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1 禪與財富(節錄)
對心有駕馭能力,才叫成功
今天的主題,也許有人會想:「禪是佛教境界,財富是世間話題;一個要遠離執著,一個要銳意進取,二者怎麼能達到統一?」
其實不難。因為企業管理,最高層是精神管理。如果以禪的思想管理好自心,財富管理很容易成功。
現代社會,人人都想成功。但你是否想過,成功的真正標準是什麼?
所謂成功,不單單是有錢、有地位、有名聲。對心有駕馭能力,經常有滿足感,方可稱得上成功。這一點,修禪就很容易獲得。
什麼是禪?
《六祖壇經》這樣定義:外離相,內不亂。簡單講,就是讓心遠離外境紛擾,處於平靜中。
這樣的狀態,什麼人可以得到?任何人,無一例外。
不做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試想,假如我們時常心緒不定,浮躁、焦慮、悲傷、歡喜……各種錯綜複雜的心態此起彼伏,此時,處理任何事情、做任何決策,都可能出現偏差。而心平氣和下所做的抉擇,通常比較明智。
許多人都有過這種經歷:與別人吵架時口不擇言,過了兩三天,冷靜下來又後悔莫及:「唉,那天在氣頭上,言行太離譜了,現在怎麼找個臺階下?」
如果把禪當成習慣,就不容易犯這種錯誤。雖然嚴格上講,安住於法性才叫禪,但對一般人而言,心境平和,行住坐臥不離這種狀態,無論坐車、上班、在家都能如此,也可稱為是禪。
禪對身心調整有極大的作用。如今在西方國家,人們對此十分關注。有些人通過禪來調整心態,不但身心愉悅,事業也取得了成功。像蘋果之父賈伯斯,提起他的成就,不得不提到禪。他每天坐禪,啟發靈感,增加決策力。在做重大決策之前,都先打坐一會兒。當心定下來後,直覺會非常清晰、敏銳。
狂心歇了即快樂
禪,分為世間禪、出世間禪。
出世間禪是一種高深境界。只有大成就者,像漢地的惠能大師、藏地的密勒日巴尊者、印度的龍猛菩薩等,才可以證得。這種禪,我們或許望塵莫及,這輩子再努力也不一定能到達。但世間禪,只要自己肯付出,完全能夠獲得。
有了禪的境界,很容易認識萬法的真相。當然,認識萬法真相有兩種途徑:一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再加上師的指點,經過漫長時日的研究,最後發現真理;另一種就是憑藉禪修,讓心進入最細微的狀態,從而顯露出本有的智慧。古代禪師們選擇的多為後者,像六祖惠能,一個字也不認識,更談不上廣聞博學,卻依靠禪的力量而大徹大悟,獲得了無與倫比的智慧。
禪為什麼有這種力量?
《楞嚴經》中講得很明白:「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我們的心猶如大海,巨浪滔天時不可能映現出月影,風平浪靜才可以。同樣,當內心躁動不安、妄念此起彼伏時,智慧也無法呈現,只有以禪修令心性平息,才可能瞥見本具的菩提。
當然,這種境界,並非人人都有。假如你對此感興趣,可以看看與禪有關的經典,如《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同時,每天盡量抽出時間禪修,觀一下自己的心。若能如此,慢慢也有現見心性的機會。
心理垃圾不要積太厚
其實,現代人應該說有點可悲。跟過去相比,如今物質條件是極好的,像我小時候喜歡吃的糖,現在的孩子根本不放在眼裡。但遺憾的是,人們的內心卻不如以往平靜了,焦慮、浮躁、抑鬱等此起彼伏。
尤其現在是商業時代,人人都在追求財富最大化。然而,世事無常,有些人在投資得利時,能日進斗金,但失利時,一夜間也可以血本無歸。人生的大起大落,有多少人可以從容面對?
禪在此時正是靈丹妙藥。
日本京都大學的佐藤幸治教授,在《禪的效驗》一書中說:禪可以安定情緒,增進思考力,增強內心的忍耐力。
我們若能在晨起後、入睡前,稍微打坐幾分鐘,讓心安住,久了,心就會處於積極的狀態中,安樂時時充滿,連做夢都會是美夢。反之,假如沒有這種境界,只有一顆狂心的話,縱然你錢財再多、地位再高、事業再大、相貌再美,也不可能真正快樂。
現在大多數人忙忙碌碌,為的是什麼?無非就是為了快樂。可他們在追求的路上,往往事與願違—生活瑣事多、工作壓力大……一堆說不清的煩惱。
這時候該怎麼辦?
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告訴我們:「禪為清淨水,能洗諸欲塵;禪為金剛鎧,能遮煩惱箭。」意思是,禪就像清淨的水,能洗淨欲望的塵埃;禪又像金剛鎧甲,可以遮擋煩惱的毒箭。
所以,適當地禪修,能有效化解這一切。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早晨起床後先要洗漱,晚上睡覺前也要洗漱。身體都需要如此潔淨,那心在一天中受的染污更多,為什麼忘了給它也洗個澡呢?若能養成禪修的習慣,心的垃圾就不會越積越厚了。
擁有一個修禪的身體
禪修不但對心有好處,對身體也有顯著效果。它雖無法保證你不衰老、不死亡,卻能極大地提高身體素質。
日本的醫學博士長谷川卯三郎在《新醫禪學》中寫道:禪修對治療高血壓、膽結石、結核病、胃下垂、失眠症等十二種疾患有幫助。
醫學家也發現,心態會直接影響健康。生活中曾聽人說,有人原本沒什麼大病,但被醫生誤診為癌症後,萬念俱灰,最後竟真的死於癌症。
如今,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如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人們非常關注的話題。很多人年老後有孤獨感,物質上雖然富足,心卻很難快樂起來。假如能養成禪修的習慣,平時經常觀心,心就不會那麼孤寂無聊,身體的健康指數也會提高。
尤其對於老年癡呆這一疾患,禪修有極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目前在美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中,老年癡呆患者越來越多。若以禪修來刺激大腦,能夠開智慧、安心神,令記憶越來越增上。
我有一位上師,今年已是八十高齡,但依靠禪修的力量,思維依然敏捷,頭腦十分清晰,最近還完成了一部三十萬字的佛學巨作。
在青藏高原,常可以看到七八十歲、年逾百歲的老人,身體非常健康。就氣候、物質等方面而言,藏地遠遠不如漢地,可是,因為藏族人喜歡禪修、持誦心咒,內心相對清淨,直接或間接避免了許多疾病,從而擁有健康和長壽。
再過幾十年,我們都會步入老年行列。到了那時,我們會是什麼樣?這個問題也該盡早考慮。
欲望,滿足了也是苦
禪修與身心的關係,其實十分深奧,蘊含著人類的許多祕密。若能對此有所認識,我們定會受用無窮。
過去有許多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在各自領域有著不同成就。他們這一切,多多少少離不開「禪」。
為什麼?
浮躁的心只能認識淺顯的事物。當心靜下來之後,進入細微的狀態,才可能觸及深邃之理。這與禪定非常相似。
「禪」來自梵語,中文意思是「靜慮」,即波動的心達到平靜狀態,如此會見到事物的真相。你若不信,晚上也可以靜坐一會兒,在此過程中,或許會領悟一些平時覺察不到的東西。
如今許多人一生都在奔波,從來沒有觀察過自己的心,也從未留出時間想想:人活在世上,除了成家立業、功名利祿,還有什麼更值得追求?
很多時候,他們為了名利,像螞蟻一樣忙忙碌碌。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會心生痛苦;得到滿足了,新的欲望又繼之而起,如此欲望永遠無法止息,這也是一種苦。
在此過程中,許多人紛紛倒了下去。這樣的命運何時會輪到自己?誰也不清楚。據保守統計,二十多年來,成功企業家中有一千二百多人自殺。這是什麼原因?就是他們的心比較脆弱,不懂福禍相依的無常之理。
其實,福與禍是不定的。當你特別痛苦時,好像一切已沒有希望,但過了一段時間,或許又柳暗花明;當你特別風光時,似乎陽光都很燦爛,但這種美好也可能轉瞬即逝。如同一些成功人士,得意時,無數人圍繞承事;失勢時,又有幾人肯看一眼。人生至此,真的需要內心有一種力量。
我們如果注重禪修,對增強心力就極有幫助。我認識一位老修行人,曾蒙冤入獄很多年。他說這是一段非常好的修行經歷,因為無人打擾,每天可以自在地禪修,心特別快樂,遇到任何逆境都能坦然面對。可是,當他被釋放出來後,經常有人恭敬、供養,見的人多,瑣事也多,道心反而不如以前了。
所以,大家也應該反思:到底什麼才是有價值的?
毒蛇和黃金
人人都認為有錢是好事。實際上,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沒錢的時候,和家人的感情特別融洽;有了錢後,關係反而大不如前,各種煩惱此起彼伏。
錢給我們帶來的問題,有時候會比想像的多。佛經中就有一個故事,講到了金錢的過患:
一天,佛陀和阿難外出化緣,看到路邊有一塊黃金。佛陀說:「毒蛇。」阿難見後也說:「毒蛇。」隨後他們就離開了。
附近一個農夫聽後,好奇地去看,發現他們口中的毒蛇竟然是黃金,大喜過望:「這些沙門真愚!你們不要,我要。」非常開心地將金子拿走了。
從此,農夫再也不去種田,每天和朋友們吃喝玩樂。好景不長,因為這塊黃金,他惹上了官司,被關進監獄。此時,他才幡然醒悟:原來黃金真是毒蛇。
可見,錢是個複雜的東西。當我們擁有時,一定要對它有正確的認知,如此,才有可能妥善管理。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對如何管理財富有詳細說明。如《善生子經》中,佛陀告訴我們,應當將收入的五○%用來經營事業,二五%用於衣食生活,二五%儲蓄以備應急。
遺憾的是,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他們投資比較衝動,事先沒有合理規劃,凡事只看好的一面,不看壞的一面,以致最後血本無歸。更可悲的是,還有些人就像賭徒一樣,本錢不多,卻舉債投資,虧本後沒能力償還,最終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所以,管理財富需要智慧。遇到任何問題時,既要有最好的期盼,也要做最壞的打算——凡事都應退一步想:若是失敗,我該怎麼辦?
這種智慧,以禪修可以激發出來。美國高盛集團的高級主管喬治,在理財方面極為出色,之所以如此,歸功於他三十多年的禪修史。他每決定一項重要投資之前都要禪修。他有一部私人飛機,常利用乘機時間閉目打坐。他還鼓勵下屬亦如此,並專門為他們建立了禪修中心。
在國外,許多大企業都有禪修中心。要知道,現代企業若想具備強大的凝聚力,只靠物質刺激,效果比較有限。優秀的企業文化,尤其是對心靈有益的禪,會更好地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曾有人問我:「禪修不是要閉關嗎?企業搞這些,不影響經營嗎?」其實,禪修不是讓你放棄工作,天天閉門打坐,它不但可以跟工作結合起來,而且,能讓你工作得更愜意。
你賺的錢,七○%是給別人花的
人有了財富後,不能只顧自己享受,還應該想到幫助別人。
佛經中說:財富是五家共享的東西—「王臣以法令取之,盜賊以非法奪取之,不肖後人以放逸衰敗之,水火溺焚而毀壞之,由人共取由天沒收之。」所以,我們一輩子拚命積攢的錢,死後會落到哪兒去,誰也說不準。
我看到網上有一段話,寫得很有道理:一部高檔手機,七○%的功能是沒用的;一款高檔轎車,七○%的速度是多餘的;一幢豪華別墅,七○%的面積是空閒的;一屋漂亮衣物,七○%是閒置沒空穿的;一生賺再多的錢,七○%是留給別人花的。
可見,累了一輩子,爭了一輩子,自己能用上的也不過三○%。明白了這一點,趁我們還有掌控錢財的能力時,應將它盡量用在有意義的事上。
什麼是有意義的事?
幫助他人。
當然,像比爾.蓋茲、李嘉誠那樣,把身家的一大半拿去做慈善,一般人可能做不到。但如果你賺了一百萬,拿出五萬、十萬去幫別人,這還是可以考慮的。
假如你信不過一些慈善機構,那不必假手於人,可以親自去做。千萬不要因為各種信任危機,就輕易放棄自己的愛心。
在我們平時不太關注的地方,貧窮的人非常多。對你來說可能不算多的錢,卻可以改變有些人的命運。比如,沒錢讀書的孩子,有了你的幫助,他的人生或許從此不同;交不起醫療費而掙扎在死亡邊緣的病人,有了你的幫助,他的生命或許會得以延續……
其實,錢的價值就在於運用,是當金錢的主人還是奴隸?這是值得思考的事。
請問師父
Q:我們應該怎麼打坐?
A:佛門有句話:「念佛不在嘴,參禪不在腿。」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心。
當然,姿勢調得好,禪修的效果會更好。打坐時,可以採取毗盧七法的要訣:雙腿跏趺坐,兩手結定印,身體挺直,兩肩放鬆(兩臂展開,不要內收),頭稍前傾,眼睛微睜,舌抵上顎。以這種坐姿禪修,心比較容易調伏。
我們在起床後或臨睡前,若能抽出五到十分鐘禪修,煩亂的心就能逐漸調整過來。
Q:我在寺院經常看到四個字:不二法門。請您開示一下「不二」的涵義。
A:所謂「不二」,是超離了有無、是非等二元對立,開悟境界就是如此。這種境界不可思議,說「有」也不對、說「無」也不對,不能用思維分別,無法用語言描述。
Q:您一直鼓勵我們修行,我想知道,修行是為了什麼?
A:我希望大家通過修行,讓此起彼伏的分別念停下來,認識到萬法實相,之後利益一切眾生。
成佛,不是為了自己幸福,如果為了自己而修行,這沒有太大意義。幸福是建立在利他基礎上的,所以,希望你們以實際行動利益眾生。
Q:怎樣才能做到「參禪不在腿,念佛不在嘴」?
A:這句話是從究竟上講的,但對初學者而言,參禪還是要盤起雙腿,佛號也要一句一句念。
到了最高境界時,可以不必執著這種形式,只要隨時不忘觀心,行住坐臥都是修行。
Q:在我看來,禪是一種境界,禪修是達到這種境界必需的過程。這種理解對嗎?
A:對。禪確實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有高低之分,有世間的四禪八定,也有出世間住於空性的禪定。禪修的目的,就是要達到禪的境界。
對於禪,現代人有各種描述,甚至還將其用於茶文化、炒股票等。雖然佛法本來就可以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過,禪是什麼味道,還需要自己去品嘗。
Q:我想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請問,如何才能做到心、腦統一侃侃而談? 您是用大腦還是用心說話?
A:不用腦,嘴巴是說不出話的;不用心,也說不出有感覺的話。我在演講時,心、腦都用了,但主要是心。
我今天講的,就是從心發出的肺腑之言。希望大家通過禪修,讓疲勞的心得以休息,不要每天忙碌地活著。心安寧了,才能快樂。
美國人做過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學者用腦說話,修行人用心說話。這二者有什麼區別?用腦說話,沒有自己的體驗,只是強記各種資料、案例,然後加以複述;用心說話,引用的案例不一定多,依靠的是自身體悟的境界加以發揮。
我盡量向後者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