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挑戰23 「我也是」等於「我愛你」嗎?
Locke 洛克
Frege 弗雷格
Russell 羅素
Wittgenstein 維根斯坦
你非常喜歡他,某天終於鼓起勇氣跟他表白。趁著聚會結束,你抓住好不容易獨處的機會看著他的眼睛說:「我愛你」。你終於踏出困難的一步,現在只需等待對方的反應。你很幸運,他握住你的手說:「我也是」。然後你們相吻,耳邊響起浪漫的音樂,鏡頭微微仰拍,畫面越來越暗……一切似乎很完美。
但是,有個問題困擾著你:「我也是」到底是什麼意思?「我愛你」跟「我也是」意思一樣嗎?好的,先冷靜下來,別緊張,不要貿然做出可能會讓你後悔的草率決定。最重要的是,可千萬別拿這個問題去質問你的新伴侶,如果你還不想分手的話。
不同的詞彙可以表達相同的意思嗎?詞彙的意思是如何形成的?這些詞彙對於聽的人和說的人來說,意思一樣嗎?英國哲學家洛克認為,一個人說話使用的字眼,就是這個人觀念的標記,我們透過語言將思想傳達給對方。例如,你跟另一半對話,你的大腦將思想轉換成語言文字,而對方的大腦則將接收到的語言文字解碼為思想。
洛克認為,我們腦中的想法是由外在經驗(對世界的感知)和內在經驗(對自己思想的感知)組合而成。不過這個說法會出現一個問題:你怎麼知道你的「愛」跟對方所謂的愛是同樣的概念?用相同詞彙就代表一樣的意思?你怎能確定對方完全理解你的意思?你們擁有相同的感覺嗎?釐清這些問題可以讓你和另一半免於漫長而痛苦的討論。
獅子臘腸
哲學家兼數學家戈特洛布.弗雷格很受不了語言的模糊曖昧,所以他認為數學語言很完美,因為每種意義都有對應符號,不可能混淆。但語言並非如此。
我朋友貢薩洛小時候是個直腸子。他媽媽叫他去肉店買東西,他回到家時一臉驚嚇,因為他看到肉店招牌上寫「賣獅子臘腸」。他媽媽不得不向他保證,臘腸製作的過程絕對沒有殺掉任何一頭獅子。為了解釋這種語言造成的混淆,弗雷格創造了「意義」和「指涉」兩個術語。「指涉」是我們用符號來指定談論的對象,「意義」則是我們表達這個對象的不同方式。例如,「長庚」和「啟明」都指涉金星這個對象,因此你可以放心親吻你的另一半,因為「我愛你」和「我也是」指涉的是同一對象—也就是你們彼此產生的那種情愫,讓身邊人噁心到想吐的強烈情感。
弗雷格還利用「意義」和「指涉」的區別來分析那些沒有參照物的名詞,例如飛馬、美人魚、獨角獸或合理的薪水。如果一個詞彙必須有參照物才顯得有意義,那麼當你妹跟你說:「我生日禮物想要一本獨角獸筆記本!」或你將來的老闆說:「來我們公司工作,你會得到合理的薪資」,你就會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了。所以,這些名詞就算沒有參照物,也是有意義的。因此對弗雷格來說,詞彙的含意除了指涉,也包含了可能的意義。
等一下!先別把手伸到你另一半身上。你知道西班牙皇家語言學院對「愛」一詞給出了十四種定義嗎?你怎麼知道貢薩洛的「獅子雙關語事件」不會發生在你嘴上的「愛」這個字?如果你想消除疑慮,我建議你就「語言本質」和「詞彙含意」的問題諮詢兩位專家:羅素和他最喜歡的學生維根斯坦。他們與眾不同的生活和個性,為我們留下了不可思議的故事。
瞠目結舌的一生
羅素除了是哲學家,也是數學家、劍橋大學教授、貴族、政治運動者、和平主義者、旅行者、企業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和演員(是的,演員。這位多才多藝的哲學家曾在一九六七年的寶萊塢電影《阿曼》中客串)。在回憶錄開頭,他說:「我的生活充滿三種簡單卻強烈的激情: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如果要簡短形容這個人,我會說他熱切地想了解他所生活的世界,並積極將之變成更美好的地方。有趣的是,他的非凡頭腦始終無法理解戰爭。他寫道:「我原以為人們最喜歡錢,但我發現他們更喜歡破壞!」
羅素一生都在反對他那個年代的戰事,並為此兩度入獄。第一次他被關了六個月,護照被拿走,還被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開除,因為他支持那些一戰時的拒服兵役者。羅素不明白怎麼會有人寧死也不願思考,於是利用了這段苦窯期寫了一部關於邏輯學的著作。這當然不是他最後一次入獄。他八十九歲時又因領導核裁軍運動的抗議,再次被扔進監獄。他參與調解美國、蘇聯與古巴政府之間爆發的古巴飛彈危機,還召集科學家組成委員會——包括了他的好友愛因斯坦——來阻止核武製造。
據說(就算不是真實事件,也不得不說這故事編得真好)拳王阿里因為拒絕國家兵役的徵召而遭到逮捕時,接到了一通國際電話。羅素在大西洋對岸對他說:「恭喜!你讓我感到人性值得驕傲!」而且羅素可不只打一通電話而已,他非常支持這位拳擊手兼政治運動者,還特地寫了信鼓勵阿里:
接下來幾個月,華盛頓的領導人一定會用盡手段傷害您,但我相信您一定知道,您代表了
挑戰美國權威的貴國公民及全球受到壓迫的民眾而發聲。他們試圖摧毀您,因為您象徵著
他們無法消滅的力量,也就是一種覺醒的意識,一種決心不再被恐懼和壓迫所摧毀的民族
意識。我全力支持你!
越戰期間,羅素成立了一個國際法庭,審判美國軍隊犯下的戰爭罪行。他為世界和平而奮戰,成為他這一代與日後年輕人的榜樣。他不是個天真的和平主義者,他知道應該支持同盟國介入二戰,因為法西斯主義是對自由和民主的最大威脅。他在九十八歲去世前宣稱他的一生充滿價值,如果能選擇,他願意再活一次。如果你有機會參觀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你會在牆上看到他的紀念碑寫著:第三代羅素伯爵,這所學院的教授,以數學邏輯的闡釋者而聞名。人類的苦難使他不知所措,雖然年長卻以年輕人的熱情全心致力於維護國家和平。他獲得來自全球的榮譽和尊重而聲名遠揚,直到最後,一九七○年在八十九年的努力後安息。
羅素最讓學生和同事欣賞的性格就是幽默感,這為我們留下不少精彩的軼事。某次在一場邏輯原則的辯論中,羅素表示,類似「如果你考5分就是及格」這類條件式陳述,只有在前提為真且結論為假的情況下,才是錯誤的。由此可見,當前提條件為假,我們可以確定該陳述為真。結果對方問他:你的意思是,如果二加二等於五,那麼你就是教宗?羅素立刻給了對方一個酸溜溜的有趣回答:「如果我們假設二加二等於五,那麼你一定也會同
意等式的兩邊各減去二,我們將得出二等於三。等式易位三等於二,接著兩邊各減去一,則得出二等於一。教宗和我是兩個人,既然二等於一,所以教宗和我可以視為一體,因此我就是教宗。」
接下來要介紹維根斯坦,我跟你們說說他與羅素第一次見面的情況。
維根斯坦在劍橋第一學期結束時就跑去找羅素,問他:「您是否願意告訴我,我究竟是不是白癡?」「我親愛的朋友,我不知道。」羅素回答,「你為什麼這麼問?」維根斯坦說,「如果我是個白癡,那我就去讀航空工程。如果我不是,我會念哲學。」最後羅素請維根斯坦利用假期寫一些關於哲學的文章來瞧瞧,再來判斷他到底是不是白癡。下學期一開始,維根斯坦果然帶來了作業。羅素讀完第一句就對他說:「不,你不該是航空工程師!」
維根斯坦也是個不同凡響的人。他出生在億萬富翁的家庭,不過他深信金錢使人可鄙,因此放棄了大筆遺產而過著簡樸生活。大學畢業後,他決定遠離塵囂,跑到挪威峽灣蓋了一棟小木屋。他的首部哲學著作就是一邊發射砲彈一邊寫就的,因為他於一戰期間參加了奧地利的炮兵部隊,他將筆記本隨身攜帶以便記錄想法。後來他被義大利人抓住,便利用被關在戰俘營的時間整理筆記,並且寄給羅素。這份在戰爭筆記就是《邏輯哲學論》,日後成為重要的哲學著作。這位年輕的哲學士兵認為,所有哲學問題都已經在他的書中得到解決了(謙虛從來就不是他的美德)。
後來,他在一所修道院當園丁並取得教學資格,跑到鄉村小學當老師。他還當過建築師,幫姐姐蓋房子,該建築至今仍是國際風格建築的典範。在朋友的堅持下,他重返劍橋教授菁英學生。一九四七年他辭去大學職務搬到愛爾蘭海岸,專心撰寫第二本巨作《哲學研究》,不料他在這段期間因癌症過世。據說,逝世前他對醫生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告訴他們,我已經擁有了非常精彩的人生。」
只有你明白
介紹過兩位哲學家,現在我們先請教羅素,你心愛另一半口中的「我也是」,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位英國哲學家研究語言的邏輯和結構,發現語言與世界的結構是相同的。語言就像一面鏡子,可以用來反映世界。你所使用的每個詞彙都有特定的指涉對象,每個謂詞都有一個屬性。
與弗雷格不同的是,在羅素的認知裡,詞彙的意義只是作為參照。當你講話時,你描述的是世界上發生的事。如果你描述的事情是以事實為參照,那就是真的,如果不是以事實為參照,你的陳述就是假的。舉例來說,「現任法國國王是禿頭」是假陳述,因為不符合現實。相信從剛才舉的範例中,你們也能歸納出「哲學老師擁有高薪」也是假陳述。
對羅素而言,知識分為「個體之知」和「命題之知」兩種類型。「個體之知」是透過直接接觸已知物體而獲得熟悉與理解。例如:「我的朋友瑪麗亞認識梅西。」我的意思是,瑪麗亞認識這位足球員。你應該看的出來,這類型的知識需要感官來提供輔佐資訊。而另一種「命題之知」則透過某個來源或推論而獲得,當我說:「我朋友胡安知道梅西是阿根廷人」時,我並不是說胡安有這個榮幸親自見到這位球員,而是表達胡安知道他的陳述是正確的。OK,我知道現在不是聊足球的時候,我保證,我們快要講到你另一半回答的涵義了,真的。
在語言中,一個詞彙的意思,是它所指涉對象的直接知識。也就是說,是你對該物體或對象在記憶中的觀感、資訊,以及你印象中的經歷和體驗。比如當你說到「扁豆」這個詞,你會賦予它你對這道菜的回憶:如果你很喜歡,你就會把它吃完;如果你不喜歡,嗯……不管,你還是給我吃完。
讓我們繼續討論扁豆,很快你就會知道為什麼了。大家都知道每道扁豆味道都不太一樣,如果你曾在朋友家吃過這道菜,會發現他家煮的跟你家味道不一樣。甚至可能兩個人吃到同一道菜,一個覺得沒味道,另一個人卻覺得調味剛剛好。又或者,假設我對這道菜有陰影(或許我小時候在學校食堂被逼著吃掉它),那麼扁豆對我來說就是「創傷」的代名詞。
當「我愛你」從你的口中說出,唯一能了解它真正的涵義的人,只有你。你的語言描述了只有你本人才能理解的內在體驗。所以請做好準備,因為在一段正常關係中,無論多麼相愛,彼此也不會以同樣方式理解「愛」,很可能會牛頭不對馬嘴。如果你們為此爭吵,請記住,就算使用相同的字彙,也可能指涉截然不同的情況。
當另一半對你說「我愛你」,他指的是對你的某種感覺,包含了他過往成長的經歷。出於良知,我們不該回答「我也是」,因為這麼回答彷彿我們的經歷理所當然是一樣的。另一方面,如果關係惡化,對方指責你沒有回應同樣的愛,請記住,你永遠可以在羅素的這套理論中找到完美的理由。不過要小心,你得先確認對方沒有讀過維根斯坦的著作,這位羅素的學生可不是那麼認同他老師「個人語言」這套理論。
對於維根斯坦來說,語言不單純由說話者才能理解的詞彙所組成,也不單純出於當下個人的感覺,如果真是如此,那怎麼可能透過語言互相理解?個人經驗的存在,並不代表個人語言的存在。如果用這種方式定義感情,那麼我們在交談時根本無法互相理解,但現實並非如此。
用文字作畫
為了理解語言的運作,他發展了意義的「圖像理論」。意思是,語言是對世界上事物的象徵,就像照片象徵了人物,地圖象徵了地區,或樂譜象徵了旋律。象徵是一種現實,替代或反映了另一種現實。
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在名為《形象的叛逆》系列作品中,將這個概念發揮得很好。馬格利特在作品中畫出一支煙斗,底下以法文寫上「這不是菸斗」。沒錯,這不是菸斗,而是菸斗的象徵。而說話,就是利用語言描繪出現實的模型。維根斯坦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他在偶然間讀到一則巴黎法院使用玩具車重演交通事故的新聞。他問自己:「人類到底是如何用語言描述世上發生的事?」他認為,語言的邏輯結構和世界的邏輯結構相似。
所以,沒有任何邏輯的形象不能象徵任何事物,就好比波洛克(Pollock)的抽象畫。當你對親愛的說「我愛你」時,發生了什麼事?你用語言描繪了對他的愛意。而當他回答「我也是」時又發生了什麼事?他用聲帶震動所發出的聲音,雕刻出他內心深處對你的愛意。
別玩弄感情
你喜歡維根斯坦的「圖像理論」嗎?如果不怎麼喜歡,別擔心!維根斯坦可以提供另一種選擇。經過了漫長思考,加上他在小學教書的經驗,他放棄了早期的意義理論,提出另一種說法(當然也是理論啦)。這位奧地利哲學家發現,語言不僅可以用來表達世事,還可以用來講笑話、諷刺、祈禱、說謊和講故事。維根斯坦發現語言就像作坊裡的工具,我們得先知道它們的用法,才能知道它們的意義。
語言的本質不是邏輯結構,而是功能。這次維根斯坦是用新的形象「遊戲」來解釋他的想法:遊戲是由規則和用途來定義的。你可以把語言與西洋棋做個比較。好比說,棋子的定義並不取決於材質、大小或顏色,而取決於遊戲規則和如何移動。語言也是如此。
而且,維根斯坦提醒我們,你可以拿西洋棋的棋子去玩別的遊戲或者發明新遊戲;同理,詞彙也一樣,我們可以賦予一個詞彙不同的用法。如果「我也是」這句話是在你告白親吻之前就冒出來,你應該先評估一下,這個回答是否含有說謊、諷刺、敷衍、同情……等成分在內,否則你很可能遭對方轉頭閃避,錯開你的吻,搞得你超級沒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