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我覺察」是身為父母的必修課(節錄)
初為父母的教養難題
安琪工作幹勁十足。她在一家小型身心健康雜誌社擔任編輯,工作效率高,做事周全且準時交差。她的部屬有時會覺得她管太多,但她不辭勞苦地打造宜人的工作環境,提供大方的福利,諸如彈性的遠端辦公選項、擺滿有機零食的休息室。但安琪追求的生活,不是只重視生產力。她每天都要先聽一段引導式靜心冥想後,才展開一天的工作。孩子出生前,她跟先生艾瑞克只要有空,都會很有心地參加瑜伽營。
艾瑞克在他們家裡經營一間小型網路行銷公司。他擅長跳出框架思考,且由於他創意十足,又有吃苦耐勞、準時完成任務的名聲,使得他的事業蒸蒸日上。
他們的兒子查理誕生時,安琪和艾瑞克開心極了。他們決心建立跟自己原生家庭不一樣的成長環境。對安琪來說,這表示要給孩子她原生家庭所缺乏的向心力和連結──她酗酒的母親對女兒們很冷淡,以致安琪和姊妹們通常只能自立自強。艾瑞克的父母雖然會管教小孩,但卻管得太多,一手操控了艾瑞克兄妹的活動;套句艾瑞克的話,就是搶走他們的發言權。安琪和艾瑞克決心要給孩子自己童年時沒有的自由和關注。
查理漸漸長大後,安琪和艾瑞克很欣慰兒子發展出鮮明的性格。但查理的個性急躁,因此容易感到挫敗,情緒一發作就很難收拾。在幼兒階段時,查理只要稍微不順心,就會大發雷霆。為了當個慈愛、關懷孩子的父母,安琪和艾瑞克努力向小查理解釋為什麼事情不能如他所願,誰知查理卻變本加厲。儘管查理很高興自己要到「大男生的學校」上學,但進了幼兒園以後,他卻對學校的規矩適應不良。要他在說故事時間靜靜坐著,簡直不可能,加上他克制衝動的能力欠佳,每次哪個孩子手上有他想要的玩具,他都會直接拿走──奪走,或者必要時還會動手推人。
查理剛入學不久,就鬧出狠狠推開其他小朋友的事件,園長於是把安琪和艾瑞克請到學校來面談。之後,他們便一再因為查理很難自制而被叫去面談。在查理四歲時,妹妹出生了,結果查理的情緒更加失控。
他的父母想要體諒他,卻實在不曉得該怎麼管教這個喜怒無常的兒子──哀求、討價還價、威脅,最後多半是向他的要求低頭。查理憑著凶悍的言行稱霸全家,他的父母幾乎記不起在做爸爸、媽媽之前的寧靜日子。他們覺得自己變成「那種」小孩的父母實在很丟臉,每天早上都擔心陰晴不定的兒子不知會闖出什麼禍。
過去,安琪和艾瑞克都以為自己那麼努力地自我成長,教養小孩想必會輕鬆愉快。畢竟,小孩不是會受到潛移默化嗎?擁有平靜、慈愛的家庭環境和關心孩子的父母,全家和樂融融是一定的啊。但事與願違。安琪不再於晨間靜心冥想。儘管夫妻倆努力自制,但她和艾瑞克還是經常指責對方:「都是你那樣處理查理的事情害的啦,要是你那時這樣做,今天的危機就不會發生了。」
這對夫妻就如同我三十年來,以教師、親子教練、心理醫師身分輔導的許多父母一般。不論是自認為走個人成長路線的父母,或是只想不大呼小叫、不權力鬥爭就教養出快樂孩子的父母,常常很難接受養育兒女的現實情況,尤其是當他們孩子的需求或性格不容易應付時。
即使我們生養到的小孩比別人家的孩子容易教養,我們仍然得適應日復一日都要優先滿足別人需求的日子。從無眠的夜到功課戰爭,我們發現自己必須現學現賣,培養新的人格特質,諸如包容、堅持不懈、反覆誦念同一本繪本的功夫⋯⋯一遍又一遍。自認很靈性的人偶爾會承認,他們跟孩子相處時,內心的感受有時非常「不靈性」,這簡直嚇壞了他們。他們從沒想過自己會說的話,居然就脫口而出,甚至還扯開嗓門,而那是靈性覺醒的人絕對不會講的話!
但就像安琪和艾瑞克,我們常發現,自己的孩子是能教會我們最多道理的人。這就是《愛與覺知的教養》的主題。
我們會在後面的章節中,回到安琪和艾瑞克的案例,了解教養查理的難題,如何帶領他們走向更健康的親職經驗,同時讓他們兩人有機會撫平尚未癒合的童年創傷。現在,先容我聊聊自己的故事。
分享我的親職之路
十五歲時,我住在堪薩斯,哥哥離家念大學時,留下一張紙條,推薦我看他留在我房裡的書,書名是《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作者是尤迦南達。這書在我的書架上擺了兩年,我才一頭栽進去,被這個印度人追尋神的求道之旅打動了。
這部奇書深深喚醒了我內在的某個東西,看完最後一頁,我便騎單車到普雷里村莊市購物中心,將一把銅板投進公共電話,撥電話到尤迦南達創辦的基金會的加州總部,說:「我要認識神。」
大約有一年的時間,我都按照「悟真會」每週寄來的教材,做尤迦南達式的冥想靜坐。我開始練習瑜伽,探索其他形態的冥想,最後挑了一個和我最有共鳴的來練習,並穿插其他滋養我身心靈的儀軌。
我非常依賴我在每日冥想中體驗到的平和心境,要是早上不能靜坐,我會整天都渾身不對勁,直到我能抽出時間走向內在為止。
十八年後,我有了孩子,原本規律的晨間作息亂了套,我試圖在以心靈為主的活動與家務事之間,找到平衡。每次我認真投入「提升靈性」的活動,最後都會感到怨憎緊張。我一定得學會怎樣停止忍受,並開始品味日常生活裡的時刻──換尿布、念故事、收拾男生在玩耍後留下的一團凌亂。
一天,我在廚房幫兒子做烤起司三明治,站在爐檯前等起司融化時,我的意識突然擴張,察覺到那一刻正在發生的事。在廚房的另一頭,有一個以人形所展現的奇蹟,我愛這個人超過我的心跳,而我得到了透過三明治的形式表達這份愛的機會。我陶醉在感恩之情中,了解那種感受可以不是特例;我能夠用更貼近這種敞開心扉的狀態,處理每天的例行事務,而我只要選擇這樣過生活就行了。
結果是,育兒成了我這一生最脫胎換骨的經驗。我有空就靜心冥想。起初難得一次,但兒子慢慢大了,次數就變得比較頻繁。能夠啜飲內在的靜定喜樂之井,真是無比的喜悅,而靜心冥想無疑影響了待人接物的那個「我」。但我也漸漸明白,要活得有靈性,就要在眼前的生活裡,盡力與靈魂完全接軌,不論我那天早上練習的是哪一套靈修方式。
在這本書中,我邀請各位展開自己的旅程,將更多和平、喜樂、個人蛻變,帶進你的日常親子教養中。你會看到在浮沉不定的教養現場裡,保持意識清明的策略,並且學會怎樣緩解令你喪失(或暫時錯置)平靜的觸發點。我要請你探索將靈性帶進家裡的方法──即使你沒有宗教傾向,或你家小孩覺得任何跟靈性沾上邊的東西都「不酷」。
書中會不時地談到,我相信能協助孩子蛻變成有覺知、有自信、有愛心的成人的品德特質。最後,我還會傳授一些實用的祕訣,協助你在教養孩子時,臨在當下,在回應孩子時,保持彈性和選擇,而不是出於挫敗、憤怒、恐懼的反應。如果我們跟孩子的關係洋溢著全心的投入與臨在,當孩子需要指引和援助時,就比較會向我們求助,而不是去找朋友。此外,覺得自己以現在的樣子受到喜愛、理解、珍惜的孩子,自然會比較肯聽從父母的吩咐──跟我們覺得有穩固連結的人合作,是人性。
不論你是熱衷靈性修持的人,或你只想在親職中保持覺知,提高教養孩子時的臨在程度,將可以讓你更容易得到親職冒險所能給你的愛、學習和喜悅。
歡迎你踏上這趟旅程。我們上路吧!
第一章 孩子是一面真實無偽的鏡子(節錄)
親子教養是一面鏡子,我們可從中看到自己最棒的一面,以及最糟的一面;生命中最富精采的時刻,以及最驚恐嚇人的時刻。──麥菈.卡巴金和喬.卡巴金
孩子為父母開設的「親子課程」
把兒女視為上天派來協助我們心靈蛻變的導師,是能令很多人陶醉的想像。儘管以兒女為師的概念帶著抒情、開明的氣息,但採納一件事的概念和擁抱實際情況,卻是兩回事。
孩子或許真的能在我們內心,催化以前我們認定不可能存在的愛。但孩子也會擾動我們內心黑暗面的強大元素,激發我們的本性,諸如沒耐心、不夠寬容,令我們事後感到羞慚、被擊倒。
保持泰然自若是活在當下的關鍵,但最能考驗我們靜定工夫的,莫過於親子教養。養育小孩絕對一點都不寧靜,手足口角、作業災難、為了電玩遊戲而爭吵,全都是家庭生活裡再熟悉不過的場景。有孩子在身邊的時候,高尚的原則很容易跟日常生活的實際情況相牴觸。即使是靜坐經驗最多的人或瑜伽士,都可能發現自己在大吼大叫、威脅利誘或懲罰小孩,完全顧不了自己決心無論如何都要保持慈愛、平靜。
俗話說,「當學生準備就緒,老師就會出現。」我早已發現這是真的。每當我準備好擴展我的智識、心理、靈性,便會出現彷彿是上天安排好的機會,於是我得以伸展、成長、學習。話雖如此,但我並不是隨時都想要伸展、成長、學習。有時,我覺得自己是被押著去修一門我根本不想學的課!
關於親子教養,我們可能在不知情下,註冊了孩子開設的「課程」,但我們還是會發現自己被迫(「受邀?」「得到機會?」)大幅成長,成為大人。就這一點來說,我相信孩子可以是我們的最佳老師。我們不見得會故意去生育兒女,來療癒我們的童年創傷,或藉此讓自己變得更好。事實上,這些機會,以及其他幾千個機會,是隨著孩子誕生而降臨的權利。
我們可能得面對不耐煩的自己,學會慢慢來,因為小傢伙需要我們停下腳步,聞一聞人行道上的每一朵花。或者,我們會在咬牙撐過孩子的噩夢時學到堅韌,發現在一連串無眠的夜之後,心底依然保有相當的柔情。
同等重要的是,孩子能協助我們解決自己尚未克服的問題。寫功課拖拖拉拉的孩子,或許會讓我們體認到自己那些不討喜的特質,察覺(假如我們願意的話)我們碰到討厭的事情時,也會因循苟且。或者,當容易受挫的孩子稍一不順心就鬧情緒,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像在照鏡子──我們眼睜睜看著色彩鮮活的畫面,重演我們以前(可能就在不久前,比如今天早上!)因為事情不如意而發脾氣的情境。
有時,我們從孩子身上學到的道理是溫馨甜蜜的;小傢伙會把我們付出和接受更多愛與幸福的能力,拓展到我們以前認定不可能的程度。但往往,孩子的個性和特質,也會徹底挑戰我們。我們或許會把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從早到晚都處於戰鬥模式,只因為孩子打死都不去做能夠平息我們恐懼和焦慮的事。每天,我們在一日終了時,疲憊不堪地倒在床上,害怕明天早上起床後還要重來一遍。
親子互動的四種形式
我們的人際互動關係,通常不出四種形式:被動型、咄咄逼人型、被動攻擊型、堅定自信型。
我們處於「被動」模式時,會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假裝一切安好。被動的時候,我們嘴上說好,但其實是不好;我們把別人看得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畏懼會觸怒別人。被動型的父母害怕會惹惱孩子,拚命地想得到孩子的喜愛,因而總是向他們的要求低頭。
我們「咄咄逼人」時,則是以威脅和恫嚇對付小孩,強迫他們順從我們的意志。表面上,這一套很有效──不良行為停止了──但代價高昂。孩子不會跟我們親密,因為在我們面前展露情緒並不安全。
「被動攻擊型」的父母,會利用羞恥感和罪惡感控制孩子。他們或許不會太咄咄逼人,但他們幽微的罪惡感心態和操控手段,卻嚴重傷害孩子正在發展的自我意識。這些孩子覺得自己必須逾越本分,為父母的需求和快樂負責,而不是照顧好自己的需求和快樂。如果你說:「家裡好像只有你一個小孩學不會怎麼擺餐具。」你就羞辱了孩子。跟孩子說:「你說一定要參加班上的旅遊,害我一夜沒闔眼,煩惱要上哪兒去弄錢。」孩子免不了會有罪惡感。這些都是非常不健康的親子互動方式。
「堅定自信型」的父母,會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我說的「船長」角色(詳見第二章)。在這個模式中,我們與孩子保持健康的界線,允許他們有自己的需求、欲望、感受、偏好,就算這些跟我們的立場並不完全吻合,我們也不會認定孩子錯了。我們不需要孩子喜歡我們,也不怕惹孩子不開心。我們體認到,要是我們解決了孩子全部的問題,將會破壞他們培養真正的適應力。孩子知道父母愛的是他們的本來面目,而不是他們能替父母做什麼,或他們的成就讓父母在別人眼中多有面子。
而當我們是堅定且自信時,我們可以承認孩子不見得肯照著我們的要求去做,不把他們的怨言視為個人攻擊,或把歧見升溫成權力鬥爭。我們能夠同理孩子的立場,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感受,但不會因此不忍心訂立會令他們失望的規矩。
請你跟我這樣做>>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
❇我該怎麼做,才不會因為小孩的哀哀叫而心煩?
問題:我四歲小孩的哀叫,總會讓我抓狂。我知道她還小,有時沒辦法用言語表達她要什麼,但不知何故,她哀叫的聲音真的會讓我氣瘋了!
建議:不是只有你這樣。小孩的尖聲哀叫,具備了讓父母抓狂的特質。但不假思索的反應,只會使情況惡化。
試著把女兒的哀哀叫,視為完全中立的事件。就像不停敲鉛筆或踢腳的小孩,這些行為的本質無所謂好或壞。這些行為很可惡,是因為我們判定那很惹人厭,以致我們跟孩子陷入了權力鬥爭之中。如果你判定孩子的行為很惱人,因而需要孩子停止那個行為,但除非你們的感情很深厚,否則她可能會被你激得持續哀哀叫。
這樣說或許很有禪意,但如果你能把心境轉換為注意她哀叫的聲音,而不貼標籤或批判她,你就可以說:「親愛的,我想知道你需要什麼,我很樂意一直等到你可以用平常的聲音說話為止。」
當你的反應沒那麼激動,你的女兒應該就能理解怎樣表達她的需求才是妥當的做法。
❇我那個粗魯又無禮的青少年孩子,到底在教我什麼?
問題:我請十一歲的女兒做事的時候,她都會翻白眼或模仿我。我覺得她的行為對我很不尊重。跟一個沒禮貌的青少女打交道,究竟能讓我學到什麼?
建議:你有多少時間?我們能從粗魯的青少年身上學到的東西,夠寫好幾本書了!我們就從「別當事情是衝著自己來的」說起。
現在,顯然沒有什麼可供你女兒這個年紀的青少年模仿的正面榜樣,他們很辛苦地摸索怎樣踏進青春期,開始從父母身邊獨立。可惜的是,他們很多人會模仿熱門電視節目裡那些沒禮貌的小孩,因為在節目中,翻白眼或頂嘴會得到大笑的音效獎勵。
翻白眼就是翻白眼,別附加其他的意義上去──你女兒是在宣告她不想做你交代的事,或是在試探你的極限,只不過做法很笨拙且(希望是)效果不彰。
如果你能忍住不當她是衝著你來的,你就能毫無罣礙地說:「親愛的,你要不要再重翻一次白眼?」希望你的口氣不會沒禮貌!
每一個開始觀照自己被孩子勾起了什麼的人,都會經歷一段獨一無二的情緒。我的建議都是一樣的: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之前,先處理好你的內心。唯有如此,你才能像船長一樣處理問題,不會夾雜需要孩子認同你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