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二〇〇五年的一個下午,我坐在芭芭拉.范達倫(Barbara Van Dahlen)博士心理諮商所的等候室,坐立難安等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比約定的時間提早到達,芭芭拉是我的朋友,也是我們家族的心理諮商師,她有一副好心腸和卓越的好名聲。我們幾天前在一場活動中碰到面,她問我能不能抽空聊聊,她的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有個點子,想要說給妳聽聽看,看妳有什麼意見。」所以我來了,坐在這兒猜想她到底想要討論什麼事情。
不久之後門開了,芭芭拉熱情歡迎我進入她的辦公室,開始訴說:「我遇到一個問題。我的其他同業也看到同樣的情況。」她每個星期都會接到軍人和軍眷來電尋求心理諮商服務。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反恐戰爭戰事正烈,將近二十萬名現役軍人被徵召上戰場服役,其中很多人還歷經多次戰役。芭芭拉向我說明戰場的創傷效應,軍人帶著創傷回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危機愈來愈嚴重,多次上戰場服役的壓力對許多軍人家庭造成莫大的傷害。根據芭芭拉的說法,很遺憾這個問題的規模遠超出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所能應付,沒辦法提供所需的心理健康服務,以致眾多的軍人及軍眷求助無門。
芭芭拉告訴我,她個人接了幾個家庭的無償服務,並且說服其他同事跟進。對絕大多數醫生來說,每星期提供短短一小時的無償心理治療並不是什麼難事,和她談過的醫生也多半樂於為前線將士貢獻微薄之力。
「所以這就是我的點子,」芭芭拉繼續往下說:「我想要建立一個全國的醫護人員網,這些醫護人員都同意每星期貢獻一個小時。如果能拉到夠多的人,就可以解決軍人家庭的心理健康服務問題。」
我花了點時間消化她提出的概念,接著是一連串問題轟炸:她要怎麼建立這個全國網?可能需要哪些支援?時間架構呢?最後我問了她最困難的一個問題:憑她一個醫療從業人員的個人之力,而且她沒有任何建構組織的經驗,為什麼她覺得自己辦得到這件事?
她毫不猶豫回答:「因為有急迫的需求,很多家庭正在受苦,我非常想要解決這個問題。」
芭芭拉的大賭注是,相信自己能創造一個夠大的醫護人員網,加上軍方、政府及私部門的領導者配合,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援助,她相信她的口號「捐獻一小時」(Give an Hour)能夠吸引那些想要做出貢獻但時間有限的人。我舉雙手贊同芭芭拉的願景,帶著興奮的心情離開了她的辦公室,迫不及待要在她實現這個理想的過程中提供幫助。不久之後,「捐獻一小時」這個組織就誕生了。
從那個下午到現在已經過了許多年,成千上萬的人回應了芭芭拉的呼喚。有執照的醫護人員透過她建立的網路捐獻了將近二十五萬個小時的時間,相當於兩千五百萬美元(約合台幣七億五千萬元)的諮商服務,全都是免費的。二〇一二年《時代》雜誌封芭芭拉為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她的組織也被美國最大的慈善組織評鑑機構「慈善導航」(Charity Navigator)評為最高等級的四顆星,超越同業水準。
芭芭拉並未就此止步,她成為了精神健康領域公認的領袖人物,帶頭致力於抹除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並且邀請知名藝人加入協助傳播訊息,推動了甚至規模更龐大的社會運動。二〇一七年末,美國公共電視網(PBS)播出了介紹芭芭拉奮鬥過程的紀錄片。
芭芭拉的故事是一個絕佳的明證,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如何改變世界。她沒有組織團隊的相關經驗,沒有支持她的幕僚,也沒有她心知肚明不可或缺的資金和人脈,但她還是賭了這一把,一次前進一小步。她從腳下開始,以身作則每星期貢獻一個小時,讓其他人看到他們可以做到同樣的事。她只要求人們做出最小的貢獻,而人們的熱烈回應證實了她的計畫是合理可行的。
妨礙人們從眼前小事做起的最大障礙,就是發達流通的資訊。大部分時候,除非「大賭注」有了成果,並且讓全世界的人看到其成就,否則就是永遠被埋沒,不為人知。但是如果追本溯源,你可能會驚嘆於這些大賭注的起源原來是這麼簡單的小事。對於那些想要做出改變,但卻因為缺乏經驗或資源而感到退縮的人,請想一想芭芭拉和其他許多「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例子。
各種創新和發明也是如此。我們常想像,創新者是一個人躲在車庫裡東敲敲西弄弄的小夥子,某天靈感一來就搞出了新東西。這樣的情節雖然比較戲劇性,但是真實世界中的突破卻鮮少是「啊哈」靈光一閃得來的。突破其實往往來自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人們,挫折到某一個程度之後他們體認到:「一定有更好的辦法」,於是著手開始創造解決之道。舉例來說,一些「新奇」的創意如洗碗機、家庭保全系統和汽車雨刷,都不是某個小夥子在車庫裡發明的。事實上,這些都是女性的發明。
一個鮮明的例證是一百多年前成功創建企業王國的一位傑出女性創業家,她的成就也是奠基於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位女性就是沃克夫人(Madam C.J. Walker),她出生於奴隸家庭,儘管生活在困苦中,依然勇敢向上,不僅實現了她的創業夢想,更造福了許多人。沃克夫人的「大賭注」故事非常引人入勝,二〇一八年時,「籃球小皇帝」雷霸龍.詹姆斯(LeBron James)的製片公司還宣布要為她的故事拍攝迷你影集,由奧斯卡獎得主奧塔薇亞.史班森(Octavia Spencer)主演。
沃克夫人早年生活之艱辛,現代的人可能很難想像。她出生於一八六七年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個莊園,當時南北戰爭剛結束不久,她的父母兄姊都是奴隸。她被命名為莎拉.布瑞德樂福(Sarah Breedlove),雖然她是自由人,但是從小命運乖舛。七歲時雙親過世,她被送去密西西比州和姊姊及姊夫同住,十歲時姊姊一家雇用她擔任家庭幫傭,她為了逃離姐姐家的虐待,十四歲就結婚,不到十七歲成了母親,二十歲成了寡婦。她做洗衣女工每個星期可以賺到一點五美元,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她的人生竟然會出現那麼大的轉折。她所生活的環境不像今日,創業的夢想沒那麼容易實現,對一個沒有資源的貧窮女人來說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但是正如同後來她所說的:「我的起步是我自己給的。」
她的大賭注和其他許多人一樣,起源於個人的問題:她的頭髮一直掉,但是市面上沒有產品能減輕她的症狀。當時頭皮疾病以及所導致的禿頭是黑人女性常見的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刺激性的化學洗劑。莎拉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去向當理髮師的哥哥請教,研發出了自製的藥劑。用這種自製的溶液每天清洗頭皮以後,她的頭髮逐漸長回來,於是她開始思考,她自創的獨一無二配方能夠如何幫助其他女性。
莎拉和在報社工作的查爾斯.喬瑟夫.沃克(Charles Joseph Walker)結婚後成了「沃克夫人」。她帶著「沃克夫人神奇生髮水」以及「沃克養髮祕方」挨家挨戶拜訪,教別人使用她的產品保養頭髮。她和丈夫走遍全國拓展生意,隨著事業愈做愈大,她所做的遠遠超出了銷售產品。她招募並且訓練了大批的年輕黑人女性投入銷售,這在二十世紀初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因為她讓這些原本沒有什麼發展機會的女性得以一展長才,賺到收入。她創立了「沃克夫人護髮大使工會」,每個月繳交二十五美分的會費就能接受職業訓練開始銷售產品,並且享有保險和其他福利。她鼓勵這批後起之秀在自己所屬的社群中發揚樂善好施的精神,並且在每年舉辦的全國大集會中,特別表彰對地方社群貢獻最多的人。她說:「只有我自己一個人賺錢並不夠。我努力為和我同一種族的幾百個女性提供了工作機會。」
沃克夫人僅活到五十一歲,在生命的最後十年,她成了家喻戶曉的激勵演講大師、百萬富翁暨慈善家。她曾經對聽眾說:「我必須自己想辦法謀生,自己創造機會。結果我做到了!不要只是坐著等待機會來臨。站起來,去創造機會。」沃克夫人不只開創了一項產品,她會說她的「大賭注」是為其他人創造了機會。
「我的起步是我自己給的。」
──沃克夫人
有時候「從腳下做起」意謂著運用現有的核心知識和經驗,就像芭芭拉.范達倫的例子。但是在這個「破壞式創新」的年代,有時候,「大賭注」來自天外飛來的發想,來自沒有任何經驗的人。
一九九〇年代末,剛從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畢業的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和喬.傑比亞(Joe Gebbia)來到了舊金山,在那個時候舊金山是眾多年輕專業人士趨之若鶩的地點。但是高昂的生活費很快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為房租發愁。他們知道必須想辦法賺些額外收入,而且必須要快。就在這個時候,他們聽到,有人抱怨即將在舊金山舉行的大型設計研討會造成附近旅館住宿銷售一空,很多參加者沒地方可住。於是他們想到了:要不然把我們公寓裡的空間分租出去吧?他們架設了一個簡單的網站,放上他們住的頂樓照片,還有他們買來準備「出租」的三個氣墊床位,並且承諾提供租客早餐。過沒多久他們就收到了第一筆預訂,是一個剛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畢業的新鮮人,急著想找個負擔得起的住宿地點。(布萊恩和喬的收費是每張氣墊床八十美元,大約等於台幣兩千四百元。)不久又有另外兩個來參加研討會的人確認預約,Airbnb(愛彼迎)於焉誕生。
出師告捷激發了布萊恩和喬的動力,想要長久經營下去。他們開始大著膽子募集投資人,但是大部分投資者認為,住進陌生人家裡的這個點子太過瘋狂。他們遇到的時機也不太好,山雨欲來的金融風暴澆熄了投資人支持前所未見新點子的意願。
為了掙扎求生,布萊恩和喬轉了一個聰明的彎,把他們計畫中的早餐部分改變了一下。二〇〇八年民主黨全國大表代會召開時,他們為了在丹佛(Denver)搶占一席之地,於是決定推出印有總統候選人的盒裝麥片,既能引發話題又能賺進外快,後來又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時故技重施。分別代表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歐巴馬圈圈」和「馬侃方塊」大受歡迎,三萬美元(約合台幣九十萬元)的進帳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二〇〇九年一月,Airbnb擠進了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的育成輔導名單,得到共同創辦人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注資兩萬美元(約合台幣六十萬元)。格雷厄姆原本對「付錢睡在陌生人家地板上的充氣床墊」這個構想興趣缺缺,但是就在第一輪面試結束,這兩個青年創業家準備離開時,喬摸出了一盒「歐巴馬圈圈」給格雷厄姆。「哇!」格雷厄姆說:「你們還真像小強,打都打不死。你們能讓人掏出四十美元(約合台幣一千二百元)買一盒麥片,搞不好還真的能讓人付錢睡在對方家裡的充氣床墊上。」一盒麥片就這樣為他們打下了江山。
Airbnb沒有招募大批團隊人員,也沒有花大錢行銷打廣告。布萊恩和喬用非常腳踏實地的方式思考:要怎麼樣花最少的時間和力氣去確認這個點子是不是行得通?他們學到要保持靈活,掌握機會,直到站穩腳跟。
「我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我知道的少之又少。」
──布萊恩.切斯基
Airbnb的成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引進新的概念時,總是會遭遇抵抗,包括旅館業的強力反彈,有些社區和大樓禁止屋主透過Airbnb出租房間,屋主也擔心陌生的房客會在家裡胡搞。然而,這個點子還是流行了起來,因為滿足了旅客想要尋找的某樣東西。不只是價格的問題,更是一種歸屬感,比起枯燥乏味的旅館房間,住在某個人的家裡感覺更溫馨。對於那些為高額房產稅苦惱的屋主,還有空巢期的屋主來說,Airbnb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式賺取收入。這家公司如今在一百九十一國超過八萬個城市營運,三百多萬間房源每天有五十萬餘人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