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創造一個共好的未來
嚴長壽╱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社企力》一書的出版,代表了台灣年輕人和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所謂的「社會企業」,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勵的事情。
社會企業表面上看起來理想而浪漫,但真實情形是,社會企業代表了一個事業體已經超越一般公益組織的角色,必須更務實地來看待;因此,我想在這裡分享這幾年我們透過「公益平台」輔導個人或組織轉型社會企業的經驗,希望對年輕人有所提醒與幫助。
以公益領域來說,近年許多年輕人憑著自己的能力和熱情,投入NPO(非營利組織)作志工,透過該組織長期積累的經驗,學習傾聽和調整,這會是非常好的訓練。我一直相信,年輕人作志工不是施捨,而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將能幫助你更好地瞭解社會,學習和社會溝通,並探索自己的生命價值。
而對於有了志工經驗,想要進一步直接投入或成立社會企業的年輕人,我想特別給大家一些提醒和叮嚀。
投入社會企業,等於是將自己赤裸裸地曝露在商業機制的競爭環境裡,這和作公益或作志工非常不同;如果你的社會歷練或你對商業市場的瞭解不夠,一不小心就可能變成一個災難,甚至傷害原初的熱情。而即使是很有經驗、已在商場歷練過的朋友,若只憑藉過去的商場歷練,或走到偏鄉還是用自己的城市思維、面對弱勢族群還是用主流社會的價值來經營的話,一定會遇到問題,因為你幫助的對象可能還沒有準備好,直接進入市場競爭有可能造成他們進一步的傷害。
因為,社會企業是站在一個不同的起跑點上——相較於一般企業經營一定是找最棒的人經營,社會企業相對地有它的障礙,一開始可能需要給予較多支持、陪伴或外界的資源協助,消費者也大多是抱著支持的態度而購買產品,因此,社會企業一開始還無法變成一個完全可以獨立、並在主流社會中競爭的模式。
以我們在「公益平台」輔導轉型成功的個案來說,並不是只提供金錢或外部資源就足夠,還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陪伴。首先要先觀察被輔導對象本來就具有的特色及可能欠缺的內容,先發揮他們的天賦,進而帶入學界、業界的專業資源加以輔導或協助,讓他們可以從中學習並成長。例如我們在原住民的部落,先是觀察它們的文化特色,引進專人協助做必要的包裝,在共同的參與中讓他們找到自信,最後再廣為宣傳,建立永續經營的機制。對於完全處於弱勢的團體,當找出可以接近成功的模式後,我們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我做你看」,第二階段是「我們一起做」,第三階段才是「你做我看」,當準備好進入競爭狀況我們會從主動變被動,讓他們明確地知道從現在開始,你就要完全對自己、對顧客負責。要讓特定族群能夠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但是在旁邊還是要隨時協助行銷、公關及必要的提醒。然而,這個過程假設沒有NPO長期的陪伴,是很難作到的。我想提醒對社會企業懷抱熱情的年輕人,歐美等國社會企業的成功模式並不能原封不動、直接移植到台灣。任何一個要在地生根的社會企業,都必須謙虛地傾聽,蹲下來觀察、瞭解環境,抽絲剝繭地找出對方特色並認識自己的能力。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將來的社會企業勢必需要更多擁有不同專業的人才投入,不能只是憑藉熱情,我們必須為社會企業找出一個可以永續發展的未來,才會真正具有競爭力。
《社企力》作者群「社企流」是一群有熱情、有理想也有行動力的年輕朋友,我非常肯定也非常認同。很高興此書能引介各國社會企業的案例和最新資訊,讓社會大眾更瞭解、更關心社會企業的發展,期待我們能攜手創造一個共好的未來。願以此互相勉勵。
[推薦序二]社會企業,帶來全新的社會變遷
文╱陳東升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我們每天面對許多社會、政治、經濟與環境的問題,我們可以選擇批評反省這些問題,或者捲起袖子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
《社企力》描述社會企業引發的社會變遷模式,就是告訴我們一些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操作方式,不是依靠政府的資源,這樣可以不必受到受補助而失去自主性,而是由公眾組成公民團體從市場上取得永續運作的資源,所以這個公民團體不是一般的非營利組織,而是為了達到公共利益的社會企業。
這一條社會創新的路徑,是在國家、市場或非營利組織之外,找到解決社會問題的第四條路。
雖然透過社會企業改變社會不是萬靈丹,但是社會企業在國際間廣泛受到重視並不是偶然;除了傳統解決社會問題的模式失效了,更重要的是,社會企業跨界、跨領域、跨議題的突出特性。
社會企業結合公民社會互惠和市場效率的原則,發展出一種新的組織模式,也因而吸引來自傳統助人專業領域培育出的各種不同學科的人才、資源,共同參與社會改革;由於不同領域、不同想法的匯流,社會創新、社會創業家精神也變得更為普及。
在台灣,有關社會企業、社會創新的倡議,是來自管理學、社會學兩個不同的軸線,一方面是企業強調社會責任,或是應用管理法則來創設社會企業;另一方面,社會學、社會福利領域則希望在政府補助、捐贈之外,能在市場上找到自主財源的運作方式。
兩者的相互補充、相互平衡,對於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較不致於因為進入市場而完全受到利益極大化原則與效率原則的支配,反而可以在極簡資源、適當科技、最大多數人可負擔產品等概念的引領下,讓社會企業開展出更多新的可能性。
[推薦序三]捲起袖子,加入改善社會的行列
文╱胡哲生 輔仁社會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教授
當社會沉痾或新奇的社會病,無人可以或願意解決的時候,抱持社會關懷的任何組織,以企業所擁有的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可以拿出有正面改變的新行動。社會期待新的技能與新的組織心態,加入改善社會的行列。
[推薦序四]社會企業的創業潮
顏漏有╱AAMA台北搖籃計畫共同發起人
在台灣,營利事業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已行之有年,過去也有相當多的公益組織如基金㑹╱協會,對解決社會問題扮演關鍵的力量。這幾年「社會企業」在全球蔚為風潮,台灣亦開始在相關機構及人士的推動下,逐步建立社會企業生態圈並關注社會企業的發展。我們也看到更多人投入社會企業的創業,可以說,社會企業在台灣已逐步邁入成長發展的階段。
二〇一一年,我在國際專業會計及顧問公司服務將近三十年後決定退休回到台灣,我深刻感受到台灣正在蓬勃發展的網路、文創及社會企業創業熱潮。以我過去在北京及上海發起成立「AAMA 搖籃計畫」的經驗,在數位時代及華鴻創投的支持下,與好友詹宏志先生共同發起設立「AAMA台北搖籃計畫」,希望透過這個創業公益平台,協助台灣的創業家。有感於社會企業在台灣的發展就決定在「AAMA台北搖籃計畫」中,特別包括其中的社會企業創業家,我個人也擔任「台北搖籃計畫」社會企業的導師;因為對社會企業的關注,讓我有機會認識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我個人很佩服她及一群年輕朋友對於推動社會企業的熱情與投入。
《社企力》是社企流出版的台灣第一本探討全球社會企業發展趨勢的專書,書中並報導全球及台灣代表性社會企業案例,同時分享社會企業培育組織UnLtd獨家授權之社企創業要訣,對於想了解社會企業的朋友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書,對於一直支持社會企業的朋友是深入了解社會影響力的一本好書,對於想創立社會企業的朋友更是一本非常好的創業實戰手冊。
期待透過這本書的出版,讓台灣有更多人加入關心、支持及創立社會企業的行列。相信透過社會企業的發展能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力,並讓我們社會更美好。
[推薦序五]青年圓夢社企‧社企改變世界
馮 燕╱行政院政務委員
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貢獻了甚麼,而不在於他能得到甚麼。」我常用這句話鼓勵青年人,在工作上追求成功、自我實現的過程,亦莫忘對於社會的貢獻。在擔任台灣大學學務長期間,我看到許多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學子,遠赴海外擔任國際志工、關注推廣公平貿易運動、投身社區服務工作,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再是過去媒體常說的「草莓族」、「尼特族」,青年人的創意、熱情與行動力,常常帶給我們無限驚奇。
根據英國二〇一三年的社會企業調查,目前英國約有七萬家社會企業,對英國經濟的貢獻達一百八十七億英鎊,僱用了將近一百萬名員工;社會企業的生產總值大約兩百四十億英鎊,已在英國年度GDP中佔了1.5%,更用創意的企業手法去解決社會問題,培育出無數的優秀青年社會企業家。台灣的社會企業正在萌芽發展階段,過去由非營利組織主導解決社會問題的模式,正逐步改變,越來越多有使命感、有創意的青年社會企業家,開始投入我們過去沒有思考過的市場,不再仰賴政府補助,要用創意與商業力量改變社會,社會企業將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社會資本。
青年人擁有想要改變世界的夢想與熱忱,社會企業提供青年人圓夢的舞台。台灣已經有不少青年社會企業家投入其中,關心並嘗試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由林以涵跟伙伴們創立的「社企流」正是其中之一。「社企流」是培育青年人夢想種子的重要推手,無論是透過網路社群媒體、舉辦論壇與工作坊,發揮HUB的角色功能、串連起台灣社企網絡,吸引越來越多青年人關注並投身社會企業。過去,解決社會問題被視為燒錢的工作,但在社會企業家眼中,許多社會問題背後隱藏著你想不到的商機,社會企業不僅能創造利潤和更多就業機會,更能號召民眾用消費改變世界;青年人用創意翻轉社會,讓我們所處的世界更美好。
這次「社企流」推出《社企力Power of Good》,是一本深入淺出、內容豐富又實用的創業指引工具書,誠摯推薦給未來的青年社會企業家,和關心未來社會企業發展的人們。
[作者序]序曲:一千個種子對世界的全新想像
林以涵╱社企流共同創辦人
「社企流」萌芽於二○一一年夏天。當時我因工作接觸到英美等國各種社會創新、創業模式而深受感動和啟發,也有幸認識了一些為台灣社會企業發展努力的朋友。
我們發現,社會企業在台灣是一個持續成長、潛力無窮的新興領域,許多創業家已在這塊土地上深耕數年,運用不同的商業模式,改善關於弱勢就業、環境保護、教育文化、農業經營等社會問題,對社會企業有興趣而希望投入的青壯年也益發增加。
但台灣的社會企業,在大中華區、亞洲,甚至全世界的舞台上,交流與能見度都較低。一來國際交流活動皆使用英文溝通,以華文為母語的台灣創業家們參與度有限;二來台灣社會企業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創業家多在各領域單打獨鬥,不確定同儕與各種資源(如資金、顧問、研究、產業交流等)何在。
從當下能做的事開始
有感於這個領域的資訊不對稱與缺乏連結,當時便有了「成立一個社會企業主題網站」的想法,專門撰寫、分享與溝通有關社會企業的資訊與資源。與幾位前輩討論,以及有了靖恩、玟成、祖儀、宜萍、博淵、荷傑等熱血夥伴的加入,「社企流」於二○一二年二月六日正式上線。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同時也是社會企業先驅尤努斯(Muhammad Yunus)曾說:「從自己開始,做些有開創性意義的事。」這也是我們的初衷。社企流的LOGO傳達了我們的使命:希望透過以華文介紹「社會企業」這個概念,累積大家對於「運用創新商業力量改善社會問題」的知識與智慧,降低知識落差;也希望創造出各種交流圈,讓在不同領域或地區的社會創業家們互相交流,將台灣、兩岸三地、甚至全球社會企業領域串連起來。
網站上線至今兩年,共分享超過一千篇文章,從即時新聞、採訪報導到專欄評析,集結全球各地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的趨勢和觀察,並提供相關案例索引、資源連結、人才招募、活動分享等資訊。至二〇一四年二月為止,社企流也走出網路,舉辦十六場大小型演講、五場工作坊、兩次國際參訪等活動,讓讀者和社會企業實務工作者面對面交流,或認識志同道合的夥伴,累積超過一千八百位參加者,亦受邀於超過五十場企業與校園講座分享。
自我期許:共創、共好、共享、真忱
二○一三年二月,社企流舉辦一週年論壇「五百個種子對世界的想像」,講者們分享關於夢想、天賦、勇氣、實踐、堅持的故事,也激發出更多社企流能做、想做的事,包括與本書編輯慧仙、靜儀熟識,討論如何透過出版,將新思維與更多人分享。
做為一個資訊平台,我們從零開始,學習運用群體智慧創造社會資本,很幸運地遇到一群認同共創(co-creation)、共享(co-sharing)、共好(co-living)等理念、創新且「真忱」(為真誠加上熱忱的新詞彙,呼應我們的創新)的志工夥伴,從草創期的七位漸增至目前約五十位左右,累積起些微支持,也看到更多要努力的地方。
成立兩年以來,社企流嘗試經營跨越兩岸三地的社會企業社群,從數十位志工、數萬名閱讀資訊的「關注者」、數千名參加活動的「支持者」,到許多向社企流表達想創立或參與社會企業的潛在「行動者」,逐漸形成一個小型生態圈,充滿能量與資源。
走過懵懂摸索的二○一二年、站穩腳步的二○一三年,我們註冊為正式組織,一步步朝著永續經營邁進。二○一四年代表另一個新階段的展開──除了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與活動,我們也積極提倡From Idea to Action(從點子到行動)的實作精神,整合想創立或支持社會企業的資源,讓更多改善社會的好意念與行動,能從這裡萌芽茁壯。
在社企流二週年論壇「夢想自造家」舉辦前夕出版此書,我們衷心感謝所有至今參與社企流的朋友,也期望有更多新朋友一起加入這個社群交流學習,並不吝給予我們支持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