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教」究竟是什麼意思?
下屬或晚輩的成長,與毅力和幹勁一點關係也沒有!
「告訴訪客會議室的方向」、「向他人請教新印表機的操作方法」、「指導垃圾分類的方法」、「請教專業用語的意思」。
我們每天就像這樣,隨時都會使用到跟「教」有關的詞彙,也經常有機會教導他人或向人求教。
但如果被問到:「『教』指的到底是什麼?」想必很多人一時之間都答不上來。
面對教育和指導下屬時,如果想「做點什麼」,或是想「做得更好」,就有必要好好思考「『教』的真正涵意」。
我對「教」的定義是:
──促使對方做出「你所期望的行為」。
以上述的例子來說,透過「教」可以引導出「你所期望的行為」。
●告訴訪客會議室的方向→(引導出的行為)=訪客找到會議室
●解說印表機的操作方法→(引導出的行為)=正確使用印表機
●說明垃圾分類的方法→(引導出的行為)=依照分類方式丟垃圾
●解釋專業用語的意思→(引導出的行為)=學會專業用語
換言之,就是透過「教」,讓對方做出你所期望的行為。
再進一步來看,有兩種方法可以促使對方做出你所期望的行為。
【方法1】當對方不知道如何做到「你所期望的行為」時
→想辦法讓對方學會「你所期望的行為」
舉例來說,指導不知道如何打掃的人正確的打掃方式,或是教他人新電腦軟體的操作方法等,都屬於這一類型。
【方法2】當對方做出「錯誤行為」時
→將對方的行為導正為「你所期望的行為」
例如,如果資料裝訂的位置不對,就教導對方正確的裝訂位置;向客人鞠躬的角度太高時,就教導對方正確的鞠躬角度等。
如果下屬對教過的事一直做不好,或是工作不熟練時,不少上司就會將一切原因歸咎於下屬「心」的問題,例如「因為他對工作沒有熱情」等。
但如同我一再重申的,「教」指的是「促使對方做出『你所期望的行為』」,因此重點應該是「行為」。
如果忽略行為, 只是一味地在「毅力」或「熱情」等情緒因素,也就是「心」的問題上打轉,事情將永遠無法解決。
身為上司,必須清楚瞭解,如果下屬對工作不熟練, 全是因為你的「教法」不好,才無法讓下屬做出你所期望的行為。
「教」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觀察及分析下屬的「行為」。
●當對方沒有做到你所期望的行為時,要教到對方學會為止。
●當對方的行為錯誤時,要協助指導改為正確的行為。
●當對方做到你所期望的行為時,要想辦法讓對方繼續保持下去。
以前,大家從來不曾深入思考過「教」的真正涵意,只是下意識地去做。而現在,只要重新改變角度,將焦點放在「行為」上,你就會知道身為上司應該怎麼做。
你的工作並不是要激發下屬的「毅力」或「幹勁」。
促使下屬做出「你所期望的行為」,才是上司面對下屬時應該做到的「教育、養成與指導」。
2-1. 別把員工說的「我知道了!」當真
每一次指導後,就當場確認員工是否瞭解
在漫畫中,工讀生艾爾和凜對於上司詢問「瞭解了嗎?」時,都會反射性地直接回答:「我知道了。」
各位在職場上是否也曾遇過這種情形呢?
員工若是真的瞭解上司的意思,自然沒有問題。但事實上,很多時候真正的狀況是:
●員工根本不瞭解上司的意思,卻說不出「我不懂您的意思」。
●員工以為自己瞭解,其實完全誤解了上司的意思。
●員工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是否瞭解上司的意思。
身為上司,無論再怎麼努力指導下屬,只要下屬沒有真正理解你的意思,所有的指導和教育都算是失敗。
因此,在每一次指導下屬時,最好要養成當場確認清楚下屬「是否真的理解」、「是否真的學會了」的習慣。確認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我所介紹的三種方法,各位可以依據指導內容挑選適當的方法來使用。
1. 請下屬複誦一遍指導的內容
這是最簡單的方法,可以確認下屬對於你所指導的「知識」內容,瞭解到什麼程度。在指導之前,你可以先告訴對方:「結束之後,我會請你複誦一遍,所以請你聽仔細了。」這樣對方就會更專心地聆聽你的指導。
如果是「技術」方面的內容,只要請對方依照你教的方法實際操作一遍,就能知道他是否理解。
無論是「知識」或「技術」,要知道對方「理解多少」,最好的判斷標準就是1-2節中介紹的檢查清單。可以事先在特別重要的項目做記號,只要下屬有「複誦」或「實際操作」到這些項目,就算合格。倘若漏掉了,就針對這些重要項目再指導一次。
2. 要求下屬寫報告
要求下屬在接受指導後寫下「我從指導中所知道或學會的事」。
這個方法雖然比複誦來得花時間和精力,但可以讓下屬深入思考指導內容,上司也能從報告中公正評斷自己的指導方法是否恰當。因此,對於下屬所完成的報告,一定要確實仔細審視。
建議各位可以從檢查清單中,先挑出五項對方一定要知道的內容,並以此設定合格標準,「只要報告中寫到其中四項,就算合格」。
3. 請下屬思考成功與失敗的模式
第三種方法不只可以確認下屬「是否真的瞭解所學內容」,也可以幫助他將所學活用在工作上。這種方法其實意外地簡單,只要請下屬說明「如何將所學的內容活用在自己的工作上」就可以了。「知道」和「會做」(懂得將所學活用在工作上)完全不同,各位一定都有過「明明知道該怎麼做,實際上卻怎麼都做不好」的經驗。這時,就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來進行訓練。
這種方法的實行重點,在於不能只是含糊、籠統地要下屬說明「如何將所學活用在自己的工作上」,而是應該要求他將焦點放在「成功模式」和「失敗模式」上。
例如:「如果要你把今天所學的內容活用在你的工作上,你覺得應該怎麼做才會成功?」或「怎麼做時,可能會遭遇失敗?」
針對這兩種情況,請下屬說明個別的重點及原因。比起什麼都不做,這種把「成功模式」和「不能做的事」轉換成明確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將能協助下屬更順利地從「知道」進一步提升到「會做」的階段。
3-2. 正確的「稱讚」,有助於下屬的成長和業績
稱讚「行為」一點也不難
在上一節提到,如果「打開檯燈」的行為可以馬上換來「期望的結果」,人就會持續做出「開燈」的行為。
那麼,如果換成是「為了瘦小腹而做仰臥起坐」的「行為」呢?每天持續做仰臥起坐,小腹當然會變瘦。但即使知道這個道理,還是很難持續做到。其中的原因同樣可以用ABC模式來說明,那就是因為做出「行為」之後,無法立即獲得「期望的結果」。
一口氣做五十下仰臥起坐,小腹當然不可能馬上變瘦,反而只會換來腹肌痠痛、很難受等,一點都不希望得到的結果。
工作也是一樣,雖然知道「持續同樣的行為就一定可以提升業績」,但因為無法立即獲得「好的結果」,所以無法持續同樣的行為。
因此,以行為科學管理的角度來說,會在「行為」發生之後,直接給予「期望的結果」,也就是「獎勵」。
舉例來說,如果每次做五十下仰臥起坐都能獲得獎勵,就很有可能為了得到獎勵而持續做仰臥起坐的「行為」。
像這樣針對某個「行為」給予「獎勵」,在行為科學的領域中稱為「強化」。很多實驗都已經證實了,「強化」可以增加「行為」發生的頻率。
在職場上,最有效的「獎勵」(強化)就是「被上司稱讚」或「受到上司的肯定」。
當下屬做出「你所期望的行為」時,就要馬上稱讚、肯定他做得很好,如此一來,行為受到肯定的下屬,為了再次獲得稱讚,就會繼續做出同樣的行為。稱讚有助於人才培育,這一點從科學角度來說同樣很合理。
不過,經常有人會說:「我不太會讚美別人。」 就像漫畫中的區域經理糸數小姐一樣。
尤其是五十歲以上的人,他們過去無論是在家庭、學校或職場中,可能都沒有太多「被稱讚」的經驗。
大家常說:「人會依照自己受教育的方式, 去教育下一代」。同樣地,企業的主管階級在培育下屬時,也很容易複製自己當初所受的培育方式,因為那是自己知道的唯一方法。因此,理所當然地,在缺乏稱讚的環境下養成的人,一旦當上主管,自然也不會稱讚下屬。
不過,我所謂的「稱讚下屬」,其實做起來一點都不難。因為這麼做的目的是,針對下屬「做出你所期望的行為」時,給予「稱讚」的獎勵,好讓他持續做出同樣的行為。
換言之,要稱讚的是「行為」。不是讚美下屬的特質、個性或外表等,而是針對他的「行為」給予肯定就好了,一點也不難。
「稱讚」的獎勵,會成為促使「你所期望的行為」不斷發生的動力。
相反地,「對於不受肯定的行為,人絕對不會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