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真是暴虐無比的昏君嗎?
商朝(約前十六世紀至前十世紀),因最後首都定於殷,又稱殷商,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的一個王朝,也是信史時代的開端。原夏朝之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建立商朝。經歷十七代三十一王後,末代君王紂王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現今一說到商朝,人們似乎便會想起殘暴的商紂王令人髮指的暴行,商紂王到底有多殘暴?他的種種殘暴行為都是真的嗎?
現代人總結紂王的奢靡和暴虐主要是沉溺酒色,為投妲己所好,作「新淫之聲、北鄙之舞、靡靡之樂」,把從百姓那搜刮而來的錢財,修建鹿臺,置滿奇珍寶物。還「積糟為邱,流酒為池,懸肉為林,使人裸形相逐其間」,與宮女們在其間不分晝夜地玩樂。而且殘忍地施行炮烙之刑,把人烙得皮焦肉糊而死。為了看人肚裡的胎兒是怎麼樣的,還讓人剖開孕婦的肚子,使母子倆喪命。小說《封神演義》更是將紂王推上了殘暴荒淫的巔峰。
翻看歷史,我們發現在春秋時期,紂的罪狀還只有「比干諫而死」而已。到了戰國,比干的死法出現了各種版本,屈原說他是被投水淹死,呂不韋的門客則說他是被剖心而死。而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則記載紂王「重刑辟,有炮格(烙)之法」;「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脯鄂侯屍」;「剖比干,現其心等事情。」但這些事情在商周史料《今文尚書》之《商書》、《周書》諸篇中,都是沒有的,在商周的史料裡,找不到紂濫殺無辜、嗜血成性之類的記載。到了晉朝,在皇甫謐的筆下,紂又多了一條罪狀,在妲己的慫恿下解剖了懷孕的婦女,要看看胎兒形狀。而妲己也一步一步成為一個蛇蠍美人,禍國殃民,於是「女禍亡國論」也出來了。總之,紂王和妲己隨著年代的久遠愈來愈壞。
實際上,紂王其實應該叫帝辛,後人為了貶低他叫他紂,據正史所載,紂王曾經攻克東夷,把商的疆土開拓到中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在對付東夷的戰爭中,紂王一方占盡優勢。為了永絕後患,紂王甚至建起了一條通往東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調兵鎮壓夷人的反抗。商軍如秋風掃落葉一樣,一直打到長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數東夷部落,俘虜了成千上萬的東夷人,取得大勝。從此以後,中原和東南一帶的交通得到開發,中部和東南部的關係密切了。中原地區的文化逐漸傳播到了東南地區,使當地人民利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發展了生產。但這場曠日持久的征戰卻幾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紂王大軍盡出,指向東方,都城內防禦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引導之下,奇兵突襲,於牧野一戰功成,而這時商王的大軍遠在東南,無力援手,牧野之戰的商軍,並非商王朝的精銳之師,而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囚徒。即便如此,牧野之戰也打得非常慘烈,而不是像小說上所說的那樣,奴隸與囚徒們臨陣倒戈,周武王幾乎是兵不血刃地贏得了勝利。
《史記》中除記載商紂王的暴虐外,還記載他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也就是說他天資聰穎,視聽敏捷,力大無比,可以空手與猛獸格鬥,而且能言善辯,但就是有點恃才傲物,認為天下的人才能都在他之下,聽不得別人的意見。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實際上,早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就對商紂王的暴虐產生了質疑,他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後世言惡則必稽焉。」郭沫若則說:紂王其實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他對古代中國的領土開拓有其貢獻,所謂「紂克東夷」,就是開拓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西周正是乘「紂克東夷」的機會東進滅商的。
那是什麼原因使紂王一步一步被醜化的呢?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政治宣傳的需要。「勝者為王敗者寇」,當時的周王朝雖然滅了商,但並不是一個大國,它要鞏固它的政權,穩定和籠絡它的民心,自然需要一些政治手段。紂王當然不是沒有缺點,於是滅掉商紂王的西周帝王們,以及其後的御用文人們,根據政治的需要,把死去的紂王的事一再編排,終於使他成了一個壞得不能再壞的人。二是紂王身邊有個妲己,可迎合「女人是禍水」的論調,可以順理成章地把罪惡之源引到女人身上。如夏桀的妹喜、周幽王的褒姒、唐明皇的楊貴妃一樣,成了禍水和替罪羊。《列女傳》就把劣跡都歸於妲己一人身上,謂之「女禍亡國論」。
可見,商紂王雖不是什麼明君,但也並不是像現代人所認為的那樣暴虐無比,可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歷史,未必就是真實的歷史。
阿房宮真是項羽一把火燒掉的嗎?
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阿房宮建於兩千多年前的秦代。秦始皇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每征服一國,就繪製該國宮室圖,在秦國都城咸陽的渭水南岸仿造宮殿,稱「六國宮殿」。相傳當時共有宮室一百四十五種,著名的有信宮、甘泉宮、興樂宮、長楊宮等宮殿。想當年,咸陽宮可謂殿宇林立,樓閣相屬,曲廊幽徑,花香景深。秦始皇三十五年(西元前二一二年),秦始皇在消滅六國一統天下以後,認為都城咸陽人太多,而以前的皇宮又太小,於是下令徵發刑徒七十餘萬人伐運四川、湖北等地的木材,開鑿北山的石料,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宮殿。
阿房宮規模空前,氣勢宏偉,《史記》記載: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萬人。《漢書》中也記載:「起咸陽而西至雍,離宮三百,鐘鼓帷帳,不移而具。又為阿房之殿,殿高數十仞,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騖馳,旌旗不撓,為宮室之麗至於此。」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若是根據《史記》中的記載推算: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為一里,秦尺約○‧二三公尺。如此算來,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六百九十公尺,南北深一百一十五公尺,占地面積八萬平方公尺,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根據《漢書》推算,規模則更大。
但是據傳說,這樣一座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極度奢華的阿房宮;卻在數十年後,楚霸王項羽入關時,一把火燒掉了,大火燒了整整三個月,方圓百里盡成灰燼。
二○○二年,為了尋找過往的輝煌,考古學家們來到了今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的阿房宮遺址上,開始了探索。
考古隊員在第一次挖掘了探坑之後,並沒有找到任何東西,然而大家並沒有氣餒,決定繼續挖掘,隨著勘探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大家決定從夯土層入手開始探測,古代建築的地基都是夯土打成的,鋪一層打一層,從夯土臺基的側面看過去,就像千層餅一樣。夯土和普通的耕土不同,它非常堅硬,也很密實,普通的平頭鐵錘都很難砸進去,這個夯土層雖然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歲月,幾乎沒有任何變化,依然堅硬。然而就在考古隊順利地打進了探杆以後,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沒有發現阿房宮被火燒的痕跡。
沒有找到大火過後的殘留物,考古隊開始猜測可能是挖掘的地方較少,剛好錯過了阿房宮被燒的那一部分。於是,考古隊開始對阿房宮遺址進行了「地毯式」的全面勘探,這次考古隊改進了方法,他們採用的是梅花點位法。所謂梅花點位法是每一平方公尺就以梅花點的形式打五個探測孔。梅花點位法是一種比一般性的勘測更加縝密的方法。但是,鑽探了數萬個孔和對地層的土樣進行了元素分析後,都沒有發現火燒的痕跡。
會不會因為兩千多年過去了,無數次風霜雨雪的侵襲,已經把大火留下的痕跡抹去了呢?為了進行比較,阿房宮考古隊來到了漢代長樂宮的遺址,這裡曾經是漢朝首都長安城中最為華美的宮殿之一,是漢武帝母親的居所,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金屋藏嬌」風流韻事就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這個宮殿中,東漢末年,長樂宮也和漢代其他宮殿一樣,逃不過被焚毀的命運,兩千多年過去了,這裡被火燒過的痕跡卻仍然歷歷在目。
那麼,是不是流傳了兩千年的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的說法不是事實呢?
考古學家發現,人們通常所說的阿房宮遺址實際上是阿房宮的前殿遺址,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臺基東西一千二百七十公尺、南北四百二十六公尺,臺基上面西、北、東三面已有夯築土牆,牆頂部有瓦的鋪設;夯土臺基上面沒有建築南牆。三面牆裡面沒有發現秦代文化層和秦代宮殿建築遺跡。從路土分布的情況來看,人們是把夯築臺基用土從南面運到北面,再從北面開始往南逐漸夯築臺基。專家就此大膽的推測,阿房宮的所有工程只有前殿建成了臺基,其他工程尚未動工,阿房宮沒有建成,也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被項羽放火焚燒!
那麼,歷史記載難道錯了嗎?《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項羽是對咸陽採取了燒、殺、搶掠的政策,然而這裡並沒有明確提到燒阿房宮。《史記‧項羽本紀》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在這裡也隻字未提火燒阿房宮。火燒的很可能是秦朝的其他宮殿。《史記》中的另一條記載也從側面證明阿房宮並未建成:「四月,秦二世還至咸陽,曰:『先帝為咸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復土驪山。驪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復作阿房宮。」但是這年七月陳勝、吳廣就反了。前後就這麼點時間,顯然建不成阿房宮。
既然阿房宮連前殿都沒有建成,前殿夯土臺基上面沒有宮殿建築,項羽也就沒有必要渡過渭河來放火燒一個沒有宮殿建築的夯土檯子,所以傳說認為項羽燒了阿房宮是錯誤的!
河西走廊上有「羅馬古城」嗎?
「河西走廊」位於今甘肅省內,又稱「甘肅走廊」。自古以來,河西走廊上祁連山融化的雪水一直滋潤著山腳下多個民族的繁衍與生息,也造就了精彩紛呈的西部文化史。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山腳下,甘肅永昌縣境內的者來寨,一直生活著一些身材高大、膚色深紅、鼻梁高聳、眼睛深陷、毛髮棕色彎曲,具有明顯歐洲人相貌特徵的人。
有人認為,他們可能是經過絲綢之路與中國貿易的西方商團的後裔。眾所周知,絲綢之路曾是古代中國與西方國家文化交流和商品貿易的重要通道,因此,在河西走廊出現西方人的後代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這種觀點隨即被推翻,者來寨的地理位置在西漢時屬經濟不發達的邊遠地帶。即使有人的活動,也大多是出於軍事目的所設要塞的駐軍。商團應選擇走人煙稠密、經濟發達的安全路徑,走者來寨是有悖常理的。況且,絲綢之路在西漢時期才粗具雛形,那時西方商團還沒有大批進入中國。因此,者來寨這些奇特村民不可能是西方商團留下來的後裔。也有人認為,他們就是歷史上神祕消失的「羅馬軍團」的後裔,這種解釋有依據嗎?者來寨真的是羅馬軍隊建造的「羅馬古城」遺址嗎?
翻開世界史,我們可以看到,西元前五十三年的古羅馬正值多事之秋,執政官克拉蘇為了與凱撒、龐貝兩個掌握兵權的實力派人物爭權奪利,決定向東擴張勢力。他糾集了一支由七個軍團組成的大軍,發動了對古帕提亞王國(今伊朗)的侵略戰爭。但是,古羅馬大軍在卡爾萊(今敘利亞的帕提亞)遭到帕提亞軍隊的圍殲,統帥克拉蘇被俘斬首,一度所向無敵的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所率的第一軍團約六千餘人拼死突圍。三十三年後,羅馬帝國與安息在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爭之後,終於化干戈為玉帛,簽訂了和約,雙方開始相互遣返戰爭俘虜。當羅馬帝國要求遣返在卡爾萊戰爭中被俘的官兵時,安息國當局否認其事。羅馬人驚奇地發現,當年突圍的古羅馬第一軍團六千餘人神祕地失蹤了。第一軍團的消失成了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而這樁懸案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中西方史學界。
據中國的史書《漢書·陳湯傳》中記載,建昭三年(西元前三六年),西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曾率兵四萬討伐郅支城,並與匈奴人在此展開了激戰。戰鬥中,匈奴人派出了一支長相非常奇特的軍隊,他們會使用一種被稱為「夾門魚鱗陣」的奇怪陣法——在敵人進攻情況危急時,用盾牌把自己圍成一圈進行防禦,而圈內的人則會把盾牌舉在頭上以防弓箭流矢。整個陣勢擺起來就像一個頭腳縮入殼中的大烏龜。因此,這個陣法又被形象地稱為龜甲陣。而龜甲陣正是古羅馬軍隊特有的一種作戰方式。此外《漢書》中還提到,漢軍不僅在這次戰役中大獲全勝,而且還俘獲了這支長相非常奇特、會使「夾門魚鱗陣」的軍隊中的一千餘人,並將他們帶回了西漢。
不久,在西漢涼州府的行政區劃中,就新設置了一個驪縣。而驪這個怪僻的縣名,其實就是漢時中國對古羅馬的稱謂。而據《永昌縣縣誌》載:「在今涼州府永昌縣南,本以驪降人置縣。」這說明驪縣的設置與古羅馬軍團的戰俘有著密切聯繫。
當考古學家對者來寨進行考察時,意外地發現:在者來寨發現了一座有較大規模的古城遺址。但是因為一直有未間斷的人類活動,遺址被嚴重地破壞,已不具備什麼考古價值了。不過,從它長方形的形制和僅存的一段約三百公尺的城牆來看,可確定這是一座西漢古城。古城牆是「重木城」——城牆外加固重木,這種防禦方式是古羅馬所獨有的。而且,在這座古城遺址還發掘出了一處前後兩室的漢代墓葬,前室有四件完整的灰陶、陶灶和陶倉,後室遺體的頭骨旁有一撮毛髮,呈棕紅色,遺體下面有一枚紅色紐扣。經考古論證,墓主為漢代的歐洲人。鄰近的河灘村則出土了寫有「招安」二字的橢圓形器物,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羅馬降人軍帽上的頂蓋。
不僅有考古發現和歷史記載說明者來寨與羅馬人有著密切的關係,當地的民俗也具有古羅馬遺風:當地人的葬俗與眾不同,他們在安葬死者時,不論地形如何,一律頭朝西方,這正是面向古羅馬的方向;當地人還對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鬥牛;村民們在春節時都愛用發酵的麵粉,做成牛頭形饃饃,俗稱「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他們還習慣在村社和主要路口修牛公廟;放牧時,村民們特別喜歡把公牛趕到一起,想方設法讓它們角鬥,如將牛群趕到屠宰過牛的地方,牛群嗅到血腥後會發狂地突奔吼叫,或拼死抵鬥,俗稱「瘋牛紮杠杠」,這正是古羅馬人鬥牛的遺風。
根據一件件的出土文物、歷史記載及民風民俗,我們可以推測出:當年,古羅馬第一軍團雖從帕提亞王國軍隊薄弱的東部防線殺出了重圍,但由於他們回國的路線被封鎖,故只能向東流竄。而當時,整個中亞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匈奴的勢力範圍,因此,這股古羅馬軍團很可能逃到匈奴人的地盤,無奈之下他們只得屈服於強大的匈奴,並成為匈奴人的雇傭兵。而其中一部分羅馬人在陳湯與匈奴人的交戰中被俘獲帶回西漢。甘肅永昌縣的者來寨正是西漢政府為了安置這批俘虜所設立的驪古城,者來寨就是在漢朝時屹立在河西走廊上的「羅馬古城」——驪古城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