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SDGs: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 15 陸域生命|
永續利用,讓陸域生命生生不息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五項為「陸域生命」(SDG 15:Life On Land),邀請全球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恢復退化的土地及森林,並確保生物多樣性。
SDG 15.1 永續利用陸地和淡水生態系統
根據聯合國統計,二十年來,全球森林面積佔總土地面積下降〇•七%,相當於損失近一公頃的森林;不過,各國正竭力終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二〇二〇年,全球物種及其棲息地最豐富的關鍵生物多樣性區域(Key Biodiversity Area),包括陸地、淡水和山林等,相較過往,已平均增加十四%被納入保護區,禁止人類破壞。
為了提高森林面積、維護淡水生態系統,聯合國呼籲各國保護及永續利用森林、沼澤、山脈、旱地,及其相關服務。在歐洲,便流行於都市中種植面積小但密度高的迷你森林,它的生長速度是傳統森林的十倍、生物多樣性是傳統森林的一百倍。
SDG 15.2 終止森林伐木,並恢復退化森林
由於人們不斷擴張農耕地,導致林木快速減少,每一年至少會有一千萬公頃的森林遭到破壞。為此,聯合國希望各國能落實永續森林管理(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確保經營者在以林木獲取利潤時,能不犧牲森林資源、生態系統或影響社區。
擁有「地球之肺」稱號的亞馬遜森林,其自然保護區緊鄰開墾區,因此常有保護區的樹木遭到砍伐。為此,創意公司AKQA推出程式碼「Code of Conscience」,只要它追蹤到伐木者進入自然保護區,便會自動停止砍伐機運轉,讓樹木不受破壞。
SDG 15.3 防止沙漠化問題,並恢復退化土地
據全球規模最大的環保基金「全球環境基金」指出,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土地正在退化中,若情況越來越嚴重,屆時人們可能無法再透過土地取得充足的糧食、乾淨的水源及清新的空氣,因此,防止沙漠化現象、恢復退化的土地,包括受乾旱與洪水影響的地區,是各國政府共同面對的關鍵問題。
身為農業大國之一的印尼,欲恢復一千四百萬公傾的退化土地,他們在一種名為「水黃皮」的植物中發現機會。水黃皮可適應乾旱與潮濕的土地,若將它種植在退化土地上,其固氮的功用,有助於提高土地質量。
SDG 15.4 保護山區生態系統,並維護其生物多樣性
截至二〇二〇年,全球仍沒有停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為此,聯合國呼籲各國應保護山區林木,並維持生物多樣性,包括規劃保護區、停止非法森林砍伐等行動,並提升其永續發展的能力。
過去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奪走全球二十億公頃的森林,導致大量土地退化面積。英國新創公司Dendra Systems設計一套無人機工具組,具有土地資訊蒐集、育種、土地監測的功能,不但能種樹、改善氣候變遷問題,還能協助提升生物多樣性,復育自然系統。施行無人機種植技術以來,已完成八百六十七萬粒種子的施種,觸及上百公頃的土地。
SDG 15.5 保護及預防瀕危物種滅絕、減少棲地破壞,終止生物多樣性喪失
全世界有越來越多生物正面臨滅絕的危機。根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已有超過三萬種瀕危物種。
為了追蹤每一個瀕危物種個體,微軟攜手致力於對抗物種滅絕的非營利組織Wild Me,協助他們進行開源專案「Wildbook」,了解動物的遷徙習性,並建立稀有生物資料庫,致力保護稀有生物。
SDG 15.6 確保基因資源公平分享,促進適當的使用管道
聯合國呼籲,各國應公平公正地分享、使用生物的基因資源及其產生的利益。
國際半乾旱熱帶研究所建立樹豆的基因資料庫,並選育一批新品種樹豆在許多國家推廣應用,因它營養價值高與耐乾旱的特性,成為亞洲、美洲等發展中國家的重要糧食之一。
SDG 15.7 消除受保護的物種遭盜獵及走私
根據二〇二〇年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發布的《全球野生物種犯罪報告》(World Wildlife Crime Report)指出,當野生動物自棲地被偷獵、屠宰和非法販售,不僅造成生物的生存危機,加劇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情形,更影響人類健康。
非法販運的物種,未經任何檢驗等衛生控制,將增加人畜共患病的可能性——意即由從動物傳播到人類的病原體引起的疾病傳播的可能性增加。報告指出,位居野生哺乳動物走私之冠的穿山甲,被確定為冠狀病毒的潛在來源。
該報告指出,在一九九九至二〇一九年間,緝獲了近六千種物種,包括哺乳動物、爬行動物、珊瑚、鳥類和魚類。常見盜獵物種包含紅木、象牙、犀牛角、穿山甲鱗片等。
「在此報告中,有不少壞消息,但也有些好消息。」UNODC研究主任Angela Me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我們看到象牙與犀牛角的交易量逐步下降,然而,仍有其他物種如穿山甲、紅木、歐洲鰻魚等,非法販運的情況持續發生。」
曾經飽受盜獵者所苦的肯亞,正逐步遏止偷獵行為,他們開發一款手機app「SMART」,讓巡護員可以此追蹤與記錄野生動物的地理位置、狀態及周遭的可疑人物,並協助檢察官拼湊犯罪現場,有效逮捕盜獵者。
SDG 15.8 防止外來入侵種影響生態系統
若是外來入侵種在一處停留下來,便會與當地的原生物種搶奪食物、棲息地等,甚至直接消滅原生種,擾亂原有的生態系統。因此,各國需採取措施以防止引入外來入侵種,大幅降低它們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在台灣,一旦發現外來種入侵,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便會依據「是否危害主要糧食物種、經濟作物」與「是否傷害人類」兩因素判斷,若是對農作物與人類的危害嚴重,便會由發生地的縣市進行監測與防治。而最重要的仍是做到事前預防,不任意將外來動植物攜帶入境、棄養或放生,降低入侵種進入自然生態的機會。
在美國,已有超過五萬種外來入侵種,造成數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面對外來種議題,美國一名日籍廚師則突發奇想,選擇把外來入侵種入菜,將其變成美味料理,掀起一場另類的飲食潮流,有望降低外來種帶來的環境影響。
SDG 15.9 將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價值納入國家及地方發展規畫
聯合國建議各國,應整合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價值,並納入國家與地方規畫及發展進程中。
台灣為了回應此細項目標,除了計劃在二〇三〇年前,將生物多樣性價值,納入專注於記錄自然環境保護的「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中,也將生物多樣性評核,納入公共建設計畫審查機制,以及中央對地方政府環境領域補助計畫的評核要項,盼能有效達成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目標。
為了鼓勵生產者與在地居民友善管理土地,農委會林務局於二〇二一年開始給付「生態薪水」給符合條件者,盼能攜手全民一同愛護自然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你可以這樣做——
改變日常選擇和習慣,守護陸域生命
二〇二〇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足不出戶,野生動植物也在干擾減少下獲得喘息,但此舉並非達成SDG 15的根本解方,我們應從日常生活的選擇與習慣做起,守護地球豐沛的陸域生命。
1. 減少紙張浪費,並選擇具永續認證的木製品,例如,購買具有永續森林管理(FSC)認證的產品。
2. 優先選擇友善土地的農產品,不讓土地因為過度利用而退化,例如,選購不使用化學農藥的蔬果。
3. 不購買違法的野生動物製品,避免瀕危物種絕跡。
4. 維護在地環境,給予野外的動植物一個乾淨的棲息地,例如,爬山、露營時妥善處理自己製造的垃圾、主動發起或參與淨山活動。
5. 支持關注友善土地、生物多樣性議題的組織,讓他們有足夠的資源維護陸域生命,例如,擔任志工、捐款給相關團隊。
SDG 15 陸域生命
美國|The Nature Conservancy
大自然版Airbnb!
閒置稻田化為候鳥棲地,讓農耕與保育共享空間
美國非營利組織「大自然保護協會」,與在地農民合作,運用私人土地創造共享空間,以滿足自然的需要,讓農耕與野生動物得以共存。
隨著世界的人口不斷增加,對於土地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在寸土寸金的現代社會,要保護瀕臨絕種的生物以及保護森林等自然環境的代價,也就相對提高。
有鑑於此,環保人士想出了一個創新的解方,運用Airbnb「共享經濟」的模式,在大自然中創造出「共享空間」。
在美國,非營利組織「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是將共享經濟概念帶進環境保育領域的先驅,他們自二〇一四年開始,在加州沙加緬度河谷(Sacramento Valley)與農民合作,將稻田變成候鳥們的暫時性濕地。
在淘金熱之前,加州的中央谷地就像一個浴缸,河流充滿了水,通過自然濕地慢慢散開,為遷徙的動物——從海洋往返的鮭魚、從阿拉斯加和阿根廷飛來的鳥類——創造了豐富的食物。但隨著二十世紀農田、水壩、房屋和道路的發展,加州損失了超過九十%的天然濕地,也威脅了野生生物的生存。
在中央谷地的北方地帶——沙加緬度,擁有一片完美平整的稻田,這裡的稻米產量相當高,僅次於產量第一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該協會造訪此地,採訪第四代農民Josh Sheppard時,Sheppard談起他種植的Calrose壽司米,充滿詩意地說:「在溫暖的夜晚,可以看見植物正從水中生長;隔天早上,稻米紛紛探出水面,完全改變了田地的景觀,令人感到驚豔又滿足。」
而當Sheppard要展示充滿水的稻田時,更像是一場賞鳥導覽,他指出白鷺、蒼鷺、沙丘鶴、麻鷸、朱鷺以及無數的鴨與鵝,遍及整個稻田。「牠們將這些稻田當作替代濕地,」Sheppard解釋:「大部分天然濕地已經被開發殆盡,這些稻田便成為完美的替代品。」
以稻田替代濕地供候鳥棲息
透過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贊助,Sheppard和其他農夫們得以增加田中的水量,或是放慢排水的速度,讓沙加緬度成為一個棋盤式的「仿造濕地」,如此便能讓候鳥們有更多補給時間。有些鳥類喜歡含水的田地,有些則喜歡在水坑中找蟲子,不同的棲地吸引著各式各樣的鳥類,牠們在此為了接下來的長途飛行補充能量。
其實,儘早釋放田中所有的水,才是讓整個農耕季更有效率且風險較小的做法,Sheppard表示:「讓田裡的水保持久一點,一開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有點陌生的概念。」
Sheppard描述他參與一場會議的情況:一群鳥類保育者與水稻種植者聚集在一個有白板的房間,他們談論讓鳥類繁榮的方法,並談及農夫該如何在收成後讓沙加緬度成為適合候鳥休息之處。
「當我們真的了解到這件事情真正的益處時,我們就決定要這樣做。」而且這些環境保護組織會補貼農民勞動力及水費的成本,「為什麼不做?」Sheppard說道。
當設立專門的自然保護區困難重重,這項創新計畫便展現了土地如何實踐雙重責任,運用私人土地創造共享空間以滿足自然需要,讓農耕與保育的需求得以並存。
案例小檔案
●組織:The Nature Conservancy
●網站:https://www.nature.org/en-us/
●問題與使命:保護瀕臨絕種的生物以及森林等自然環境。
●可持續商模:運用私人土地創造共享空間,滿足自然的需要,讓農耕與保育的需求並存。
●具體影響力:保護超過1.25億英畝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台灣創新實踐篇
綠藤生機|
純淨保養,倡議照顧肌膚也友善環境,
五度蟬聯B型企業「對世界最好」環境大獎
綠藤生機是台灣的純淨保養品牌,也是亞洲唯一、連續五度獲得「對世界最好」環境大獎的B型企業。產品內容物皆優先選擇天然來源,外包裝也盡可能循環再利用,還推動「綠色生活21天」等計畫,呼籲各界一同友善環境。
二〇一〇年,鄭涵睿、廖怡雯、許偉哲三名台灣青年共同創辦綠藤生機,將環保永續視為企業的DNA,為台灣保養品界開啟全新篇章。
綠藤的起心動念是,希望在加重環境負載的資本主義下,能找回消費行為的本質,並為環境永續找到解答。他們深信,總有更好的方式能善待自己,以及我們所生存的環境。
因此,他們提倡「多,即是少」(More is Less)的概念,堅信只要擁抱更多知識,擁有更多透明、表裡如一的選擇,便能有更少的衝動、浪費、非必要以及不確定性,為肌膚與環境帶來更好的選擇。一直以來的堅持與努力,讓綠藤成為亞洲唯一、連續五度獲得「對世界最好」大獎的B型企業。
從裡到外力求永續,照顧肌膚也照顧環境
截至二〇二二年八月,綠藤共推出二十二款產品,涵蓋洗髮、沐浴、保養、防曬等多種用途,不變的是,它們皆緊扣「純淨」的精神,捨棄保養過程中不必要的步驟,以及不必要的成分。為此,綠藤的產品避免使用超過二千九百種非必要成分,優先使用天然萃取物,盼打造出友善肌膚與環境的產品。
在包材瓶器上,綠藤於二〇二一年底推出全新品牌識別「Nature’s Code自然密碼」,一改過往清新風格的包裝,取而代之的是質感墨綠色的主視覺,象徵往永續更邁進一步。「美妝保養界的最大問題就是『過多』,其中包括過多難以回收的瓶瓶罐罐。」綠藤共同創辦人廖怡雯說。
因此,除了以易回收的再生材質、回收用紙或FSC認證用紙為優先選擇,他們還與全台最大回收玻璃企業春池玻璃合作,以五十%再生玻璃製造新品牌視覺的瓶器,讓用畢的玻璃瓶經過回收再製後,能有下一段生命旅程。
產品的內容物與包材,是綠藤實踐永續的行動之一,近幾年,他們也著力於環境教育與倡議,推動各式各樣的計畫,為環境永續打拚。包括邀請消費者將用畢的瓶器送回櫃位回收的「空瓶回收計畫」、呼籲各界於世界地球日當月共同落實永續生活的「綠色生活21天」等,期盼能鼓勵消費者、同業等利害關係人一同重視環境議題,並採取對世界更好的行動。
「有一次,我們碰到一位消費者拖著行李箱,裝滿上百支綠藤產品的空罐前來櫃位回收。」廖怡雯笑著分享。足見消費者已隨著綠藤重視環保、力行改變。
此外,綠藤也自發性地加入國際組織「1% for the Planet」,每年將企業營收的一%捐給環境組織,希望能提供資金讓他們得以持續維護環境的倡議和行動。
創立逾十年,以人為本應對挑戰
如今,綠藤已創立逾十年,從最初投入生鮮芽苗到研發不同系列保養品,銷售管道從最初的線上販售為主到現在進軍百貨零售店,回望這一路的歷程,廖怡雯坦言曾面臨不同面向的挑戰,「不管是商業模式的轉變、如何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才,以及該怎麼帶領綠藤成員在組織的不同階段有更進一步的成長等。」
尤其二〇二〇、二〇二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除了人們減少外出,綠藤實體門市受到影響外,為了防疫,公司內勤成員也需在短時間內改為遠距工作。該如何照顧專櫃夥伴,同時凝聚組織文化與團隊向心力,都是不小的挑戰。
對綠藤來說,員工是最重要的「顧客」,因此在疫情爆發的一週內便提出「保障獎金」及「不減班」的承諾,讓夥伴在工作及收入上無後顧之憂。除了寄出「零食箱」和主管們的手寫卡片,將關心與溫度傳遞到第一線之外,也透過視訊會議與線上課程的安排,讓夥伴們了解公司狀況並持續學習。
而面對遠距工作的調整,綠藤則透過各式線上、視訊軟體,如Slack、Google Meet、Gather Town等,安排全綠藤的線上文化活動,包含跨部門的午餐時間,讓夥伴即使在家工作,仍能透過螢幕面對面交流。「這個過程中,我發現綠藤在面對變化下,除了快速就位、順利完成工作之外,也仍能維持團隊凝聚力。」廖怡雯語帶驕傲的分享。
純淨保養擴散改變,超過九千人採取綠行動
綠藤推動純淨保養、環保永續的理念,也一點一滴地改變消費者的觀念與行動。
二〇二〇年,他們發起「純淨保養調查」,在超過一萬八千份問卷中,發現有超過一半的填答者每天的保養步驟不超過三個,九成的填答者認同保養品不只該為肌膚好也該與環境共好。這讓怡雯看見,綠藤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卻真的能發揮影響力,改變消費者的認知。
二〇二二年,綠藤攜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B型企業協會等組織第六度舉辦「綠色生活21天」,邀請民眾透過二十一個綠行動開啟永續生活,另外還有二十一個品牌與組織接力倡議。活動最後共吸引超過九千位網友完成二八八九二個綠行動,六年下來共為台灣累積了超過二十二萬個綠色行動。響應者與參與者可說是逐年增加中。而後綠藤也捐出超過三十萬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綠藤在人才培力上也不遺餘力。他們從二〇一三年、尚未有豐沛資源的時候,就開辦「綠藤實習生計畫」,盼讓學生透過實習機會站上不同的職場舞台發揮,累積至今,有三分之一的歷屆實習生正式加入綠藤轉為正職員工。而今,綠藤也成為台灣首個培育社會使命型人才的組織「School 28」的夥伴組織,其共同創辦人鄭涵睿更擔任學員的職涯導師,希望讓更多青年人才進入社會創新組織工作、開啟影響力職涯,為更好的世界盡一己之力。
以減少溫室氣體為首要任務,承諾達成可信淨零
綠藤不將自己侷限於保養品牌,他們從未停止思考如何能更進一步減少對環境的傷害,並祭出相關行動。最新目標是挑戰在二〇二五年前達成「可信淨零」(Credible Net Zero),意謂優先以溫室氣體減量(Reduction)為首要任務、碳抵銷(Offset)為次,以逐步達成淨零。
為此,綠藤訂定三個回應目標的路徑,包括「In the Bottle:將產品內容物的天然來源成分佔比提升至九十九•六%」、「On the Bottle:全數產品包裝挑戰達成零廢棄」,以及「Around the Bottle:組織碳排放減少六十%」,希望能透過研發更天然的產品配方、設計更減碳的商品包裝、運用綠電等方式,對抗氣候變遷問題。
「綠藤雖然規模還不大,但從空瓶回收計畫,到製作五十%再生玻璃瓶器等,都可以看見他們非常願意主動改變市場的認知,是保養品界很大的突破。」綠藤的合作夥伴之一、春池玻璃副總經理吳庭安談起綠藤時,給予極高的回饋。
邁向永續,永遠都要做得更多更好
二〇二二年下半年,綠藤將推出兩個全新品牌,一是他們深耕已久的生鮮芽苗,將以新的面貌與大眾相見。「這幾年綠藤被認知的可能是B型企業、純淨保養,但鮮少人知道最早的綠藤,其實是以種植芽苗起家,為的是讓更多真實營養回到餐桌。因此今年為了回應這份初心,我們將推出全新高營養蔬菜新品牌。」廖怡雯解釋,他們希望芽苗品牌能深入推動食農教育,讓人們更加了解芽苗的長效營養價值。
另一個則是香氛產品系列,綠藤觀察到市面上有許多香氛中的元素並不透明,甚至找不到不添加人工香料的香氛選擇,因此希望能提供消費者最真實氣味的香氛產品。
「我們做得還不夠,還可以更好。」採訪的過程中,廖怡雯不時提到這句話。在綠藤心中,只要與環境相關的事,永遠還有更多、更好的行動,只要問題仍存在,他們便會一直探索能帶領大眾邁向永續的方式,不會停歇。
●組織:綠藤生機
●網站:https://www.greenvines.com.tw
●問題與使命:「讓更多永續選擇在生活中發芽」是綠藤的使命,因為相信生活永遠有更好的選擇,綠藤以減法的純淨保養,挑戰保養慣例,透過減去非必要的保養程序、減去超過2900種非必要成分、加上必要的透明,讓每天的保養成就肌膚與環境永續的可能。
●可持續商模:
○優先選用天然原料,建制且持續更新超過2900個非必要成分清單,並將其排除於配方之外。
○產品的玻璃瓶器使用50%再生玻璃製造。
○推動「空瓶回收計畫」,將廢棄玻璃交給春池玻璃回收再利用,塑膠則送至大愛感恩科技回收再使用。
○每年發起「綠色生活21天」,呼籲大眾一同響應永續生活。
●具體影響力:
○支持迦納小農種植辣木樹,協助7千名小農提升收入4至10倍。
○自2017年開始,每年舉辦「綠色生活21天」,為台灣累積超過22萬個綠色行動。
○2020年發起的「純淨保養調查」發現,有9成的填答者認同保養品不只該為肌膚好也該與環境共好。
○亞洲唯一連續五度蟬聯「對世界最好」環境大獎的B型企業。
#SDG 3 #SDG 12 #SDG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