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具有破壞性,可能摧毀一切……
但生氣也可以是一種保護機制!
觀看次數超過350萬次、
TED熱門演講「為什麼我們會生氣?」講者
揭穿憤怒都是負面的迷思。
憤怒,簡單說就是一種情緒。當我們經歷不公平或目標受阻時,就會產生這種感覺。無論是壅塞的通勤路上、人際相處的摩擦、父母對小孩的吼叫……它幾乎無時無刻在發生,更別說當人們感到嫉妒、內疚、悲傷時,也有可能會「發火」。
瑞安.馬丁博士研究憤怒超過二十年,在書中歸納出五種憤怒思維類型:
►過度概括:把單獨事件視為一種模式,就會說出「他『總是』這樣!」
►要求過高:認為人們應該或不該做什麼,如「前方駕駛『應該』開快一點!」
►錯誤歸因:將事件解釋為別人故意造成,如「他插隊是因為我看起來軟弱。」
►災難性思維:一種誇大的傾向,讓小事擴大成「我的一天都被毀了!」
►煽動性標籤:為人或事貼上負面標籤,像是「笨蛋、沒用」,你就會更生氣。
生氣就輸了嗎?誰有資格生氣?
憤怒可能有益身心?如何管理憤怒?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憤怒其實也有好處:1.提醒我們正受到不公的對待,專注於威脅或問題。2.激勵我們面對不公平。3.生氣時的表情和姿勢是重要的溝通工具。
不當的憤怒可能導致各種嚴重後果:人際關係破碎、家庭暴力、心理健康問題等,但情緒也有利我們保持在安全狀態、糾正錯誤發生。如何有效管理憤怒相當重要,只透過「深呼吸」絕對不夠,作者提出諸多建議,包括:
►對事件進行圖解:揪出會放大憤怒的負面想法。
►早一步進行干預:認識自己的狀態,就能減少不必要的憤怒。
►沒有能力應對時可以逃避,遠離那些引發你生氣的因素。
►善用情緒日誌,評估憤怒事件,真正了解自己的情緒。
本書分析人們生氣的觸發因素、感受與表現,並以多方角度全面檢視憤怒:情緒的演化史與生物學、種族和性別對解讀憤怒的影響等,推翻我們對憤怒的既定印象。同時,引導我們重新思考引發怒氣的事件,進一步妥善管理情緒。幫助你將憤怒變成一種燃料,激發動力去做該做的事:將憤怒轉化為藝術或音樂等創造力,積極正視問題進而解決。如此,你的憤怒將能成為一種健康、積極,甚至對社會有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