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帶人+不懂帶團隊
 
熱賣排行榜
紙本書
電子書
莫斯科紳士
精準寫作:寫作力...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
貓咪也瘋狂(全彩...
82年生的金智英
痠痛拉筋解剖書【...
刀(奈斯博作品集...
理想的簡單飲食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
當時間開始:地球...
 
其實,那個世界很美:醫護人員想對大家說的臨終故事
其實,那個世界很美:醫護人員想對大家說的臨終故事(絶版)
Visions, Trips, and Crowded Rooms: Who and What You See Before You Die

分類: 心靈宗教 > 心理勵志
書號: HC0019
作者: 大衛‧凱斯勒
原文作者: David Kessler
譯者: 張瓅文
出版社: 大寫
書系: Catch-On
出版日期: 2012-05-17
語言:繁體中文       ISBN: 9789866316555
規格: 15 cm * 21 cm / 平裝 / 黑色
頁數: 272 頁   
定價: 300
關鍵字: 新時代 臨終故事 靈界 靈魂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內容簡介

生命最後一刻,到底發生了什麼?
「臨終」背後有何神秘現象?
我們又會由誰牽引走向另一個世界呢?
見證過太多離別的醫護人員要告訴大家
當至親生命終了時,我們思念的人將前往一個很美的世界

  本書集結了醫生、護士、社會工作者等「生死線上工作者」目睹病患或家人臨終前的真實故事與感言。

  作者凱斯勒也是媒體知名的「生死學專家」,他透過觀察與記錄,主張死亡前的各種現象,無法完全歸因為幻覺、腦部缺氧及藥物的影響,雖然沒有直接科學證據能證明,但「臨終現象」卻是那些天天面對「生離死別」的工作者所普遍熟知且接受的。

  而在這些不斷上演的「人生謝幕」真實情節中,這本書不在於檢驗死亡的奧祕、也不猜測靈異;而在於讓讀者更了解、並尊重臨終者可能遇到的狀況,尤其在面對失去至親與關心者的「最後時刻」,能坦然接受接未來的人生。

  「信與不信」、「證明真相」不是此書的重點,「得到慰藉」、「專心聆聽」才是本書想要傳達面對死亡的態度。

  作者認為在面臨生命倒數時刻,人會經歷三種現象:
  顯像:看見對另一個世界的期盼。
  旅程:對親屬來說,死亡就是離開,對臨終者而言卻是抵達的開始。
  擁擠:房裡滿滿的人,臨終者絕對不會孤單地死去。

  本書有36個故事,也有來自36個失去至親的悲傷親屬,你將看見:他們撒手而去的親人究竟經歷過什麼樣的臨終現象?這些悲傷的親屬們最後又到底從「生與死」這個人生避不掉的現實中得到了什麼?

  【知名生死學大師──大衛.凱斯勒 David Kessler的溫柔陪伴】

  「大衛的陪伴往往會帶給臨終者安全與舒服的空間。事實上,我最近曾拜託他,當我時間到時,請他看著我離開。本書帶給讀者的是大衛的智慧與愛,並且幫助我們認識未知的未來。」

─《紐約時報》暢銷書《創造生命的奇蹟》作家露易絲.賀

  長期接觸臨終病患的作者凱斯勒道出病患及家屬最沉痛的心聲:

  「難道沒有任何事能期待嗎?就這樣?只能忍受痛苦等死嗎?」

  ──當然不是,這本充滿「希望」的書,將撫慰人心並讓人們對死亡有更不同的看法。

  當人們在面臨生命終了時,能夠擁有不孤單的安心;活著的家人們,能不畏懼面對道別,並勇敢給予自己思念的人更多祝福。

  作者凱斯勒說:「我曾經認為,要舒緩生命盡頭所遭受的痛苦,唯一方法便是提供患者良善的疼痛管理與症狀控制,但我現在知道,除了為患者的疼痛施打麻藥外,還有許多舒緩疼痛的選擇;對抗恐懼與憂傷,還有比抗焦慮藥物更好的選擇,臨終前會看到『誰』和看到『什麼』,或許才是最好的安慰。」

名人推薦

「大衛的陪伴往往會帶給臨終者安全與舒服的空間。事實上,我最近曾拜託他,當我時間到時,請他看著我離開。本書帶給讀者的是大衛的智慧與愛,並且幫助我們認識未知的未來。」──《紐約時報》暢銷書《創造生命的奇蹟》作家露易絲.賀

  「大衛.凱斯勒道出大眾鮮少公開談論與檢視的敏感世界。他記錄的故事揭露出死亡本質除了悲傷外,有時也帶著絕對的喜悅。本書中的故事引人深思且鼓舞人心,他成功地讓大家知道,死亡並非結束。」──《紐約時報》暢銷書《年齡的奇蹟》作家瑪莉安.威廉森

  本書為死亡與悲傷過程提供解答與安慰。高度推薦。 ──《瑜珈雜誌》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大衛.凱斯勒(David Kessler)

  凱斯勒是知名的生死學專家,當麥可.傑可森的死備受爭議時,他受邀全國性節目專訪討論,他的專業領域涵蓋死亡、臨終、家屬悲傷管理。演員伊莉莎白.泰勒、潔美.李.寇蒂斯、安東尼.博金斯和麥可.蘭登,以及作家瑪莉安.威廉森,在他們的親人面臨改變生命的疾病時,都曾尋求他的協助。

  凱斯勒常出現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國家廣播公司(NBC)、美國公共廣播公司 (PBS)與「娛樂今宵」(Entertainment Tonight)等節目中,也接受過歐普拉專訪;而《紐約時報》、《紐約客》都會刊載關於凱斯勒的報導,他還為《波士頓環球報》、《舊金山紀事報》、《華爾街日報》、《安德森.庫珀360°》及《洛杉磯時報》撰寫文章。

  首本著作《臨終的需求》(The Needs of the Dying)是臨終類書籍暢銷書,受到德蕾莎修女的讚賞與肯定。與知名作者依莉莎白.庫伯勒—羅斯合著過《當綠葉緩緩落下》與《用心去活》,當羅斯臨終前,她甚至指定凱斯勒在一旁看著她離開。

  想知道更多訊息,請上作者網站
  www.Grief.com.

 

譯者簡介

張瓅文 

  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生。曾任大學口筆譯講師;離開教室之後,是個喜愛獨自旅行的背包客與調酒師。譯作有:《為自己上班,因為一生的工作天很多》、《把妳生回來》、《母親的守密者》等書。
 

目錄

給讀者的話
前言∕恐懼的時刻:哪裡有死亡,我就在哪裡!
關於本書∕「難道沒有任何事能期待嗎?就這樣?只能忍受痛苦等死嗎?」

第一章臨終顯像:「那裡非常美。」──湯瑪斯.愛迪生遺言
臨終顯像能證明來生嗎?
「臨終」和「瀕死」不同?
只是幻覺?

第二章相信臨終者說的話:「我還活著。」──丹尼爾.韋伯斯特遺言
陪審團採信嗎?
法律前的效力:臨終前無謊言

第三章臨終者看見的畫面之一:「太棒了,太棒了。」──佛羅倫斯.南丁格爾遺言
父母親的團聚∕護士海瑟的故事
我得去,時候到了!∕護士南森的故事
最後一吻∕律師妮娜的故事
我沒瘋!∕護士菲比&律師琳達的故事
醫學院沒教的事∕醫生傑克的故事
長袍引路人∕護理研究員查克的故事
時候未到∕加護病房護士克蕾拉的故事
是幻覺、還是藥物副作用?∕醫生唐的故事

第四章那些你一定看過的臨終顯像:「我現在所作的事,比我過去曾作過的一切更美好;而我將前往的安歇地,將遠比我所知道的更甜美。」── 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
文學中的臨終顯像
電影中的臨終顯像

第五章臨終者看見的畫面之二:「現在,我想回家。」──文森.梵谷遺言
死亡阻隔不了的愛∕心理學家安潔拉的故事
意外的訪客∕諮商師丹妮的故事
家鄉的語言∕安寧病房社工凱西的故事
你做了什麼?!∕診所諮商師愛倫的故事
恐懼無法阻止死亡∕診所諮商師珍的故事
我想要一個擁抱∕安寧病房諮商師瑪姬的故事
不是見鬼了∕臨床服務社工諾拉的故事
路人甲∕治療師彼得的故事
我錯過了一件事∕安寧病房社工喬安娜的故事

第六章超自然與宗教的臨終顯像:「耶穌,我敬愛您。耶穌,我敬愛您。」──德蕾莎修女遺言
那裡是天堂嗎?∕腫瘤放射科醫生達里爾的故事
為什麼不說?∕醫院牧師提歐多的故事
生命中的無解∕猶太教祭司丹尼爾的故事
我得把房子整理好∕癌症團體諮商師凱瑟琳的故事
與天使共進晚餐∕病患家屬麥特的故事
最後看見的那張臉∕安寧病房工作者派蒂的故事
刺眼光線背後的真相∕安寧病房社工蘇的故事
祂一定也看見你了∕安寧病房社工蘇菲亞的故事

第七章每個人一生必有的旅程:死亡之旅「我還有一段很長的旅行要走,必須向同伴們道別了。」──沃爾特.雷利爵士遺言
船已經抵達碼頭了∕醫院社工安妮塔的故事
搭上正確的公車∕身障團體志工關文的故事
我要騎馬離開了∕兒童醫院社工瑪格莉特的故事
該下場了∕安寧病房志工艾蜜麗的故事
繼續出發的老鳥∕安寧中心管理人員蓋爾的故事

第八章臨終前的擁擠空間:「我們應該換個地方碰面。」──亞當.史密斯遺言
推開黃金大門∕醫院牧師泰瑞的故事
如果一定要去∕心理醫生金姆的故事
來自母親的呼喚∕治療師珍的故事
或許他們是對的∕護士蘇妮雅的故事
大家都很想見你∕臨終照護社工蕾妮的故事
別和他們說話∕醫院社工蕾塔的故事

說在最後:結束就是開始
德蕾莎修女:「死亡是生命成就的一部分。」
 

前言

恐懼的時刻:哪裡有死亡,我就在哪裡

  每當有人問起我的職業,我不免猶豫該如何回答。我是該告訴他人,我的工作是撰寫關於死亡及其過程的相關書籍嗎?還是該告訴他人,我一開始的職業是護士,不過現在是在洛杉磯第五大醫療體系中,負責執行受到高度重視且獨特的臨終規劃?還是我該解釋,我是外傷醫療團隊裡的預備警官,同時也是紅十字救難隊一員?還是我有飛機駕駛執照,參與過兩次空難救援行動?

  我知道這種解釋方式令人困惑,所以我常說,我是混著在做這些事。有別於我的啟蒙導師伊麗莎白. 庫伯勒─羅絲,她常處理的死亡多在醫院中。我所受的訓練是成為一名現代死亡研究者;也就是說,我不只處理醫院或安寧病房中的死亡,還包括犯罪現場及飛機失事現場,甚至是生化恐怖攻擊現場的死亡事宜。哪裡有死亡,我就在哪裡。

  當我回頭看自己走的這條職業道路,雖然不尋常,但我知道自己的選擇並非偶然。我十二歲的某一天就已經注定這輩子要走這條路了。我母親的大半人生都在與病魔對抗。一九七二年的除夕夜,我走進她的房間,當時她身體已經相當虛弱,我親吻母親並對她說:「媽,明年妳就會恢復健康。」那幾天,她忍受著嚴重的腎衰竭,被轉送到當地規模較大、設備較好的榮民醫院。

  那時如果父親有錢,我們就會住在醫院對面那個公園後方的旅館。但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是坐在醫院走道,因為母親一直住在加護病房,那裡每隔兩小時會開放探視十分鐘。有一天,我們正在前往探視母親的路途中,突然在旅館附近發生意外狀況, 周遭響起槍聲,路人紛紛竄逃。那種狀況很顯然地在頂樓有狙擊手。沒多久,處處就都是警察,路人們也躲進鄰近建築物中尋求庇護。對一個當時天天坐在醫院裡、覺得日子很無聊的小孩而言,這種場景十分刺激。

  父親與我那天終於見到母親,院方告訴我們,母親的時間不多了,結果當天她就孤單地離開人世,這在當時是很常見的情形:家屬(尤其是小孩)在病患臨終時,通常不能在場,能在場的話,肯定是臨終者的醫生大發慈悲。我母親的醫生不情願地同意讓父親見她最後一面,但卻不准我進去。護士帶父親進到母親病房時,我跟著溜進去,希望自己沒有被醫生發現。

  護士引導我們進入母親病房,當時躺在床上的母親已經是沒有生命跡象的大體,雖然真的很難過,但我最後還是鬆了一口氣,因為終於可以和母親直接面對面,不必再被機器及管線隔開我和母親間的距離。當時我覺得很沒有隱私,因為病房裡還有其他十七名病患,帶我們進去的護士始終站在一旁,不讓我們與母親有獨處機會,打算規定的時間一到立刻要我們離開。

關於本書

  「難道沒有任何事能期待嗎?就這樣?只能忍受痛苦等死嗎?」

  最近,我和一位在洛杉磯瑪莉蒙特大學教授職業倫理的同事聊天,她準備要教一門關於死亡與臨終的課程,我們因此談到生命末期的相關話題,例如人工營養的爭議、病末與腦死患者的議題。現代發達的尖端科技下,一個人要怎樣決定生命何時該結束?

  那一刻,我想起一名患者的臨終顯像經驗,接著我想起所有患者、所有臨終顯像,還有過去幾年和同儕討論的內容。在安寧病房、安寧照護機構,及其他種種與生命末期有關的會議中,「臨終顯像」是眾人絕口不提的話題。專家們總是專注又嚴肅,而且只有一種固定觀點。

  在一整天的會議結束後,大家總會先說些關於研究背後的病患,及稍早報告的一些事情。在某次會議結束後的晚餐時刻,酒過三巡之後,有人提到病患看到的臨終顯像,然後另一個人也跟著分享類似的故事,突然間,在場的大家開始熱烈討論起,死前究竟會看到什麼人、什麼東西。

  我知道當提起臨終顯像時,我這名德高望重的教授同事可能會有某種強烈反應。我猜想她可能會說些像是:「我不相信這種東西。這是很嚴肅的議題。」沒想到她的反應恰好相反,她說:「這方面很少有相關文獻,頂多只在某些場合有人口頭提過而已。幾乎每個人都有類似的故事,但卻似乎沒人想把這些事情白紙黑字寫下來。」

  當時我有兩本書的截稿日逼近,但其實我都還沒開始動筆。這次晚餐的對談讓我恍然大悟,認為「臨終顯像」的主題應該會是、也要是這兩本書其中一本的主軸。雖然構思的種子已開花結果,並且成為你手上現在拿的這本書,不過當時還不曉得本書的寫作該從何開始。

  在研究過程中,我深深為這個主體的豐富性而著迷,但同時也缺乏實際且可信的資訊。我該如何呈現這個主題?它的目的又是什麼?我一向認為,一本珍貴的書必須有個偉大的目的。我的思緒被響起的電話聲打斷,是我的朋友芭芭拉來電,她的語氣聽起來心煩意亂。她剛去探視九十二歲的母親,雖然母親健康狀況還算良好,但正經歷老人家常有的狀況。芭芭拉告訴我,看著母親身體逐漸退化令她很難受,然後她告訴我,她一位好友的父親剛過世。

  她說:「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難過,明明之前已有許多面對死亡的經驗。」

  芭芭拉的確經歷過不少死亡場合。她是安寧病房的志工,經歷過越戰年代,而且在愛滋病蔓延時期,同時目睹許多朋友死去。

  「這和之前狀況不一樣,」我回答她:「越戰是戰爭時期,愛滋病爆發時,妳是站在第一線的人員。」

  她同意我的說法。這不只對她有不同意義,對所有人而言也不一樣。隨著父母親年歲的增長,我們的年紀也隨之增加。年輕時會認為死亡不過是一瞬間而已,現在卻成為身體慢慢惡化的過程。死亡已經不再是「早死快活」,在嬰兒潮出生的那一代,現在正面臨生與死之間的自然進化過程。

  芭芭拉當時處於情緒最低點,她問:「難道沒有任何事能期待嗎?就這樣?只能忍受痛苦等死嗎?」我告訴她,死亡是無可避免,但忍受痛苦與否,是可以選擇的。那時我們還說了很多,我聽著她在電話那端講著,同時也聽出她話語背後的意義。我問她:「妳是不是覺得毫無希望?」

  這果然是問題所在,芭芭拉開始啜泣。我想,如果她有五百滴眼淚,就該讓她全部哭完,不該要求她停止。隔天她打電話告訴我她好多了的時候,我終於意識到為什麼想寫這本書,還有這本書要關於什麼。

  什麼是「希望」

  我母親很早就過世,而父親終其一生都相當樂觀,即使在他臨終前也一樣。我一心只想確定他能舒舒服服、沒有病痛地過日子,所以一開始並沒有察覺他變得非常悲傷。父親告訴我,他離開人世之後會有多麼想念我;然後提到多麼想和這些人事物道別:他所愛的人、他最愛的食物、這片天空、戶外的一切,以及世界的點點滴滴。他整個人被悲傷淹沒,我不能、也不會把他從這種情緒中抽離。

  父親接連幾天持續著低落的情緒。有天早上他告訴我,我的母親、他的太太昨晚來到他身邊,他說:「我看起來像是迷失了,差點忘記我將會和她再度相聚。我很快就會去找她。」

  他看著我,像是意識到我還會留在這個世界。接著他說:「我們會在那裡等你。」接下來兩天,父親的行為舉止有明顯變化。他從一個覺得毫無希望、一心等死的人,變成即將與所愛的人團聚、充滿希望的人。父親充滿希望地活著,也帶著希望死去。

  雖然我畢生都在從事和臨終相關的寫作、教學與工作,但我無法證明父親所見的臨終顯像的真實性。我只能告訴大家,自己做為人子的經驗,及每天都要面對無數個類似的事情。我曾經認為,要舒緩生命盡頭所遭受的痛苦,唯一方法便是提供患者良善的疼痛管理與症狀控制,但我現在知道,除了為患者的疼痛施打麻藥之外,還有許多舒緩疼痛的選擇;對抗恐懼與憂傷,還有比抗焦慮藥物更好的選擇,臨終前會看到「誰」和看到「什麼」,或許才是最好的安慰。

  我希望各位能找出和我父親相同的希望,在我聽完他說的話之後所感受到的,同時也是許多病患及其家屬,在經歷臨終顯像時所感受到的希望。

  這是本關於「希望」的書。世界還有更多的希望;希望我們不會看著別人緩緩死去,然後無助地等待自己死亡的到來;我們希望有天堂,希望有一部份的自己是不會死的,如此就能和所愛的人團聚;也或許能見到活著時所信仰的宗教神明。

  在我多年的臨終工作經驗中,看到自己所愛且已經過世親人來到身旁,是常見卻仍無法解釋與完全被了解的臨終顯像之一。第二種顯像類型是準備好要「開始另一段旅程」。臨終者準備「開始另一段旅程」,並不是什麼新想法或有任何的不尋常。不過有趣的是,人們常解讀成世俗的旅行。人們會討論打包行李或買車票,不會提到從天堂降下馬車或前往來世。

  「開始另一段旅程」背後代表生命及生命的過渡期:死亡並非一切都終止了。「無關目的地,重點是旅程本身。」這句話用在這裡再適合不過。

  第三種常見的顯像類型是「擁擠的空間」。臨終者常會提到他們的房裡有許多人。「擁擠」是我一而再、再而三聽到的用詞。通常臨終者會認得顯像中部分的人,並非認得所有人。

  書中會進一步探討顯像中的人是誰,及他們在生與死之間的關連。藉此或許能顛覆人們總是孤單死去的說法。如果從人生旅程終點到進入來生的這條路並不是孤單前進,而是一條與我們失去的摯愛團聚之路,這又會是如何?也或著,如果死亡可以讓我們和遺忘許久的人再度連結呢?那對活著的人又會有什麼影響?

  「希望」的延續

  生命終點究竟為何、還有發生在我們面前的超自然現象,在書中接下來的章節中,將帶給大家新的想法與觀點,以及我對「臨終顯像」的探索。一如我剛開始研究,首先要先定義「臨終顯像」一詞的意義。既然在醫學界已有許多類似經驗案例,我很好奇其他專業領域是否也有接觸到類似情形。在尋找資料過程中,我很高興且驚訝地發現,法律界也有對於臨終者遺言其真實性的討論,同時亦探究臨終顯像對藝術界的影響;我所有的發現與研究將集結在本書中。

  書中大部分的故事源自於許多醫療界人士的個人經驗,我把這些故事分為若干章節。所有親身經歷的受訪者都很樂意且大方地分享他們的個人經驗,我盡量在字裡行間保留受訪者原本說法,當然我很高興能在此呈現他們的特殊經歷。

  在第三章中,要探討的是醫護人員是否有接觸到病患臨終顯像的經驗,以及他們是否願意分享;而結果是他們真的有且也願意分享。受到有力訊息的鼓舞,我開始和許多心理健康專業人士(例如社工、心理學家和輔導員)接觸,詢問他們是否願意討論臨終者接觸的經驗,結果更是超乎預期,而我把這部分收錄在書中第五章節。書中的故事,只是紀錄這些人每天常見的經驗抽樣,但其實在我們周圍,每天都有無數類似的故事發生。

  我認為,任何一本與超自然相關的書籍,無可避免都要從精神與宗教觀點切入,所以也需要聽聽神職人員的說法,因此也收錄許多激勵人心、相當溫馨的故事。在本書最後章節中,則是探索其他類型的臨終顯像:臨終者準備要出發的旅程,以及他們在地球上最後一刻所見到的擁擠空間。

  我希望這本書「偉大的目的」,是要開啟一段對話、一個讓醫療專業人員延續的話題,不是討論「誰」死了,而是他們「如何」死,讓家屬和朋友以開放的心情與態度,進一步認識自己所愛的人是如何走完人生。

  每個人都應該放開心胸討論自己的所見所聞,並且對生命臨終無所畏懼。我希望大家在曲終人散、關起門之後,獨自靜下心好好沈澱思考。當我回想起許多病患與他們經歷過的臨終顯像時,我意識到每個個案的臨終顯像,是帶給臨終者及家屬希望,也讓他們有不同方式來看待死亡。在最後的討論中,有件事情是再清楚不過:生命會結束,但愛是永恆的。
 

創造自己的神
聖典禮:療癒
卡到陰:一個
造命世家的女
驚人的孩童前
世記憶:我還
當我們死後,
靈魂去哪了?
無所不能的靈
擺占卜【能量
人,不會死:
知道有靈魂的
怪咖心理學(
3):明明沒
我們真的有靈
魂嗎?:死亡
心的煉金術:
愛的教導之書
女英雄的靈性
追尋:進入妳
每一天,都是
出走的練習:
靈魂復原術:
用古老薩滿方
新時代女孩的
身心靈指引
大通靈家:艾
德格・凱西靈
回到當下的旅
程:靈性覺醒
大通靈家2:艾
德格・凱西療
死後會發生什
麼事?:超越
哲學家的學佛
筆記:關於「
死亡之後:一
個長達五十年
獨角獸能量療
癒:七次元純
【大通靈家套
書】(二冊)
死過一次才學
會愛【暢銷經
死過一次才學
會守護自己:
【艾妮塔.死
過一次才學會
心靈原型卡【
典藏盒裝版】
龍族守護能量
全書:連結你
【黛安娜庫珀
.連結高次元
情緒減重:情
緒包袱卸下了
當我們死後,
靈魂去哪了?
無所不能的靈
擺占卜【能量
一個人的內在
朝聖之路:回
回到當下的旅
程(二版):
大通靈家2(二
版):艾德格
死過一次才學
會守護自己:
Copyright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
服務電話: (02)8913-1005 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andbooks@andbooks.com.tw Design By Devis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