,左邊是「示」,最簡易的祭臺;右邊是一尊酒器,下部為器腹,上部為倒酒的出口,稱「流」;兩個小點即為酒液的示意。整個字形,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解釋說:像以酒器「灌酒於神前之形。古人以酒象徵生活之豐富完備,故灌酒於神為報神之福或求福之祭」。甲骨卜辭中有「福一牛」的記載,正是求福之祭的真實寫照。
甲骨文字形,在酒器的下方添加了兩隻手,表示用雙手恭敬地捧著酒器。金文字形,小篆字形,右邊是酒器的訛變,寫成了「畐」,同時也成為聲符,至此,「福」由象形字變成了形聲字。今天所使用的字形與之一模一樣。
《說文解字》:「福,祐也。」張舜徽先生在《說文解字約注》一書中進一步解釋說:「像兩手奉尊於示前,其本義當為侑酒。侑酒以誠,自能致福⋯⋯古代迷信鬼神,恆祀神以求祐助,故許君即以祐訓福。」(編註:訓,指解釋文字的意義。)
金文中還有給「福」加上一個寶蓋頭「宀」的字例,白川靜先生在《常用字解》一書中解釋說:「義示在祭典祖先的祖廟(『宀』)中供獻酒尊,祭祀祖先,祈願幸福。可見,幸福被認為是一種被賜予的東西。祭肉、供品等亦可稱『福』,將其分給同族人士,謂『致福』。將獻給神的供品分給眾人,等於讓大家都領受到神賜的福祿。」古代祭祀之後,要把供獻給神靈和祖先的祭品分給眾人吃掉,這就是白川靜所說的「致福」之舉。
今天的日常俗語中還有「五福臨門」之說,這「五福」的來歷可謂極其久遠。「五福」之說出自《尚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其中,「壽」當然指高夀;「富」當然指家財豐足;「康寧」指身體安康,沒有疾病;「攸好德」指修習美好的德行;「考終命」的「考」是老的意思,「考終命」即盡享天年,壽終正寢。
「五福」中有兩福都跟壽命有關,這也是遠古人類的原始衝動。古人把人的壽命分成上壽、中壽、下壽三種,三種壽命的年齡說法不一,《莊子.盜跖》篇中說:「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孔穎達說:「上壽百年以上,中壽九十以上,下壽八十以上。」高夀既是古人的追求,也是最大的福氣,所以按照古代的禮節,活到八十歲以上壽終正寢的,送禮不用白布,而是用紅色的輓聯和紅色的帳子,稱為喜喪,喪事當作喜事辦。
東漢學者桓譚在《新論.辨惑》篇中更改了「五福」的定義:「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可以視作漢代人心目中的「五福」理想。與《尚書》相比,增加了「貴」和「子孫眾多」這兩種福。二者的區別在於:在秦漢大一統的集權制度出現之前,人們並不以做官為福,「大福大貴」的叫法是後來的事,「福壽雙全」才是上古時期中國人的追求。
與漢代「五福」之一的「貴」密切相關的就是「祿」。《詩經》時代,福、祿每不加分別,福就是祿,祿就是福。直到《小雅.瞻彼洛矣》這一篇方始有別。這首詩詠道:「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祿如茨。」這幾句詩,馬持盈先生的白話譯文為:「看那洛水是多麼的深廣啊,君子到了,他的福祿,像屋頂那樣的高。」
鄭玄注解說:「爵命為福,賞賜為祿。」這一注解反映的當然是漢代人關於福、祿的定義,即出自天子的爵命和賞賜就是福、祿,與「貴」緊密相連,已經無復《尚書》時代的古樸了。自此之後,「祿」專指祿位、俸祿;而「福」則僅指抽象的福氣、福分。
總之,「五福臨門」濃縮了古代中國人的終極理想,現代人仍然兢兢業業地遵循,只不過「子孫眾多」的衝動弱化了下來。
卜 龜甲灼燒後的裂紋
「卜」這個字,從誕生之日起,一直到三千多年後的今天,唯一的義項就是占卜,從未引申出其他的義項,真稱得上一樁奇事!上古時期的先民,遇事無大小均要占卜,因此占卜這一行為在古人的日常生活和風俗史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卜,甲骨文字形,由一豎和一向右的斜枝組合而成。甲骨文字形,斜枝向左。金文字形和,大同小異。小篆字形,規範化為一豎一短橫。
《說文解字》:「卜,灼剝龜也,象灸龜之形。一曰,象龜兆之縱橫也。」作為象形字的「卜」字,構形實在太過簡單,因此自許慎以下的歷代學者都沒有任何不同意見,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總結說:「卜,正象灼龜後兆璺縱橫斜出之狀。卜兆先有直坼,而後有斜出之裂紋,裂紋或向上,或向下,卜人據此以判吉凶。」
這段話裡的「璺(ㄨㄣˋ)」指微裂而未破的裂紋,「坼(ㄔㄜˋ)」指裂縫。殷人占卜用龜甲,先在龜甲的背部鑽鑿出圓窩,圓窩旁邊再鑿出橢圓形淺槽,都不能穿透龜甲;然後用燒紅的堅硬木棍貼近窩槽,因為受熱不均勻,龜甲的正面就會發生爆裂而產生裂紋,這種裂紋就是所謂的兆象。
「卜」的字形就是兆象的象形:一豎是裂紋的正縫,稱作「墨」或「兆廣」;斜枝是裂紋旁出的斜縫,稱作「坼」或「兆璺」。或者也可以這樣說:一豎指大的裂縫,斜枝指小的裂縫。同時,燒灼龜甲時發生爆裂的聲音也就是「卜」的讀音,古人造字之精妙,令人歎為觀止!正如清代學者吳凌雲的總結:「古者有事問龜,則契其腹背之高處,以火灼之。其聲卜,則有兆以告我矣。其兆或縱或橫,作卜以象其形,而音則如其聲。」
除了用龜甲占卜之外,還有一種占卜方法叫「筮(ㄕˋ)」,使用菊科的蓍(ㄕ)草占卜。據說蓍草能長到一千年,生三百莖,因壽長故能知吉凶。《史記.龜策列傳》中則說:「聞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其上常有青雲覆之。」
這兩種占卜方式合稱「卜筮」,區別在於:「大事卜,小事筮。」或者先筮後卜,而且卜比筮更靈驗。道理很簡單:蓍草比龜甲更容易得到,平民百姓也能用以占卜;而龜甲則只有統治階層才能用得起。
卜筮還有嚴格的限制,《禮記.玉藻》中規定:「卜筮不過三,卜筮不相襲。」意思是說:不管卜還是筮,三次而止;同時也不能卜不吉則又筮,筮不吉則又卜。這都屬於褻瀆之舉。
《左傳.僖公四年》中記載了一個關於卜筮的著名故事:「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從筮。』卜人曰:『筮短龜長,不如從長。且其繇曰:「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必不可。』弗聽,立之。」
晉獻公想立驪姬為夫人,先用龜甲占卜,不吉,再用蓍草占卜,吉。晉獻公要求聽從「筮」的結果,卜人卻說:「萬物初生,先有形象,然後才有數目。龜卜產生的是兆象,而蓍草則是用數目占卜,因此『筮短龜長』,龜卜比筮更靈驗。」
接著,「繇(ㄧㄠˊ)」指龜卜顯示的兆辭,「渝」意為改變,「羭(ㄩˊ)」意為美好,「薰」是香草,「蕕(ㄧㄡˊ)」是臭草。古人根據長期的龜卜結果,擬定有相應的兆辭,晉獻公的卜人就舉出這次龜卜相應的兆辭:「主觀上想專一就會發生變亂,變亂就會奪去美好。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十年後還會有臭氣。」
晉獻公不聽,堅持立驪姬為夫人,最終導致了「驪姬之亂」。
慶 用心捧著鹿皮去別人家裡慶賀
《周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裡的「慶」是指福澤。
慶,甲骨文字形,這是一個會意字,一隻鹿的腹部有一顆心。這是郭沫若先生的看法,不過徐中舒先生認為裡面的不是「心」,而是角形,反對釋為「慶」。有的甲骨文字形還在左邊添加了花紋,用以形容鹿的美麗。金文字形,上面的鹿頭看得更清晰,中間是一顆心,下面是一隻腳。金文字形,鹿頭的形狀有所變化。金文字形,鹿頭的形狀還在,下面變異較大,添加了一個表示花紋美麗的「文」。小篆字形,上面是「鹿」字的省寫,下面還是心和腳。楷書字形,同於小篆字形。簡體字形「庆」則跟「鹿」字完全沒有關係了。
《說文解字》:「慶,行賀人也。吉禮以鹿皮為贄,故從鹿省。」傳說上古時,伏羲氏制定了嫁娶的制度,以成對的鹿皮做為聘禮,後世因此將其用作聘問、酬謝或訂婚的禮物。
齊桓公稱霸的時候,諸侯歸心,齊桓公輕禮物而重禮節:齊國送給別國豹皮,別國只需回報以鹿皮即可;齊國送給別國馬匹,別國只需回報以犬即可。因此,別國出使齊國的時候,往往提著空空的袋子,返回時卻滿載而歸。「慶」這個字因此會意為真心誠意地帶著美麗的鹿皮,走到別人家裡去慶賀,段玉裁所說「心所喜而行也」,許慎所說「行賀人也」,都是這個意思。由此可以引申出喜慶、福澤、賞賜等各種義項。
彈冠相慶,彈掉帽子上的灰塵,互相慶賀,準備出山做官。為什麼準備出山做官呢?因為他的同伴升了官,自己一定會得到同伴的提攜,所以一聽說同伴升了官,立刻把廢置多時的官帽找出來,彈掉上面的灰塵,躊躇滿志地等待同伴的提攜。這個成語在今天是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但在古代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褒義詞。
「彈冠相慶」出自《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禹彈冠。』」王吉字子陽,故稱「王陽」。王吉和貢禹是好朋友,因此人們才說「王陽在位,貢禹彈冠」,王吉當了大官,而貢禹和王吉的價值取向完全相同,因此王吉一定會提攜貢禹,共同實現雙方的政治理想。
王吉和貢禹都是清廉的官員,又都敢說話,常常上書指斥朝廷的錯誤做法,因此,「王陽在位,貢禹彈冠」的情形沒有任何貶義成分在內,反而是人們對二人美好品行和動人友誼的由衷讚美。黃宗羲的〈與陳介眉庶常書〉對這成語的引用正好說明了這一點:「人之相知,貴相知心。王陽在位,貢禹彈冠。」黃宗羲讚美王吉當大官的時候,貢禹彈冠的動作恰恰是二人相互知心的寫照。
「彈冠相慶」用作貶義是從北宋著名作家蘇洵開始的。蘇洵在〈管仲論〉一文中如是說:「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相慶矣。」其中,「三子」指齊桓公寵幸的豎刁、易牙、開方三個壞蛋,管仲還活著的時候,非常厭惡三子的獻媚行為,齊桓公也就不敢升三子的官,等到管仲一死,齊桓公就開始肆無忌憚地寵幸三子了,朝政大權盡數交給三子,導致最後齊國大亂。因此,蘇洵說,管仲剛死,三子就開始彈冠相慶了。這是「彈冠相慶」第一次用到壞人身上,流傳到今天,「彈冠相慶」變成了貶義詞,形容壞人之間「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醜態。
眉 一隻大眼睛上有好看的眉毛
作為人體的組成部分之一,「眉」字出現得很早,甲骨文字形,這是一個象形字,一隻大眼睛上有兩條眉毛。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形,上面是大眼睛和三條眉毛。金文字形,為了更加突出眉毛的形狀,乾脆把眉毛搬到了眼睛上方。小篆字形,直接從金文演變而來。楷體字形完全看不出眉毛的形狀了。
《說文解字》:「眉,目上毛也。」古人有美眉、惡眉之稱,《黃帝內經》:「美眉者,足太陽之脈血氣多;惡眉者,血氣少也。」眉毛無華彩而枯瘁(枯槁)稱作惡眉,可見眉毛也可以反映人的身體是否健康。
女人的眉毛普遍比男人的好看,因此「眉」可以引申為美女,《釋名》:「眉,媚也,有嫵媚也。」女人眉毛姣美,最易傳情,所以「眉」可用來形容嫵媚的美女。《詩經.碩人》中的名句:「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螓(ㄑㄧㄣˊ)是像蟬的一種昆蟲,體小、方頭,廣額而有文采,因此用螓首來比喻女子美麗的額頭;蛾子形似蝴蝶,觸鬚細長而彎曲,因此用蛾眉來比喻女子美麗的眉毛。
古代女人對眉毛非常重視,常用青黑色的顏料畫眉,這種顏料叫黛,因此眉毛又稱眉黛。明代流傳一篇〈十眉圖〉,把女人畫出來的眉毛分為十種,名字都非常好聽:鴛鴦眉、小山眉、五嶽眉、三峰眉、垂珠眉、卻
月眉、分梢眉、還煙眉、橫雲眉、倒暈眉。
西漢語言學家揚雄所著的第一部方言學專著《方言》中記載,周代時的齊國稱「老」為「眉」,另外「黎」也稱「老」,吳地方言尊稱老人為「黎老」。《詩經.七月》一詩中有這樣的詩句:「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十月收穫稻穀之後,要釀製春酒,為長壽的老人祝壽。
《詩經》中屢屢出現「眉壽」一詞。西漢初期,傳授《詩經》的《毛傳》一書解釋道:「眉壽,豪眉也。」此處「豪」同「毫」,意思是人年老時眉毛上會長出幾根特別長的毫毛,即孔穎達所說「人年老者必有豪毛秀出者,故知眉為豪眉也」。這種解釋很新穎,只是不知道人老了之後長出「豪眉」是特例還是通常現象,不敢妄猜。
人們通常把「齊眉」當作「舉案齊眉」的略語,「案」是木製的盛食物的矮腳托盤,「舉案齊眉」就是把盛飯的托盤舉到眉毛的高度獻給丈夫進食,形容夫妻之間相敬如賓的恩愛。這個典故出自東漢時期,梁鴻和妻子孟光遷居到吳國,投靠到大財主皋伯通家裡,並住在堂下的廊屋裡,靠給人舂米過活。梁鴻每次外出歸來,孟光已經做好了飯,舉案齊眉,把盛飯的托盤舉到眉毛的高度獻給丈夫進食,不敢仰視。皋伯通偶然看到這種情形,不覺大驚,對別人說:「梁鴻不過是一介僕傭,他的妻子卻對丈夫如此恭敬,看來此人不是凡人。」於是將梁鴻兩口子請到家中居住,供給他們的衣食。這就是成語「舉案齊眉」的來源。
不過,「齊眉」不僅僅是「舉案齊眉」的略語,單獨使用的時候,它用來比喻夫妻白頭偕老。清代規定,凡是六十歲以上的「齊眉」夫妻,都會得到彩緞珍品的賞賜。雍正皇帝時期,廣東興寧縣有位活了一百二十歲的老壽星,共有五子,也都活到了七、八十歲,朝廷為了表彰這「一門眉壽」,特意賞賜了一匹御用的綢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