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住在焦慮星球
十年前,我發現自己正經歷著嚴重焦慮症的困擾。當時我不知道代表著什麼,更不瞭解那是什麼樣的感覺。那時我正在製作 ITV(譯註:Independent Television,英國獨立電視台,於1955年正式開台,是英國最早的商業電視台,也是英國最大的綜合電視台之一。)的一檔兒童電視節目,叫作「Toonattik」——這是我深深熱愛並且讓我有成就感的工作。
但這份工作也帶給我巨大的壓力——我要耗費極大的精力, 必須時刻都把笑容掛在臉上,而這種頂著壓力的感受又無法與他人分享,於是我崩潰了,徹底地崩潰了。
我還清晰地記得那一天發生的一切。可能因為持續幾個月的睡眠不佳,我感覺自己頭腦很混亂,完全無法思考,彷彿變成了一輛任由自動駕駛驅動前行的汽車,所有行動都不受身體或大腦控制。我做出的所有舉動都讓自己驚訝,甚至只是選擇「喝零卡可樂還是一般可樂」時,都像是面對一道天大的難題。那時的我生活在一團迷霧裡,沒有任何腳踏實地的存在感。
當時我還完全不瞭解「焦慮症」或「恐慌發作」這些術語,但對一些症狀還是有所察覺的。我能感到自己很奇怪、不正常,彷彿瘋了一樣。我花了大約六個月時間才知道,那天就是我的「崩潰日」。雖然現在我已經能這樣輕鬆地提起了,但在當時那種走投無路的灰暗日子裡,每一天我都在熟悉的、像是動物用利爪爬向我胸膛的感覺中醒來,無比擔憂、恐懼和孤獨。我就是無法擺脫這種感覺。
每當我面對沉重且充滿毫無原因的恐慌情緒的一天時,我都期盼著這樣的日子盡快結束。我的情緒和體能幾乎都被耗盡,這反而成就了一位「最佳女演員」——我臉上不動聲色,內心卻搖搖欲墜。在某一刻我甚至幻想自己出一次車禍,這樣就能住進醫院中,讓外面的世界都離我遠去。
那段日子到底多讓人難過?在二十五歲的美好年華裡,我擁有一份理想的工作,一個可愛的家庭和眾多朋友,但我的情緒和精神狀態卻一團糟。沒有人知道這一切,說實話,我甚至都不太清楚自己怎麼了。對於自己還沒有弄清楚問題根源在哪的事情,我又怎麼能敞開心扉,去尋求別人的幫助呢?
我發現,「不知道自己究竟怎麼了」正是心理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讓人最有挫敗感的一點,這也正是我在這本書中所要討論的內容——焦慮的背後究竟是什麼,以及我們長久以來對焦慮有哪些刻板印象。
人們都說,在轉機出現之前要先跌至谷底,在我看來的確如此。當時的我用盡了全部心力來應對焦慮,但是直到情緒完全崩潰,我才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幫助。
對我來說,或許沒有比在公眾場合失聲痛哭、暴露自己的情緒更令人羞愧的事了,簡直太尷尬了!我們大多都有這種心理, 不願意當眾展露情緒,因為擔心被貼上「弱者」的標籤,或者覺得很丟人……而且,當我們在別人面前哭泣,對方卻遲疑著跑開時,情緒外露也不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說實話,我的哭相並不好看——那種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狼狽,和一個突然發脾氣的孩子也沒什麼差別。
那一天,我失眠、焦慮、胸口劇痛、腦子一片混亂、整個人疲憊不堪。當我打起精神來到電視台工作室,準備錄製一集全新的節目時,突然感覺身體內部被什麼東西撕咬著,強忍了許久的淚水突然奔湧而出,似乎永遠流不完。而讓我的情緒有所緩和的,是路過的同事一句簡單的關切:「安娜,你還好嗎?」這句話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我一直壓抑著的擔憂、沮喪、自我懷疑和焦慮。啊,把情緒釋放出來真好!
這還沒結束,我被同事強行塞進了計程車的後座,送回家休息 :「沒完全恢復就不許回來上班!」那時的我還覺得這一切都古怪而不真實,可接下來的三周休假和之後的談話治療,再加上一些短期的抗憂鬱藥物,最終幫助我恢復了睡眠,也讓我的生活得到了改變。
在之後的十年中,多虧了一位高明的治療師——令我受益匪淺的羅伯特‧夏皮羅(Dr Robert Schapira)博士,我才能恢復,他是我見過最有才華的精神病專家和導師之一,也多虧了愛著我的家人、一直支持我的朋友,還有大量關於自我接納和其他方面的訓練,我不僅學會了如何處理自身的焦慮和恐慌,也瞭解到如何把它們拋在腦後,不再讓它們影響我的生活和未來。
在那次崩潰中,我得到了什麼
十年前的那次崩潰為我敲響了一記警鐘,讓我瞭解了焦慮症是什麼,我是誰,我要什麼,以及更重要的——我不想要什麼。接下來便是學會如何應對焦慮症,如何找回平衡。這段經歷也使得我在十年後的今天,寫下了這本書。
在崩潰之後的幾年間,我帶著自我探索的使命不斷研究和學習,目前我已經具備了心理諮商師、生命導師和神經語言程式學高階執行師的資格證書。在這本書中,我將與你分享經過我親身測試且能有效緩解焦慮症的方法和技巧。
無論你是有社交焦慮,或是正經歷著恐慌發作,要處理睡眠障礙問題、焦慮型頭痛和食慾不振,或是要應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以需要借助酒精、藥物甚至自殘的方式來自我麻痹,或是情緒低落、憂鬱,身體有明顯的不適,我都有一些小建議提供給你。
為什麼這本書能夠幫到你
有人可能會質問我(我敢肯定一定會有):「你知道些什麼?你有什麼資格在這喋喋不休?我們為什麼應該聽你的呢?」
我的回答是,因為這些我都曾經歷過。
你的痛苦,曾經也是我的痛苦。
我曾經因為過度神經緊張而焦慮慌亂:在可怕的工作彙報和求職面試前夜,盯著時鐘,一小時一小時地煎熬著,無法入眠;我也曾手心冒汗,心臟狂跳地參加一個派對,像是一個沒有朋友的可憐蟲,期盼著地板把我整個人吞沒;我也曾有太多次借助龍舌蘭酒來尋求安慰,為的是讓自己獲得深層睡眠,儘管效果短暫,也想擺脫這無窮無盡的焦慮情緒;更誇張的是,我曾在三更半夜無法入眠,孤單地哭泣,打電話給我媽要她來陪我,把我媽嚇壞了(我已經是一個35歲、成家立業、即將當媽的已婚女性了)!所以,朋友們,我認為自己完全有資格提供建議。
我自己就是個很好的證明:心理疾病不能、也不應該來定義你,它甚至不該成為一件壞事。事實上,如果我沒有經歷過焦慮症,我可能不會像現在這樣開心和滿足。
我知道你需要什麼
當我處於絕望之中,想要通過看書解決問題的時候,我發現市面上有太多晦澀難懂的書籍,內容充斥著專業術語,太過於嚴肅和冷漠。而彼時的我精疲力竭,處在崩潰邊緣,是難以集中注意力來啃這樣一本書,或者消化一大堆理論知識的。
我需要的是由有實際經驗的作者所寫,可以利用零散時間閱讀的文字來安慰、支持和幫助自己;需要嘗試一些小小的建議和技巧,減輕焦慮帶給我的虛弱感覺;需要感受到有人願意傾聽、理解自己,並且肯定自己是「正常的」——雖然這個詞在如今這個時代備受爭議,但這就是你的感受——特別是這是由曾經和我有同樣感受的人所給出的肯定。
個案和粉絲們常常對我說,他們把我當作導師來信任,是因為我曾經有過同樣的經歷。我得很謙虛地說,我從不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我曾熱切希望在我最需要的時候能夠有這樣一本書存在——它能夠幫助我理解當時發生了什麼,讓我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使我鎮定下來,並且給我急需的支持、建議和技巧,使得我的身體和心理機能恢復運轉。更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醒我,我其實是完全正常的,絕對不可以低估這一點對於焦慮症患者的重要性。但很可惜,當時我找不到一本這樣的書,這就是我想要寫這本書的原因。
自從開始了對抗焦慮的征途,我一直以來的目標都是讓自己的經驗和建議保持真實、可信和透明,不論是在電視節目中、我的文章裡還是社交媒體上。焦慮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需要被常態化,拒絕污名化,並且以一種真實且真誠的方式來討論,有時甚至可以用幽默的方式來面對——通常,消解焦慮感的最佳方式就是一笑置之!
不僅是經驗分享,更是專業指導
過去的五年間,我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慈善機構 Mind 的工作,他們對這本書也給予了大量支持。此外,兒童諮商服務的「兒童教養熱線」(Childline)以及青年慈善機構「王子信託基金」(The Prince\\\\\\\\\\\\\\\'s Trust),也給我許多的幫助。
「王子信託基金」近期公布了一份報告,報告中提到在十六到三十五歲的青年人中,有一成的人因焦慮而無法走出家門。目前,焦慮已成了當今社會中一個主要的心理健康問題,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人深感困擾。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某一個種族、宗教、性別或者社會群體中,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有可能因為任何原因而身處焦慮之中。
我太瞭解有多少人經歷過,或仍然承受著這種本不該承受的痛苦,可能是你自己,也可能是你的某位朋友或者家庭成員。所以,早在幾年前,我就決定與人分享我的知識。我很自豪能夠成為一名替心理疾病擺脫污名標籤的大使,並且作為一名諮商顧問、生命導師和神經語言程式學執業者,把我個人和專業上的知識、建議和技巧盡可能廣泛地傳播給大家。這些經驗,以及我在媒體和工作中所接觸的人給我的回饋,促使我寫下了這本書。
《焦慮型人格急救手冊》是給每一位讀者的。這是一本直白、易讀的手邊書,能幫助你認識和處理從最表層到最深層的一切焦慮情緒。無論在家裡、在交通工具上,還是在健身房裡,甚至是在公司的廁所裡,這本書都是你觸手可得的口袋指南。
開口談論焦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不認為應該就此沉默。在我個人以及作為電視、廣播專欄「知心姐姐」的經驗裡,邁出第一步,說出自己的需要,其實是一個人最能夠掌控的事情。拿起這本書,你就已經步入正軌了——你做得很棒!
在這本書裡,我將分享個人應對焦慮的經驗,我會提供個人曾經使用過、和個案探討過的一些建議和技巧,以應對焦慮發生時最常見的情形。
因此,我的朋友們,獲得幫助是很容易的,我希望你能從這本書中受到啟發,讓我們一起給焦慮一個下馬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