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思考你的家設計
POINT1.動線設計
家的廊道,再多一點點用法
雖然是連結房子前後的廊道,也希望能提高它的真正使用價值。
● 關鍵思考123
1.動線不只是走道,還可回歸使用性
2.廊道可以發展成書櫃牆,成為閱讀動線
3.利用動線移動整合多個空間
一般來說,動線設計指的是獨立走道空間,由一個空間轉換至另一個空間的過渡路徑。對我來說,動線就不單單是串聯空間的橋樑那樣簡單,應該還是要回歸到最基本的使用性,而非用傳統的價值觀來設計「動線」,動線存在於空間的意義是有實值的「被使用」可能,單純的動線將因此變得極小值化,幾乎等於「0」。
一個空間,兩種操作
動線是動線,也不是動線。
換句話說,空間裡所有的動線應該都是可以被使用的,如沿著廊道發展成一面L型書櫃,就賦予了在動線拿書的實用性,邊走邊放、邊抽;同樣的道理,樓梯是垂直動線,也可以變成藏畫、看書的閱讀動線,甚至於釀成一道貫穿樓層的巨大書牆,滿足收納與展示需求。
一旦動線的使用趨於多功能,附加價值相對提高。現今新成屋的格局配置,往往有很多純動線設計,比如說從儲藏室去浴室須經過一個走道,從臥室轉去餐廳、廚房,又得穿越另一個走道……,這些走道空間加一加,都可以湊成一個大房間,對於寸土寸金的都市房子來說,無形中白白浪費了。如果走道空間能再有一些使用性,該多好?不是嗎?
Case1:如何利用「十字動線」,改善老街屋的陰暗與通風?
屋案:台南‧洪宅
狹長街屋,一條龍的冗長結構,在採光與空間規畫有其侷限,透過兩層樓書牆、四開口,交會出十字動線,整合多功機能,產生驚人的變化。
傳統式街屋,長長細細的。因基地「過長」,衍生出單純的動線存在,一條龍似的狹長通道,室內因一層層隔間,導致光、空氣的對流差。老舊街屋的改造再生,便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展開,將樓梯設計於房子的中間段,梯子底部的四個面向,配置了不同的使用機能,包括洗手台、鋼琴區、儲藏室等,有如一個家事服務盒般,支援居家生活。
房子前段的挑空區域設定為玄關、客廳,兩者拉成一片,大型書櫃聯結兩個樓層,經營公共空間的主要視覺畫面,書牆同時將上、下兩層的雙動線,分隔成交叉的十字視覺,成為一進門的強烈視覺,震攝感官。
客廳左右兩個開口,導引通往屋後的動線,左動線的中段隱藏了洗手間,利用梯下角落設計洗手檯,讓動線合理化;右動線整合上樓動線,鋪上平台,提供上樓前的收納使用,2樓的挑空區利用鐵件搭出一道閱讀平台,將書架串聯起來。屋後緊鄰小巷子,原為小門、小窗,儘管屋外景觀不佳,但為了採光考量,還是決定將整個牆面切除,改採防盜格子窗,光透進屋子裡來,又能隔絕防火巷雜亂不堪的景觀,成功改造老舊街屋。
Case2:如何利用「回字動線」設計,人多人少都舒適自在?
屋案:台北‧楊宅
單純的兩人住家,外加宴客、展示的需求,環繞式動線設計,門開不開因此都有合理的解釋。
原3房2廳格局,因空間中心點的安排,而全部改觀。
調整格局時,將更衣室、浴室規劃於室內中心,像是一個盒子般存在,全室也只有在這個地方是有施作天花板,該區開口採暗門設計,滑開拉門,是一道分隔兩區的過道,連結主臥室、書房。
當室內各區全部打開時,是一個自由環繞的空間,繞來繞去,都不會遇到阻隔。門不論是關或開,都是合理的,動線因此變得不存在。連結空間的是隱形的牆,動線是循環不斷的,即使是位於角落邊間的書房,也擁有兩個出入口,從相鄰的餐廳,或打開更衣室和浴間的區間,轉進主臥室後,再轉出。
作為單純的兩人空間,招待客人佔了居住者生活很大的比重,臥室、客廳、餐廳都是社交場所、展示空間,玄關開口刻意壓縮化,利用架高平台設計,製造由「小」而「大」的心理感受,空間充滿張力與戲劇性。室內隨意擺著一些家具,有著七○年代的嬉皮自由主義味道。房子雖然沒有陽台花園,但窗戶刻意開很大,陽台區擺滿爭奇鬥艷的盆栽,整個沈入視覺水平線,只留下一片花海,成為往來動線的漂亮地景。
POINT2.視線設計
移動時的家風景
視線,講的是眼睛所看見的東西,跟人的走動有關,通常也跟動線綁在一起。
●視線設計123
1.視線安排就是一種情緒的塑造
2.透過分層手法,創造趣味驚喜或空間延伸
3.光的運用、端景的設定,可以被精密規畫
視線,講的是眼睛所看見的東西,跟人的走動有關,而走動是與機能有關,跟每天生活的食衣住行、取放物件、立坐躺臥有關。在居家空間,視線設計也可以指向「在使用動線時的所見」,就像是坐船渡江河,不看眼前河道,而是看兩岸景色。看見的可能是一面端景,或打開門所見的景象,比如說,把主牆故意做大,產生一種視覺遼闊的景,或是以畫、框景經營的小端景,甚至是打開浴廁空間的門,讓裡頭的洗手檯露出局部。
視線設計=情緒塑造
視線設計其實是一種情緒的塑造,在走過、經過時的所見,甚至是可穿透,如刻著窗花的門片,門可以被打開,看見後頭的東西,因此有了前景、後景的豐富。一回到家,會希望是可以好好地坐在玄關,因此有了進門後第一道的視覺安排;當你坐在餐廳時,會有魚缸來安撫你的情緒。
在手法的運用部分,通常是透過穿透、層層疊疊的方式,製造趣味性,如廚房空間的延伸感,或是打開浴室,先躍進一抹綠意,然後再看見一整個洗手檯,甚至於透過一片玻璃,穿透到後面的景。光的運用,在視線設計也有很令人驚奇的效果,透過大面積開窗,映入戶外一面牆或一顆樹,視覺分開。端景也算是視線設計的一種,如藝術品、畫,搭配燈光的投射經營,可被不斷地活用,或使用單一顏色、像畫般的有質感材質,直接就給它。因此,視線設計在施工圖的繪製時,是需要被精密地分割,才不會產生亂象。
Case1.三道視覺焦點,延伸空間層次。
屋案:台北‧王宅
室內動線的樞紐位置,留給了魚缸,面向餐廳、客廳與書房、玄關,人不論是在哪一個角落,都有了安定的舒緩氛圍包覆。
在本案設計,做了3道視覺設計,包括L型書櫃、魚缸,以及玄關與客廳的牆屏。玄關入口,便是一道義大利洞石牆屏,帶出進門的過道,洞石質感自然特殊,每個人走進來都會想去碰觸它,洞石牆屏對客廳來說,則是電視牆立面,整合電器櫃功能,視覺性強烈。
離開玄關,餐廳櫃子的魚缸安排,則是本案的第2道視覺設計,延伸出空間的層次感,視覺相對無限延伸,提供客、餐廳、廚房、書房等區觀看,設計時特別將魚缸位置拉高,展露出來的氣勢就不一樣,夜晚時,預設的燈光裝置自然啟動,魚缸有了夜景的風情,也有燈具的作用,白天、夜晚觀看都是很特別的一個景致。
越過魚缸位置,L型書牆是公共空間的視覺結尾,由開放式書房折向臥房區,跟著動線一起行進,提供居住者一家人藏書收納。L型書架同時象徵著家的共同喜好、品味,在無形中,向來訪的人透露出主人的生活方式、工作動態,家,更增添人文風範。
Case2:以山景為主角,創造室內遠中近景變化
屋案:新店‧范宅
走進家裡,便看見「景」。室內所有配置、排列,全都是依著景,一一定位。
范宅是一棟建蓋在山坡上的房子,而有山,便意謂著一定有「大」的景色,房子依著緩慢山勢而建,半層半層地上,於是在構想視線設計時,就有這樣的期望:讓人一進去室內,只要進到一樓,眼前所看見的全是「空」的,包括樓梯、欄杆等,全是「虛」的。
空間的排列用了很戲劇化的方式鋪排,擺明跳脫傳統,但掌握的純熟度很好,不會讓居住者覺得不好用。二樓的客廳,位於兩間房走出來的交會點,捨棄一般制式化的電視牆設計,讓沙發椅座全面向山谷,山景、天光變化視覺風景,窗型的切割也順應建築的斜屋頂設計。
開放式餐廚區則採取大面落地窗的作法,中島廚設區也是面朝外,讓人在這裡操作、使用時,等同於擁有一個前庭的視野;同樣的,主臥浴室也是將空間整個打開,看見屋外的露台,看見那株樹葡萄大樹,娉婷搖曳生姿。
主臥空間位於房子底層,睡眠區、小客廳、茶室連成一體,有著中國傳統建築「一進又一進」的景深,每一個「進」,就像是跨出去一步,帶出近、中、遠景的視覺畫面,屋外是大落地窗,視覺無限展延、有趣。
●特輯 打造家的和風味與茶之境
和風空間特有的「形隨機能」,
是一種來自「寬」與「隱」的自由感與安全感設計。
在眾多的居住風格中,和風空間始終有著一席之地。這樣的空間最迷人的地方是什麼呢?可能是燃香餘燼的檀香氣味,可能是榻榻米藺草味,以自然為基底的素樸質地,以及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時光感,這種種元素滴水穿石的累積下,變成居住者自己也沒察覺到的心理託付。
從和風空間的『寬』,萃取家的況味
過去幾年,我們一家人每年總會把一段時間留給京都,在日本京町家生活,一家人習慣傳統民居的木構造房子,冬暖夏涼。在氣溫逐日下降感受楓紅時節的到來,風來了,木構造房子的門片被風吹得嘎嘎作響,也覺得自在。雨水來了,聽雨聲。黃鼠狼來拜年也歡喜。因為,這一切現象無不證明『房子是活著的』。
房子最初的建造與規劃,已經將大自然涵蓋了進來,空間成為自然界的一份子。身在其中,也會與自然有所連結,回到最純粹的狀態。因為如此,人的五感自動打開,感知所見所觸所聞。
天氣炎熱時,房子裡的門牆是可被全部拆解如同不存在,這樣的居住型態,讓我們理解到,房子不是用來阻隔我們的,因為寬,因為通,因為遠端的綠意也可以進來房子與人們作伴,這份通透造就了沒有框架、無限延伸的舒適度。
但當有隱私需求,房子的門牆又可以重新組構,將我們穩妥地包覆起來。像這樣來自「寬」與「隱」的自由感與安全感設計,正是和風空間的特有的「形隨機能」。
茶空間,嵌在房子裡的靈魂角落
除了空間上的「寬」,在家中創造一個「心寬」的角落,足以沉澱、省思以及和自己獨處,是更深一層的需求。擁有儀式感的茶空間,或許是個選項。
談到茶空間,最經典者莫過於日本京都的待庵,由茶道宗師千利休於1582年所設計,約為2疊半榻榻米大小,全用泥土鋪設,入口小窄。在茶室裡沒有階級之分,所以進入者都得卸下所有外在的一切。當人們使用茶空間,彷彿面對尊敬旳長老,跪坐盤腿,透過喝茶這件事,通過喝茶這個儀式,卸除外在強加的枷鎖讓心平靜下來。
如今,透過時代設計轉換,茶室變成了多功能茶空間,保留榻榻米、壁龕,加上簡約素淨的硅藻土塗料,靜靜地留住歲月踏痕,即使是在現代感的居住空間,只要能保留50x50公尺寬的空間,都足以創造一方茶天地。
而無論是身處之境,或心安之境,空間所帶來的餘裕,其實都是透過許多看似微小,但卻至關重要的細節搭建而成。