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跟大腦,一種全新的關係
一九五五年,當七十六歲的愛因斯坦辭世時,世人對這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腦袋充滿了好奇。當時普遍認為愛因斯坦的天賦異稟一定有某種生理上的原因,所以就解剖了他的大腦。愛因斯坦的大腦推翻了大腦越大、思考能力越強的期望,因為他的大腦重量比平均值還輕了一○%。那時正是開始探索基因的年代,關於新突觸連結(synaptic connection)如何形成的先進理論,還要再過幾十年才會出現。
雖然我們看不到基因如何運作,但是可以觀察神經元的特化突起──軸突(axon)與樹突(dendrite)的生成,這是能讓腦細胞彼此連結的線狀延伸物。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直到生命結束之前,大腦都會不斷形成新的軸突與樹突,這種特質為防止退化帶來無窮的希望(大腦產生這類新連結的能力十分驚人,即將出生的胎兒每分鐘會長出二十五萬顆腦細胞,相當於每分鐘形成數百萬個突觸連結)。
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跟當年急著告訴全世界愛因斯坦擁有古怪大腦的記者一樣天真,因為我們仍舊把重點放在生理特性上,人類與大腦之間的關係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想想學校裡那些充滿挫折感的學生,每間教室裡都有這樣的學生,他們通常會坐在最後一排,行為模式令人鼻酸。
首先,他們會試著迎頭趕上其他孩子,但失敗之後,不管是什麼原因,都會開始感到氣餒。於是他們不再努力趕上那些成功的孩子,下一個階段就是透過行為來發洩,例如發出噪音搗亂或惡作劇來引起注意,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關注,就算是負面的關注也好。慢慢的,這些孩子會發現這麼做毫無益處,發洩的行為只會帶來更多的否定與處罰。這時就會進入最後階段:陰鬱的沉默。他們不再努力跟上課業,其他孩子則覺得他們反應又慢又笨,跟大家格格不入。學校變成令人窒息的監獄,而不是充實生命的場所。
這種行為的循環模式,對大腦的影響不易察覺。我們現在知道嬰兒出生時,大腦的發育已達九○%,而且已形成了數百萬個備用的突觸連結。剛出生的頭幾年,幾乎都在排除未使用的連結,以及建立新連結來學習新技術。我們可以推測,總是充滿挫折感的孩子中止了這個撿選及重建的過程,他們沒能學習有用的技術,所以未使用的大腦部位就日漸萎縮了。沮喪會造成全面性的影響,包括大腦、心理、情緒、行為與未來人生中的機會。
大腦要正常運作,需要不斷刺激。但是顯然的,刺激的重要性還不如孩子的感受,而感受是精神與心理層面的問題。沮喪的孩子與大腦所建立的關係,不同於獲得鼓勵的孩子,兩者的大腦反應也完全不一樣。………
你不是你的大腦,你是大腦的主人
創造現實的第一個原則,就是「你不是你的大腦」。我們已經知道,對憂鬱症患者來說, 了解這一點至關緊要(其實這對任何一種情感疾患的病人都很重要,例如焦慮症)。當你重感冒時,再怎麼難受你也不會說「我是感冒(I am a cold.)」,你說的是「我得了感冒(I have a cold.)」。但是,憂鬱症患者不會說「我得了憂鬱(I have depression.)」,而是「我很憂鬱(I am depressed.)」。對很多感到憂鬱和焦慮的人來說,「我很」二字變得極為強烈。當你認為自己很憂鬱時,世界會反應出你的感受。你不會因為看見檸檬,就以為自己是黃色的,憂鬱症也同理可證。心智利用大腦創造出了黃色,就像它創造出憂鬱症一樣。從生理學角度來說,心與腦存在著緊密的連結,若你能控制這個連結,就能改變一切。
如果是大腦決定你的身分,「我是一顆黃色檸檬」和「我很憂鬱」,這兩句話同樣合理。那麼,我們要如何分辨兩者之間的差異呢?為什麼你知道自己不是一顆黃色檸檬,但是憂鬱症患者卻痛苦得想要自殺呢?有一部分的差異來自情緒,在此可用生物學來解釋。海馬迴與杏仁核關聯密切,負責管理情緒記憶與恐懼反應。在人類受試者接受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時(fMRI,即時觀察腦部活動的掃描方式),讓他們看恐怖的臉孔,造影結果顯示杏仁核會像耶誕樹一樣閃閃發光。恐懼反應湧入腦上半區,腦上半區會花一點時間才知道無需對這些可怕的照片感到恐懼。失控的恐懼,就算沒有實際根據,也可能會造成長期的焦慮與憂鬱。
增加神經細胞可以抵銷這種作用。最近的研究指出,海馬迴裡新生的神經細胞能夠抑制杏仁核所誘發的負面情緒。紓緩壓力的活動,例如運動與學習新事物,都會促進神經細胞的生成, 並形成新的突觸與神經電路。像這樣的神經可塑性,可以直接調節情緒、預防憂鬱,因此成年人的海馬迴產生新的神經細胞,有助於解決神經化學物質失衡所造成的情感疾患,例如憂鬱症。在神經科學方面,這還是一個新觀念,但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早已發現慢跑可以讓心情變好。有些研究指出百憂解等抗憂鬱藥物,有部分作用也會促進海馬迴的神經生成(也就是製造新的神經細胞)。
聰明的讀者會說,我們好像在自打嘴巴。如果百憂解會讓心情變好,那麼吃藥刺激大腦出現正面反應有什麼不對?
首先是,藥物無法治癒情感疾患,只能減輕症狀。一旦病人停止服用抗憂鬱藥物或鎮定劑,被壓抑的情感疾患就會復發。其次,所有藥物都有副作用。第三點,藥物的療效會隨著時間減退,所以劑量必須逐漸增加才能達到原本的效果。最後,有研究指出抗憂鬱藥物的療效沒有製造商宣稱得那麼神奇,而且多數的憂鬱症患者透過心理治療也能達到同樣療效。我們的文化把藥丸當法寶,但事實上,聊天談話也可以治療憂鬱症。
現實會隨著大腦的改變而改變。憂鬱症患者不只活在悲傷的情緒裡,也活在一個悲傷的世界裡。陽光染上一層灰色,所有顏色不再明亮;而沒有情感疾患的人,眼中的世界會更生動。紅燈是紅色的,因為大腦說它是紅色的,但在色盲者眼中,紅燈卻是灰色的。糖是甜的,因為大腦說它是甜的,但是對失去味覺的人來說,糖一點也不甜。此外,還有其他更微妙的特質在發揮作用。如果糖會讓你想起你是個糖尿病患者,你對糖的滋味裡會添加個人情緒;如果紅燈讓你想起過去不愉快的車禍經驗,你也會對紅燈添加情緒。
事實上,你所見到的所有現象都是個人化的,外在世界的每一種特質都是由你所創造出來的。你的大腦不是創造者,它只是一個翻譯工具,真正的創造者是心智。我們需要拿出更多證據,才能說服你現實是由你自己所創造。這是因為世人不知道心智如何與「外面的」世界互動,所以難免心存懷疑。一切的關鍵,在於神經系統的經驗。人類沒有翅膀,因此無法體會蜂鳥的經驗。蜂鳥的大腦調節出每秒八十下的振翅速度,以及每分鐘超過一千下的心跳,人類無法體會這樣的經驗,你只能看著鳥類世界紀錄大呼驚奇。為了探索現實世界,神經系統必須隨時監控新的經驗,同時控制身體的其他部位。水鳥天生就會潛水,帝王企鵝可以潛入一五八四呎的深海,德國的遊隼是俯衝速度的紀錄保持者......, 鳥類的生理結構可以達到這些極限,關鍵在於牠們的神經系統,而不是翅膀或心臟。鳥類的大腦,創造出飛行的現實。
這個論點可以進一步用來了解人類的大腦,因為我們的心智擁有自由意志,而鳥類的覺識(姑且稱之)純粹依靠本能運作。對人類來說,在現實創造上大躍進是有可能的。
但是我們要先指出狄帕克特別強調的一件事:說大腦「創造」念頭、經驗或感覺是不正確的,就像我們不會說收音機創造了莫札特。大腦的角色就像收音機裡的電晶體,它提供了一個傳遞思想的生理結構,就像收音機能讓你聽見音樂一樣。當你看見一朵玫瑰、聞到它的香氣、輕撫它絲絨般的花瓣時,大腦中會出現有關玫瑰的各種關聯,透過fMRI可以觀察到這一切。但是你的大腦並沒有看見、聞到或摸到玫瑰。這些都是經驗,而且是只有你才會有的經驗。這一點很重要,你不只是你的大腦。
一九三○年代有一位腦外科醫學先驅叫潘菲爾(Wilder Penfield),他發現用微弱電力電擊大腦的運動皮質區會使肌肉動起來(後來大量研究以這個結果為基礎開枝散葉,比如電擊記憶中樞能看見清晰的記憶,電擊情緒中樞可以觸發各種感情)。不過,潘菲爾後來發現心智與大腦這兩者的區別才是關鍵。
潘菲爾刺激運動皮質區的局部區域,使病患的手臂突然舉了起來。他問病患發生了什麼事,病患說:「我的手臂舉起來了。」然後潘菲爾請病患舉起另一隻手臂,再問他發生了什麼事,病患會說:「我舉起手臂了。」透過這個簡單又直接的實驗,潘菲爾展示了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手臂舉起來,跟自己舉起手臂兩者大不同:想要舉起手臂的行動來自心智,而不自覺舉起手臂則來自大腦受到觸發。
這個差異聽起來也許有點雞蛋裡挑骨頭,但是非常重要。對大腦下命令的心智才是真正的創造者,就像收音機播放的音樂是由莫札特創造的一樣。你並非被動地接受外面世界的一切,而是扮演主動創造的角色。如此一來,你才能真正地開始學習創造現實。
創造力是創造新事物的基礎。畢卡索經常把左右臉畫在同一側,與人臉一點都不像。有些人認為畢卡索畫錯了。有個笑話說,有個一年級老師帶學生去現代美術館參觀,他們站在一幅抽象畫前面,老師說:「這應該是一匹馬。」站在最後面的小男生大聲說:「那牠為什麼不像馬?」
抽象畫「犯錯」是為了創造新事物,而畢卡索用全新的方式觀察人臉。因為認知可以不斷地適應新環境,如果你能給畢卡索一個機會,這樣的你也許能扭曲自己的視覺,用非比尋常的的方式觀察人臉。出現不安的情緒時,你可能會哈哈大笑或緊張發抖,或覺得畢卡索的抽象風格很美。新的方式刺激你,而你會成為它的一部分。大腦允許每個人創造新事物。如果大腦是一台電腦,它會儲存資訊、用不同的方式整理資訊,並且用飛快的速度加以計算。
但創造力不僅於此。創造力把生活中的原料變成全新的面貌,而且是前所未見的面貌。如果你連續五天晚餐都吃微波食品,你可能會覺得很膩、會抱怨、會懷疑生活為什麼一成不變。但是,你也可以選擇改變。此時此刻你正在拼湊自己的世界,就像玩拼圖一樣,每片拼圖都由你掌控。
這些要點都以自我覺察為中心。在你做任何事的時候:吃早餐、做愛、思考宇宙、創作流行歌曲......,你的心智只可能處於以下三種狀態的其中一種:無意識的、有覺察的與自我覺察的。處於無意識時,心智是被動接收來自外在世界源源不絕的資訊,反應最小且毫無創造力。
處於覺察狀態時,你會注意到來自外在世界的輸入資訊,你會挑選、決定、分類、處理,選擇接受和拒絕哪些資訊。處於自我覺察狀態時,你會反省你在做什麼,問自己:「這對我有何意義?」這三種狀態無時無刻都同時存在。我們不知道蜂鳥是否也如此,當心跳每分鐘超過一千下時,牠會不會想:「我累嗎?」這是一個出於自我覺察的問題。或是牠會想:「我的心臟真的跳得非常、非常快嗎?」這是一個單純的覺識問題。在不知道答案的情況下,我們暫且假設蜂鳥沒有自我覺察,甚至沒有覺察力。牠的一生可能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中度過。
【超腦的解決方案1】:記憶力衰退
我們一直強調你需要與大腦建立新關係,這在記憶方面尤為重要。
如果你覺得每個記憶的小缺口都是老化的警示跡象,或代表你不夠聰明,那麼你心中所相信的事情就越有可能成真。
每當你抱怨「我的記憶力不行了」,就是在向大腦強化這則訊息。在心智與大腦的天平兩端,多數人總是急著責怪大腦。但其實他們應該反省的是習慣、行為、注意力、熱情與專注力,而這些都是心智的範疇。
當你停止好奇或不再學習新事物,就等於放棄了強化記憶力。這是一個簡單的原則:你把注意力放在哪裡,那裡就會成長。因此要加強記憶力,你必須注意你的人生如何開展。總之,隨著年齡增長, 現在的你與過去的唯一差別,就是必須做更有意識的自主決定。
上述練習可以用來加強心智與大腦之間的連結。每天都要練習。你的大腦永遠不會停止注意你在對它說什麼,而且總是迅速回應。狄帕克有位老友是醫學編輯,從小到大都很得意自己擁有超強的記憶力。他說他並非像照相機一樣能過目不忘,他的做法是(套用他自己的話):「隨時打開天線。」只要他隨時關注自己的存在,就可以快速而確實地讀取記憶。
專注力記憶練習
.對生命與各種人生經驗充滿熱情。
.熱切地學習新事物。
.專心注意你必須記住的事情。
.大部分的遺忘其實源於缺乏學習。
.主動回想過去的記憶,盡量不要依賴清單等記憶捷徑。
.期待自己的記憶力完整無缺。不接受別人對你降低期待,把記憶力衰退視為理所當然的「正常」現象。
.不要責怪或懼怕偶爾的記憶缺口。
.就算無法立刻記起來,也不要以為你已丟了這段記憶。多點耐心,多花個幾秒讓大腦的記憶存取系統發揮作用。專心回想跟記憶有關的人事物,很有可能就會喚起記憶。所有的記憶都與之前的記憶有關,這正是學習的基礎。
.盡量拓展各種心智活動。玩填字遊戲、記住要購買的日常用品,使用的是記憶系統裡不一樣的區塊,這兩種記憶也跟學習語言或回憶新朋友的臉不一樣。積極鍛鍊各種記憶,不要只選最輕鬆的那一種。
最近這位先生剛過六十五歲,而他大部分的朋友也差不多到了這個歲數,他們開始互相打趣什麼事會讓自己覺得老了(例如,我的記憶力跟以前一樣好,只是它不再提供當日取貨服務)。他也開始注意到自己偶爾會有記憶缺口,但是在工作上,他的記憶力毫無問題。下面是他的親身體驗:
我沒有太擔心記憶問題,我決定開始寫購物清單。在那之前,我從未如此做過。我總是直接去購物,把要買的東西記在腦子裡。就算我必須為空空如也的廚房買幾大袋日常用品,也不用寫清單。
當我使用購物清單後不久,就發生了一件驚人的事。在短短一兩天之內,我開始記不住自己想要
買的東西。只要沒有清單我就會非常無助,在雜貨店的貨架間走來走去,希望一看到馬鈴薯或糖漿就能想起我到底要買什麼。
起初我一笑置之,直到有一週我居然去了超市兩次都忘了買糖。
現在我正在戒掉使用清單的習慣,雖然我還是很想看清單。但清單,是一種很容易讓人產生依賴的東西。
從他的例子記取教訓,坐下來思考有哪些事情只要多加注意就能少用輔助工具。我們的專注力記憶練習很有用,最尋常的事情看似微不足道,其實非常重要。
你能否戒掉對清單的依賴呢?試著帶購物清單上超市,但是不要看清單。盡量靠記憶買東西,最後才參考清單是否有漏掉。當你一樣東西也沒漏掉時,就可以完全戒掉使用清單的習慣了。
你可以停止責怪自己的記憶缺口了嗎?下次當你說出「我什麼都記不住」或「我真的老了」的時候,請特別提醒自己要有耐心、再等一下。只要你期待記憶出現,它們幾乎每次都會如你所願。
別再阻擋你的記憶。讀取記憶的過程很脆弱,忙碌、分心、憂慮、壓力、睡眠不足造成的疲勞, 或是同時處理許多事而不堪負荷時,都會阻礙記憶的讀取。責怪大腦之前,先查看這些情況是否存在。
打造一個適合記憶的環境,也就是與上述障礙完全相反的環境。換句話說,你必須紓緩壓力、睡眠充足、生活規律,不要一心多用造成心理負擔。規律的生活習慣有助於記憶,因為大腦進行重複作業時比較輕鬆。散漫又雜亂的生活方式會使大腦感官超載,造成無謂的傷害。
如果你隨著年齡增長而感受到記憶力衰退,不要驚慌,也不要認為這是必然的老化而順服。請努力透過心智活動來刺激腦部功能,現在市面上也有一些軟體及相關書籍,例如杜克大學神經生物學家賴瑞.卡茲(Larry Katz)的著作《健腦操》(Neurobics)等,都以有系統的方式來訓練大腦。雖然透過鍛鍊大腦扭轉輕度到中度記憶損失的故事仍欠缺科學依據,但是這些故事讀來還是相當振奮人心。
最後,請把這些練習當成習慣,習慣成自然。大腦本來就應該遵循你的指令,你越放鬆,對心智與大腦的夥伴關係就越有利。最棒的記憶力,就是能讓你放心依賴的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