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覺醒的覺性--覺醒於覺性之無相的「在」
覺醒的覺性練習,重點在於不與概念心認同,特別是那我們幻想成是自己的假我或小我。把小我稱為「假我」並沒有貶低或批判的意思,只是如實地為它命名:一種我們過於習慣與之認同的心理過程。假我不具有持續性;它既不是東西或名詞,也不是人。它只是我們誤認為是自己的一種心理過程。
我通常把假我稱為思想創造的我或心理上的我。假我在無意識的生命狀態下成長茁壯。當我們對「在」一無所覺,我們的注意力就會癡迷於頭腦,亦即我們已經習慣將之視為自己的那一大堆想法、意象、信念、習慣、意見和評斷。然而,這些並不是你自己;它們不過是那些受制約的心理過程偽裝成你罷了。別忘了,早在你有任何可以認同的想法或概念之前,你就已經存在了。你並不是在獲得小我之時才突然存在的。就最好的情況來說,小我頂多只是功能性的工具,以暫時幫助你在這世界闖蕩;就最壞的情況來說,小我是看似極為逼真的噩夢。無論哪一種情況,在我們把小我當成自己的本來面目的那一刻,它就成了假我。不過好消息是,我們確實可以從假我的幻覺中醒來,並恢復我們實質的身分。
我們先從認出那本然存在的覺性開始。當下正在認知這些文字並想知道它們的意思的,就是覺性。這個看似再平常不過的覺性,正是讓你覺醒於你的「在」的真實本質途徑。事實上,這個覺性一直都現前於當下,也比你所想像的更有資格稱為實質上的你,因此它反而很容易被視而不見。離開你的念頭往內簡單地走一步,並認出你在整串心理活動和自我意象的造作之前的本來面目。它就像呼一口氣那樣地容易;它簡單到只要你願意接受你那難以描述的臨在所帶來的驚奇。
當覺性從覺性之內的內容自行停止分別,並意識到它自身即是你的自性,此時,「在」的這一面向就覺醒了。換句話說,覺性不是你造作出來的,而是它就是實質上的你。一旦你開始看清,所有你認為及想像的你,其實不過是出現在覺性的玄妙場域(intangible field)內的心理內容,你便可親自體會到這一點。覺性之內的內容(包括那些構成假我的種種想法、判斷和意象)是來來去去的。儘管其中有許多內容會不斷地重複出現,但它們沒有一個是有持續性的,也沒有一個是真實的你。此處的重點是,不要相信這些來來去去的內容,而是體認到它們是活生生的現實;它們是你實質的「在」的覺知面所本具的任運自在。
我們來實踐這一點。
•首先,安住於你當前的任何體驗。不要想改變或想知道你現在為什麼有這個體驗。別改變你當前的體驗,也不要理會你對它的任何想法。
•放鬆地進入覺性,就如同晚上你的身體放鬆而進入睡眠的感覺一樣。
•注意你的想法就只是想法,感受就只是感受,聽到的聲音就只是聲音,看到的景象就只是景象(如果你是睜著眼睛的話)。
•讓覺性從專注於體驗的內容中放鬆下來,然後輕鬆地進入覺性本身的開放和寧靜空間。我們就稱它為「意識背景」(conscious context)。
•注意覺性正在觀看著你的念頭、感受、景象和聲音。不要試著去了解覺性。注意你的感知和體驗正在被覺性觀看著,但不是你所想的有一個擁有覺性的人在觀看它們,或是有個人試著想成為觀看者,而是覺性本身在觀看。你不必努力去覺知,因為覺性就與意識背景(所有的體驗都在它裡頭發生)一樣,從本以來一直都在。
•注意覺性不是你能看到、觸摸或品嘗的東西。覺性看而無法被看;覺性聽而無法被聽。覺性能觀察心中所有的念頭和意象,但它本身並不是念頭或意象。
•注意所有關於你自己的念頭、想法、判斷和意象,都是在名為「覺性」的意識背景內生起,同時也被它觀看著。
這個練習幫助我們了解到,關於你的本來面目,有某個東西(覺性)是比你所認為的自己的那些概念更為根本的。你那些關於你自己的想法、體驗和感知不斷地在生起、變化、來了又去,然而,覺性一直都在。不要試著去理解或了解覺性,只要注意它是你的根本即可。覺性是意識背景,而你體驗的內容則在這個背景內生起、變化及消失。你永遠看不到覺性,但你永遠是從覺性以及作為一個覺性來觀看的。覺醒於覺性之無相的「在」,關鍵就是,放下想用頭腦去理解它的企圖,只要放鬆地進入那簡單、寂靜、開放的覺性本身的直觀中。
我們就從七個提示和練習開始,讓覺性意識到它本身,並從假我的認同中醒來。
第1課 覺性是體驗的意識背景
直捷之道是在探討你和一切眾生的「在」的三個面向:覺性、心和本基。我們從實踐覺醒的覺性開始,亦即從頭腦和所有由思想產生和維持的那些身分中醒來,並藉由認出那本然存在的覺性,從而體認到「在」無相的那一面。當覺性從覺性之內的內容自行停止分別,並意識到它自身即是我們的自性,此時,「在」的這一面向就覺醒了。換句話說,覺性不是我們造作出來的,而是我們就是它。
安住於你當前的任何體驗。不要想改變或想知道你現在為什麼有這個體驗。別改變你當前的體驗,也不要理會你對它的任何想法。然後,注意你的想法就只是想法,感受就只是感受,聽到的聲音就只是聲音,看到的景象就只是景象(如果你是睜著眼睛的話)。
如此一來,你所有的念頭和感受都被覺性觀看著。同樣的,不要企圖去分析或了解覺性;反之,你要注意覺性正在觀看著你所有的感知和體驗。覺性不是你能看到、觸摸或品嘗的東西。覺性看而無法被看;覺性聽而無法被聽。所有關於你自己的念頭、想法、判斷和意象,都是在覺性內生起,同時又被覺性觀看著。
在體驗的意識背景內做練習時,你會知道有某種東西(覺性)是比你所認為的自己的那些概念更為根本的。因為覺性是唯一不會隨著你的念頭、體驗和感受的變化而來去的東西。
練習1 認出覺性
•首先,身體放鬆。
•將注意力從你的念頭和感覺,轉移到你呼吸的感受上。
•與你的呼吸共處一段時間。
•注意你沒經過任何意圖或努力便已覺察到當下。
•注意那認出體驗的每一刻的就是覺性。
•注意這一事實:覺性本來就一直在運作著。覺性就是那在觀看的意識背景,而體驗的內容就在這背景內來來去去。
•注意那覺性的背景。認出它,但不要試著去理解它或了解它。你不需要使覺性更加地覺知,因為它本來就一直在澄澈地覺知著。念頭和體驗就是在這覺知的空間內出現的。
•注意念頭是來來去去的,但覺性一直都在;感覺是來來去去的,但覺性一直都在;感受是來來去去的,但覺性一直都在。一切現象都在覺性這個意識背景內來來去去。甚至你那些關於你自己的想法、過去的記憶和自我評斷,也都是在這覺性的意識背景內來來去去。
•在這種放鬆的覺知狀態下,注意你整個由心理建構出來的身分,以及你那關於你自己的概念,都在這覺性的空間內短暫地生起,然後下一刻就又消失了。
•不論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它一直都在。它超越了那曇花一現般關於你自己的概念。
•你永遠都在這裡,而你的本來面目遠比你那關於你自己的概念更為根本。
第2課 覺性的空廣本質
在第一個練習中,我們專注於覺性是那在觀看的意識背景,而所有的
體驗內容就在這背景內來來去去。現在,我們將深入那在觀看的覺性其空
廣的本質。
現在,不管我們的念頭、感受、想法或心理意象是什麼,通通讓它們
是怎樣就怎樣。不要試著去改變它們或想理解任何東西。放下算計的頭
腦,先別去理會它。如此一來,你會發現,覺性正在觀看你所有的念頭、
感覺和感受。務必花一點時間安住於這個觀察,並成為與那在觀看的覺性
無二無別的觀看者。如此一來,覺性便毫不費力地現前了。你根本不必去
創造它、捕捉它或強迫它發生,而只需要在你體認到空廣的本質或覺性的
時候,予以注意並認出它來。
感覺和感受。務必花一點時間安住於這個觀察,並成為與那在觀看的覺性
無二無別的觀看者。如此一來,覺性便毫不費力地現前了。你根本不必去
創造它、捕捉它或強迫它發生,而只需要在你體認到空廣的本質或覺性的
時候,予以注意並認出它來。
練習2 體驗覺性的廣大和開放
•首先,作為那在觀看的覺性而安住著。然後,注意你的覺性的直觀感受是多麼地廣大、開放、明澈和純淨—從本以來一直都是如此。
•去體驗覺性如同天空般廣大又開放,而念頭和感覺在它裡頭來來去去。讓自己安住在覺性這種如天空般廣大又開放的本質中,既不執著任何東西,也不排拒任何東西。
•別只是用頭腦去貼上天空般開放的覺性本質的標籤,畢竟這樣也還是一個概念。相反的,你要讓你的身體裡裡外外都感受及感覺到它的敞開性。
•這一天多做幾次,讓自己安住於覺性這種廣大開放的感受中。要記住,你是安住於你的「在」其根本的無相本質中;它即是那從本以來就毫不費力地自然現前的覺性。
(略)
【第四部】覺醒的生活--將洞見融入日常生活
在最後這一系列練習,我要探討看透相對性與「在」的矛盾。看透相對性指的是一種能力,亦即能看見及體會到由互相關聯的偶發事件所構成的相對世界,其實是神聖的本原(Divine principal)之展現,而這神聖的本原就是我所說的「在」。看透相對性也包容了「在」的矛盾,它指的是看見絕對和相對觀點的客觀關聯。
從絕對的觀點來看,我們的真實本質從本以來就是圓滿、完整又純淨的。然而,從相對的凡人觀點來看,我們一直都在變化及發展。看透相對性對於絕對或相對的觀點都無偏見或偏好,因為它們只是描述開悟知見的唯一見地的兩種方式。它們也沒有哪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如同你的左腳並沒有比你的右腳重要一樣。當然,如果你喜歡的話,你也可以單腳跳著走。問題是,你為什麼不用正常的兩條腿走路呢?
看透相對性必然會明白,靈性的洞見本來就與我們的人生相關,並且必須能夠體現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之中。如果我們把靈性的覺醒想像成是自己擁有的超級體驗,然後懷著靈性的成就感來過日子,那麼我們就又落入靈性上的唯物和以自我為中心的身分。這種司空見慣的態度,其實是活出真正覺醒的人生的一大阻礙。
儘管真正的深度靈性覺醒,標示著那得不到滿足的追求者終於可以休息了,但它同時也是我們將洞見體現在我們的人生、以及我們與一切生命的關係的開始。其差別只在於,從覺醒的觀點來看,這件事的完成不會有任何的焦慮或不圓滿的感覺;反之,它是我們能力的無限展現,將無盡藏體現在人生當中。由於這個過程是無止盡的,因此它就如同禪宗所說:「沒有對於不完美的焦慮。」我再補充一句,它沒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成就或最終目標的導向。在我們絕對的本基中,我們從本以來就是圓滿的佛,並且以人的展現持續地在成佛。
在接下來的幾章中,我將探討如何體現你最深的洞見、人生的體悟或你珍視的價值。做這些直指的練習時,要記住,這當中並沒有要達成的目標,也沒有要跨越的靈性終點線。我們只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竭盡全力將那伴隨著靈性的洞見和體驗而來的圓滿、智慧和慈愛體現出來。我想像不出有什麼人生方向會比這更有意義了。
別忘了,覺觀的三個面向是:
•覺醒的覺性
•覺醒的心
•覺醒的本基
它們是開悟知見之唯一見地的三個方面。這唯一的見地是如此廣大又包容一切,因此它對於任何固定的觀點並不會有偏見。但是為了讓智慧在某種生活狀況下運作,它可以體現任何必要的觀點。
儘管本基可能完全超越了意義和目的,但本基的個體展現卻會透過意義的稜鏡而被賦予方向及導向世間。藉由揭開本基透過個體運作的方式,我們發現某種程度的靈性自主權。這個靈性自主權允許並挑戰我們將洞見整合到日常生活中,或者如禪宗所說的:「打坐去。」
第22課 為你與你的體驗的相處方式負責
讓我們實踐「打坐去」的意義。事實上,接下來的許多直指練習都觸及到這一點。「打坐去」的開始,是為你與你的體驗的相處方式負起責任。我之所以不說「為你的體驗負起責任」,是因為你的體驗幾乎都是發生在你身上,而不是你創造了體驗。我們選擇去做的事以及我們為其負責的事,影響了我們如何回應那個體驗。而這當中就有我們的自由。
我們無法決定下一個體驗,甚至無法決定下一個念頭是什麼,但我們可以去覺察我們是如何與任何發生的體驗相處。所以重要的是,不要把為自己的感受負責與責怪自己混為一談,也不要將自己的感受歸咎於他人。相反的,負責任的意思是不再將自己的感受歸咎於他人,包括不再責怪自己;並且注意到,你某一刻的感受,其實很大一部分是由你與那一刻的相處方式、以及你與那一刻的體驗的相處方式來決定的。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革命性的生活方式。但如果你想在每一刻都體驗到自由和連結,那麼這是唯一的生活方式。
直捷之道在此處的練習是,首先,要有覺知。你要覺察你當下的任何體驗;你要覺察你對於周圍環境、狀況、挑戰、對話、以及你與自己的想法相處方式的感受。注意,從某個意義上來說,幾乎你所有的體驗都是發生在你身上—它們就這麼出現了。就像大多數的念頭一樣:它們就這麼出現了。你還沒決定考慮要不要有念頭,念頭就這麼出現了,感受就這麼生起了。
我的意思不是說,你應該為生起的東西負責任。我們要了解的是,為你與你的體驗的相處方式負責的意思是什麼。最重要的是,不要把你當前的體驗歸咎於自己或他人。這是極大的心靈改造。當你開始注視你的體驗,你會知道,是你與你的體驗(例如別人對你說了什麼,或這一天的某個狀況)的相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下一個體驗。換句話說,你與當前的體驗的相處方式,將決定下一刻會如何開展。這是一種移除或收回投射的方式,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要別人或這個人生為我們的感受負責;相反的,我們會注意到,是我們與任何一刻的相處方式,決定了我們將如何感受那一刻。
練習22 覺察你與你當下體驗的關係
•今天,專心留意你與某個體驗的相處方式(甚至是你與你的頭腦的相處方式)如何決定了你的生命品質。
•注意你與你的體驗的相處方式其可變性有多大。你可以因為頭腦轉個不停而感到惱火,但你也可以承認:「好吧,我的頭腦現在轉個不停。我得阻止它嗎?我得評判自己嗎?我得評判我的頭腦嗎?如果我不評判自己,那會怎樣?如果我不評判我的頭腦,那會怎樣?如果我不阻止我的頭腦,那會怎樣?」注意這如何改變了你的體驗。
•如果今天你感到有點恐懼或焦慮,你也可以採用同樣的方法。不要把注意力的焦點放在恐懼或焦慮上,而是去留意你與它的相處方式,並注意這個相處方式如何決定下一刻的品質。
•我在這項練習中要指出的是,去選擇接下來我們要專注於什麼:放下對自己及對他人的負面評判;放下你的感受是咎由自取或別人造成的想法。即使有人批評你,你也要注意:是你對那個批評的處置方式,以及你與那個批評處於什麼樣的關係,決定了你的下一個體驗。
•看你是否能停止評判;放下想要控制自己的體驗的嘗試,而讓體驗自行展現。你甚至可以問自己:「怎樣才能與這個體驗有更良好的關係?我要如何以更溫和、更有意識、更親切的方式來與這一刻相處?」然後看看有什麼效果。
•如果你一整天都做這項練習,到了這一天結束,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體驗已經不一樣了。這種改變通常都很出人意料,是你想像不到的。如果你負起責任,並採取行動說:「好吧,我與這一刻的關係是什麼?」而且知道它是可以改變的,那麼你就明白你可以與生命有不一樣的相處方式。當你選擇讓這個關係變得更加良好、寬廣和慈悲,你的體驗就改變了。這項練習可能會非常有力量,並且驚人地敞開人心。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