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溽暑炎熱,學期方才結束,心裡想的就是休息,擺脫掉積累的教學工作疲憊。貪腐弊案,罷免反罷免在這時節喧嚷不停,讓人更加煩燥。即使沒有電視,可以阻絕掉一大部份的媒體干擾,但是日常生活中,各種各類訊息見縫插針,無孔不入四處滲透。造成過度飽和到難以忍受。只有這種聲音嗎?
當我的慾望被撩撥起來,想多看,多聽,往往得到的是更多的困惑,更少的事實。報刊議論幾乎毫無例外全朝向政爭的方向舖陳發展。個人私德的敗壞成為所有論題的唯一重心。高標、低標,相對標準,形形色色道德學家的囈語爭相出籠。此刻,動盪不安的時局,總體社會、國家危機,都好似風淡雲清,吹一口氣就會烏雲化盡,日出清朗。而那急促催趕的歷史腳步聲所散發的急迫性,更難為人所聞覺。太遙遠、太隱晦,不夠當下與立即的可以輕易掌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將貪腐事件底層的歷史與倫理課題全部抽離化約成新聞事件,這現象已遠超過論述匱乏一詞所可描述,這裡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論述沙漠。能不能作個臨床觀察?如何給予事件詮釋一個歷史深度?還原其政治經濟場址與動力?
歷史的急迫性,這是我決定動筆工作的那一時刻起的念頭。寫了就是,不管寫好寫壞,立論推演的邏輯是否夠嚴謹,有否自相矛盾,合不合學院體例;全部扔到太平洋!如果不是這麼一股直覺(或直觀)的驅力,說真的,現在回想起來,不只不可思議,甚至會令我畏懼止步不前。因為,面對要思辨分析的對象不是一個普通事件,它同時也是一個異常陌生領域,自己從未寫過任何涉及政治經濟學課題的文章,完全用一個門外漢初學者的野蠻分析方式,將我自己徹底拋向無知的危險海域。採用什麼形式書寫?當時毫不遲疑地想到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前後,和《百科全書》並行流通於社會的各種論述批評小冊子(pamphlet)。混雜近似格言體和分析論證的不純粹,混種書寫運動;跳躍、中陷斷裂、不連續的碎形結構呈現書寫時的思想工作狀況,也預設了閱讀者可能會產生的抗拒。
這不是一本為了傳遞信息,說服的小冊子;反詰與自詰才是它的意向,急迫與危險的書。
毫無止息,一口氣地從罷免案爭辯到提案失敗,十天左右寫就。這之後,它就靜靜等待出版印行。好像一個剛跑完百米賽程的選手,一下子到了終點,遲滯喘息等候再出發。漫長的等待懸置先前的急迫匆促,新的時間性加入到先前的歷史時間感,小冊子多了層不同時間感。這段時間,從七月到九月,事件發展變化急劇,715宣言,百萬倒扁反貪腐由募款到落實進行。這些事件好似默默無聲地和藏在暗處的小冊子相互呼應對話、辯詰。我一方面欣喜這本書有經驗事實可以佐證,說明它的分析觀察不是抽象空想的,有經驗明證性。另一方面也焦急,會不會因為太慢出版,失了時效性不說,又讓人誤解,以為這是一本後見之明,替某些事件作註解,像書中論述到台灣法理學典範崩解轉換,此刻由實定法傾向自然法(權),而且對貪腐事件而言,一個超脫台灣目前憲法法理所能處理的,更需要一個革命性自然法(權)。反貪腐運動落實了施先生一再申言的自然法(權)。915遊行的成功示範了自然法(權)所強調的主權不可讓渡,主權在民,它們不是形而上命題而已,是可落實的革命行動,一種革命的自然法(權),人民重新獲得「制憲者」(constituant)的位置,超越黨派主導的寡頭代議政治生態,在主政者和代議者這兩個特權階層之外,形成一個類似法國大革命推動者,立憲和人權宣言制定者的「第三階層」(tiers ?tat)(相對於貴族和教會僧侶這兩階層)。由九月九日到九月十五很明白堅定的告訴我們「民主絲線」不會因為這樣而斷裂,不需以民主法治會被破壞摧毀的憂慮而作出讓步妥協。「懸絲自縛」的自我修護的有機工作之自發性、自主性,對某些人而言是「公民社會」之初兆,但我寧可視之為黏滯型社會自我修護、再生的操作;不要忘了,這個社會運動是在對立與對峙之族群操作下,另闢新路。至於執政黨一再沉淪於「政治獎賞」,傾向成為「倖存機制的」工具,也都是書中從象徵秩序崩解的政治經濟學機制中可以探討得知。放大「黨產問題」去轉移貪腐焦點,其實都只是「延遲交付」的破壞契約行為的無意識表現。而更令人憂心的是「惡之尋常性」擴散,將戰後出生的幾代精英全部襲捲進政治洪流幾無倖存。
每當我對照書中所論與進行發展中的事件,若有所符應,心中總會感慨,所謂歷史性,歷史辯證矛盾,真非虛言。看台灣今日的危機不正是歷史矛盾的開展,原本在台灣百年史中曾經?綱前衛啟蒙人物,醫生、律師、政治人物幾乎絕大多數都自我異化,在這事件,轉向對立面成為負面人物,甚至是為惡者。目前的危機,不僅是政治危機,它具現歷史否定性!
貪腐事件將如何發展?反貪腐運動是否會成功達成目標?(但究竟什麼才是它真正的目標?)沒人能預知。但依目前所見,剛性政黨的歷史發展己經到了一個轉捩點,其正當性與合理性瀕臨瓦解,而代議民主政治的神話在這場運動中的失效與挫敗,也應會讓人認清它並不是志業,也非永?的理想,它只是一個發明、創造。法治國的理想烏托邦,必須要有先驗基礎,要先回到法的精神,法的起源。這是我們目前社會所急需,少了這基礎,怎麼可能在這之上建構任何的民主法治,也不可能理解當下法與倫理崩解狀況。光想用民主法治這理想就能跳脫族群對立等等的虛假歷史決定論矛盾與操作?!還是先回到具體的社會狀態!回到倫理!這些點滴見解只是這本大綱形式的小冊子所想提問的。從事件開始,但不是以時論為終點。回到我們自身的歷史與共體。讓我們穿越論述沙漠,正視我們作為漂流島嶼準移民的身份,接受作為飛行荷蘭人的宿命與歷史契機。開放城市的居民,讓自然從惡中重生!2006.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